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宋健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宋健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宋永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504371
ISBN:978751325215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774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宋健民
作者:宋永刚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ISBN:978751325215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丛书编审委员会名单
主 任: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任: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委 员:王 亭 于晓斌 丁信科 杨同章 方兆平
郝炳金 吕梅军 陈振武 苏培庆 张炳盛
秦海洸 张钦德 万金淼 宿世震 孙晓杰
于军陶 张 波 位汶军 徐传庚 宫树华
刘 波 徐迎涛 武永刚 郑 民 韩晓昌
荆雪宁 赵美芹 李长民 宫小飞 辛先贵
刘文辉 高 华 宋永刚
主 编: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编: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执 行 主 编:苏培庆 张钦德 梁少帅 秦海洸 项东宇
执行副主编:王 亭 张炳盛 宫小飞 于晓斌
杨同章 李长民 辛先贵 吕梅军 方兆平
王志江 王少红 李丽光
其 他 作者:王 悦 徐苏林 闫 雪 宋 鑫 陈锦元
赵美芹 荆雪宁 韩晓昌 宫树华 位汶军
陈 洁 宿世震 汪新超 王新功 王志刚
房光鑫 董翠红 杜留成 李传军 王 鑫
吕东刚 张 帆 刘 菁 曲宝仁 崔维响
张 萍 王 磊 步英雷 王 雁 刘晓庆
何方正 于明宇 郇玉龙 杨锡勇 腾 飞
王 博 焉旭光 雷泉龙 王 宇 孙亚楠
孙铭泽 李 晨
材 料 提 供:陈桂玉 孙永庆 杨守娟 高亚东 王 艳
高凡喜 康传贞 王本东 周 花 韩淑欣
李登强 王洪渔 张志梅 张金华 解学超
刘旭先 徐远志 于晓军 辛海华 崔岩丽
宋希荣 潘卫东 周庆强 康传勇 杨恭涛
崔云刚 邢署东 曲晓亮
丛 书 顾 问:刘启正 黄 一 陶镇岗 胡克进 高洪仁
赵佩芝 王承芬 刁月华 林德玉 焉英杰
曲英杰 李德华 张远敬 赵学云 姜学进
梁桂南 李香翠 张桂英 王锡祥 刘新才
李芳山 宋传荣 徐祝封 田殿兴 张仁侠
徐华玲 丁玉波 胡 坤 孙永庆 刘昌健
郑延辰 王秀华 李学玉
摄 像:曲玮玮 梁洪瑞 刘 琦
封 面 设 计:夏铭哲 孙亚楠
作者简介
宋永刚,男,副教授,主讲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授课方式不拘一格,集知识与风趣于一体。2008年侍诊于黄煌教授,深得其传。临床经验丰富,崇尚经方与小方,常有奇效。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名方60首讲记》《中医小方杂谈》《神农本草经讲读》《临证本草讲读》《经方临证感悟》等。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山东名医宋健民老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全书简要介绍了宋老在教学、临证过程中的学术思想、教学理念,主要介绍了其创制临床效方的学术渊源、制方原理、组成功效、用法主治、加减变化及临床验案。全书内容分为学术思想、教学理念、临床经验等部分。
总前
今天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回首远望,学校已有60年历史了。
经过几代中医药人的艰苦奋斗,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学校实现了新的跨越,形成了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从入校时间、专业归属、学术造诣、临床成就、教学贡献、道德品行等方面综合考察,推选吕扶民、郭健秋、王吉甫、方甫、曲衍海、刘琛南、宋健民、马禹安、吕广振、刘明德为“十大名老中医”,并组织编写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
本丛书着眼于不忘前人贡献,弘扬高尚精神;挖掘“十老”遗产,继承宝贵经验;展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学校名片为目的。从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学术成果、道德风尚等方面,挖掘、整理、归纳、凝练、总结“十老”的学术思想,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丛书在“校庆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编、副主编组织协调、支持保障,确定框架提纲,审核书稿内容。执行工作团队查找资料,实地采访,起草框架,凝练提纲要点,推进编写工作进度。各书稿编写组做了具体的编写工作。
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十老”后人宋镇藤、王向元、吕昭岩、曲生健、孙雅娟、刘杰、刘学锋、郭孝月、马凌波、吕孔帅等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学校离退休老教师和在职老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各系部等的大力支持;得到部分资深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大部分老人均已过世很久,加之本次挖掘整理工作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多资料收集难以做到完整和全面,导致这项工作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目前挖掘、整理的“十老”学术思想成果,只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得来的,未必一定能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全貌。非常遗憾,只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研究,补充挖掘,充实完善,请阅读者理解并谅解。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加之我们的水平不高,书中难免有错漏贻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丛书编委会
2018年9月10日
前言
2018年7月20日上午,接到学校教务处通知,参加“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丛书”编写会议,会议由苏培庆处长主持,中医系、中药系、针康系的各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会议,我作为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在职人员,在受邀之列,颇感荣幸。
会上,苏处长阐明了编写本系列丛书的目的与意义,并分配了任务。他对我非常了解,也深知我与宋健民老中医的关系,所以,安排我编写宋老的这本书,我欣然接受。
其一,我们有共同的基础。
开始了解宋老,是1994年7月,那时我大学本科毕业后刚参加工作,只听说过宋老,知道宋老在附院临床工作,是中医大家,但并未见其人,对宋老了解不深,仅此而已。
对宋老的熟悉则是从2002年7月开始的,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没有几个研究生,而我研究生刚刚毕业,学校为我在家属院安排了住处,与宋老接触的机会便渐渐多了起来。2009年,宋老随着学校搬迁至烟台校区,而我也因学校的工作关系一起迁移,几乎每个月都去看望他,老人很健谈,而且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往往是他认真地讲,我仔细地听。生怕把老人累坏,往往找个理由打断他。现在回想起来,很不礼貌,但也别无他法。
遇到我,宋老很健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础,即我们都是中医人。
其二,我们有共同的追求。
宋老常常谈起,现在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学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不会看病开方,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教师的问题,二是学生的问题。教学教学,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
首先,教师的问题尤为严重。现在的中医教师能够做临床的已经不多,学校不重视临床,教师不研究临床,如此下去,不懂临床的教师怎么能够教得出会看病的学生呢?其次,学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学习,即便老师教得再好,如果学生学不进去,那也是白搭。再次,教材也有问题。只要看看编写人员就行了,很多都是些年轻人,临床经验很少,有些甚至是抄来抄去。
宋老的认识可谓一语中的,于是,我深受其影响,努力做好中医临床工作,虽然临床水平不高,但我仍在坚持,并一刻也不放松。当然,我深知,只有做好了中医临床,才能做一名优秀的中医教师。
其三,我们有共同的目标。
开始了解宋老,便知道宋老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随着交流的深入,对宋老的中医水平、临证经验、处方技巧等有了更深的认识,慢慢地了解到特效感冒宁、调气和胃宁、肾炎宁、调气止漏汤等自行创制的有效验方。
“学以致用”,学习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如何提高疗效,便成了我们中医人共同而永久的话题,这也是我们中医人应该追求的共同目标。
总之,希望通过整理宋老的学术思想、教学理念、临床经验,使我有更多的收获,尤其是临床经验,如果能有较大的提升,我心足矣。
编著者
2018年9月7日
一、人物生平
宋健民(1922—2016),男,山东省乳山人。主任中医师,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他9岁入学,接受了6年的私塾教育,历经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到四书五经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基础。1937年立志学医,先后拜当地名医宋竹铭、于贡卿先生为师学徒7年,在熟练背诵《药性赋》等中医启蒙书籍后,进而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针灸等医术,其中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有深入研究。1944年出师后在烟台挂牌行医,由于治病疗效显著,加之医德高尚,患者盈门。1958年在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在烟台中医学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1962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
宋健民旧照
宋老从医60余年,诊疗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尤其擅长内、妇科疑难杂病的中医药治疗,形成了治病以调畅气机为要的个人学术特点。在诊疗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意与西医学相结合,强调“师古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宗”。自创调气和胃宁、胆痛宁、痛经宁、调气崩漏汤、舒肝助孕汤等多首有效方剂,并经制药厂做成制剂,作为医院协定处方应用,尤为突出的是,宋老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创立的特效感冒宁一方,获国家专利,并在《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当代名医名方录》及《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名方精选》等书刊登载。宋老在临证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并相继出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宋健民》(1、2版)、《健民医录》、《伤寒论精选解读》、《宋健民妇科临证实录》等著作。
二、学术思想
宋老业医70余载,精心研读历代经典名著,深得其中奥理,学验俱丰。宋老强调宇宙间万事万物均由气构成,气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宋老在研究中医时,以人体生理病理为基础,在辨证、治疗、预后等多方面善于把握气对人体的作用。他重视古典名方,但又不拘泥于名方,主张处方要辨证有据,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在把握名方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污染、辐射等特点,创制了诸多新方。在倡导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宋老重视单方验方的作用,他所用之方充分体现出中医简便验廉之特色。
(一)整体观念气为先,治疗诸疾重调气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首要特色,也是中医的最大特色,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同时,宋老指出了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宋老特别强调气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当然,在治疗上,也重视调理气机。
1.生理上,宋老重视人之元气,认为人之始生,乃先天资生之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致成形,迨至四肢百骸脏腑皆备,此人之元气。肺主气司呼吸、胃主腐熟、脾主运化、心主血脉、肾主封藏,皆气使然,此脏腑之气,故气旺则脏腑功能正常,气衰则五脏六腑皆痿。脾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相互依存,相互资生,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生。
2.病理上,宋老崇尚“百病皆生于气”的观点,认为气的功能失常或升降出入失司,可导致多种病证。外感病虽由六淫邪气所致,但宋老认为卫气不固是发病的关键。内伤病则多是脏腑之气不足或气行不畅所致。情志病的发病中,郁怒伤肝则肝郁气滞,忧思伤脾则气血不足。气血二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气滞则血行不畅,血瘀则阻碍气机运行,临床常见气滞血瘀;气虚则不能摄血,血脱则气亦脱,临床可见气虚血脱;血虚者,气亦易衰,临床常见气血亏虚。
3.治疗上,因为正气与邪气的盛衰是疾病治疗得当与否的关键,在诊治疾病的每个环节,宋老均注意气的调治,即扶正气、祛邪气、畅气机。例如治疗外感疾病,在疏散外邪的同时,注意顾护人体正气;调补内伤疾病,在注意补益人体正气的同时,不忘祛邪。《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宋老在内伤杂病的诊治中强调理气行滞的重要性。他强调,气机郁滞者,调气为先;气机郁滞不明显或兼有气郁者,配伍行气药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实乃临床经验之谈也。
(二)强调杂气致病说,创立外感新方剂
对于病因,自张仲景始即有三因致病说。中医学发展至明清时代,疫疠之气逆乱,温病学迅速发展,至此伤寒、温病始辨,治疗有显著不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化,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外感疾病,过去认为仅限于六淫与疠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六淫不再局限于自然气候因素,许多人为因素导致的病因逐渐变得多见而广泛,如冬季的暖气、夏季的空调与电扇等对空气温度、湿度的调节,产生了温差、湿差的急剧变化,汽车尾气、手机及电视等辐射的损伤、化工有毒废气等带来的大气污染等,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这些致病因素与六淫之邪类似但又有差异,且机制更趋复杂,可能会产生新的病种。因此探究外感致病因素就不能一成不变,应当与时俱进,认真考虑其与混杂之气即杂气的关系。
(三)倡导气主血从观,治崩首重调气机
漏下一症,自《金匮要略》首载病名以来,历代医家对其病因论述发挥颇多,《景岳全书》谓:“此等症候,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以及冲任而然者。”虽不免过于绝对,但与临证多合。因妇人以血为本,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之体,且易善感,多郁,情志不舒则致气机不调。《诸病源候论》云:“血之在身,随气而行。”气血舒畅是血行正常的前提和保证。气机调畅则血海蓄溢正常,月事顺调以时下。反之,气机失调则血海不宁,月事非时妄下,发为漏证。概言之,此证病理关键在于气血为病,冲任二脉损伤,故治漏之法,总应调理气血,但二者之中,又当调气为先,盖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治气,气畅才能血顺,血顺则血海宁静,周身之血得以随之而安。临证所见,本病多见淋漓日久,气血皆耗,故方药运用,贵在平和,只可舒气而勿过用破气,并兼顾血分,乃取《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以致和平”之意。
根据以上理论,宋老常选用陈皮、香附、乌药等而创制调气止漏汤专治崩漏,再结合病情而随症加减治疗,多收全功。
(四)女子以肝为先天,舒肝调气治不孕
中医学认为,不孕症的发生,与脏腑、气血、天癸、冲任、胞宫等关系密切,尤以脾肝肾为要。对本症的治疗,古今治法方药多不胜举。宋老在多年妇科临证中体会到,此症除肝郁以疏肝理气为法治疗外,其他原因所致者,在针对主因治疗的同时,配合疏肝方药,可提高治愈率。这是因为女子以血为本,而气为血帅,肝之疏泄条达,可使气机调畅,血行不乱。且肝主血海,冲任二脉之血盈亏盛衰,皆赖肝之通调。一旦肝失疏泄,则会导致气血逆乱,冲任失调,还能影响脾肾二脏,使肾精不能贮藏,脾精不能布散,血海蓄溢失常,胞宫胞脉失养,则难摄精成孕。
不孕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一般均有月经不调,而月经不调又反映了排卵的异常。肝气畅达,冲任调和,胞宫得养,是正常排卵的必备条件。《医学心悟》认为,治疗不孕,“女子以调经为主,调经之道,先在养性,妇人和平,则乐有子。和则气血不乘,平则阴阳不争”。说明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不孕与精神因素有关。
西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或过度焦虑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对卵巢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使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平衡失调,从而引起月经异常、无排卵月经或黄体功能不全而致不孕,这种影响,在中医临床中则表现为肝气不舒,这与中医肝主疏泄与排卵有关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多年来,宋老曾对不孕症患者做过细心观察,发现除肝郁为主因者必伴精神症状外,其他如肾虚、血瘀、湿热、痰阻等为主因者,亦多伴精神抑郁、苦闷不乐等肝郁表现,即所谓“因病致郁”。这种气郁又会反作用于冲任气血,使其更加不和。
因此,宋老在治疗此症时除注意开导病人外,还自拟舒肝助孕汤治疗。对于肝郁不孕,以此方加减化裁治疗,每收全功。其他原因所致者,在针对主因治疗的同时,常配合服用本方。
(五)继承发展不离宗,知常达变治新病
继往才能开来,根深才能叶茂,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宋老重视经典,强调经典是中医的根,特别是《伤寒杂病论》,是与中医临床有密切关系的经典,其理法方药完备,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所载经方,组方严谨,配伍有度,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经方有其经验的一面,也有经典的一面,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完全掌握经方运用规律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灵活加减,方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在桔梗汤的基础上加僵蚕、薄荷、防风、荆芥等,组成六神汤,可治疗风热喉痹、风热乳蛾,症见发热恶寒、咽痛、口渴喜饮、脉浮数者。宋老重视黄连阿胶汤调整阴阳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百合、生地、黑豆、紫苏、夏枯草、半夏、灵芝、酸枣仁即组成尔眠宁,治疗顽固性失眠,效佳。《伤寒论》之小柴胡汤治少阳病,现用治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加减均有良好的效果。宋老仿小青龙汤加石膏之义,运用自创十神汤加大青叶治久治不愈的干咳很有效。基于此,宋老于2013年出版《伤寒论精选解读》一书,采用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方法,系统讲解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的原则、理法方药的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这有利于经典理论的传承。
总之,宋老强调,临床诊病不论疾病怎样千变万化,在辨证审病治病时,必须谨守病机,方证相投,才能疗效显著。宋老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创立许多验方,所创方剂有根有据,疗效卓著,这也是宋老所追求的目标,真可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三、教学理念
1958年,学校领导选派宋老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为期1年。上半年,由学校老师主讲,下半年,为了挑选中医师资,而由学员主讲。宋老作为学员讲了半个学期的《金匮要略》,不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自己的理论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1959年1月进修结业时,宋老接到留省城任教的通知,但由于烟台专署中医学校的强烈要求,宋老最终回到烟台工作,从此走上了中医教育工作之路。至1982年宋老从一线教学岗位退休,教学时间达20余年。这期间,宋老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简介如下:
(一)伤寒是临床基础,需要夯实筑牢
《伤寒论》的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书中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做了较全面的阐述。《伤寒论》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书中记载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1800多年来经历代医家反复应用,屡试有验。由张仲景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宋老自1962年开始主讲《伤寒论》,随着教学经验的日渐丰富,宋老越来越认识到《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伤寒论》不仅仅是中医理论基础,而且是临床基础。既然是基础,就应该打好。如桂枝汤的主治症是汗出、恶风、脉浮缓,麻黄汤的主治症是恶寒、无汗、脉浮紧,小柴胡汤的主治症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这些原文、原方都需要学医者牢记在心、烂熟于口,才能在今后的临床上得心应手地运用。
所以说,学中医是有规范的,这种规范就是规矩,就是绳墨,就是学习中医的准则。这种准则的制定,来源于《伤寒论》,我们必须学习之、熟读之、背诵之、继承之、弘扬之。
宋老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以案例释伤寒,往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比如历史上许多精于临床的伤寒大家都曾指出《伤寒论》原条文的正确性,随着《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原来许多认为是“传抄之误”的地方,也被众多医家一一证明,原条文无误。
例如《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许多从医者根本理解不了原文的内容,认为本条即传抄之误,应当改为“里有热”才能讲得通,也有的建议改为“里有邪”,反正不能是“里有寒”,里面有寒的话,应该用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的热性药,怎么可以用大寒之性的白虎汤呢?
这一点,宋老给了我们答案。他回忆:2004年春天有一个男病号来诊,自述年前因发生车祸而着急上火,又加之天气寒冷而喝酒御寒,当时并未有不适感觉。但开春之后,前几天突然发热38.5℃,住院注射退热药,体温未降反升到39.3℃,虽然汗出但热仍不退,当时拟转院到北京检查治疗。症见患者精神尚好,脉浮滑,舌苔黄腻,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大便正常,小便黄。这是宋老从医6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的病例,辨证符合《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之证,并夹湿热之邪。当即予以白虎汤加芦根、薄荷,煎服,第2剂热即退,3剂痊愈。历来医家对176条“里有寒”颇有争议,宋老认为“里有寒”的“寒”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义,这个“寒”字其实就是“伏气之寒”,到春季发病而为“春温”。伏寒化热、蒸发于外,故见白虎汤证。
可见,对经典理论的认识,要结合临床,才能认识到位,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夯实筑牢。
(二)金匮是杂病基础,需要反复演练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猝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自1958年开始讲授《金匮要略》,宋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中医临床,一开始就认识到了《金匮要略》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金匮要略》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建立了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这是《金匮要略》的主要贡献之一。以病为纲的诊疗体系,与现行《中医内科学》编写手法极为相似,可以认为《金匮要略》即是东汉时期的中医内科学。
其次,《金匮要略》创制的方剂,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应用极为广泛,如治疗胸痹心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肺痿的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痈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脾约的麻子仁丸,治疗胃反的大半夏汤,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等。这些都说明,临床各科的疾病都可以应用《金匮要略》方,认为《金匮要略》方是杂病的基础方,实不为过。
宋老在讲授《金匮要略》时,多与临床结合,强调只有经过反复的临床演练,在临床上方能胸有成竹。例如:宋老治一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病几十年,曾在济南某大医院住院治疗,老慢支好转,但在右肘尖处长一囊肿,形如小苹果,抽液两次未愈,故来我校就诊。症见囊肿不红漫痛,局部有紧张感,右脉弦,舌苔白腻。诊为饮邪流入关节而成囊肿,治以“温药和之”之法,用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薏苡仁、防己、地龙,水煎连服10剂即痊愈。
(三)温病是临床拓展,需要不断升华
早在《内经》中就有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六气皆能从火化”之说盛行于金代,刘完素率先认为“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的观点,并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法。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认识到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无论老幼强弱,触者即病;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这些认识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到了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后来,吴鞠通又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宋老自1962年开始讲授温病学,对温病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与领悟,并深受明清以来江南诸温病学家的影响,用药清灵而活泛,善于应用芦根、白茅根、金银花、连翘、枳壳等,诸如麻黄、石膏、附子等虎狼之品,宋老则很少应用。即便应用此类虎狼之品,宋老的用量也很小。
为什么宋老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而实际临床应用时却重视温病方?这反映了宋老临床思维的转变历程。宋老一开始学习中医,也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入手,首先学的是经方,然而经方虽然起效快,然则用之不当,也往往会伤及正气。宋老在长期临床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渐渐转变到温病学家的路子上来,这需要在临床上不断升华,才能充分体味到这一点。
(四)带教是临床综合,需要真才实学
一名好的中医,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医德。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带教医师,不仅要有过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