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小儿推拿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小儿推拿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小儿推拿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小儿推拿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二版

作者:刘明军,王金贵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504375

ISBN:978751323353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5776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小儿推拿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专家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 任 委 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 主 任 委 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存根(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周永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洪 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秦裕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编审专家组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编委会由17所高等院校的推拿专家组成,可供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以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也适合作为推拿工作者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的修订版,修订比例为30%左右。本次教材的修订,充分吸收、继承上一版教材的优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突出“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进一步完善体例结构、规范概念、精炼文字,使其紧扣教学需要;继承了上一版教材的主体知识结构,又针对不断发展的小儿推拿临床实际,进行整理和归纳,删除了部分不常用的复式操作法、特定穴,重点介绍小儿推拿临床治疗中疗效明显的病症,删减了临床不常见的病症;对推拿治疗部分增加了基础方并进行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力求在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小儿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学习本课程应在系统学习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儿科学等课程之后,重点学习儿科特定穴、手法操作和临床病症的推拿治疗方法,同时注意小儿推拿学在辨证分型、诊断分型上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本教材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梅荣军编写,第二章由吴云川、李成林、安玉兰编写,第三章由唐成林、刘明军、卓越、严晓慧、王琳、刘家瑞编写,第四章由吴山、王金贵、李桂华、冯跃、李征宇、艾民编写,第五章由许丽、刘建民、王德军、雷龙鸣编写,附录由卓越编写。


本教材的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51)由刘明军教授负责,全体编委共同参与完成。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向上一版编委会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希望各界同仁在使用本教材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编委会,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小儿推拿学》编委会


2016年7月

第一章 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导学】主要介绍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


学习重点 小儿推拿学发展史形成、发展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及学术特色。


学习要求 按照小儿推拿发展四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开展学习与讨论。


重点内容 形成时期(明清年代)的代表著作的名称、作者及学术特色。


小儿推拿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宝贵经验,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它对我国小儿的健康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本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的。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首先,此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齐王中子诸婴小子病召臣意,诊其脉,告曰:‘气鬲病,使人烦满,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食饮。’”其次,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婴儿病痫方”和“婴儿瘛方”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方法的文字记载,其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该法是一种器具按摩法,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至今仍常用于小儿感冒、中暑和小儿惊风等病。《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也指导着小儿推拿的发展,如有关按摩工具,就有九针中关于“圆针”和“img针”的记载。另外,成书于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首次记载了膏摩,“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膏摩法,是指应用特制的中药膏涂抹于病患处并使用手法按摩的一类操作方法,该法通过手法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不但提高了疗效且保护了皮肤,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推拿按摩在内、外、妇、伤等各科及急症治疗和养生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的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其中关于捏脊法的记载:“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现今小儿捏脊流派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此。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隋朝的官方医学校“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唐代的“太医署”规模更大,除按摩博士外,还设有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共计七十余人。同时隋唐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奠基时期,太医署除了设有按摩科外,还有少小科(即小儿科)。据有关史料记载,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病专论6卷,共计255候,详细记述了小儿的保育病证,并在所有卷末附有按摩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少小婴孺诸病列专篇论述,其中小儿病证分序列为初生出腹、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等九科,并应用膏摩防治小儿疾病,如“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首次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而且系统记载了运用膏摩治疗小儿“少小心腹热”“少小中风”“中客忤”“项强欲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病症。唐代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医学博士教授五年,考试合格后方为小儿医。隋唐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最为昌盛的时期,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推拿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而且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医推拿也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印度和西欧各国。


宋元时期,推拿学在理论和临床发展上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以按摩命名的专著仅见《宋史·艺文志·按摩法》,惜已亡佚。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十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这也是宋朝少有取得的一项关于小儿推拿疗法的成就,而此时期的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此时期的《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其影响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该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诊断方面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等等,堪称中医儿科学之精髓。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晋唐时期按摩推拿学的快速发展和宋元时期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后来小儿推拿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故此期为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明代初期,应用推拿防治小儿疾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该书附录在明代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中,为其中独立的第十卷。在《针灸大成》中该书题为《保婴神术》,也称《保婴神术按摩经》。据查该书由四明陈氏著,系统介绍了多种小儿推拿手法,如掐、揉、推、按、摩、运、摇、摘、搓、分、合、刮、扯、推、拂等,还有20余种复式推拿手法、主治功效和50余个小儿特定穴,并介绍了观形察色法、面部五位歌、命门部位歌、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初生调护、内八段锦、外八段锦等内容。《小儿按摩经》是对明代以前小儿推拿成就的总结,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对小儿推拿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主要学术思想和独有的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是小儿推拿学的奠基之作。明代龚云林所著《小儿推拿秘旨》,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该书继承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小儿辨证、病因病机、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及治疗均有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推拿手法方面,记载的小儿推拿八法为后世历代小儿推拿医家所推崇,新增了img、笃、打拍、开弹、拿5种手法,并对12种复式推拿手法从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方法和适应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小儿推拿适应证方面,该书已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叶以前的小儿惊风,而是扩展到其他杂病,如腹痛、火眼、肿胀、疟疾、痢疾等,且分门别类地加以论述。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单行本,在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编辑而成,对小儿推拿体系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编著《中国医学大成》一书的曹炳章先生,称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明代周于藩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在介绍诊法和手法的基础上,对拿法、推法、运法论述尤为详细。如“身中十二拿法”中说“拿即揉掐类”,这里所说的拿法,含有按法和掐,与现在讲的拿法有所差异;此外本书还首次提出一些特定穴,如耳后、奶旁、肚角、皮罢、合骨、鱼肚等;注重推拿与病症、时辰的关系;载有多种推拿图谱。该书内容与前两部书及《幼科百效全书·幼科急救推拿奇法》《万育仙书·推拿目》等小儿著作密切相关,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重要的推拿专著《厘正按摩要术》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到了清代,此时期的小儿推拿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清代张振鋆所著《厘正按摩要术》,该书是对光绪十四年前小儿推拿集大成的著作,书中所创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以及胸腹按诊、穴位推拿等沿用至今,疗效显著,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熊应雄所著《小儿推拿广意》主要论述小儿推拿手法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详细阐述了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及精神、声息等的变化,介绍了推拿治疗常用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以及手足45个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并附有图示,并列举了儿科常见病的内服外用方剂185首;骆如龙所著《幼科推拿秘书》对推拿操作有简明的介绍,认为分阴阳为“诸症之要领,众法之先声”,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起式”“总收法”的小儿推拿手法,归纳总结了小儿推拿13个复式手法。夏云集所著《保赤推拿法》专门论述推拿操作,介绍了43种手法,阐述了推、拿、挤、搓等11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徐谦光所著《推拿三字经》以三字为句,便于记忆,通俗易懂,其治法以取穴少,操作次数多为其特点。其他如《小儿推拿术》《推拿须知》《推拿抉微》《推拿捷径》《推拿指南》《推拿图解》等,都对小儿推拿的适应证及治疗原则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在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应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推拿独立形成体系和快速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小儿推拿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与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四、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卫生政策对中医不重视,甚至反对传统医学,曾一度“废止旧医”,国医不允许执业,提倡西洋医学,使得推拿发展在整体上处于低潮,但由于其有效、简便、易行,故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许多推拿医家尤其是小儿推拿活跃于民间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也正是这种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使得推拿学科包括小儿推拿按照各自地域流行特点和民间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如湘西的儿科推拿、山东的小儿推拿就至少有三个流派,还有海派儿科推拿、北京小儿捏脊流派等,期间仍有不少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对中医药政策的不断重视和落实,推拿在临床、教学、科研,以及推拿著作和推拿科室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1956年上海首先开办了“推拿训练班”,其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推拿专科门诊和推拿学校,随后全国各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推拿课程,各地有条件的中医院也陆续增设了推拿科。随着推拿学整体的发展,小儿推拿在此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起,开始重新整理和挖掘推拿文献,很多小儿推拿古籍得到了重印和再版,并新编出版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青岛医学院张汉臣编著的《实用小儿推拿》、上海推拿名家金义成的《小儿推拿学》等。在科研方面,开始广泛应用生理、物理、化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对小儿推拿临床、原理、手法、穴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如北京、安徽等地系统观察了捏脊疗法对患儿胃泌素、肺功能、血压,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小儿推拿对小儿消化、呼吸、循环、免疫等系统的功效;青岛医学院利用胃描记和试管对比法观察了“推脾土”和“运内八卦”前后胃的运动和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分解情况,证明小儿推拿可以促进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在临床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临床不但应用推拿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小儿厌食等疾病,而且进行规范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研究,并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加以证实。以上这些均有力地推动了小儿推拿学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蛋白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揭开小儿推拿神秘功效必将为期不远。近年来,小儿推拿学科发展日趋完善,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逐渐将小儿推拿从推拿学中独立出来,并编写了系统的小儿推拿学教材,大批小儿推拿专业医生应运而生。随着中医药走向全世界,以及世界各地对“绿色”医疗的需求,小儿推拿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必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小结


1.学习内容

img

2.学习方法 本章节为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对小儿推拿学的发展简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可结合附录二“小儿推拿文献选读”中部分著作进行讨论。重点学习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学经典著作,请结合课堂实际适当安排阅读部分著作。


【思考题】


1.小儿推拿学历经了几个历史时期,每个阶段的标志性学术成就是什么?


2.为何说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代?

第二章 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


【导学】 本章主要介绍小儿推拿辨证论治特点,以及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学习重点 小儿辨证特点、治疗特点,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学习要求 掌握小儿病因特点、四诊特点,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小儿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小儿推拿介质等内容。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特定部位,以调整小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小儿从出生到长大,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生理、病理、保育、辨证、治疗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特点越明显。因此掌握小儿的特点,对小儿疾病的诊断、防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小儿推拿辨证论治特点


一、病因特点


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大致相同,但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小儿病因,以先天因素、外感和内伤居多。先天因素是儿科特有的病因,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值得重视。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而伤的情况越多等。


(一)外感因素


小儿外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两方面。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冷暖不知自调,易被“六淫”邪气所伤;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易被风邪(风热、风寒)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易被燥邪、暑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病证;小儿纯阳,六气易从火化,因而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引发的疾病有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是疫疠邪气所伤的易感群体,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内伤因素


小儿内伤因素多为乳食所伤。


喂养小儿应遵循有序、有时、有节。如喂养不当、初生缺乳、未能按期添加辅食、任意纵儿所好、饮食营养不均衡、饮食不洁均会导致脾胃病证。如过食寒凉易伤脾阳;过食辛热易伤胃阴;过食肥甘厚腻易伤脾(脾运受损);乳食偏少可致气血生化不足(脾虚);乳食过多又可导致脾胃受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