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职/高职 > 解剖学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解剖学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解剖学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解剖学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广学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504355

ISBN:97875132497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836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全书内容:

解剖学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解剖学基础编委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  编


孙广学(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副 主 编


陈跃祥(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蒋孝东(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王海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舒婷婷(山东曲阜中医药学校)


编  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灿彪(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尹金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姜薇薇(四川省针灸学校)


接琳琳(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崔秀芬(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梁文运(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


韩 雪(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濮艺卓(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卫生院)

编写说明


《解剖学基础》是“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是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指引下,根据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文件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联合编写,以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


解剖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器官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教材根据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编入部分组织胚胎学内容,以满足院校教学需求。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专业思想为导向,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实用,力求与执业考试大纲一致,以培养高素质服务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编写思路上,本教材保持了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体现了基础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体现中医学特色,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本教材以模块化编写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案例导入的方式引入正文,以知识链接拓展学科间的联系,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创新和特色。书中的重要知识用粗体显示,以便学生掌握和记忆,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套色插图及彩色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全彩印制使插图更加精美。另外,配套习题等素材可为教学提供便利。本教材可供护理、中医、农村医学等专业使用。


本教材绪论由孙广学编写,模块一细胞由王灿彪编写,模块二基本组织由接琳琳、孙广学编写,模块三运动系统由尹金鹏编写,模块四消化系统由孙广学、韩雪编写,模块五呼吸系统由王灿彪、孙广学编写,模块六泌尿系统由蒋孝东、濮艺卓编写,模块七生殖系统由姜薇薇编写,模块八脉管系统由王海鑫编写,模块九感觉器官由陈跃祥编写,模块十神经系统由舒婷婷编写,模块十一内分泌系统由蒋孝东、崔秀芬编写,模块十二人体胚胎学概要由孙广学、梁文运编写,实验部分由全体编者共同编写。


编写过程得到了各参编院校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各位编者辛勤工作,历经数月,沟通切磋,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确保了本教材的顺利出版。书中若有疏漏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使本教材更臻完善。


《解剖学基础》编委会


2019年1月

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及分类、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熟悉: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了解:学习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解剖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器官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三部分,属于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名词中有1/3以上来源于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主要任务是探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功能特征、位置毗邻、发生发育规律。如果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无正确的认识,就无法辨别正常与异常,也不能充分理解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的发展过程,临床诊断、治疗则无法进行。因此,解剖学基础是医学院校中的基础课程。


(一)解剖学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细胞学、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其中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解剖学等。按照人体各功能系统描述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称系统解剖学;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为适应临床应用的需要,以某一局部为中心,描述各器官的分布、位置关系的学科,称局部解剖学;研究人体不同层面上各器官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的学科,称断层解剖学;结合临床需要,以临床各科应用为目的进行人体结构研究的学科,称临床解剖学;利用X线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各器官位置关系的学科,称影像解剖学;研究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各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或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外界环境对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变化影响的解剖学,称机能解剖学。


(二)组织学


组织学是解剖学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及器官组织学,是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发展以解剖学的发展为前提,以细胞学的发展为基础,又与胚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组织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殖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因此,西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如细胞凋亡、细胞突变、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的调控、细胞与免疫等,都与组织学有密切关系。作为一名医学院校学生,只有在系统理解和掌握人体微细结构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分析与理解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生命现象,才能进一步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


(三)胚胎学


人体胚胎学是研究人胚演变过程的科学,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及先天畸形等。只有在学好胚胎学的基础上才能了解人是如何发生的,体内各系统、器官和细胞是如何发生演化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人体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二、解剖学基础的发展简史


(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经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激烈斗争过程。有关解剖学发展方面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埃及的许多著作中。


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已明确提出“解剖”一词。书中的心、肝、脾、肺、大肠、小肠等脏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汉代的华佗使用麻沸散作麻醉剂为患者施行外科手术;宋代王惟一铸造的铜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创造的人体模型;宋代宋慈所著《洗冤录》,对全身骨骼、内脏等记录更为详细,并附有检骨图;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并亲自解剖、观察30余具尸体,纠正了对人体的错误描述,对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由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被称为西欧的医学之祖)开创的;盖伦(130—201年)是古罗马的名医和解剖学家,他编写的解剖学巨著《医经》是西方最早的、较完整的解剖学论著。


从16世纪起,人体解剖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巨匠,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1514—1564年),是当时最伟大的人体解剖学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人体解剖学专著《人体的构造》,共7册,内容系统、详细,描述真实细致,并绘制了精美准确的插图300余幅。《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腾飞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原来的传统解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解剖科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高度综合,另一方面又高度分化,在解剖科学这个领域也不例外。解剖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并有了“数字化虚拟人体”的出现。数字解剖学的出现和发展已成为当今解剖学发展的亮点。总之,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人类对自身形态的认识,必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组织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学的研究源自于1665年,英国学者虎克(1634—1703年)采用简易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薄片软木标本,将观察到的蜂房状小区称为“cell(细胞)”。1819年,德国学者迈耶提出人体由8种组织组成,并首次提出“histology(组织学)”一词。1838年和1839年,德国学者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并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新的细胞是由原有细胞产生的,迎来了组织学和细胞学发展的辉煌时代。


1932年,德国学者卢斯卡和科诺尔研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问世,使组织学观察工具的分辨率极限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0.2μm提高到0.2nm。随着超薄切片术、扫描电镜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不断涌现,组织学的研究水平从细胞(显微结构)飞跃到亚细胞(亚显微结构)水平。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子、激光、图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组织学研究领域,极大地丰富了组织学领域的研究内涵。现今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应用已使研究达到分子乃至原子水平。我国老一辈组织学家马文昭、鲍鉴清教授等均在该研究领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胚胎学的发展史


1.中医胚胎学的发展史 中医学在胚胎发育方面的研究记载很多而且描述生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胎产书》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较详细地记录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情况;北齐时代医家徐之才记载了胚胎逐月生长发育的情况;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且有“妊娠三月为定形”之论。


进入20世纪20年代,朱洗在受精方面,童第周在卵质与核的关系、胚胎轴性、胚层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张汇泉在畸形学领域,均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了第一部描述中国人胚胎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的专著《中国人胚胎发育时序与畸形预防》。


2.西医胚胎学的发展史 人类对胚胎发生发育过程的认识是从迷信逐渐转向对实物的观察和研究的。显微镜的问世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肉眼看不到的结构呈现在人们眼前。1651年,英国学者哈维在《论动物的生殖》中描述了多种鸟类及哺乳类动物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出假设:一切生命皆来自卵。


18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沃尔夫提出了“渐成论”,认为精子与卵子中没有预先形成的胚胎结构,胚胎的四肢及其他各器官结构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渐变过程。“渐成论”是胚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855年,德国学者雷马克在沃尔夫和贝尔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了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学说”,标志着描述胚胎学的开端。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不同动物的胚胎早期发育相似,表明物种起源的共同性,后期发育相异,并首次将胚胎学与进化论联系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现代胚胎学逐渐发展起来,分子胚胎学和生殖工程学为其理论和技术方法进步的两大标志。DNA结构的阐明及中心法则的确立诞生了分子生物学。用其观点和方法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便产生了分子胚胎学。


随着胚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其理论和技术去改善和调控人类的生殖过程,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辅助生育技术,形成了生殖工程学。1978年,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成为该领域引以为荣的轰动性研究成果。


三、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基本观点


1.进化发展的观点 古生物学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动物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作为社会性的人,拥有劳动、语言、思维等,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特征。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人,人体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了许多与脊椎动物极其相似的特征。这说明人类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因此,学习时应该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既可增进对人体的由来、发展规律及器官异常和畸形的理解,又可使分散的、孤立的器官形态描述成为有规律的、更加接近事物内在本质的科学知识,可以更深入、全面地认识人体。


2.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系统和器官组成,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是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基础,相反,功能的变化也会影响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发展,形态结构与功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学习中要以形态结构联系功能,以功能来联想结构。所以在学习组织、器官形态结构时,适当联系功能,既可提高学习兴趣,也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器官与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的。学习时虽然是从个别器官系统或局部入手,但必须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应注意各器官系统或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它们与其他部位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学习时,要善于归纳、综合,建立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理念。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重要原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医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因此,在学习中应根据培养目标,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及功能活动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堂讲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与尸体标本或活体观察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充分利用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多媒体及活体观察等方法,用实践验证理论,以加深理解,反复学习,增强记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解剖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学习解剖学基础的目的在于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学习和研究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学科学遵循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先述形态,后述功能,先谈正常,后谈病态;然后再逐渐涉及一些临床问题。各个环节过程不可逾越。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直观性很强,名词多、描述多是其特点。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不易记忆,故必须正确选择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多看、多摸、多想,以期加深印象。其次,课前预习可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可提高听课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归纳总结,找出共性,牢记个性,改变“死啃书本、硬记名词”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学习解剖学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三,要重视实验课,在学习中,学会将教材、标本、图谱、挂图和教学多媒体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记忆人体形态结构,达到学好解剖学的目的。第四,运用勤动脑、勤动口和勤动手的“三勤”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外形结合内部结构、形态结合功能作用、平面结合立体形象、后面结合前面内容、静态结合动态活体、正常结合临床应用、系统结合局部关系、典型结合变异畸形。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全面理解,牢固记忆,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总之,解剖学基础课程是学习、研究医学的入门课,亦是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学好这门课程。


四、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及细胞间质相互结合构成组织。不同组织按一定规律组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器官。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被称为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都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通过一定的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为内脏。


(二)人体的分部


按照人体的形态和部位,可将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头又分为颅部和面部。颈的后面称项部。躯干的前面又分为胸、腹、盆部和会阴;躯干的后面又分为背和腰。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臀、大腿、小腿和足。


五、解剖学方位和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国际上规定了统一的解剖学姿势、方位、轴和面等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五指并拢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以此姿势为准。


在描述理解人体各部结构与相互位置关系时,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都应以解剖学姿势为依据进行描述理解。


(二)方位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规定了以下常用的方位术语,用以准确描述人体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绪-1)。


1.上和下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和后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之间与身体前、后面距离远近的位置关系术语。近腹侧面者为前,近背侧面者为后。


3.内侧和外侧 用于描述器官、结构之间与正中矢状面距离远近的位置关系术语。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4.内和外 是描述空腔器官或结构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如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肌层、外膜。


5.浅和深 用于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距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6.近侧和远侧 用于描述四肢各部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离躯干较近者称为近侧(近端或上端),离躯干较远者称为远侧(远端或下端)。


此外,由于前臂内侧有尺骨、外侧有桡骨,故前臂的内侧、外侧又分别称为尺侧、桡侧;小腿内侧有胫骨、外侧有腓骨,故小腿的内侧、外侧又分别称为胫侧、腓侧。

img

图绪-1 常用的方位术语

(三)轴


轴和面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以解剖学姿势为准,为了准确叙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假设经过人体有三种相互垂直的线,称为轴。每个关节的运动都可假设围绕着一定的轴进行(图绪-2)。


1.垂直轴 为上下方向经过人体,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平面垂直的线。


2.矢状轴 为前后方向经过人体,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线。


3.冠状轴 为左右方向经过人体,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线。


(四)面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常用的切面有三种(图绪-2)。


1.矢状面 沿矢状轴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完全对称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 沿冠状轴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为冠状面,又称额状面。


3.水平面 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水平面,又称为横切面。


如以器官本身为标准,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为纵切面;与短轴垂直的切面则为横切面。

img

图绪-2 人体的面

复习思考


一、选择题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


A.组织  B.细胞  C.系统


D.器官  E.内脏


2.更靠近人体正中矢状面的方位称为(  )


A.后  B.内  C.内侧


D.远侧  E.上


3.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常用(  )


A.内  B.内侧  C.外侧


D.近侧  E.腹侧


4.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面为(  )


A.正中矢状面  B.矢状面  C.横切面


D.水平面  E.额状面


5.关于解剖学姿势,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身体倾斜  B.两眼正前方仰视  C.手背和足尖向前


D.手掌和足尖朝前  E.上肢侧平于躯干两侧


二、填空题


1.人体在外形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大部分。


2.根据上述三种轴,人体可设下列三个面,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简答题


1.何谓解剖学姿势?为什么要确定解剖学姿势?


2.试比较内和外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是什么?


3.解剖学常用的切面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模块一 细 胞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功能,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功能,软骨组织及软骨、骨组织及骨,神经元的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种类及功能。


熟悉:细胞增殖过程及特点,被覆上皮特点及分布,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及各种细胞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结构、种类及功能。


了解:细胞的形态与细胞的衰亡、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及腺、心肌和骨骼肌微细结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项目一 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与遗传因素、生理功能及分化程度有关。


一、细胞的形态


(一)细胞大小


大多数细胞体积都比较小。但表面积较大,有利于细胞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胞的形态


细胞形态与功能和所处的位置有关,与机能相适应。游离的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如白细胞和卵细胞;具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多为纺锤形或纤维状;具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为星形,有长的突起。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构成人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图1-1)。

img

图1-1 细胞结构模式图

(一)细胞膜


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将细胞与外界分开。细胞膜与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过性,其化学组成和基本结构相似。


1.细胞膜的组成 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多糖。


2.细胞膜的结构 在电镜下呈现暗-明-暗三条平行的带,即内外两层暗带(由大的蛋白质分子组成),两层暗带之间有一层明亮的带(由脂质分子组成),这样的膜称单位膜


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假说 指脂质双分子层形成膜的基本骨架,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与脂质层内外表面结合。蛋白质分布方式有三种,即覆盖蛋白、镶嵌蛋白和贯穿蛋白。膜及其组成物质是动态的、易变的。其脂质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1-2)。

img

图1-2 细胞膜分子结构

4.细胞膜的功能 具有保护、受体、识别和物质转运等功能。


(二)细胞质


细胞质为存在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可分为基质、细胞器和后含物。


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并具有遮光性的小体,主要包括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和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两种。基质是呈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内含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酶等多种物质。后含物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淀粉粒、脂肪滴等,可暂时储存于细胞内。


1.线粒体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呈粒状、杆状。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光滑,内膜内凸形成嵴,嵴上具有基粒,内含多种氧化酶。细胞内的糖、脂肪和氨基酸的最终氧化是在由线粒体内进行的,最后释放能量,合成ATP供细胞生理活动需要,故称为“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图1-3)。


2.核糖体(核蛋白体) 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其主要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存在于基质中的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本身代谢、生长和增殖使用的“内销性”结构蛋白;存在于核膜上、内质网外表面的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外所需的蛋白质,故称“外销性”分泌蛋白。


3.内质网 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结构互连成的网状系统,在腔内充满了基质。表面有核糖体附着,称为粗面内质网,合成分泌蛋白及多种膜蛋白;表面无核糖体附着,称为滑面内质网,合成脂类等。内质网膜可和核膜的外层相连,也可与细胞膜相连(图1-4)。

img

图1-3 线粒体模式图

img

图1-4 内质网模式图

内质网的功能:将合成的蛋白质和脂类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中,浓缩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形成多种细胞器,如液泡、微体等。


4.高尔基复合体 是一叠由单位膜围成的扁平囊组织。高尔基复合体是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构成的复合体。大泡可形成细胞内的分泌颗粒或初级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和包装,然后分类运输到细胞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图1-5)。

img

图1-5 高尔基复合体模式图

5.中心体 位于细胞核附近。光镜下的中心体通常是两个球形细粒,称中心粒。电镜下,呈圆柱状,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排列。整个圆柱由九组微管有秩序排列而成,每组有三根微管。在细胞分裂及中心体遭到破坏时,细胞即失去分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