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芦欣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书籍编号:30498779
ISBN:97873002269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研究生
版权信息
书名: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
作者:芦欣
ISBN:9787300226958
出版日期:2016-03-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论
核心考点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①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③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②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2.人与自然的关系
(1)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真题超精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7年单选题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答案】B
【超精解】本题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这道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映成趣,即“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作答本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008年单选题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答案】D
【超精解】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旧哲学的区别。
在本题中,运用一个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即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答案是D。
3.(2008年单选题第3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答案】D
【超精解】本题考点: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这里说的是实践区别于认识的观点,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2009年单选题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超精解】本题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2012年单选题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答案】A
【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的起源和产生条件。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动物只有感觉和心理依赖,不可能产生意识。只有人脑才具有意识,才有思维,才能在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6.(2013年单选题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超精解】本题考点: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07年多选题第18题)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超精解】本题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多项选择题,涉及的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本题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题干给定的内容,也不难得到这2分。题干中所说,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D项),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项);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B项);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A项)。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排除错误选项C,正确答案为ABD。
2.(2009年多选题第17题)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答案】ABCD
【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的能动性。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强调信心的重要性,B选项强调恐惧作为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C选项充分突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强调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3.(2009年多选题第18题)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答案】ACD
【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理论批判继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4.(2010年多选题第17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答案】ACD
【超精解】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在本题中,人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新华字典》中内容的变迁,说明人的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需要借助人类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来表达,所以,正确答案是ACD。B项认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没有说清人们的意识改变的真正原因,因为语词含义的改变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5.(2014年多选题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BD
【超精解】本题考点: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点。A选项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不是有限的,是具有有限性的。C选项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是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所以正确答案是BD。
6.(2016年多选题第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答案】ABC
【超精解】本题考点:时间的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间的一维性主要指时间一去不复返,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本题体现不可逆的选项是A、B、C,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之联系和发展
核心考点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过程性
(1)过程的含义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真题超精解
一、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07年多选题第19题)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答案】ABCD
【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过程性。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本题虽然涉及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考生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比赛的世界纪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永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2012年多选题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BCD
【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实质。
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其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其二,新生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对旧事物采取“扬弃”的办法,否定旧事物中腐朽的东西,继承和发扬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其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2015年多选题第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BD
【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交替,发展具有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故C选项错误。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事物的产生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ABD。
二、分析题
2016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超精解
(1)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②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说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认识和实践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分)
(2)“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