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诊疗技术(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临床营养诊疗技术(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伟,周春凌,周芸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495548
ISBN:978711725562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173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临床营养诊疗技术(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
作者:陈伟 周春凌 周芸
ISBN:978711725562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自古《汉书》中即有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强调膳食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营养工作也在逐步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适应临床医疗的变化。“营养是第二药房”的普遍观点,将营养、食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明确地描述出来。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各级医院对营养问题历来不够重视。临床营养科没有自己的专属病人,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常常成为医院整体发展的“短板”。因此,尽快提高医院营养科的水平,就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虽然目前国内有数个临床学科相关的营养学术组织,但由于人员来源、组织、职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均集中在外科、ICU、肿瘤等本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营养,却无法对全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形成足够的推动力。所以国内医院的营养科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水平也低于其他临床学科。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初,主要目标即在于加速、加强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工作。2007—2017年的十年间,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积极筹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营养科的试点工作、科主任及骨干医生培训工作,目前卓有成效,迄今全国已有400余家二、三级医院建立规范的营养学科制度,并于2012年将临床营养科工作条件与制度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选标准之中。然而,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推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尚无临床营养培训体系,临床医生以及临床营养科的营养医师并无相关培训标准。因此,为了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由中国医师协会推荐,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营养专家们,参考国内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上海市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等学科发展标准,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应《指南》或《规范》,组织撰写本书,旨在成为本学科权威的标准化培训教材,帮助学科规范发展!
本书共分为7章,第一章为临床营养与无菌技术,介绍常用的营养治疗相关的消毒及无菌技术;第二章为临床营养诊疗流程,介绍欧美国家长期应用的标准化营养诊疗工作流程;第三章为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价技术,介绍营养筛查及临床常用营养评价技术;第四章为肠外营养配制及操作;第五章为肠内营养配制及操作;第六章为医院膳食及操作,均涉及临床营养工作的主要环节;第七章描述营养相关医学文书的撰写与质控。涵盖了临床营养工作的全过程,希望能成为临床营养科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参考书和指导性的书籍。
因为时间紧促,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指出,我们将在再版时加以修改。
陈 伟 周春凌 周 芸
2017年10月
第一章 临床营养与无菌技术
学习指导
1.掌握无菌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2.掌握肠外、肠内营养配制中无菌技术及操作流程。
3.掌握细菌学检测的取样操作技术。
4.了解无菌器械的基本要求。
临床营养诊疗实践中涉及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配制,其配制的整个操作过程须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无菌技术包括消毒灭菌、手卫生等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营养科分册(试行)2010版》《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实施要求与规范,撰写此章。
第一节 无菌技术总论
一、基本概念
1.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指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2.无菌物品
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3.无菌区域
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无菌区域。
4.非无菌物品
未经灭菌或经灭菌后被污染的物品,称非无菌物品。
5.相对无菌区
无菌物品自无菌容器内一经取出,就认为是相对无菌,不可再放回。无菌区边缘向内3cm为相对无菌区。
6.污染物品
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
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操作台清洁、干燥,物品布局合理。
(二)工作人员
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准备,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
(三)操作过程保持无菌
首先要明确无菌区域、非无菌区域、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域。整个操作过程加强无菌观念。
1.工作人员应面向无菌区域;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域;避免在无菌区域谈笑、咳嗽、打喷嚏。
2.无菌物品,用无菌持物镊(钳)取用;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3.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不得使用,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4.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个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四)物品规范管理
无菌操作涉及的无菌物品,在存放环境、物品的标识和使用、存放有效期等环节要规范管理。
1.存放环境
室内环境要求温度、湿度和通风适宜(温度<24℃,相对湿度<70%,机械通风换气4~10次/小时)。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并置于高出地面20cm、距离天花板超过50cm、离墙远于5cm处的物品存放柜或架上。
2.标识清楚
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存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
3.使用有序
无菌物品通常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取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可疑污染、已污染或过期应重新灭菌。
4.存放有效期
无菌物品一般存放有效期为7天。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遵循包装上标识的有效期。一旦过期或受潮须重新灭菌。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无菌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和帽子。按要求准备好环境和物品。
(一)无菌持物钳(镊)操作方法
常用的持物钳(镊)有三叉钳、卵圆钳和镊子三种。
1.目的
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
2.操作步骤与说明
(1)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盖打开。
(2)手拿无菌持物钳上1/3处,将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垂直取出,关闭容器盖。取出时,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以免污染钳端,如图1-1。
图1-1 取放无菌持物钳
(3)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以防消毒液倒流而污染钳端。
(4)使用后闭合钳端,立即从容器中央垂直放回无菌容器内,浸泡时轴节松开,使轴节与消毒液充分接触,达到消毒的效果。
(5)到远处取无菌物品时,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使用。防止无菌持物钳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污染。
(6)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保持无菌持物钳的无菌状态。
(二)无菌容器使用方法
盛放无菌物品的容器称无菌容器,如无菌盒、罐、贮槽等。
1.目的
用于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其无菌状态。
2.操作步骤与说明
(1)取用无菌物品时,拿起容器盖平移离开容器,内面向上置于桌面上,或内面向下拿在手中。拿盖时,防止盖上灰尘落入容器内,手勿触及盖的内面及边缘,如图1-2。
图1-2 打开无菌容器盖
(2)取物后,立即将容器盖反转,防止盖内面触及桌面或非无菌区域,使内面向下,移至容器口上,小心盖严。
(3)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避免容器内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手指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4)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即使未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中。
(5)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
(三)取用无菌溶液法
1.目的
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
2.操作步骤与说明
(1)取盛有无菌溶液的密封瓶,应先擦去瓶外的灰尘。
(2)核对标签上的药名、灭菌日期、浓度,检查瓶子有无裂缝,瓶盖有无松动,以及药液有无变质、沉淀。
(3)启开瓶盖,用拇指与示指或双手拇指将橡胶盖边缘向上翻起,手不可触及瓶口及瓶塞内面,防止瓶塞被污染。
(4)一手示指和中指套住橡胶塞并将其拉出瓶口,置于手中;另一手拿起瓶子,标签面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冲净瓶口。
(5)冲洗后,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至无菌容器中。倒溶液时,勿使瓶口与容器接触,勿将标签沾湿。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6)倒液体后立即塞上橡胶塞,盖好瓶塞。
(7)记录开瓶日期、时间和签名。已开启的溶液瓶内的溶液,可保存24小时。
(四)无菌包使用法
一般敷料与器械应包于质厚、致密、未脱脂的包布内,高压灭菌后备用。
1.目的
用无菌包布包裹无菌物品用以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作用。
2.操作步骤与说明
(1)包扎无菌包:
将物品放在包布中央,用包布的一角盖住物品,然后遮盖左右两角,最后一角遮盖后,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妥,松紧合适。如包玻璃物品,应先用棉垫包裹再包布包扎。包布外注明物品名称及灭菌日期,如图1-3。
图1-3 无菌包包扎法
(2)打开无菌包:
1)查看无菌包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标识,确保无潮湿或破损。无菌包受潮,可能会因毛细现象而渗透入包布,污染物品。
2)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平坦处,解开系带,卷放在包布下,按顺序逐层打开无菌包:揭开包布外角,再揭开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手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3)用无菌持物钳取出所需物品,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无菌区域内。
4)如包内物品未用完,将包布按原折痕包起,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所剩物品可在24小时内使用。
5)需将无菌包内物品一次取完时,可在手上打开包布,使物品显露在包布上,一手托住包布,另一手抓住包布四角,将物品投入无菌区域内。
(五)戴、脱无菌手套法
1.目的
预防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
2.操作步骤与说明
(1)查看并核对无菌手套袋外的号码及灭菌日期,包装是否完整、干燥。
(2)打开手套袋,将手套袋平放于清洁、干燥的桌面上。
(3)取、戴手套:
1)分次取戴手套:一手掀开手套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一只手套的反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未戴手套的手掀起另一只袋口,再用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内面(手套外面),取出手套,戴好,如图1-4。
2)一次性取戴手套:两手同时掀开手套袋开口处,用一手拇指和示指同时捏住两只手套的反折部分,取出手套。将两手套五指对准,先戴一只手,再以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内面,同法戴好,如图1-5。
图1-4 分次取戴无菌手套法
图1-5 一次性取戴无菌手套法
(4)检查手套: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双手对合交叉检査是否漏气,手套外面(无菌面)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不可强拉手套。
(5)脱手套: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翻转脱下,再将脱下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内,捏住内面边缘将手套向下翻转脱下。
(6)弃置手套于黄色医疗垃圾袋内,洗手,脱口罩。
第二节 常用消毒技术
一、基本概念
1.清洗(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消毒(disinfection)
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以达到暴露人群不受感染为目的。
4.灭菌(sterilization)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即灭菌保证水平为10-6。
5.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6.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7.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8.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二、医用物品危险程度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二)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三)低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以及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
三、消毒方法的作用水平
根据消毒灭菌方法杀灭微生物种类和作用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一)灭菌法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适用于处理高度危险性物品。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二)高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适用于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三)中水平消毒法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适用于处理一般物品与皮肤黏膜的消毒。达到中等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有: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四)低水平消毒法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基团类消毒剂(氯己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四、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细胞膜,导致其死亡,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是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因此,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是通过水、水蒸气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穿透力较强,因此,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
(1)燃烧法:
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适用范围:①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纸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敷料等;②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且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使用方法: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使之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
注意事项:燃烧时不可中途添加乙醇,同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干烤法:
属于干热法。利用特制的烤箱,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范围: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使用方法:①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②灭菌:箱温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1小时;箱温180℃,时间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
属于湿热法。此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适用范围: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制品等的消毒。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使用方法:先将物品洗净,将其全部浸没水中,然后加热煮沸。水沸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孢杀灭,热抗力极强的需更长时间(如破伤风杆菌芽孢需煮沸60分钟才可杀灭)。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浓度为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结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中途加入其他物品,须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米,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4)压力蒸汽灭菌法:
属于湿热法。是一种临床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
适用范围: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如各种器械、敷料、搪瓷类、玻璃制品、橡胶类、某些药品、溶液、细菌培养基等的灭菌。压力蒸汽灭菌不适用于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分类: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法和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两大类。此外,还有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法。
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
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伏热使物品达到灭菌。
2)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
灭菌器的灭菌程序一般包括3次以上的预真空和充气等脉动排气、灭菌、后排气和干燥等过程,灭菌器的灭菌参数一般为:温度132~134℃,压力205.8kPa,灭菌时间4分钟。具体操作方法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3)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法:
其灭菌参数(温度和时间)由灭菌器性质、灭菌物品材料性质(带孔和不带孔)、是否裸露而定,一般灭菌温度为132~134℃,灭菌时间为3~10分钟。快速灭菌程序不应作为物品的常规灭菌程序。应急情况下使用时,只适用于灭菌裸露物品。灭菌后的物品应尽快使用,不应储存,无有效期。
注意事项:①安全检查,内容包括: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器压力表处在“0”的位置;关闭灭菌器柜门,通蒸汽检查有无泄漏;检查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压力表与温度计的标示是否吻合,排气口温度计是否完好;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②灭菌前应进行灭菌器的预热。③检查安全阀是否在蒸汽压力达到规定的安全限度时被冲开。④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kg。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cm;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50cm。
2.紫外线消毒灭菌法
紫外线杀菌能力与其波长有密切关系。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254nm最佳)。常用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μW/cm2。
适用范围: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方法: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注意事项:①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②采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③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④不应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⑤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⑥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经常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⑦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
3.微波消毒灭菌法
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可使物品中的极化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碰撞,使温度迅速升高来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
适用范围: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4.过滤除菌
采用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用合理的气流方式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以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
适用范围: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常用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其使用方法如表1-1。
表1-1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2.化学消毒法
(1)浸泡法:
物品洗净擦干后,完全浸没在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即可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适用范围:耐湿、不耐热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的消毒。
(2)擦拭法:
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以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3)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均匀地喷洒,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空气及墙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4)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汽化,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和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包括空气消毒和物品消毒。
1)空气消毒: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进行熏蒸,按规定时间关闭门窗,消毒完毕,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常用的消毒剂有:①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8ml,时间30~120分钟;②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加等量水,时间30~120分钟;③食醋:每立方米5~10ml,加热水1~2倍,时间30~120分钟。
2)物品消毒:
常用甲醛消毒箱进行。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灭菌法:
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具有高效广谱杀菌作用,为灭菌剂。适用范围: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化纤织物、皮毛、棉、塑料制品、书籍、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的消毒灭菌。
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消毒灭菌须密闭进行;少量物品可用丁基橡胶袋,大量物品需使用专用的灭菌容器,需专业培训上岗。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当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