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学计算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钢,王梦倩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492809
ISBN:978711545868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967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大学计算机
作者:王钢 赵玉刚 姜书浩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1545868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提要
本书从培养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信息处理、办公自动化、网络与Internet、程序设计、数据结构、IT技术新发展等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知识。本书每章都配有习题供学生练习,本书可与《大学计算机实践教程》(ISBN:978-7-115-45867-4)配套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爱好者学习计算机的入门教材和参考书。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推广,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另一类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础教育。
本书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介绍了计算机的概念与发展历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并结合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常用软件进行讲解、提升和实践训练,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本书编者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兴趣,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入手,采用“理论+提升+实践”的模式,从而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本质的基础理论,以知识扩展为提升手段,以常用软件为实践平台。本书力求做到既促进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又避免陷于理论研讨;既适应共性知识需求,又满足个体深层要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书由王梦倩统稿与审定。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2章由王梦倩编写,第1章和第7章由王钢编写,第3章由赵玉刚编写,第4章和第6章由姜书浩编写,第5章由王桂荣编写,第8章由李艳琴编写,第9章由梁静毅编写,第10章由李军编写。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得到了潘旭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李菁女士的帮助。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很多优秀的图书资料和网站资料,在此向所有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5月
第1章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文化的影响
·了解计算机的诞生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发展
·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社会的概念,学习信息化社会中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了解计算思维的由来,理解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相关知识
·了解计算思维的内容,理解计算思维定义、方法与特征的相关知识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有人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1.1 计算机的发展
1.1.1 近代计算机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使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差分机,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电子计算机是一种以存储程序和数据并能自动执行为特征的、对各种数字化信息进行高速处理的电子设备。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繁重、复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说电子计算机就是人类大脑的延伸,所以电子计算机又称为“电脑”。
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代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来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在16世纪,人们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
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纳皮尔算筹”;英国牧师奥却德发明了计圆柱型对数算尺,这种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计算工具不仅带动了计算器的发展,也为现代计算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现代社会应用广泛的计算工具。
1642年,年仅19岁的法国科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第一部机械式计算器,在他的计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连锁的齿轮,一个转过十位的齿轮会使另一个齿轮转过一位,人们可以像拨电话号码盘那样,把数字拨进去,计算结果就会出现在另一个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减计算。1694年,莱布尼兹(Leibniz)在德国将其改进成可以进行乘除的计算。此后,一直要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1.2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电子计算机的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eson Turing)。图灵在1936年首次提出了一个通用计算设备的设想,他设想所有的计算都可能在一种特殊的机器上执行,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图灵机。图灵对这样的一种机器只是进行了数学上的描述,他更有兴趣关注计算的哲学定义,而不是建造一台真实的机器。他将该模型建立在人们计算过程的行为上,并将这些行为抽象到用于计算的机器模型中。图灵机模型证明了通用计算理论,肯定了计算机实现的可能性,它也给出了计算机应有的主要架构;它引入了读写算法与程序语言的概念,极大地突破了过去计算机的设计理念;同时,图灵机模型理论是计算学科最核心的理论,因为计算机的极限计算能力就是通用图灵机的计算能力,很多问题可以转化到图灵机这个简单的模型来考虑。可以说,正是在图灵搭建的理论基础之上,计算机才有了后来的蓬勃发展。
1942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克利(John Muchly)提出了用电子管组成计算机的设想,这一方案得到了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的关注。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新武器研制中的弹道问题涉及许多复杂的计算,单靠手工计算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急需能自动计算的机器。于是在美国陆军部的资助下,1943年开始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8月初,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作为顾问参加了首台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2月14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全称是“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埃尼阿克”计算机的最初设计方案,是由36岁的美国工程师莫奇利于1943年提出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轨道。美国军械部拨款支持研制工作,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由莫奇利负责。总工程师由年仅24岁的埃克特担任,组员格尔斯是位数学家,另外还有逻辑学家勃克斯。
“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 000个电子管,另加1 500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器件,其总体积约90m3,重达约30吨,占地约170m2,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如图1.1所示。这台耗电量为140kW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 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 000倍。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就能算出来,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快。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器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进制,而不是按照二进制来操作的。但其中也有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数。
图1.1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虽然它的功能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计算弹道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有时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1~2天的时间准备线路连接,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最多只能存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有人将其称为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996年2月15日,在“埃尼阿克”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隆重纪念仪式上,再次按动了这台已沉睡了40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的启动电钮。戈尔向当年参加“埃尼阿克”研制,如今仍健在的科学家发表讲话:“我谨向当年研制这台计算机的先驱者们表示祝贺。”埃尼阿克上的两排灯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标志着它于1946年问世,然后又闪烁到96,标志着计算机时代开始以来的50年。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见图1.2)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5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冯·诺依曼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图1.2 冯·诺依曼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1.1.3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界传统的观点是将计算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这种划分是以构成计算机的基本逻辑部件所用的电子元器件的变迁为依据的。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由晶体管到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直到现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元器件的制造技术发生了几次重大的革命,芯片的集成度不断提高,这些使计算机的硬件得以迅猛发展。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4年)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器件,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如图1.3所示。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尖端领域中得到运用,一般用于科学、军事和财务等方面的计算。
图1.3 电子管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虽然在当今人们看来相当笨拙,体积大,造价高,操作困难,但正是它开辟了计算机的发展之路,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储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4年)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一代的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为元件。电子管元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如图1.4所示。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而且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图1.4 晶体管计算机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除了使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之外,还出现了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产生大量新的职业岗位,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软件产业由此诞生。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同时,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减小,寿命大大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年)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件。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工作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在软件方面,产生了标准化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操作系统开始出现并逐步完善;同上两代相比,由于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和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上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企业管理、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研制并应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度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软件包,包括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等。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 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1982年以后,许多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它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具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的智能社会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会三位一体化。21世纪的计算机将把人从重复、枯燥的信息处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给人类和社会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我们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未来计算机。
1.1.4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56年,在《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在195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此后龙芯二号问世,2012年龙芯三号研制成功。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提到中国计算机,就不能不提起华罗庚教授,他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华罗庚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最早产生关系在1947-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时,就和冯·诺依曼(Von Neumann)、哥尔德斯坦(Goldstein)等人交往甚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人的赞赏。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诺依曼让华罗庚参观实验室,并常和他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的心里已经开始勾画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蓝图。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在1958年交付使用。随后,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
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功勋机”。
1965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69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该机字长数48位,每秒运算100万次,主内存130KB,主要用于石油、地质、气象和军事部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DJS-130小型计算机,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DJS-100系列机。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同的是,DJS-100系列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1978年3月,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计算机专家们于1983年12月,成功研制了“银河-I”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该机型共生产3台,分别安装于石油、西部计算中心和高校计算机研究所。
“银河-I”巨型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系统。该系统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巨型机的空白,同时,银河巨型机的诞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计算机研究和制造领域中,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计算机工业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成为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骄傲。“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
虽然“银河-I”的运算能力每秒钟只有一亿次,甚至比不上现在智能手机的运算速度,但它却使我国成为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之后,国防科技大学又继续研发出“银河-Ⅱ、银河-III、银河-Ⅳ”几兄弟,在我国不同的科研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思考运算”工作。
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超算研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银河”“曙光”“天河”等一批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但是和国外高性能计算实力相比较,我们的HPC在软件应用、核心技术、系统架构的创新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我们的HPC尽管计算速度上去了,但是核心芯片、所跑的HPC软件都是国外的。此外,中国与国外的差距还在于超级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在美国、日本等超级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在超级计算机的支持下,汽车、飞机、航天、电影等一大批产业发展很快,甚至于如何包装薯片以保证其完整性等生产细节问题也会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解决,超级计算机已经与社会生产发展实现了深度融合。而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应用普遍局限于专业级领域,如气象、军事、航空等方面,应用的瓶颈不仅导致了超级计算机资源无法充分应用到社会、科研及生产中,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在未来,高性能计算需要推动普及化应用,只有应用需求与产业化技术得到有效提升,我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才能走出中国化特色。
1.1.5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计算机类型也不断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按照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可分为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式计算机。按计算机用途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较为普遍的是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等综合性能指标,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型号的计算机性能指标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以至于过去一台大型机的性能可能还比不上今天的一台微型计算机。按照巨、大、中、小、微的标准来划分,计算机的类型也有其时间的局限性,因此计算机的类别划分很难有精确的标准。在此可以根据计算机的综合性能指标,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分布将其分为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个人计算机、嵌入式系统五大类。
1.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ers)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是国家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