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2019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编委会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488908
ISBN:97875132537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6736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公务员类
版权信息
书名:2019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上册)
作者:《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编委会
ISBN:978751325376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写说明
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201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大纲进行了修订,2014年又对大纲细则进行了修订。为配合大纲及大纲细则的实施,更好地帮助考生复习应考,我社组织专家编写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本习题集具有以下特点:
1.编写专家皆为资深考试命题专家,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及临床水平,而且长期研究考试及命题规律,是“学术”与“考试”双重专家,避免了只钻研学术不会命题的现象。这可使本书更好地符合考试规律,更适用和实用。
2.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完全按照最新考试大纲编写,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能较好地通过习题表现出来。
3.参考答案附于习题之后,以备自查自纠。
4.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全部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即A1型题、A2型题、B1型题。A1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B1型题是标准配伍题。
我们希望习题集能助考生复习考试一臂之力,但是由于习题是以点的形式表达大纲,因此覆盖面有一定局限。考生在使用时一定要以大纲细则为主,习题集与大纲细则配合使用,将如虎添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年10月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A1 型 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含义是( )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
C.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D.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
E.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整体联系性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 )
A.精气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阴阳五行学说
E.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4.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形神合一
D.理法方药
E.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5.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
A.望闻问切
B.四诊八纲
C.辨证论治
D.治病求本
E.审证求因
6.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表现为( )
A.形体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D.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E.形体结构、生命物质和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7.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表现为( )
A.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E.人与自然均受阴阳五行规律制约
8.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 )
A.大气环境
B.水环境
C.土壤环境
D.水和土壤环境
E.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9.中医学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为( )
A.四诊合参
B.审察内外
C.辨证
D.四诊合参与辨证
E.四诊合参、审察内外与辨证
10.中医学整体防治观的具体体现为( )
A.治病求本
B.异法方宜
C.辨证论治
D.治病求本与辨证论治
E.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与异法方宜
11.中医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是( )
A.症状
B.舌象
C.脉象
D.病史
E.舌象和脉象
1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13.证候的病理本质的内涵是( )
A.病因
B.病因与病性
C.病位与邪正关系
D.病性与邪正关系
E.病因、病性、病位与邪正关系
14.决定证候病理本质的因素是( )
A.病因
B.病性
C.病机
D.病位
E.邪正关系
15.构成疾病和证候临床表现的基本要素是( )
A.四诊
B.舌象
C.脉象
D.舌象和脉象
E.症状
16.同病异治之“异”,是指( )
A.证候之异
B.病因之异
C.病因和证候之异
D.病因和病位之异
E.病性和病位之异
17.异病同治之“同”,是指( )
A.病因之同
B.病性之同
C.病位之同
D.病因和病性之同
E.证候之同
B1 型 题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天人合一
D.形神合一
E.阴平阳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
2.中医学的治疗特点是( )
A.症状
B.体征
C.舌象
D.脉象
E.四诊
3.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是( )
4.客观诊察获得的病人机体异常变化的现象是( )
参 考 答 案
A1型题
1.D 2.D 3.E 4.A 5.C
6.E 7.C 8.E 9.E 10.E
11.A 12.D 13.E 14.C 15.E
16.A 17.E
B1型题
1.A 2.B 3.A 4.B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A1 型 题
1.构成世界的本源是( )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水精
E.地气
2.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
A.天气
B.清气
C.阳气
D.水精
E.精气
3.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A.天气
B.地气
C.精气
D.阴阳
E.阳气
4.精气概念源自于( )
A.阴阳说
B.水地说
C.五行说
D.元气说
E.云气说
5.气的概念源自于( )
A.阴阳说
B.水地说
C.五行说
D.云气说
E.元气说
6.“精气”首见于下述的著作是( )
A.《吕氏春秋》
B.《论衡》
C.《管子》
D.《淮南子》
E.《道德经》
B1 型 题
A.阴阳说
B.水地说
C.五行说
D.元气说
E.云气说
1.气的概念源自于( )
2.精气概念源自于( )
A.精气理论
B.气血阴阳
C.脏腑理论
D.整体观念
E.经络理论
3.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的( )
4.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中医学的( )
参 考 答 案
A1型题
1.B 2.E 3.C 4.B 5.D
6.C
B1型题
1.E 2.B 3.A 4.D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A1 型 题
1.阴阳的概念是( )
A.古代的两点论
B.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C.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D.矛盾
E.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3.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4.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
A.前半夜
B.下午
C.上午
D.中午
E.后半夜
5.属于“阳中之阳”的是( )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6.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7.“阴盛者胜之以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8.“动极者镇之以静”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9.“阴在内,阳之守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0.“热者寒之”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1.“阴胜则阳病”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互藏
E.阴阳交感
12.“寒极生热”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3.“重阴必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4.“阴中求阳”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5.“阴损及阳”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6.“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7.“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 )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1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 )
A.阴阳对立消长关系的正常
B.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正常
C.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正常
D.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正常
E.阴阳相互转化关系的正常
19.“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20.阴阳的转化是( )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21.下列选项,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22.下列选项,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 )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阴中求阳
23.下列选项,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 )
A.寒极生热
B.阴病治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24.下列选项,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阳盛伤阴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25.五脏分阴阳,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6.五脏分阴阳,心的阴阳属性是( )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至阴
27.五脏分阴阳,脾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8.五脏分阴阳,肝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9.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30.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31.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32.导致虚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33.导致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阳胜阴病
34.属于阳的脉象是( )
A.浮
B.沉
C.迟
D.涩
E.细
35.属于阴的脉象是( )
A.浮
B.数
C.迟
D.滑
E.洪
36.属于阳证的是( )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虚证
E.阴虚证
37.属于阴证的是( )
A.虚证
B.表证
C.热证
D.实证
E.阳亢证
38.下列选项,属于阴的是( )
A.浮脉
B.面色鲜明
C.迟脉
D.背部
E.声高气粗
39.下列选项,属于阳的是( )
A.面色晦暗
B.声低无力
C.脉象沉细
D.心烦不宁
E.精神萎靡
40.“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 )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41.“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42.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阳
E.阴病治阴
43.“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44.“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45.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称为(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阴
46.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称为(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阳病治阳
47.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寒因寒用
48.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 )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热因热用
4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 )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5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51.“热者寒之”适用于( )
A.阴虚风动
B.阳虚则寒
C.阴胜则寒
D.阳胜则热
E.阴阳两虚
52.“寒者热之”适用于( )
A.阴虚则热
B.阳虚水停
C.阴胜则寒
D.阳胜则热
E.阴阳两虚
53.“阴中求阳”适用于( )
A.阴虚则热
B.阳虚则寒
C.阴胜则寒
D.阳胜则热
E.阴阳两虚
54.“阳中求阴”适用于( )
A.阴虚则热
B.阳虚则寒
C.阴胜则寒
D.阳胜则热
E.阴阳两虚
55.属于阳的五味是( )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56.属于阴的五味是( )
A.酸
B.甘
C.淡
D.辛
E.涩
57.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消长
C.阴阳的互根互用
D.阴阳的胜复
E.阴阳的转化
B1 型 题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阴中至阴
1.在昼夜的阴阳属性中,下午属( )
2.在五脏部位的阴阳属性中,肝为( )
A.相关性
B.普遍性
C.相对性
D.规定性
E.转化性
3.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反映了阴阳的( )
4.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反映了阴阳的( )
A.阴阳对立
B.阴阳消长
C.阴阳互藏
D.阴阳互根
E.阴阳交感
5.无寒就无所谓热,无热则无所谓寒,体现了( )
6.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体现了( )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真寒假热证
7.阴虚所致的证候是( )
8.阳盛所致的证候是(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E.真热假寒证
9.阳虚所致的证候是( )
10.阴盛所致的证候是( )
A.阴不足则阳相对亢盛
B.阳不足则阴相对有余
C.阳有余则致阴液受损
D.阴有余则致阳气受损
E.阴欲消亡则阳无所依
11.“阴盛则阳病”的含义是( )
12.“阳盛则阴病”的含义是( )
A.热极似寒,寒极似热
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3.可用阴阳互根解释的是( )
14.可用阴阳转化解释的是(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寒热错杂证
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适应证是( )
1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适应证是( )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证
17.阳病治阴的适应证为( )
18.阴病治阳的适应证为(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补阴补阳
19.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为( )
20.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为( )
参 考 答 案
A1型题
1.E 2.B 3.E 4.B 5.A
6.C 7.B 8.D 9.B 10.C
11.B 12.E 13.E 14.C 15.C
16.C 17.C 18.D 19.C 20.A
21.C 22.A 23.E 24.C 25.B
26.D 27.E 28.C 29.D 30.A
31.D 32.B 33.C 34.A 35.C
36.B 37.A 38.C 39.D 40.A
41.B 42.A 43.B 44.A 45.B
46.A 47.B 48.A 49.A 50.B
51.D 52.C 53.B 54.A 55.D
56.A 57.D
B1型题
1.B 2.D 3.B 4.C 5.D
6.E 7.B 8.A 9.D 10.B
11.D 12.C 13.E 14.B 15.C
16.D 17.B 18.D 19.B 20.A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A1 型 题
1.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3.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4.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属于五行之“火”的是( )
A.宫音
B.角音
C.商音
D.徵音
E.羽音
7.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五行中,“木”的“母”行是( )
A.水
B.火
C.土
D.金
E.木
9.五行中,“水”的“子”行是( )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10.五行中,“金”的“所不胜”之行是( )
A.火
B.水
C.土
D.木
E.金
11.五行中,“金”的“所胜”之行是( )
A.火
B.水
C.土
D.木
E.金
12.金是水的(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相生
13.火是水的(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相生
14.木是金的(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相生
15.土是金的(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相克
16.下列选项属五行之“土”的是( )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17.下列选项属五行之“金”的是( )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8.下列选项属五行之“水”的是( )
A.恐
B.脉
C.肉
D.皮
E.怒
19.长夏的五行属性是(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0.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相生
21.按五行生克关系,木之所不胜是( )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2.按五行生克关系,肺的所不胜之脏是( )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23.按五行生克关系,肾的所不胜之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4.按五行生克关系,心的所不胜之脏是( )
A.肺
B.脾
C.肝
D.肾
E.心
25.按五行生克关系,肝的所胜之脏是( )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26.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27.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28.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29.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30.属于“五行相乘”的脏腑传变是( )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心病及胃
31.属于“五行相侮”的脏腑传变是( )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心病及胃
32.属于“母病及子”传变的是( )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肺病及心
33.属于“子病犯母”传变的是( )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心病及胃
34.“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 )
A.相生关系
B.相克关系
C.制化关系
D.相乘关系
E.相侮关系
3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
A.木克土
B.木疏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木生土
36.“木火刑金”属于( )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3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 )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主色胜客色
38.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轻的色脉关系是( )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主色胜客色
39.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的病证是( )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40.面见赤色,脉见洪象的病证是( )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41.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是(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制化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
42.泻南补北法的理论基础是(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制化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
43.下列选项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是( )
A.肝旺泻心
B.肝旺泻胆
C.肝旺泻肾
D.肝旺泻肺
E.肺旺泻胃
44.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4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
A.金水相生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滋水涵木
E.培土生金
4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怒能胜(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4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思能胜( )
A.喜
B.怒
C.悲
D.恐
E.惊
48.下列选项属于五行相生规律传变的是( )
A.木旺乘土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
E.土虚水侮
49.泻南补北法的适应证是( )
A.心肾阳虚证
B.心肾不交证
C.肝肾阴虚证
D.心火上炎证
E.肝火犯肺证
50.滋水涵木法的适应证是( )
A.肝阳偏亢证
B.心肾不交证
C.肺肾阴虚证
D.肝阳不足证
E.肾阴不足证
51.佐金平木法的适应证是( )
A.肝脾不调证
B.肝火犯肺证
C.肝肾阴虚证
D.肝火上炎证
E.肝胆湿热证
52.金水相生法的适应证是( )
A.肺阴虚证
B.肾阴虚证
C.肺肾阴虚证
D.肺气虚证
E.肺肾气虚证
53.培土生金法的适应证是( )
A.肺气虚证
B.脾气虚证
C.肺脾气虚证
D.肺阴虚证
E.肺气不宣证
B1 型 题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1.属于“金”之五味是( )
2.属于“水”之五味是( )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
3.属于“土”之五色是( )
4.属于“火”之五色是( )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5.属于“火”之五志是( )
6.属于“木”之五志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面青,嗜酸,脉弦,其病位多在( )
8.面赤,口苦,脉数,其病位多在( )
A.肺病及心
B.肺病及肝
C.肺病及肾
D.肺病及脾
E.脾病及肾
9.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
10.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
A.相乘
B.相侮
C.相克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11.脾病及肾属于( )
12.肺病及心属于(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生金法
D.抑木扶土法
E.金水相生法
13.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是( )
14.用于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是( )
参 考 答 案
A1型题
1.A 2.D 3.C 4.E 5.E
6.D 7.C 8.A 9.B 10.A
11.D 12.A 13.C 14.C 15.A
16.C 17.D 18.A 19.C 20.D
21.D 22.A 23.C 24.D 25.C
26.B 27.A 28.C 29.D 30.C
31.B 32.A 33.D 34.C 35.C
36.D 37.D 38.B 39.A 40.B
41.A 42.B 43.A 44.B 45.C
46.B 47.D 48.D 49.B 50.A
51.B 52.C 53.C
B1型题
1.D 2.E 3.C 4.B 5.B
6.A 7.A 8.B 9.C 10.D
11.A 12.B 13.B 14.D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A1 型 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
A.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内脏的解剖形象
C.脏腑的生理功能
D.脏腑的病理表现
E.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法是( )
A.逻辑
B.辨证
C.演绎
D.反证
E.以象定脏
3.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
A.传化物
B.满而不实
C.实而不满
D.泻而不藏
E.受盛水谷
4.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分布部位的不同
B.解剖形态的不同
C.功能特点的不同
D.阴阳属性的不同
E.表里联络的不同
5.具有“藏而不泻”特点的是(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五官
E.五体
6.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奇恒之腑
E.官窍
参 考 答 案
A1型题
1.E 2.E 3.B 4.C 5.A
6.C
第六单元 五脏
A1 型 题
1.心的生理特性是( )
A.主通明
B.主升清
C.主通降
D.主疏泄
E.主宣发肃降
2.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生理特性( )
A.华盖
B.娇脏
C.宣发
D.升清
E.肃降
3.肾的生理特性是( )
A.宣发肃降
B.升清降浊
C.主蛰守位
D.喜燥恶湿
E.喜润恶燥
4.脾的生理特性是( )
A.宣发肃降
B.喜条达恶抑郁
C.喜润恶燥
D.喜燥恶湿
E.喜热恶寒
5.肝的生理特性是( )
A.娇脏
B.柔脏
C.刚脏
D.孤脏
E.阳脏
6.下列哪项不属于肝主疏泄功能的体现( )
A.调畅情志
B.促进脾胃的运化
C.促进血津液的运行
D.调节汗液的排泄
E.调节男子的排精
7.五脏阴阳的根本是( )
A.心阴与心阳
B.脾阴与脾阳
C.肝阴与肝阳
D.肾阴与肾阳
E.肺阴与肺阳
8.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 )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明
C.心在五行属火
D.心开窍于舌
E.心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