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2019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蔡桂娟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书籍编号:30498602
ISBN:97873002549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研究生
版权信息
书名:2019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
作者:蔡桂娟
ISBN:9787300254982
出版日期:2018-03-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在考研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比较抵触,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不是如此,也有一些人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复习,效果却不明显。各种情况不一而足。但毕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固定考查科目,从通过考试的角度来说,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不管是哪种情况,考生只要选对资料,找对方法,跟对老师,就会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一、考研政治的特点
根据大纲规定,考研政治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占比重为24%;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占比重为30%;第三部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占比重为14%;第四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占比重为16%;第五部分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占比重为16%。可见,考研政治包括的内容非常繁杂。
虽然考研政治包含的内容多,但每部分之间有非常明显的逻辑顺序,而且每个部分自身也有一定的逻辑。考生只要按照逻辑和体系去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并非考研政治的所有内容都是重点,有些内容教材虽有介绍,但只是体系中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仅作一普通介绍,使大家了解而已。对于学习或应试来说,不用在此类内容上浪费太多时间。
考试重点可分为学科重点和当年重点。其中,学科重点就是每学科的重要考点,当年重点是学科重点与当年的国内外大事和热点结合的考点。
二、考研政治的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虽然很用功,但收效甚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政治,编者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树”理论,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逻辑。
把整个考研政治的知识看成一棵树,首先找到树干,然后再看上边有多少树枝,每根树枝上边有多少树叶。即先要知道考研政治主要考哪些内容,每块内容又包括多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在学习和答题的时候又有多少要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清树枝和树枝之间以及树叶和树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此一来,做到心中有数,就能一举成功。
有些考生也许会感到疑惑,自己已经把教材看了若干遍,为什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呢?其实,考生大可不必为此苦恼,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感到疑惑的考生,一般是拿来一本书就从第一页开始看,不管其他,一直看到最后一页,心里还是稀里糊涂的。好比面前有一棵树,你一看到就去数树叶,结果数了几百片树叶,还是不知道这些树叶在哪根树枝上。这样的学习方法很不科学。
在面对一本辅导书的时候,应该先去翻看目录,然后再去了解每部分的知识组成,最后再看知识点。但市场上很多关于考研政治的辅导书在目录安排和章节设置上非常传统,也很不科学,使考生自己难以把握,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便是考虑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作了设计,以教会考生如何学习为目标,从专题的设计,到知识的逻辑,一直到要点的安排,全部都是从宏观到微观,非常利于学习。
三、本书体例安排
每个专题或模块的前边都有考点框架图,使考生能够对这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考研政治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凝练的解析。此部分打乱原有教材的章节设置,根据内容的逻辑性对各个章节进行调整与整合,突出专题性和模块化,更符合考生的学习习惯。
在每部分内容的最后,对本部分容易出分析题的知识点作了总结,希望给考生提供一个参考。
在正文部分,对已经考过的知识点作了真题标注,可以很好地将知识点和真题结合起来,便于考生复习。通过这种结合,考生可以明白真题的出题规律和方向。建议考生以近三年的真题为重点参考,在其他年份的考题上不需花费太多时间。
四、本书的特色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每一部分内部都有清晰的逻辑,如果按照传统教材的章节划分,则不利于考生备考。因此,本书便打乱了原有教材的章节设置,对各个章节进行了调整与整合,以专题或模块的形式呈现,这样更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
市场上的同类书都是“大部头著作”,比较厚,需要考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其消化。本书以凝练的语言解读大纲知识,直击考点,助考生高效复习,节省复习时间。
本书完全为考生应试答题而编写,条理清楚,考生可作为答题模板。
本书对重点的知识都作了符号标注,使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本书的符号标注原则是:可能出选择题的知识点用“▲”,可能出分析题的知识点用“★”。
很多辅导资料是将真题按套题的形式呈现,而本书则在每个考过的知识点上标注真题索引。这样有利于考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真题的出题方向和命题规律。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众多亲朋好友的帮助,他们的建议使本书更加科学、完善。在此一并对如下人员表示感谢:
范轶芳、高文婧、高雪鹏、贾瑞杰、姜晓千、李峰、李洪艳、刘波、刘晓玲、刘元玲、娄泰山、马迎春、孟芳菲、宋苏红、田娟、万文耀、王海、王紫雾、肖焕云、肖佳胜、张洪春、张培、赵炜、郑强。
关于本书,如有任何问题,请考生与作者微信交流:caiguijuan2013。
最后,预祝各位考生考研顺利!
蔡桂娟
2018年1月于北京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不同角度的回答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2018年第1题)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固有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再次,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是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重要保障;
第三,是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旋律,抵御错误思潮的基础。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
第一,在掌握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题一 唯物论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依据。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类型。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关系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一、唯物论的三个观点
(一)物质观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这表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的含义
恩格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②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第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运动和物质一样,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或者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要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2015年第18题、2013年第1题)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第二,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
第三,承认相对静止,可以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①时空的含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②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③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④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我们要坚持相对论时空观,反对片面的绝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观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第一,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主要表现在: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第二,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受意识指导的,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的本能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第四,直接现实性。这是实践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本质区别。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①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③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3)社会的实践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意识观(2017年第2题、2012年第1题、2010年第17题)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第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第三,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4)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二、唯物论的两个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世界是多样的。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坚持物质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但要懂得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017年第1题)★
(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1)规律的内涵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提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即指意识的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再次,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专题二 辩证法
(2015年第34题)
一、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一)联系的观点★(2018年第17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联系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2)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①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在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3)多样性
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4)条件性
条件性是指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
(5)系统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所具有的性质即系统性。
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而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
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互相转化;重要部分对整体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