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晓华,张云飞等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31

书籍编号:30496210

ISBN:97873002597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2533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 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筹安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教师编写了本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居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对大学生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时代精神与理论思维的精华,体现为由一系列科学范畴构成的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由范畴构成的命题是思想的细胞,在其中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每一个范畴在体系中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并通过运动和其他范畴联系在一起,范畴的总体构成对世界图景的反映。因此,抽象性、观念性、逻辑性、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也给教师教授和学生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古人说: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教学内容中的疑难问题做了深度解析,以期教师能更好地运用教材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能将本书作为教学参考读物,更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以下三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性出发,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成为共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疑难问题本身就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特征。比如,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本原问题,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划分;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涉及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涉及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基本领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线索。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问题是科学揭示商品二重性、价值二重性、生产过程二重性、剩余价值源泉等问题的关键,也是资本二重性、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原理的依据,是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要理论的枢纽。同时,在劳动二重性及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原理中贯彻始终的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科学立场与方法。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现象作为逻辑起点,揭示了商品概念中蕴含的商品二重性、价值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过程二重性、资本二重性等,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因此,很多疑难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与有机交融,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释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出发,揭示其科学内涵。


2.前沿性原则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作为深度解析,我们对相关问题不是止于资料性、描述性的阐释,而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明晰的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科学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对基本范畴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释疑解惑的关键。正如列宁所强调的,范畴是对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的反映,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范畴不同于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范畴,它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灵活的、能动的、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在对立统一中的”辩证范畴。在解析的过程中,对于问题涉及的基本范畴及其构成的基本命题、观点、原理,我们不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揭示其科学内涵以及范畴、命题、观点和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将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语境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轨迹以及与西方传统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帮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逻辑架构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空坐标中实现对疑难问题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


3.实践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理论形式反映的对时代精神和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解决方案,使人们对于真理的科学把握和对世界的改变成为可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习近平同志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局限于对基本范畴和原理的解释,从概念到概念,而且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实践中学生关注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如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二是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服务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理论话语向课堂话语的转化。在分析阐释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表述平实易懂、活泼生动,力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力求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参与本书编写的是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长期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理论研究中独到的见解融入对疑难问题的解析之中。本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5 (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导 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宝库,又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还是在人类社会继续发展进步后的时代,都称得上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彼此差异却又相互联系的回答。


(一)从马克思主义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第一,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三,从科学体系的整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为什么要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理论呢?恩格斯对此做出了回答。1886年,恩格斯说: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才是演奏马克思主义这曲宏伟乐章的“第一提琴手”。


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元点的马克思主义”,又包括“发展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还包括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定义所做的更进一步的分析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如何对其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呢?


首先,我们可以追问“解放”,即从哪里解放出来?当然是从资本主义中解放出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可以追问向何处解放?向着未来社会,向着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解放。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叫作科学社会主义。最后,我们还可以追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解放”的“科学”、一种拥有革命价值立场的科学?一种拥有革命价值立场的科学,一定是一种哲学。从上述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程全部内容的基本要素都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定义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整体性的理论体系,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通过上述的解释,可以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即从总的世界观到社会历史观,从对人类社会的总体把握到对现代社会的具体分析;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即:


导 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手握思想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迷失方向。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的、社会的历史条件


第一,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开始孕育成长了。在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由此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


第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的、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这种矛盾突出表现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第四,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2.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强烈需要某种科学理论来指导这种反抗斗争


随着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还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日益简单化。


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斗争反抗,因此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以社会实践作为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它要成为现实,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主体性条件,即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谋求人类解放的斗争,并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实践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即整个世界都描述为运动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运动发展的本质在于“精神”的发展。这样,一切都被本末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开启了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所以他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类似于自然界,都受客观的“自然规律”支配。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但是,在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上,他们就丧失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方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资本关系看作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进程中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鲜明的资产阶级立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采用非社会性的、反历史性的观点,从而无法揭示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本质。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了许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社会制度产生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等重大问题,他们依然没有找到科学的答案。由于他们过于详细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蓝图,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所以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必然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的种种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时代问题给出了科学的阐述和解答。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空前变革。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严密地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正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整体。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深刻全面地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离不开千百年来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而凭空创造的假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也绝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被验证、丰富和发展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之外,还主要包括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造成了资本垄断的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类历史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成为帝国主义国际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新变化。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条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把握住大好时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及其他革命民众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中不断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又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此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