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佰慧,王聪等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492800
ISBN:97871154586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503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
作者:张佰慧 王聪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1545869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两篇。第1篇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篇,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Windows 7的安装与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第2篇是办公设备的使用和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介绍办公自动化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办公软件的应用。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前言
为了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企业对招聘人员的相关要求,本书在编写时不再按照传统的知识点来组织内容,而是以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来整合教材内容。
本书以新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为标准,以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Windows 7、Office 2010为平台,以企业实践内容为基础,面向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将“中平能化集团公司”一年一度的“煤矿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为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完成书中设置的每个子任务,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基本应用的知识体系,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逐步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基础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并能够熟练使用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
本书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佰慧、王聪任主编,确定教材大纲、规划各章节内容,张佰慧完成全书审稿工作;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白东升、赵敏任副主编并参与定稿工作。其中,第1篇中的第1章、第2章由张佰慧编写,第3章的3.5~3.7节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倩编写,第4章、第6章以及第3章的3.1~3.4节由白东升编写,第5章由赵敏编写;第2篇中的项目一由白东升编写,项目二由王聪编写,项目三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艺培编写,项目四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蒋欣编写。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工作,本书附有全套电子课件。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第1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篇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的历史
1.1.1 电子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方便,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且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必然组成部分。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埃尼阿克”(ENIAC),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4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和博克斯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当时只有24岁。这台计算机研制的初衷是将其用于二战,但直到二战结束一年后才完成。
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迈进了计算机时代的门槛。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从1946年至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代。计算机的发展史是根据核心部件(处理器)采用的电子元件类别来划分的,如图1-1-1至图1-1-4所示。
图1-1-1 ENIAC(埃尼阿克)计算机
图1-1-2 电子管
图1-1-3 电子管计算机
图1-1-4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7—1957)
第一代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在为此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按动了这台被称为“埃尼亚克”(ENIAC)的计算机的电钮,计算机上的两排数码灯随即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这一数字,表示它诞生于1946年,然后又闪烁50下到“96”,标志计算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装有17468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重达30t,占地面积160m2,耗电174kW,它工作时不得不对附近的居民区停止供电,制造费用4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美元)。然而,这个庞然大物的计算速度却只有每秒5000次,仅及当今一台普通个人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而后者轻轻一提即可带走,售价低于2000美元。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这一时期的电子计算机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器件,因而缩小了体积,降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可靠性,价格也不断下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不仅局限在军事与尖端技术上,而且逐步扩大到气象、工程设计、数据处理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4)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作为核心部件。集成电路是将成百上千个晶体管集成到1块芯片上,电路板体积缩小,功能增强,运算速度加快。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出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达到百万次每秒。
这一时期的集成电路属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块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为103~105个。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4至今)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20世纪70年代初问世的第四代计算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只要知道“微机”和“网络”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产物就会一目了然了。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块集成电路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芯片”于1971年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这块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的芯片的面积只有4.2×3.2mm2,其功能却已相当于1950年时像房子那么大的电路板。此后,微处理器的发展如同乘上了高速列车,每隔18个月,性能价格比就翻一番。
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的近60年中,组成计算机的核心电子器件,经历了由电子管到晶体管,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变化,CPU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使计算机成本不断下降、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是计算机能普及的主要原因。
就在第四代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五代计算机的特征是智能化的,具有某些与人的智能相类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语言,能思考问题,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严格地说来,只有第五代计算机才具有“脑”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电脑”,不过到目前为止,智能计算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果,如发明了能模仿人的右脑工作的模糊计算机等,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一个微处理器可以集成110亿个晶体管,比现在提高100多倍,智能计算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再往后还将出现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届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又将出现质的飞跃。
1.1.2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事件
依靠自力更生精神,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用50年时间,进入了世界少数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行列。
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巨型机“银河Ⅰ型”,运行速度为1亿次每秒。
1993年,银河Ⅱ号巨型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为10亿次每秒。
1995年,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型”大型机通过鉴定,运算速度最高达到25亿次每秒。
2002年,我国第一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CPU)芯片“龙芯1号”问世,如图1-1-5所示。同年,研制出速度达万亿次每秒的超级服务器机组。
2003年,“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以4.183万亿次每秒的峰值运算速度,居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的第14位。
2005年4月,64位CPU“龙芯2号”研制成功。
2008年11月,“曙光5000A”大型机通过鉴定,运算速度最高达到230亿次每秒。
2010年10月,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A”,如图1-1-6所示。其性能高达2.507千万亿次每秒,成为2010年度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图1-1-5 龙芯1号CPU
图1-1-6 国产“天河一号A”超级计算
1.2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1.2.1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四代的改进,其实,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更快,运算量更大,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大的机器的过程。现在,不但是科学家,连普通的市民,都会在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将是什么样的。其实,未来的计算机,苹果公司已经给了我们许多灵感,更轻薄、更简约、更人性化的触屏式笔记本计算机,已经被他们带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新型计算机的又一轮憧憬。其实,每一次的计算机革新,离不开的还是产业技术革新,工业水平的提高,才能让许多我们以前想象的东西,成为实物。所以,技术才是新型计算机的未来。
1.超导计算机
所谓超导,是指有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69℃)时,电流流动是无阻力的。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原理,即由超导体—绝缘体 导体组成器件,当两端加电压时,电子便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从绝缘介质中穿过去,形成微小电流,而这一器件的两端是无电压的。约琴夫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2.纳米计算机
科学家发现,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0.1μm(100nm)以下时,半导体晶体管赖以工作的基本原理将受到很大限制。研究人员需另辟蹊径,才能突破0.1μm界,实现纳米级器件。现代商品化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元器件的尺寸约在0.35μm(即350nm),而纳米计算机的基本元器件尺寸只有几到几十纳米。
3.光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束代替电子进行运算和存储: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以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研制光计算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制出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要的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然而,要想研制出光计算机,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束控制另一条光束变化的光学“晶体管”。现有的光学“晶体管”庞大而笨拙,若用它们造成台式计算机将有一辆汽车那么大。因此,要想短期内使光计算机实用化还很困难。
4.DNA计算机
1994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阿德勒曼博士提出一个奇思妙想,即以DNA碱基对序列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试管内控制酶的作用下,使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反应,以此实现数据运算。DNA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1cm3的DNA存储的信息比1万亿张光盘存储的还多;十几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更重要的是,它的能耗非常低,只有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亿分之一。
5.量子计算机
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原子具有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奇妙特性,即处于量子位的原子既可以代表0或1,也能同时代表0和1以及0和1之间的中间值,故无论从数据存储还是处理的角度,量子位的能力都是晶体管电子位的两倍。对此,有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假设一只老鼠准备绕过一只猫,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它要么从左边过,要么从右边过,而根据量子理论,它却可以同时从猫的左边和右边绕过。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它没有传统计算机的盒式外壳,看起来像是一个被其他物质包围的巨大磁场;它不能利用硬盘实现信息的长期存储,但高效的运算能力使量子计算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使得众多国家和科技实体乐此不疲。尽管目前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不可否认,终有一天它会取代传统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
1.2.2 平板电脑的发展
随着iPad一代又一代的推出,消费者对于平板电脑已经并不陌生了。不过从平板电脑的发展史上看,真正爆发性增长阶段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今。平板产品从iPad再到Android系统平板,从单核时代进入四核时代,从曾经一度低于1000元的价格,再到四核平板跨入1999元时代,平板电脑这种产品已然进入了普及阶段。
平板电脑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计算机,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旗下平板电脑产品——iPad。2010年,iPad销量近1500万台。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新纪元,不同行业的厂商,如消费电子、PC、通信、软件等厂商都纷纷加入到平板电脑产业中来。一时间,从上游到终端,从操作系统到软件应用,一条平板电脑产业生态链俨然形成。
那么在进入2014年以后,平板电脑在产品及应用等方面将可能出现哪些趋势呢?
趋势一:操作系统三分天下。
目前平板电脑产品的操作系统的基本势态是苹果iOS以一己之力抗衡诸强联盟的Android系统,但进入2012年以后,这种两强相争的局面已被打破,随着微软Win8操作系统的正式上市,平板电脑操作系统将进入三足鼎立的状态。笔者预计在2017年,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份额将在众多厂商的支持下逐渐赢得先机,iOS居次,Win8系统初来乍到,仍需一段时间的发酵期。
趋势二:跨界智能终端成平板新趋势。
所谓跨界智能终端,笔者的定义是屏幕介于5~10英寸之间,产品形态填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空白,性能与智能终端或平板电脑不相上下,这样一个智能终端设备。笔者认为,由于在便携性上大屏智能终端要好于平板电脑,同时随着电池待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加之操作体验上不比平板电脑差多少,大屏智能终端完全有可能逐渐取代平板电脑成为新的市场主流。近日三星宣布5.3英寸平板手机Galaxy Note上市两个月全球出货量已超过100万,而这款机型热销,也表明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之间的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趋势三:“核战争”升级。
随着平板电脑概念的普及,用户对其产品性能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说2011年是双核标准的确立年,那么2012年将是四核时代的开启元年。2011年采用Tegra2双核处理器、1 GHz级主频、512 MB运行内存以及流畅运行3D图形处理显示芯片的机型已经成为主流,苹果iPad2则采用了A5双核处理器。但技术的提升都会带来产品硬件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也随之不断提升。2011年年末,已经有几家厂商推出了四核平板产品,2011年12月初,华硕在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Android 4.0操作系统的Tegra3四核平板电脑,青睐四核处理器的不仅仅是华硕,海尔随后也推出了国内首款Tegra3四核平板电脑HaiPad,另有消息报道,和硕科技已接下联想四核平板电脑LePad订单,自2012年春节后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另外,宏碁、HTC等厂商都即将推出四核平板电脑。从近期各厂商的动作不难看出,平板电脑市场正在加速跨入四核时代。预计2017年,四核平板电脑将逐渐成为平板电脑产品的主流标配。
趋势四:商务应用比例提升。
目前平板电脑的应用较多集中在游戏、影音娱乐等方面,厂家的产品定位也大多集中在这些方面,但随着产品终端的不断丰富,平板电脑的商用潜力将被激发。拥有便携、可随时联网、交互直观等特性的平板电脑在商务应用中的价值将逐步体现,成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外的又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商务工具。
趋势五:行业应用将获突破。
针对行业应用,平板电脑可以说是大有可为,它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便携操作终端,同时能让客户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相关信息。笔者预计,2017年以后,平板电脑的行业应用将更加普及,而金融、政教、医疗、能源等大型产业的平板电脑行业应用机会将集中在国际品牌端,因为国际品牌已经积累了从服务器到终端设备、从数据到应用的丰富积淀。在行业应用方面国内品牌想要在短期迎头赶上可能性不大。但是,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机会更适合国内平板电脑产品。
趋势六:产品应用对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或许这将是平板电脑产品最重要的趋势之一。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实现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完美对接,性能相对完善,操作体验较好,同时又便于携带的终端产品来充当“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电子助理”的角色,无疑平板电脑是最有潜质的备选之一。笔者预计,未来的平板电脑产品将会更完善的融合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以便更好地运行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和服务,从而成为人们享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重要窗口。
上述关于平板电脑发展趋势的阐述,或许不能完全概述平板电脑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上文中所描述的趋势已经逐渐显露头角并日趋清晰,而至于未来平板电脑将如何发展,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1.2.3 智能手机的发展
随着3G网络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手机生产厂商与运营商的大力推进,智能手机逐渐进入黄金增长通道,国内智能手机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大手机厂商以及运营商对中低端智能机型的推广和普及,中国正在引领着智能手机平价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是指和计算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程序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2014年以后智能手机发展趋势如下。
1.4G网络普及
最近中国移动正式获得4G牌照并且开始试点运行的消息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虽然在我们国家4G的概念还并不普及,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却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国际一线厂商的中高端产品对4G网络的支持已经变得顺理成章。相信在2014年随着4G网络及终端的不断普及,除了发达国家以外,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也催生着4G网络在当地的蓬勃发展。
相信在2014年,包括我们中国的用户在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超过100 Mbit/s下载速度所带来的畅快感。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了体验4G网络,必然会将手中老旧的设备进行更换,因此对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更新换代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大屏幕”iPhone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身边的人这样抱怨诸如“要是iPhone的屏幕再大一些就好了”“如果iPhone的屏幕像三星那样大,我一定会买一部”这样的抱怨。没错,在大屏幕盛行的2013年,苹果公司依然坚持为自己的iPhone 5s配备4英寸的显示屏。而在其他竞争对手动辄5英寸甚至6英寸的屏幕面前,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而对于苹果为何坚持仍然使用4英寸屏幕,相信各种各样的分析大家也看了不少。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单手操作、更好的电池续航时间以及更好的屏幕显示效果等。但是如果用事实说话,我们看到在Android阵营中一批大屏幕智能手机已经帮助Android夺得了接近80%的市场份额,而三星更是凭借Galaxy大屏智能手机继续巩固着自己世界第一的宝座。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就算再看重操作体验、再有自己需要坚持的“原则”,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还记得当初有多少人对三星推出Galaxy Note这种超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该系列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之一。因此在2014年,苹果将很有可能“顺应民意”,推出5英寸以上屏幕尺寸的iPhone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搭载Android系统的诺基亚手机
最近关于诺基亚的“N计划”消息让大家非常关注。“N计划”指的就是诺基亚代号“Normandy”的Android系统手机开发项目。虽然在2013年9月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部门被整体出售给了微软公司,成为了微软御用的Windows Phone系统设备厂商。但是“N计划”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项目一直没有停止开发。据称该项目将采用诺基亚独立的UI/UX界面,由并未出售给微软的CTO办公室负责。
4.手机屏幕分辨率进入2K时代
虽然目前没有一款产品能达到2K水平,但据我们了解,下周三国产厂商vivo将发布的Xplay3S将会大幅度提升硬件配置,在屏幕分辨率参数方面也已经基本确认将同样使用2560×1440像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2K屏幕。此外,在2014年发布的明星级新产品中,三星Galaxy S5的屏幕分辨率也将会提升至2560×1440像素级别。
在2013年,1080P高清分辨率已经成为了高端产品的标准配置,而分辨率的提升绝对是不可逆的。一旦大家适应了某一级别,未来的趋势就会向更高级别发展。外有Galaxy S5,内有vivo Xplay3S,相信在这两家厂商的带领下,跟风也好,趋势也罢,手机屏幕分辨率进入2K时代已经为期不远。
5.移动支付
相信大家都已经对NFC近场通信技术不再陌生了,目前已经有许多智能手机配备了NFC功能,但是实际应用的范围还并不是非常广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移动设备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像类似NFC这种技术被应用到移动支付领域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另外,包括iPhone 5s配备的指纹识别,以及目前像微信支付这样越来越被认可的移动App支付方式,都将为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刷卡乘地铁、充话费、移动购物和支付,在2014年,将会变成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6.小尺寸产品回归
各大Android厂商在推出各自的旗舰机型之后,同时也不忘了照顾一下那些并不喜欢大屏幕手机的消费者。三星Galaxy S4 Mini、HTC One Mini、摩托罗拉Droid Mini以及呼之欲出的Xperia Z1 Mini和LG G2 Mini。似乎各大厂商们都非常乐于推出自己旗舰机型的缩小版。
虽然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的趋势是越来越大,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于适合单手操作的中等尺寸设备情有独钟。他们不需要太大的屏幕,而适合单手操作的大小、更好的续航时间、更好的屏幕效果甚至是更低廉的价格才是这部分消费者所追求的。因此在2014年,尽管大屏幕设备依然会是主流趋势,但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尺寸设备出现在市场上,并且在配置上绝对丝毫不会逊色于各自的旗舰机型。看一下将在明年的CES 2014展览上亮相的索尼Xperia Z1 Mini就知道了。
7.柔性屏幕
提到柔性屏幕产品,似乎三星与LG两家韩国电子巨头对此特别热衷,而Galaxy Round及G Flex也受到了外界广泛的关注。与三星相比,LG似乎对柔性屏幕产品的前景更加看好。从G Flex的评测中我们就能看到柔性屏幕的可弯曲角度非常大,未来市场应用的前景也非常广阔。而伴随着柔性屏幕产品,其他配套的部件也要跟着“柔”起来,柔性电池、可自我修复划痕的外壳及自动回弹的塑料面板等。在LG G Flex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虽然目前看来并没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未来又很具有潜力的特质。
除了LG与三星,苹果公司最近也通过了一项关于柔性屏幕的专利,而该项专利将不仅仅可能被应用到智能手机中,就连外界非常期待的iWatch智能手表更是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柔性屏幕。看来在2014年,智能手机要进入一个“刚柔并济”的年份了。
8.大底拍照手机
现在智能手机的像素值已经开始比肩单反甚至超越单反相机了,尤其是诺基亚Lumia 1020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100万像素。就智能手机目前主流的1/3小底COMS尺寸来看,应该是不太够用的。因此下一步预计整个智能手机领域要迈进1800万像素时代,而各种品牌的旗舰产品应该保持在1800万至2000万像素左右。而1/2.3左右大小的CMOS应该会成为主流旗舰智能手机的CMOS尺寸,而一小部分特别强调拍照功能的产品,甚至有可能会进入1/1.7或者1/1.5这个领域。
9.64位系统比8核处理器更有看头
在2013年iPhone 5s的发布会上,苹果公司宣布新的A7处理器将会与iOS 7系统一起为消费者带来64位系统的全新体验。而不久之后,谷歌公司全新的Android 4.4 KitKat系统及最近高通公司的新产品都将会对64位运算进行支持。目前的四核处理器来说对于大部分智能手机来说已经绰绰有余。而与其继续升级到8核处理器,还不如对64位系统进行更加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