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第2季(小学五年级专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第2季(小学五年级专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领衔全国多省市语文特级教师团队,打造中国小学语文主题读本——告诉家长读什么、教给孩子怎么读。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无缝对接新课标
作者:窦桂梅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504159
ISBN:97875594380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830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第2季(小学五年级专用)
作者:窦桂梅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1
ISBN:978755943805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亲爱的同学、老师、家长们,请跟我朗读起来:
一个孩子
向最初的地方走去
那最初的
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
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这短短的诗句,那么富于意味,我不知道读了几百遍了。我经常会想起我那在农村生活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他经常会说:“看咱们家这块地,春天种什么,秋天就收什么。”我当了班主任后,我的校长跟我说:“班级好好带,孩子就是你的影子,你给了那个班什么样子,那个班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我当了校长,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书里有一句话:“一个好校长首先是思想上的校长,其次是行政上的校长。”简单的语言里透着深刻,而这深刻必须是读过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之后才拥有的,那些书丰盈了我们的世界观。
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之间千差万别,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予不同的孩子什么共同的东西呢?那就是有可能改变命运的种子。随着岁月的发酵,小小的种子发芽长大,日子无论喜悦或悲伤,书中坚定向上的意志成了承载痛苦和力量的桥梁,直至孩子获得内心的智慧。
作为一名校长、一名教师、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愿意把好书推荐给孩子们,更希望这些书能够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不久前,我翻看了清华附小六年级的毕业照,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都与六年前截然不同了,瞧,那校服上的亮丽色彩、那眼睛里的书香、那微笑里的自信——也许这就是学校对他们的影响吧。而他们也将带着清华附小的烙印,走向未来属于他们的世界。未来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作为陪伴他们六年的老师,我们真的能影响他们的未来吗?
是的,我们真的在影响未来。一个孩子向最初真正发蒙学习的地方走去,陪伴他们行走的我们以及身后的学校,自然而然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老师们,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真的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影响了他们吗?我们将影响他们到怎样的程度呢?六年小学,两千多天,不管怎样,孩子们每天80%的可用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影响学生?
我始终相信,人生的高度是用经典主题阅读垫起来的。
正是带着这份朴素的思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我针对学生的阅读想尽各种办法,如何通过主题实现更大广度、更具深度、更富温度的阅读,到今天,探索实践“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将近四十年了。此刻,我看着办公桌上六本厚厚的书稿,想起了我送给自己以及团队的一句话:“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来到清华附小工作已经二十来年,有多少个夜晚,办公室灯火通明;有多少个寒假暑假,我和伙伴们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碰撞。清华附小建校百年,在弘扬百年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实现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与公益服务引领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附小老师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语文主题教学”得以在全国推广。“附小人”拥有一种天下情怀,拥有一种对教师神圣职责的敬仰,我们全力以赴、不断超越,让“语文主题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惠及更多的孩子,为他们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这成为了我们附小老师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基于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用“主题教学”撬动学校“1+X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致力于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这个系列正是在这一使命情怀下诞生的。
在“读什么”上,我们遵循了儿童阅读的核心原则——
经典作品汇编:精选世界文学大奖作品,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选文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等世界文学奖项获奖作家及作品,逾百位中外文学大师著作,提供的均是从主题的内涵、语言文字的典范等方面经过综合审定的阅读书目,帮助孩子提升自身的文学审美和文学素养。
构建主题阅读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编排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主题阅读内容,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标准,难度逐步升级;从国内外名篇到中国传统经典,整合38大主题、精选275篇好文,帮助孩子提升阅读速度、积累阅读量、拓展理解力。
衔接小学六个学段:本套书一共有六本,一个年级一本,形成完整的阅读体系。低年段选择了体现“言行得体”“协商互让”等教养理念的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绘本等作品;中年段遵循“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等核心素养,选择了反映孩子家庭和校园生活的成长类文章,阅读主题更丰富,文章的内涵也较低年段更深,更符合中年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阅读兴趣;高年段的选文主题更深、更宽泛,文章篇幅也更长,名家名篇大量增加,并契合“勇于担当”“尊重感恩”等主题,甄选了讲述童年、感恩、师生情谊、友谊等主题的经典好文。此外,还特别增加了传统经典的选文比重,让孩子亲近它们。这是主题阅读教学为孩子献上的阅读盛宴。
在“怎么读”这个关键问题上,主题阅读为孩子提供了以下方法——
从培养兴趣出发:有兴趣才会发生真正的阅读。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孩子的审美情趣,同时兼顾孩子阅读兴趣的差异化,我们在选择推荐书目的过程中,尽可能覆盖儿童文学读物、绘本、民族文化经典、科普作品、人文社科作品、外语阅读作品等多个门类。看一本书要看这本书是在一棵树上的哪个位置,这棵树又是长在哪片林子里;既要看这本书的语言环境本身,也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更要考虑阅读观的建构。在“怎么读”上,我们发挥了“主题阅读”的研发优势——
引导正确阅读和理解:孩子首先要有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慢慢地才有文学、文化的积累,民族情感的积累。“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为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日有所诵,必有大获、必有大德。”孩子的语言就是他思维的外壳,他的语言就是他的情感态度。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孩子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阅读的涵养之中。
形成阅读体系:“主题阅读”借助“主题”连接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引导孩子自然进入阅读情景,主动学习和推敲语言,真正通过阅读深化情感、磨砺思想。这套丛书展现的是群文阅读体例,属于单篇经典阅读拓展的类别,而另一类别则是整本书的导读。这套丛书是从单篇经典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桥梁,让“主题教学”形成一个更趋完整的课程体系。
具体到课堂操作层面,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读:独立发现问题。孩子在通读中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总结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孩子通过阅读文本和理解导读,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深化阅读体验,在对主题思考中生成概念。
延学:逐步深入主题。通过全国优秀教师的导读和乐读单,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正是在这环环紧扣中,从教育理念到课堂实际,我们想用阅读来包围孩子。因为我们知道读书指向的不仅是眼前,还有将来,是为了给孩子的一生打好学习的底子。主题教学的语文素养定位,不单单立足于语文学科素养,它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内核相契合,指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个涵盖了许多知识的学科,语文教育要为孩子打下两个底子:一个学习的底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形象地说,就是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所以还需要在花园里栽种鲜花。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要有精神的追求和文学的审美,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2019年4月25日,清华附小第四届世界阅读研讨会刚刚落幕,孩子们驻足在“长满书的大树下”,与作家对话、与书本对话、与课堂对话。终于感悟,我们必须要寻找影响并照耀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因为不阅读的人,害怕阅读的人。就让我用在闭幕致辞中朗读的这篇《我害怕阅读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作为结束。来,请跟着我朗读起来:
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从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高,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致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辩,有时还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地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势。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是为序。
窦桂梅
2019年5月4日于清华园
1 万物生长
主题导读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随时随地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山的清丽,水的波光,风的轻柔,雾的迷蒙;春的勃发,夏的繁茂,秋的醇香,冬的茫茫……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苦闷烦恼,只要投入自然的怀抱,一切不快都会在自然美景中烟消云散。
清宁、幽静的自然风光,喧嚣、热闹的森林深处,明澈、潺潺的溪流,繁茂、宏伟的树木,纤丽、芬芳的花草……带着对大自然的爱去听、去看,一切都浸透了自然的诗意和季节的芬芳。
在《后花园》中,一切都在忘我地生长,一切都在自由地歌唱,浓烈的色彩,奔放的生命,情感热烈又张扬;在《故都的秋》中,我们走进清冷萧瑟的北国之秋,体会草木凋零、秋蝉残声的寂寥;在《已经看见夏天的脑袋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中,我们与飞禽鸟兽为伴,与鱼虫风物嬉戏,在四季的更替中,探寻万物相生相伴的生态家园;在《清澈的溪流》中,我们听见水流欢快的歌声,沉浸在峡谷梦幻的风光里;在《桑吉奈尔的灯塔》中,我们的目光越过茫茫的大海,穿透沉沉的黑夜,找寻灯塔下的“惊涛骇浪”;在《绿蜘蛛,褐蜘蛛》中,我们看到梨树生长,与狡猾的蜘蛛展开斗争。
四季轮换,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奥妙,让我们用心聆听,张开怀抱,让灵魂尽情享受自然的滋养,茁壮成长!
后花园(节选)
文/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成名作《生死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六月里就结果子,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这倭瓜秧往往会爬到墙头上去,而后从墙头它出去了,出到院子外边去了。
就向着大街,这倭瓜蔓上开了一朵大黄花。
正临着这热闹闹的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的黑洞洞的磨房,磨房的后窗子就向着花园。刚巧沿着窗外的一排种的是黄瓜。这黄瓜虽然不是倭瓜,但同样会爬蔓子的,于是就在磨房的窗棂上开了花,而且巧妙的结了果子。
在朝露里,那样嫩弱的须蔓的梢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触,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同时一边结着果子,一边攀着窗棂往高处伸张,好像它们彼此学着样,一个跟一个都爬上窗子来了。到六月,窗子就被封满了,而且就在窗棂上挂着滴滴嘟嘟的大黄瓜、小黄瓜;瘦黄瓜、胖黄瓜,还有最小的小黄瓜纽儿,头顶上还正在顶着一朵黄花还没有落呢。
于是随着磨房里打着铜筛罗的震抖,而这些黄瓜也就在窗子上摇摆起来了。铜罗在磨夫的脚下,东踏一下它就“咚”,西踏一下它就“咚”;这些黄瓜也就在窗子上滴滴嘟嘟的跟着东边“咚”,西边“咚”。
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大红的外国柿子都红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结着三四个、四五个。玉蜀黍的缨子刚刚才茁芽,就各色不同,好比女人绣花的丝线夹子打开了,红的绿的,深的浅的,干净得过分了,简直不知道它为什么那样干净,不知怎样它才那样干净的,不知怎样才做到那样的,或者说它是刚刚用水洗过,或者说它是用膏油涂过。但是又都不像,那简直是干净得连手都没有上过。
然而这样漂亮的缨子并不发出什么香气,所以蜂子、蝴蝶永久不在它上边搔一搔,或是吮一吮。
却是那些蝴蝶乱纷纷的在那些正开着的花上闹着。
后花园沿着主人住房的一方面,种着一大片花草。因为这园主并非怎样精细的人,而是一位厚敦敦的老头。所以他的花园多半变成菜园了。其余种花的部分,也没有什么好花,比如马蛇菜、爬山虎、胭粉豆、小龙豆……这都是些草本植物,没有什么高贵的。
到冬天就都埋在大雪里边,它们就都死去了。春天打扫干净了这个地盘,再重种起来。有的甚或不用下种,它就自己出来了,好比大菽茨,那就是每年也不用种,它就自己出来的。它自己的种子,今年落在地上没有人去拾它,明年它就出来了;明年落了子,又没有人去采它,它就又自己出来了。
这样年年代代,这花园无处不长着大花。墙根上,花架边,人行道的两旁,有的竟长在倭瓜或者黄瓜一块去了。那讨厌的倭瓜的丝蔓竟缠绕在它的身上,缠得多了,把它拉倒了。
可是它就倒在地上仍旧开着花。
铲地的人一遇到它,总是把它拔了,可是越拔它越生得快,那第一班开过的花子落下,落在地上,不久它就生出新的来。所以铲也铲不尽,拔也拔不尽,简直成了一种讨厌的东西了。还有那些被倭瓜缠住了的,若想拔它,把倭瓜也拔掉了,所以只得让它横躺竖卧的在地上,也不能不开花。
长得非常之高,五六尺高,和玉蜀黍差不多一般高,比人还高了一点,红辣辣地开满了一片。
人们并不把它当做花看待,要折就折,要断就断,要连根拔也都随便。到这园子里来玩的孩子随便折了一堆去,女人折了插满了一头。
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煊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
胭粉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像火一般。
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
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更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的了,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
阅读小助手
五月里就开花、六月里更热闹的后花园里怒放着自由的生命: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茄子也青的青、紫的紫。各种作物也在不断生长: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夹杂在这些作物之间的那些“野花”从来未被作为“花”来看待,要折就折,要断就断,要连根拔也都随便。而它们仍顽强生长,欣欣向荣。
试着思考:与这热烈奔放的后花园相对比的磨房又是怎样的呢?这样写给读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故都的秋
文/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阅读小助手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层层叠叠、绵绵不绝的秋色、秋声、秋意中,我们似乎真的置身于北国之秋,徜徉于秋之北国了。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文章或诗词呢?找来读一读,然后尝试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吧。
已经看见夏天的脑袋了
文/维·比安基 译/徐洒
维·比安基(1894—1959),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森林报》是其代表作品。因其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享有“发现森林第一人”“森林哑语翻译者”之誉。
六月,鲜艳的玫瑰花盛开了。鸟儿们已经完成了迁徙,炎热的夏天开始了。白天一点点变长,在辽远的北方,已经彻底没有了黑夜,太阳也不会消失在山的尽头。雨水过后,在潮湿的草地上,花儿遍地开放,有金凤花、立金花、毛茛等,格外明艳可人,仿佛是夏姑娘编织的一条金色的地毯。
在太阳刚刚升起的黎明,人们便早早地来到森林里采集一些药材的花、茎和根,他们将这些采集来的药材视若珍宝,妥善保管起来,为的是在生病的时候,把这些药材中所聚集的太阳的能量,通通转移到自身来抵抗疾病。
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可是夏至已经悄然而逝。
夏至一过,白天就会变得越来越短(一转眼就过去了),和我们迎接春天时一样。人们兴奋地说:“快看帐篷顶,夏天的脑袋已经露出来了!”
每一种飞禽走兽都会筑巢,巢内还藏着五颜六色的蛋,娇嫩的小生命会从这薄薄的蛋壳里破壳而出。
转眼就到了孵小鸟的时候了,森林里的小家伙们把自己的房间建得漂亮极了。作为森林记者的我们很想去了解一下:这些天上飞的鸟儿、水里游的鱼儿、地上爬的虫儿都住在哪里?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惊讶的是它们早在森林里建起了漂亮的房子。每一寸土地都被充分地利用了。它们的房屋覆盖了地面、地下、水面、水底,甚至树枝、树干、草丛、半空都是它们的领土了。
黄鹂鸟把房子建在空中,挂在高高的百花树枝上,建造房子的材料很简单——亚麻、草茎和毛发。它们被编织成舒适轻巧的小篮子,篮子放着黄鹂鸟的蛋。任凭风如何用力地摇晃树枝,蛋都安稳地在篮子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保护着它。
与黄鹂鸟不同,百灵、林鹨、鹀鸟和很多其他种类的鸟,选择把房子建在草丛里。而作为记者的我们,最欣赏的是篱莺为自己建造的房屋,它看起来简单,实则很精致,用干草和干苔藓做材料建造屋体,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房子不仅上面有房盖,而且侧面还开着门。
鼯鼠、木蠹蛾、小蠹虫这些动物喜欢在树上建洞屋,和它们一样的还有啄木鸟、山雀、椋鸟、猫头鹰等许许多多鸟儿。
鼹鼠、田鼠、獾子、灰沙燕、翠鸟和各色各样的虫儿则占领了地底下这片领土。
鸊鷉则是一种无尾的水鸟,它的巢由沼泽里的草、芦苇和水藻织成,因此常常在水面上浮着。鸊鷉住在里面,就像乘着一叶扁舟,在湖面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文/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著有《繁星·春水》《小桔灯》等多部作品。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火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挥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春天揉着眼睛坐起来了,脸上充满了惊讶的微笑:“几万年来,都是我睡足了,飞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冻的河流,用万紫千红的香花……来触动你们,唤醒你们。如今一切都翻转了,伟大呵,你们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
春天,驾着呼啸的春风,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飞起了。
哗啦啦的春幡吹卷声中,大地上一切都惊醒了。
昆仑山,连绵不断的万丈高峰,载着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热海般的春气围绕着它,温暖着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开了,融化了;亿万粒的冰珠松解成万丈的洪流,大声地欢笑着,跳下高耸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黄河,流入长江,流入银网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亿万个等得不耐烦的、包着头或是穿着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掳袖满面春风地在迎接着,把它带到清浅的水库里、水渠里,带到干渴的无边的大地里。
这无边的大地,让几千架的隆隆的翻土机,几亿把上下挥动银光闪烁的锄头,把它从严冬冰冷的紧握下,解放出来了。它敞开黝黑的胸膛,喘息着,等待着它的食粮。
亿万担的肥料:从猪圈里、牛棚里、工厂的锅炉里,人家的屋角里……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