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职业技术 >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曹向红,于晓喜等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492806

ISBN:978711546002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606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全书内容: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容提要


本书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组织内容,每个项目体系做了精心设计,按照“项目情境引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知识与技能拓展—小结—习题及思考题”这一思路进行编排。全书包括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整体认知、汽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怠速控制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辅助控制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典型故障检修6个项目,详细介绍了电控发动机各个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针对性强。


本书可作为中、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汽车维修操作人员参考、学习、培训之用。

前言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现代轿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结构原理及检修内容。学生学习该课程能够为进入汽车行业顶岗实习以及工作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始终贯彻以大众轿车构造为主体,结合实际车辆和诊断设备,通过6个项目对现代轿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电控发动机上的传感器、执行器对电控系统工作的影响也做了详细说明。在项目实施内容中,通过对实操及注意事项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目的。为了让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书的内容,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每个项目后还附有习题及思考题。


本书的编者都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完全按照“骨干校”的建设要求,以典型工作项目来进行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与学生分别理清了教学与学习的思路,同时突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满足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本书还是一本体现“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智慧学习教材。读者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视频、动画,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


本书的参考学时为80学时,建议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各项目的参考学时见下面的学时分配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书由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曹向红、于晓喜任主编,何泽刚任副主编。其中,项目一,项目二的知识与技能拓展、习题及思考题和项目三的知识与技能拓展、习题及思考题由曹向红编写;项目三的项目情境引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由于晓喜编写;项目二的项目情境引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由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何泽刚编写;项目四和项目五的项目情境引入、相关知识由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张士涛编写;项目五的项目实施、知识与技能拓展、习题及思考题和项目六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刘臣富编写。全书由曹向红统稿和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存在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4月

项目一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整体认知


项目情境引入


为了能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必须熟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所以在本项目的学习中必须掌握电控系统各传感器、电控单元及执行器的应用,了解电控系统的控制方式及优点,同时要熟悉自诊断系统的功能,通过对解码器使用的学习,掌握解码器读取数据流的正确方法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相关知识


一、概述


1.汽车电控技术的应用


目前,汽车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聪明的人类利用各种动力先后发明了各种汽车。


1769年,法国人尼古拉·约瑟夫·库格诺(Nicholas Joseph Cugnot)利用蒸汽作动力发明了蒸汽动力汽车。


1881年,法国电气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Gustave Trouve)利用电力作动力发明了电动汽车。


1886年1月29日(发明专利申请日,1885年完成汽车样车),在法国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Karl Benz)利用内燃机作动力发明了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汽油发动机汽车。


1893年2月23日(发明专利申请日,德国专利号No672071885),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l)博士发明了狄塞尔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或柴油机),1924年第一台狄塞尔发动机卡车面世。


汽车技术、建筑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三大标志。汽车技术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而且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汽车性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主要取决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油机控制、柴油机控制、汽车底盘控制、汽车车身控制和汽车故障诊断等技术领域。


当今世界衡量汽车先进水平和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汽车品牌、汽车外观和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汽车制造商普遍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装置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有效手段。汽车设计人员普遍认为: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汽车设计研究部门考虑汽车结构革新的重要手段。汽油机应用电子控制喷油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空燃比和实现闭环控制,如果再加装三元催化转换器,就可使汽油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降低95%以上;柴油机应用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喷油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喷油量和高达160~200MPa的喷油压力,不仅能够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而且还能提高动力性;汽车应用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的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制动时的稳定性,尤其是可使汽车在湿滑或冰雪路面上的事故发生率降低24%~28%。


21世纪以来,发动机电子控制喷油技术、汽油机电子控制点火技术、防抱死制动技术和安全气囊等技术在国内外轿车上都已经普遍采用。在国产中高档轿车上,每辆轿车电子装置的平均成本占整个车成本的30%~35%,在一些豪华轿车上,电子产品的成本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并始终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


2.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


近半个世纪以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球能源紧缺、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问题,促使汽车油耗法规、排放法规和安全法规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油耗法规促进了汽车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随着汽车油耗法规、排放法规、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防抱死制动和安全气囊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轿车的标准装备。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为了改善部分性能而对汽车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如在汽车上装用了第一个电子装置—晶体管收音机。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为解决安全、污染和节能三大问题,研制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防滑(防抱死)制动装置和集成电路(IC)点火装置。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逐步扩展到车用汽油发动机以外的底盘、车身和车用柴油发动机多个领域。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CAN-BUS技术(控制器局域网总线技术)普遍应用,CANBUS是应用在现场、在微机化测量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的数字通信系统,是一种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目前,CAN-BUS总线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不仅仅局限于高档车(如帕萨特),中档车(如宝来)也越来越多地配备了CAN-BUS总线。


①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借鉴飞机发动机汽油喷射技术而诞生,并伴随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汽车油耗法规、排放法规要求的逐步提高而发展到当今水平的。世界主要汽车公司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及其主要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上主要汽车公司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情况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续表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EEC或EECS)的发展已经历近50年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步入成熟发展期;到20世纪末期,无论汽油机汽车还是柴油机汽车,无论进口汽车还是国产汽车,都已普遍采用电子控制技术。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工业发达国家军队装备的柴油机汽车,也都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


②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


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从诞生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先后开发了位置控制式柴油喷射系统、时间控制式柴油喷射系统和高压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三代产品。人类锲而不舍地研究开发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并已取得骄人的成绩,其根本目的在于节约燃油、较少排放、降低噪声和提高柴油机整机性能。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竞相开发研制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并应用于柴油车发动机的实时控制。最初投入使用的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采用了传感器、模拟电子电路和执行器组成的电子控制系统来代替控制喷油量的调速器,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柴油机的转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微型计算机代替模拟控制电路,利用电磁阀作用为执行器控制喷油,大大提高了控制电路的设计自由度和系统的控制精度,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圆满解决了当时提出的节约燃油、排气净化和降低噪声等问题。典型产品有日本杰克赛尔Zexel公司喷油定时可变形燃油喷射系统(Timing and Injection Rate Control System,TICS)和微型计算机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的电子控制分配泵系统(Computed Ve pump Control System-Full,COVEC-F)、日本电装公司ECD-V3电子控制分配泵系统,以及德国Bosch公司EDC型和VP系列电子控制分配泵系统等。


20世纪90年代,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研制成功了一种全新的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Common Rail System,CRS),从此开辟了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的新纪元。


人们对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汽油发动机就已采用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并应用到军用战斗机上,20世纪50年代应用到了赛车的汽油发动机上。到20世纪末,各型汽油机都圆满完成了从机械式供油系统向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转换。在柴油机电子控制共轨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士的哈勃(Hiber)教授开发了柴油机电子控制共轨系统基本原型,随后瑞士工业大学以加尼斯(Ganser)教授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对柴油机电子控制共轨燃油系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柴油机电子控制共轨燃油喷射技术达到实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电装(DENSO)公司完成了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时任电装公司燃油装置事业部主管的藤泽英也先生开始将汽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应用到柴油机上。


2000年开始,日本丰田、日野、五十铃、三菱和日产等公司都采用了这些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


德国Bosch公司也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电气与电子控制技术开发商,在电子控制共轨喷射技术的研究方面也有杰出贡献。


1994年年初,Bosch公司开始与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研制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柴油喷射技术。同年Bosch公司将高压共轨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应用于直喷式柴油机并进行了200万千米室外道路试验验证,证实了电子控制共轨系统在降低排放、减少噪声和简化发动机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优越性。此后,Bosch公司与戴姆勒-奔驰公司、菲亚特FIAT公司以及菲亚特的子公司依莱赛斯ELasis等四家公司联合成立开发组,共同开发电子式控制柴油喷射系统。当时ELasis公司已经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供油泵和不带预喷射的电磁喷油器(准确地说应该是电磁控制油压驱动喷油式喷油器)。


1997年年末,Bosch公司研制的轿车柴油机用电子控制高压共轨系统(CRS)开始批量投放市场。


2000年开始,Bosch公司投入800~900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电子控制共轨喷射研究技术;2002-2003年,Bosch研制成功了利用压电晶体管控制液压伺服机构的第二代电子控制喷油器(即压电晶体管式喷油器),用以控制电子控制共轨喷射系统的高速电磁阀控制式喷油器(即第一代电子控制式喷油器),喷油压力提高到160MPa,每个喷射循环都可以实现预喷射、主喷射和多段喷射,预喷射油量可控制在1mm3以内。2009年,Bosch将喷油压力提高到了200MPa。


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柴油喷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汽油喷射技术相似,电动燃油泵(即输油泵)将燃油箱内的柴油输送到高压泵油,高压油泵在发动机驱动下将柴油压力加到160~200MPa后供入公共油轨(Common Rail,CR,俗称“共轨”,相当于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燃油分配管或燃油总管)内,在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控制下,高压燃油经电子控制喷油器喷射到相应的气缸内燃烧做功。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喷射系统与传统的喷油供油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喷油泵系统的显著区别在于:燃油高压的产生和喷油的控制是由ECU分别独立进行,燃油压力的产生与柴油机转速与负荷无关,是由ECU控制压力阀来调节高压油泵的供油量进行控制。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喷油系统的显著特点是:能够自由改变喷油压力、喷油量、喷油定时(即何时开始喷油)和喷油特性(即实现引导喷射、预喷射、主喷射、后喷射和次后喷射等多段喷射,目前已实现3次、5次或更多次喷射)。通过预喷射,可降低柴油机噪声;通过后喷射,可降低发动机氮氧化合物NOx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排放量。因此柴油机采用高压共轨式电子控制柴油喷射技术,能使柴油良好雾化、提高燃烧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油耗、减少排放、降低噪声和减少震动之目的。


(3)汽车工业科技发展战略


汽车已为人类交通运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来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而且将具有交通、办公、通信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汽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历史跨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扬,2005年6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突破60美元大关,创下了近20年来的油价新高;2011年5月3日,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升到了每桶125美元,此后一路走低。到2012年春节,原油价格一直徘徊在每桶110美元。由此可见,能源消耗问题是汽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人类特别是子孙后代造成灾难。


就人类目前拥有的科学技术而言,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依然是继续开发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这也是21世纪我国汽车工业科技的发展战略。


汽车智能化、网络化技术主要研究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微处理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光导纤维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主动安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使汽车发展成为能够自动筛选最佳行驶路线的智能汽车。


①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传感器不仅能够提供汽车的状态信息,而且还能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对温度漂移、时间漂移和非线性数据进行自动校正,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在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测量精度。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20%。


②微处理器技术。微处理器已广泛用于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和故障诊断控制系统,车载各类控制系统目前使用的微处理器累计达到30~60个。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大量使用微处理器,用以改善汽车的整体性能。


③智能交通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是将机器视觉、环境感知、卫星定位、信息融合、决策与控制等相关技术相互融合,使汽车自动筛选最佳行驶路线的系统。


④光导纤维技术。光导纤维技术不仅具有柔软性好、易于连接、质量轻、成本低、弯曲半径小、数值孔径大、耦合效率高等优点,而且还具有电气绝缘性能好、抗电磁干扰和抗辐射能力强等优异的传输特性。随着光导纤维的成本不断降低和在汽车上的应用量逐年增大,必将大大降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乃至汽车整车的制造成本和减轻整车整备质量,同时还可以为汽车轻量化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⑤模块化设计技术。所谓模块化设计,是指为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同产品,不需要对每种产品实施单独设计,而是精心设计出多种模块,将其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来构成不同的产品,以解决产品品种、规格、制造周期和成本之间的矛盾。汽车整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零部件用量越来越大,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能够减小体积、减轻质量、缩短装配工时,提高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乃至汽车整车的可靠性。


⑥电压倍增技术。理论与试验证明:在电器负载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电源电压提高2倍,负载电流可以减小2/3。因此,提高汽车电源电压,就可大大减小汽车电气或电子控制部件电流,汽车导线、电缆、电动机、驱动线圈等就可减小尺寸、减轻质量。同理,在负载电流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汽车电源电压,可以增大汽车电气或电子控制部件的功率,电子控制螺线管驱动可变气门定时、电子控制电动转向、电子控制气动阀机构、飞轮内装起动机/发电机一体式结构、电子控制电动制动器等就能得以实现,电子控制系统就能驱动大功率执行器来实现自动控制功能。


⑦网络通信技术。汽车电子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来传输海量的实时数据。网络通信技术为集成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等车载系统,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气象数据、满足个性化要求的信息以及详细的道路指南等信息。网络通信技术被视为汽车工业继高压缩比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作为引领汽车产业向另一发展阶段进发的新技术领域,网络通信技术必将进一步整合移动通信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使汽车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


⑧主动安全技术。汽车最新主动安全系统包括车身动态综合管理系统、速度与车距自动调节系统、车辆碰撞预警系统、红外夜视系统、胎压监测系统和驾驶环境控制系统等。


a.车身动态综合管理系统(Vehicle Dynamics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VDIM)。该系统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控制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电子控制辅助制动系统(EBA)、驱动轮防滑转控制系统(ASR)和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VSC)等控制制动力和驱动力的主动安全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和电子调节悬架系统(EMS)等进行综合集成,对车身姿态进行综合控制,使汽车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特别是在转向、制动或打滑时,都能保持方向稳定、行驶安全和乘坐舒适。事实上,VDIM是一个采用智能识别与判断技术来控制车辆行驶稳定性的主动安全体系。


b.汽车速度与车距自动调节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内的雷达探测装置准确探测汽车行进过程中的障碍物信息,由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变速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自动采取相应控制策略的集成控制系统。当雷达装置探测到障碍物信息时,系统将采取减速措施,一旦障碍物消失,就会取消制动并控制油门开度增大而加速。


c.车辆碰撞预警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由前部探测、后部探测和侧部探测装置组成的监控系统,其功能是提醒驾驶员避免车辆发生碰撞。


d.红外夜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利用红外探测技术,能在夜间探测到距车650~750m发热物体(人、动物和有余热的故障车辆等)的监测与报警系统。汽车前照灯一般能够照射到距车前方150m的物体,最远只能照射到距车前方300~400m的物体。红外夜视系统的功能与车辆碰撞预警系统相似,主要是提醒驾驶员躲避障碍物。


e.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为一体的监控与报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安装在每一只轮胎中的压力与温度传感器直接监测胎内压力和温度,并用无线射频装置将气压和温度信号发送到驾驶室内的接收监控器,再由监控器显示与控制每一只轮胎的气压和温度。系统的功能是有效避免轮胎温度和气压过高而导致爆胎事故,或轮胎漏气导致气压过低而加速磨损,使轮胎始终保持在正常气压和温度状态下行驶,延长轮胎使用寿命,降低汽车燃油消耗。


f.驾驶环境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一个舒适性控制系统。该系统集自动空调系统于一体,可根据驾驶室内外温度、行驶速度、空气流量、气流方向进行换气通风,给驾驶员营造一个舒适的驾驶环境,减轻驾驶疲劳,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3.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优点


汽油机电控技术的应用使汽油机的综合性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改善了各缸混合气的均匀性


在化油器式汽油机中,当混合气在经过不同宽度、不同长度及具有一定弯曲弧度的进气歧管时,由于空气和汽油颗粒的密度不同,空气比较容易改变方向,而汽油颗粒受惯性力的作用则继续向歧管末端运动,由此造成各缸混合气浓度不均匀。采用电控多点喷射、燃油喷射,在各缸进气门附近,使各缸混合气的浓度基本一致。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而且也有利于降低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量。


(2)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由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进气管中不存在化油器中的喉管,进气系统的进气阻力和进气压力损失较小,充气效率较高,因此,发动机具有较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另外,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不对进气进行预热,这样提高了进气的密度,对提高发动机动力性有利。


(3)减少排放污染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采用氧传感器反馈控制时,能够精确地控制空燃比A/F≈14.7,使三元催化转换器具有最高的转换效率,从而大大减少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另外,现代汽油机电控系统还包括废气再循环、二次空气喷射系统、最佳点火提前角等控制功能,从而可使汽油机有害物的排放量进一步减少。


(4)工况过渡圆滑


当发动机运行工况发生变化时,由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能根据传感器输入信号迅速调整喷油量或喷射正时,提供与该种工况相适应的最佳空燃比,提高了汽油机对加、减速工况的响应速度及工况过渡的平稳性。另外,采用电控燃油喷射方式,汽油的雾化质量好,蒸发速度快,在各种工况下混合气都具有良好的品质,这也有利于提高汽油机非稳定工况的性能。


(5)改善了汽油机对地理及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当汽车在不同地理环境或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行驶时,对于采用体积流量方式测量进气量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系统能根据大气压力、环境温度及时对空燃比进行修正,从而使汽车在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下运行时,无须调整都能保证良好的综合性能。


(6)提高了汽油机高、低温起动性能和暖机性能


发动机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起动时,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能根据起动时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提供与起动条件相适应的喷油量,使汽油机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都能顺利起动。低温起动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又能根据发动机冷却水温度自动调整喷油量和空气供给量。加快汽油机暖机过程,使发动机很快就能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4.应用在发动机上的电控系统


汽车电控技术得益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推动汽车电控技术发展的动力因素是改善汽车的性能,解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安全和舒适等问题。进入21世纪,电控技术不仅渗透到汽车的各个系统和总成,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各系统和总成的协调和集中控制。目前,发动机上常用的电控系统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怠速控制系统、排放控制系统、进气控制系统、增压控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警告提示系统、自诊断与报警系统、失效保护系统等。


(1)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电控单元(Electrical Control Unit,ECU)主要根据进气量确定基本的喷油量,再根据其他传感器(如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对喷油量进行修正,使发动机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均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同时还包括喷油正时控制、断油控制和燃油泵控制。


(2)电控点火系统


电控点火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各相关传感器信号,判断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和运行条件,选择最理想的点火提前角点燃混合气,从而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3)怠速控制系统


发动机在汽车行驶、空调压缩机工作、发动机负荷加大等不同怠速运转工况下,由ECU控制怠速控制阀,使发动机怠速始终处于最佳转速。


(4)排放控制系统


排放控制系统是对发动机排放控制装置实行电子控制。排放控制的项目主要有废气再循环(EGR)控制、活性炭罐电磁阀控制、氧传感器和空燃比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