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春秋)老聃,李泽伟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12-01
书籍编号:30499223
ISBN:97875502401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171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作者:(春秋)老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12-01
ISBN:978755024011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纵观《老子》全文,只五千言,但精练、生动,其微言大义让古今中外无数研究者魂牵梦绕。迄今为止,解释、研究《老子》的著作数以万计,各家引经据典,似乎都有一番道理,但真正能够服众的观点并不多。这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正体现了《老子》的无穷魅力。
《老子》,又称《道德经》。经,本来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也指南北向的道路。经,又可引申为常道,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后来,“经”成为对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称。如此来看,《老子》一书就是在讲“道德”,此“道德”并非今天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包含“道”和“德”两大概念。《道德经》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和“德”,不言而喻,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如果说老子哲学思想是一个有生命的人、一辆有战斗力的战车,那么“道”和“德”就是两条腿、两个车轱辘,可以让人立起来,让车跑起来。
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本书中,我们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以及谨慎的阐释,力求让读者在对“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读中,自然而然地体悟“道”和“德”的含义。我们认为,对于这两个内涵丰富、深邃的词汇,任何过于武断和排他的解释,都是不负责任的。也许,真的只有通过“悟”的方式,我们才能理解道家的真谛。
第一章
【原文】
道[1],可道,非常[2]“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4]。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道:和本句的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2]常:恒定不变的,永恒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现在的通行本作“常”。
[3]徼:音jiào,事物的始末,端倪。
[4]玄:深黑色,深远、看不透,引申为深邃、深奥。
【译文】
“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存在。
“名”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根据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变万化的。
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万物是没有名称的;宇宙发端之际,又是以名称来相互区别的,名称是万物的基础。
所以,人类常常置身抽象的“无”中,以求能了解万物的奥妙;也常常通过事物的现实存在去推测它的始末。
“有”和“无”其实是同时产生的,只是名称不同,它们都非常的玄妙。
而且它们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视之为洞悉宇宙万物奥妙的门径。
【阐述】
本章是《道经》的第一章,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老子》从第一章第一句第一个字开始讲“道”—“道可道,非常道”。都说万事开头难,撰述哲学篇章或联属诗词曲赋也是如此。难就难在,它往往为读者指示出一个思考问题的大方向,所以说全书的开篇一般都很重要。《老子》的第一章自然是很重要的,但理解起来又是很困难的。读完这一类似于绕口令的篇章,好像确立不起什么方向感。
老子教诲我们看问题要看得全面些,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和侧面。尽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复堪比,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有谱,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无”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东西,而老子却要引导我们注意到“无”的因素。超越了“有”,关注到“无”,这表明一种境界正在酝酿生成—“无”处有诸多妙处。
有,虽然存在了,但同时就意味着限定,人在其中不得自由挥洒,少了腾挪转移的空间。杧果就是一种水果,无论说得怎么天花乱坠它都是杧果,你改变不了什么,“有”就是具体的存在。但你要知道杧果承载着一个巨大的“无”。青涩的推销员会说,快买我的杧果吧,来自海南,质量好,价格便宜。老练的绝不会这样有一说一,他也许会说,成色这么好的杧果,带它回家,放到果盘里,你和家人就会一起看到三亚阳光的影子,闻到海南阳光的味道,享用到无污染又新鲜营养的水果。诉诸虚无的感觉,把人引入一个若有若无、或有或无的气场之内,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自然而然就消融殆尽了,接受起具体的产品会更容易些。
所以,世界著名的推销员吉拉德就说:我不是在推销产品,而是在推销一种感觉。比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推销的就不仅是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更多的是在推销或者传递一种感觉—若有若无的感受。
传递出这种虚无的感觉,其实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越有形的产品自身。一家声名在外的牛排店,它真正赢得顾客的并不是什么牛排,而是在烤牛排时发出的“滋滋”的声响,以及旺盛人气带来的小气场—连嘈杂声都变得有滋有味。顾客吃味道鲜美的牛排,听让人垂涎欲滴的声音,感受周围人的心跳、兴奋和喜悦,合起来才是就餐的幸福感。
在政治层面上,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具有从“无”中能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能观察体会到“道”的端倪及其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总结一下来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说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万物开始的地方,是起点,是根源。老子所说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实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达的是道体之深远不可分别,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苏辙所言,“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极致之意。
老子说“道”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来表达,但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概念—“道”。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吗?其实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节有进一步的解释,道体是一个浑然莫可名状的存在,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老子此举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道,是大道,是小径,是坦途,是津梁……一说出来,一具体就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举出许多经验世界的实例来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击碎,告诉你这个理解方向不对。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体就在一个虚无空寂的状态中呈现出来。这需要用心灵的本能去感知。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斯恶[2]已;
皆知善[3]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4]。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5],功成而弗居[6]。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7]。
【注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2]恶:丑陋。王弼注:“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3]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
[4]万物作而弗始: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命令它们。辞,命令。
[5]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生成万物,但不占有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而不自恃有功。有,占有。恃,自恃有功。
[6]功成而弗居:成就事业而不将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居,居功。
[7]不去:磨灭、消逝。
【译文】
世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有丑陋的存在;
都认为善良是可贵的品质,是由于明白邪恶会造成伤害。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是按照自然界的法规相互依存而出现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真正恒定不变的。
因此,圣贤之人对待世事常常不大加干涉,采取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施加影响。取得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只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阐述】
学界对于老子经常说的“道”的属性争论很多,也很激烈,但对于老子在辩证法方面的思想,学者们大都持一致的看法。有人甚至说,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我们大致都认可老子是第一个深刻、系统地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人。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人持有异议。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属性,贯穿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宇宙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尤其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都是相对而生的。比如说有“美”就有“恶”,有“刚”就有“柔”,有“黑”就有“白”,有“高”就有“下”,等等。王夫之就说,“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老子衍》)。
老子在本章中指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个对立面互为前提而存在,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亦然。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相反相成”的思想,而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根据对立的概念的不同,老子会使用不同的语词进行准确的表达。
正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状态,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事物内部的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能互相转化,“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唾弃那些丑恶现象;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正有一场灾祸悄然而至。
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不同,当然也会体现在概念层次很高的“圣人”之上。“圣人”是一个名号,儒家、道家都打这个旗号,但旗下站立的实际内容则完全不同,“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甚至包括伦常规范在内)”(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
本章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抵牾,利用规律顺从自然去办事。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在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只不过这一创造有一个模子—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得道之人能真正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公众的事业。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1],使民不争[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3];
不见可欲[4],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5]、无欲[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尚,崇尚。贤,贤能的人。
[2]使民不争:人们不去争强争夺。因为崇尚贤能的人,使他们有了很高的地位,就会有人运用智巧去谋取那些声明地位,所以老子提倡“不尚贤”。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把难得的东西看得很贵重,就不会激起人们的偷盗之心。贵,看重,抬高价值。盗,偷盗、盗贼。
[4]不见可欲:不把可以挑起人的占有欲的东西拿出来炫耀。见,通现,让人看见、炫耀。
[5]无知:不知道什么是圣贤,不知道什么是难得之货。
[6]无欲:没有贪心妄念。
【译文】
社会上不给有才华的人虚名,百姓就不会崇尚才智地位,争强好胜,互相攀比;
稀世珍宝,大家都不去哄抬它的价值,就不会引起贪念,出现强盗窃贼;
不炫耀引起贪心的事物,挑拨欲望,就不会使民心迷乱,社会不安。
所以,圣贤统治的策略就是:使人民内心淳朴,不被欲望主宰心智,让他们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强壮;
总之,让百姓达到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即使个别人自作聪明,也掀不起大的风浪。
这样的话,即使什么都不做,一切也尽在掌握之中。
【阐述】
今天,人们大都羡慕那些风光无限的“名人”。有人还说,出名要趁早,不然的话感觉就不那么美好激爽了。再有名的名人也是一个生命个体而已,或者名人也就是一个光鲜的人名,尽量还是不要在他们的身上寄予太多的超现实的幻念。追逐明星名人还好,只是以一己之身去追逐他者。如果一心想着自己一定要成为所谓的“名人”,那就太可惜了,太可怕了。“名人”不是靠人追求而得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再者“名人”都很忙,活得很累,你要选择一个又累又“脏”的活儿去干,不是太疯狂,太可怕了吗?
名,在道家哲学思想看来并不是什么好货,而是产生争端的所在,是所谓的不吉祥、不吉利的“凶器”(《庄子?人间世》)。“尚贤”就是好名的一种表现。不尚贤,就是告诉我们要断绝好名之心。
老子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体现大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不应当尊尚贤才异能之辈,以免让百姓产生争夺权位功名之想。先秦时期,选贤用能是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诸侯国对所谓的人才、贤才很饥渴,争相任用贤才参与政治生活中来,打理国家事务。
在儒家早期的思想表述中就有“举贤才”“、尊贤容众”的提法(《论语》),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为诸子百家的口头语。唯有老子逆向而动,提出不尚贤的主张。老子的这一思想主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其实,老子并不贬低真正的人才。先秦时代是诸子百家最活跃的时代,是士子、知识分子崛起的黄金时代,尊贤尚能似乎是应有之义。你不用这些人,别人用了,就有可能把你给灭掉。对于人才,大家争相聘用以壮声威,强大自己的实力。
但老子并不这么看,他论述的着眼点更具人性,视野属于高瞻远瞩类型。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之上,如果统治者给予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就会让“贤”、“才”成为一种诱惑,这样会引起纷争。人的天性本来是纯洁朴素的,没有善恶高下之分。如果社会崇尚贤能,那就是在挑动人的欲望,占有和逐欲就成为暗潮涌动的激流,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就不要把那些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主动地去示之以人,在此境况下人们也许能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在老子看来,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的当政者和领导者才是高明的。惟其如此,才可以让百姓和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过多的规章制度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的、无为的政策。治理国家也好,管理公司也好,不要去搅动太凶,越是有动作,越是有作为的样子,越会让人心躁动,失去应有的节律。“无为”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依循人心事理去干,无声无息没有波澜,自然而然成事。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老子的教诲。“无为”思想可以视为老子政治理论的核心。
第四章
【原文】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
渊兮[3],似万物之宗[4]。
挫其锐[5],解其纷[6],和其光[7],同其尘[8]。
湛[9]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0]。
【注释】
[1]冲:同盅,是中间空虚的容器,引申为谦虚不自满。
[2]不盈:不满,不会溢出。盈,满,到头儿。
[3]渊:悠远、深奥。
[4]万物之宗:天地间万物的本源。宗,根本、本源。[5]挫其锐:挫,打磨、磨平。锐,锐气、锋芒。
[6]解其纷:解,分解,和解。纷,纷乱,不同的意见。[7]和其光:和,调和、使柔和。光,太过耀眼的光芒。
[8]同其尘:同,同一,去掉不同的地方。
[9]湛:深邃、清澈。
[10]帝之先:好像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了。帝,人类社会最远古的帝王,在此代指人类社会。先,在……之前。
【译文】
道,就像一个中空的容器,它永远也装不满,发挥的作用无处不在。
它是那么深邃、玄妙,就像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本。
这些特质使它能消磨锋锐之气,缓和意见分歧,调和事物的优缺点,包容不足和缺陷。
它深邃、清澈,有时好像就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无从知道“道”如何产生的,好像在天地形成之先,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阐述】
老子的思想很彻底,坚决拒斥任何神灵造物之说。宁可归之于虚状之物,也不祈拜于神物的膝下。天道很远,人道很近,这中间有没有上帝和神明主宰着什么呢?先民们神灵鬼怪,大都不断然否认,持一个敬而远之的态度。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横空出世特立独行的,任继愈这样评价道:“老子的哲学,其光辉、前无古人的地方恰恰在这里,他说天地不过是天空和大地;他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
老子在此章意在表明,大道之体是虚的。虚,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了然无一物,而是蕴涵着创生的肌理和结构。正因为是没有具象,也就没有了什么限定,作用就可以是无穷无尽的。道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大道,是万物最初的发动者(“似万物之宗”),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而用之或不盈”)。百花盛开,万物生长,鸟儿啼叫这些都是大道潜在力的一种体现。
本章首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历来的解读有很大的分歧。
有学者认为“冲”在这里用的是本字,有涌动之意。老子常以水喻道,所以这里的“冲”,主要指的还是水的涌动。《说文解字》:“冲,涌摇也,从水中声,读若动。”盈,意味着达到了极点,有静止的趋向;冲,则是涌动的装填,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不断地变化发展,虽趋向于盈的状态,但一直没有达到。
在众多注本中,大都认为“冲”假借的是“盅”字。盅,是中间虚空的容器,引申为虚空。《说文解字》:“器虚也,从皿,中声。老子曰:‘道盅而用之’。”这样来理解的话,道大约就是一个肚中空的容器。这是对道的神秘性的、比喻性的说法,道不可触摸,有无限的作用。在老子这里,最抽象、最深刻的哲理往往来自于最直接的具体形象。
还有人认为,“冲”字在这一章句中应该是冲和谦虚之意。换言之,冲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内涵。道体的妙用在谦冲,好比来自山长水远之处的流泉,涓涓汩汩流注不休,终而汇集成无底的深渊,不排斥任何的倾注,且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
其实,对“冲”的解释不必强执一端,这几种解释都能讲得通。严复目光如炬,把握住老子说话的脉络,也许会劝大家先别讨论什么“冲”字了,“此章专形容道体,当玩‘或’字与两‘似’字方为得之。盖道之为物,本无从形容也”(《老子道德经评点》)。这话就说得最为精当。
既然作为万物的根源的道体是虚状之物,我们效法它理应虚怀若谷、宽容大度。我们每个人可以不是丞相宰相,但应该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不盈不满,在自我的小宇宙中除旧布新、日久弥新,渊源不断滋生新力量。心理学有“空杯心态”这一说法。有佛学造诣之人前去拜会德高望重的禅师,因为自恃有学,他对禅师的徒弟有傲慢之态。禅师视若罔闻,接待时依旧恭敬谦和。禅师在沏茶时,杯子都满了,禅师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人不解,问道,大师,杯子已满,为什么还要倒呢?
大师回应说,是呀,既然已满,为何还要倒呢?这是话里有话,禅师没有明说,想必听者应当能领悟过来,你的学问已经很多了,何必还要向我请教呢?
如果想再往前进一步,就要把自己杯中的水倒掉,把心放空,保持一个谦虚冲和的心态,不骄傲,不自满,不自恃。
锐气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消磨掉,智者会转化到内心深处。有些老成之人会说,逆潮流而动者往往找不到真理,而且会让前路危机四伏。敢于冒此危险的,好像只有苏格拉底一个人吧。自认为见识高超,超出群伦,无异于是在侮辱别人,因为这明显意味着:别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至少也是浅薄的。
无论你批评了某人,还是赞扬了某人,都会有许多人为此而怨恨你。受到批评的人固然不会高兴,连他的朋友或者持相同观点的人,也会感到不快。你赞扬的人会高兴,但是其他人呢?他们没有得到赞扬,则会耿耿于怀感到很不爽。所以,还是老老实实不说为好。
真正通达世情之人,既不愿意被人驳倒,也不去反驳他人。也许,他最擅长的谴责社会的方法就是沉默。心里明白一切,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中显摆什么。他的心底里有美好的情感在自由流淌,而外人无从得知,也无由骚扰侵犯。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3]乎?
虚而不屈[4],动而愈出[5]。
多言数穷[6],不如守中[7]。
【注释】
[1]不仁:没有仁慈之心,在此指无爱无憎,没有感情可言。
[2]刍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3]橐龠(tuó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风箱。
[4]虚而不屈:中间空虚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5]动而愈出:越是抽动,越是有风产生。动,活动。
[6]多言数穷:话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多言,话说多了就是干预多了,施加的影响多了。数穷,没有方法解决,就是漏洞了。
[7]不如守中:守中,把话藏在心里。指顺其自然,不干涉。
【译文】
天地本无爱憎之情,所以在它眼里世间万物都是一个样,就好像人们对待刍狗一样,没有好恶。
圣人应效法天地,具有无爱无憎的广大心胸,把老百姓当成刍狗,一视同仁,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
天地广阔,就好像一个大的鼓风的风箱,看似空虚,其实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越是抽动,就会产生就越多的风。天地不言,万物自生。
人也应像自然学习,少发表意见,说得越多,漏洞就会越多,倒不如放下利害得失,顺其自然,保持虚静。
【阐述】
时常会有人告诫说:言多必失。尽量少说话,尤其是在同事领导面前,多干事,用行动呈现自己的心地,用成果成绩去证明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靠嘴巴。这些人情世故应当放在心上付诸实践。老子也讲过类似的道理,但境界比较高,着眼点不是泛泛而谈哪个人都插上一嘴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境界主要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天地,按照老子的理解,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像人一样有情感,也并非有神论认定的那样会对某种人有所偏爱。仁者,必然会造立施化,有恩义,有作为,但大自然、天地宇宙却不是如此,它是任自然,听任万物之自然。万物在这个大大的空间中,长长的时间段内,自生自死,死并非天地有所虐待,生并非有意施以恩惠。这就是老子理解的天地,它的不仁,就是没有人心,无所亲爱,无所憎恶而已。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3],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4],用之不勤[5]。
【注释】
[1]谷神不死:谷神,喻指道,形容道像山谷一样博大、宽广。不死,没有停歇。
[2]玄牝(pìn):神奇的母性。牝,雌性的鸟兽,生殖之意。
[3]玄牝之门:雌性动物生产的产门。
[4]绵绵若存:绵延不绝、没有尽头、看不见形象。
[5]勤:熟练、娴熟。
【译文】
玄妙的“道”就好像空旷的山谷,无所不容,从来没有停止过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奇的母性。
母体的产门诞生出生命,“道”孕育了宇宙万物,是天地产生的根源。
他绵延不绝,与天地共存,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冥冥之中在发挥着作用,那些知道它的人,也不能娴熟地运用它。
【阐述】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佛家禅宗讲述的境界。这个看山的问题让老子来打量的话,或许这个境界不怎么像回事儿。因为老子看的根本就不是山,而是山与山之间的那个“谷”。谷,当然不是山,而是存在于大山中间的一个存在,但没有层峦叠嶂的山峰也就无所谓什么“谷”了。
谷是什么?是空,是虚。这里用来形容大道本体的情状。
神是什么?首先不是神仙,不是神明,不是神鬼,而是变化,是不测,是超出人的经验世界的一个存在,一种状态。这变化不是主动的,有限的,而是因应的,后起的,无穷的,所以才是神乎其神的。大道似乎永远都是幽深不可测的,不轻易显露面容。生产处万物绵延不绝,却是存而不可见的。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大问题,但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老子说,大道是产生宇宙万物天地人文的始源,玄妙的道体是源头。这样来看,大道有母性的一面。女娲造人的神话,就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来源的幻想,按照这个传说,女娲就是人类之母。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世界欣欣向荣,非常美丽,吸引了一位女神来到这片原野之上。这个女神就是女娲,在她的眼里都是高山流水,飞禽走兽,森林草地,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可是很快她就厌烦了,山川流水和她沟通不了;虫鱼鸟兽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她感到很孤独,但她自己也不明白这种孤独来自何处。女娲茫然地坐在河边顾影自怜,看到水里的倒影她突然想到,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和她一样的生物,她就不会孤独了。于是她马上行动,用泥土和上水做成泥巴,她照着水里的影子,捏出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居然能活动,女娲很高兴,于是又捏了很多,并给这些小东西取名为“人”。这些人是按照女娲的形象造的,所以和别的生物不同,最特别的是他们和女娲一样会说话。
女娲别提多高兴了,于是不停地造“人”,世界变得热闹异常。可是这个世界太大了,女娲已经干得很累了,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人。于是她扯下一根藤蔓,抽打泥浆,结果落在地上的泥点子也都变成了人。她不停地抽打,很快大地之上到处都是人。后来女娲为了让人类生生不息,建立了婚姻制度。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就是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产生于一个母体当中。老子与别人的区别是,他更加唯物,认为这个母体就是“道”。母性意味着爱,意味着力量,她是伟大而永恒的。弗洛依德曾说,孕育生命的子宫是人类的第一个住房,因为它是安全的,让小宝宝无比温暖舒畅的,所以,人十之八九还在留恋它。
仰观俯察,大道确有不可思议的生殖之能。它孕育万物,让整个世界都生生不息。老子描述大道的字眼—“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