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细则.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细则.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488899
ISBN:97875132537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2994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公务员类
版权信息
书名: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细则.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 中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ISBN:978751325370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再版说明
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考试大纲几经修订完善,考试依据一直没有脱离教材。目前各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教材各异,各出版社的中医药系列教材也各有特色与优势。
201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直接指导下,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专家启动了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的修订工作,新大纲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中医,突出临床,强调共性,要求应知应会。
为配合新大纲的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细则,作为大纲的细化与扩展,也作为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研发试题的依据。故此,大纲细则不等同于教材,不具备教材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编写时参考了许多版本的教材,力争本大纲细则能符合并体现应试者的实际水平。
大纲细则的编写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专家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修订过程中我们也选择性采纳了,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所有参与细则编写、审核的专家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可能存在不严谨之处,望广大读者朋友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8年10月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 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于:①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系统之间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②形神一体观,即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人也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 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的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孙广仁)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 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细目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机制。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由于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这种中介物质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是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气聚则成形,气散则形亡,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细目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其中,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的中医学整体观念 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孙广仁)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 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因比较的对象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细目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一体,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阴阳一体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①阴阳虽然对立相反,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如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产生冲气,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人体之气也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阴阳二气协调,则一身之气冲和畅达,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②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阴阳对立制约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助。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4.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古代哲学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由自身的运动分化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涵属阴与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占较小的比例,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升,阳中有阴则能降。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5.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4种形式。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
6.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变化;二是突变,如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阴阳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细目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再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人体之气,含有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阴阳两部分: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为阴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的为阳气。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者,病属于阳;色泽晦暗者,病属于阴。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如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调养“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之人。
(2)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孙广仁)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 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特性 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2)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细目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2.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3.五行相乘与相侮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如木亢侮金等;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如金虚木侮等。
4.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三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细目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机能,故以肝属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行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机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同时又将自然界的方位、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五行学说运用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机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如肝有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到肾,为子病及母;影响到脾,称为乘;影响到肺,称为侮。他脏以此类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中药,有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据五行归类,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