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妇产科护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志宏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504377
ISBN:97875132494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743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妇产科护理
作者:刘志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ISBN:978751324944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委 员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CEO)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
李伏君(千金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教授)
李景儒(黑龙江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学校党委书记)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广东湛江中医学校教授)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
龚晋文(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赵 剑(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小明(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龙 岩(德生堂医药集团董事长)
《妇产科护理》编委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 编
刘志宏(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主编
兰晓明(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
邓 岚(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四川省针灸学校)
姜明霞(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芝艳(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雪芹(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
齐丽敏(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杨 敏(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
杨祖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邰东玲(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
胡 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写说明
《妇产科护理》是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由全国9所高职及中职院校的教师及临床工作者共同编写。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妇产科护理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本教材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专业进展进行了修订,主要介绍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护理,以及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和计划生育等内容。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增加新知识,着重阐述基层医疗条件下妇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本教材的特点为:第一,对各章节内容的编写注重临床实用性,非重点内容以附篇、自学或正文略写内容处理,重点内容则详细介绍;第二,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设有学习目标、案例引导、知识链接、复习思考题等模块;第三,以学生为本,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简洁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第四,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接轨,书中加入了考点,课后有护考模拟自测题。
本教材具体的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二、三章由刘志宏编写,第四章由杨敏编写,第五章由王雪芹编写,第六章由邰东玲编写,第七章由胡春编写,第十、十七章由杨祖艳编写,第八、十一、十二、十三章由兰晓明编写,第九、十五章由邓岚编写,第十四、十八章由姜明霞编写,第十六、二十章由齐丽敏编写,第十九章由马芝艳编写。全书由刘志宏、兰晓明统稿。
本教材主要供中职护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适合临床护理工作者使用,尤其是准备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者参考阅读。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各位编委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校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妇产科护理》编委会
2018年9月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50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护理、农村医学、康复技术、中医康复保健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年1月
第一章 绪 论
扫一扫,看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妇产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2.熟悉妇产科护理的工作特点及妇产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3.了解妇产科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妇产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妇产科护理学是研究和处理妇女特有的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临床学科。包括产科护理、妇科护理、计划生育指导及妇女保健等内容,是临床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科护理研究妇女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生殖系统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生理产科、病理产科、胎儿及早期新生儿的护理。
妇科护理研究女性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月经失调及其他特有疾病的护理。
计划生育主要研究女性生育的调控,包括避孕指导及处理非意愿妊娠的护理。
妇女保健为健康女性提供自我保健知识,预防疾病并维持健康状态。做好妇女一生中不同时期(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绝经过渡期)的保健工作,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妇产科护理的工作特点
1.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女性从出生至发育成熟到衰老要经过几个阶段,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尤其在青春期、生育期及绝经过渡期变化更为显著。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进行护理。
(1)产科护理对象:包括母体和胎儿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产科护理既要保护孕产妇的健康安全,又要保护胎儿宫内的正常发育和出生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其中既有大量的保健工作,又有较多的临床护理工作。产科护理人员要根据孕产妇的生理、病理特点,护理好每个孕产妇,使其平安顺利地渡过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
(2)妇科护理对象:其生殖系统疾病直接关系到婚姻、家庭、生育等问题,多数妇科疾病尚需手术治疗,患者多表现有害羞、焦虑、紧张的情绪等。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其心理变化,在实施护理计划时,应取得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加强心理护理。
2.护理工作的紧急、繁忙性 妇女孕产过程复杂易变,妇产科护理工作性质急诊多、抢救多、风险高、工作量大,尤其是产科,关系到母子两条生命,工作的责任性更为重大。要求护士做到反应敏捷,技能熟练,尽快收集资料做出护理评估和诊断,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同时,应随时评价实施效果,完善和修订护理计划。
三、妇产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工作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讲究艺术。妇产科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全面照顾妇女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履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基本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1.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妇产科护理工作肩负着保护广大妇女和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光荣职责,要求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及敬业精神,遵循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关心体贴每位患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工作认真细致,根据妇产科患者的特点做好热情周到的服务。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护理是医学科学中分出来的一个独立学科。护理工作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与服务性于一体。妇产科护士除具有一般基础护理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患者潜在的生理、病理、心理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
3.具有紧张明快的工作作风 妇产科工作节奏快,特别是在难产、子宫破裂或异位妊娠破裂等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妇产科护士必须具有紧张明快的工作作风,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有始有终,保证各项工作能按计划及时顺利完成,最大限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保障母婴健康和家庭幸福尽职尽责。
四、妇产科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护理学仅为医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近代,护理学才逐渐发展成为医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学科。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个亚学科,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专业,其理论或模式反映了当代妇产科护理发展的新趋势。
妇产科护理最早源于产科护理。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主动参与照顾妇女生育的过程,这就是早期产科及产科护理的雏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妇产科护理的重点仅限于接生、急症、重症状态的护理,以及预防妇产科传染病方面的工作,护士的工作简单又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医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做出了相应调整。妇产科护理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再向“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的转变。妇产科护理概念已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的护理;护士的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工作内容也从被动地、简单地执行医嘱,完成分工的常规技术操作和对患者的躯体护理,扩大到提供整体化护理;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她们不但是临床一线的服务者、教育者和咨询者,而且还是技术员、管理者和研究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是当代护理学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整体化护理,代表了妇产科护理的发展趋势。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成为护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治病,而是更注重防病,人们需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健康生活,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和发展事业的良好机遇。
扫一扫,知答案
复习思考
1.妇产科护士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
2.妇产科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扫一扫,看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内生殖器官的解剖与功能。
2.熟悉外生殖器官的组成及解剖特点;内生殖器官的邻近器官。
3.了解生殖器官的血管神经分布及骨盆底组织。
第一节 外 生 殖 器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之间,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会阴(图2-1)。
图2-1 女性外生殖器
考点:外生殖器的组成
【阴阜】
阴阜即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的疏密、粗细、色泽可因人而异。阴毛为第二性征之一。
【大阴唇】
大阴唇为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大阴唇外侧面皮肤,内含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其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当局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外口;经产妇大阴唇由于分娩影响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小阴唇】
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两侧小阴唇前端相互融合包绕阴蒂,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皱襞,称阴唇系带。小阴唇表面湿润,无阴毛,富含神经末梢,故非常敏感。
【阴蒂】
阴蒂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为与男性阴茎相似的海绵体组织,具有勃起性。分为阴蒂头、阴蒂体及两个阴蒂脚三部分。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
【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为两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
1.前庭球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有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表面覆盖有球海绵体肌。
2.前庭大腺 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黏液润滑阴道口。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若因感染腺管口阻塞,可形成前庭大腺脓肿或囊肿。
3.尿道口 位于阴蒂头的后下方及前庭前部,为一不规则的椭圆形小孔。两侧后方有一对尿道旁腺,常为细菌潜伏所在。
4.阴道口及处女膜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阴道口周缘覆有一层较薄黏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内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处女膜中央有一孔,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多因初次性交或剧烈运动而破裂,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第二节 内 生 殖 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合称子宫附件(图2-2)。
图2-2 女性内生殖器
【阴道】
阴道是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一)位置与形态
阴道位于外阴与子宫之间,为一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子宫颈,下端狭窄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称阴道口。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位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二)组织结构
阴道壁由黏膜、肌层和弹力纤维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黏膜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的阴道黏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创伤而感染。阴道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在肌层的外面有一层纤维组织膜。阴道壁因富有静脉丛,故局部受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子宫】
子宫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为主的器官。腔内覆盖黏膜称子宫内膜,青春期后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改变并产生月经;性交后,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孕期为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可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一)位置与形态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站立时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成人非孕时子宫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积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女子为2∶1,老年期为1∶1(图2-3)。
图2-3 子宫各部
考点:子宫体与子宫颈比例的变化,子宫峡部的上下端
子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又称组织学内口。子宫颈内腔呈梭形,称宫颈管,成年女子长2.5~3cm,其下端为子宫颈外口,开口于阴道。宫颈下端伸入阴道内的部分称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宫颈阴道上部。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经产妇的宫颈外口受分娩影响为“一”字形横裂,将子宫颈分成前唇和后唇。
(二)组织结构
宫体和宫颈的结构不同。
1.子宫体 子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内膜层、肌层和浆膜层。
(1)内膜层:位于子宫腔与肌层之间,可分3层:致密层、海绵层与基底层。致密层与海绵层对性激素敏感,在卵巢激素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又称功能层。基底层紧贴肌层,对卵巢激素不敏感,无周期性变化。
(2)肌层:较厚,非孕时厚约0.8cm,由大量平滑肌束及少量弹力纤维所组成。肌束纵横交错如网状,大致分3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肌层中含血管,子宫收缩时血管被压缩,能有效防止产后子宫出血。分娩时子宫肌肉的收缩是分娩的主要产力。
(3)浆膜层:覆盖子宫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向前反折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面,腹膜沿子宫壁向下,至宫颈后方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2.子宫颈 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黏膜内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黏液,形成宫颈管内的黏液栓,将宫颈管与外界隔开。黏液栓成分及性状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宫颈阴道部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考点:子宫颈外口的临床意义,子宫韧带的名称及作用
(三)子宫韧带
共有4对,具有维持子宫位置的作用(图2-4)。
图2-4 子宫各韧带(前面观)
1.圆韧带 呈圆索状,起于两侧子宫角的前面,向前下方伸展达骨盆两侧壁,穿过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前端,直接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2.阔韧带 为一对翼形的腹膜皱襞,由覆盖于子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到骨盆壁而成。维持子宫于盆腔正中位置。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内2/3包围输卵管(伞部无腹膜遮盖),外1/3移行为骨盆漏斗韧带或称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行。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称输卵管系膜,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卵巢系膜。卵巢与子宫角之间的阔韧带增厚称卵巢固有韧带或卵巢韧带。在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 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子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又称宫颈横韧带,是固定宫颈位置、保持子宫不下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 起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间接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输卵管】
(一)位置与形态
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内侧与子宫角相连,外侧游离与卵巢接近。全长8~14cm,是卵子与精子相遇受精的场所,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通道。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和伞部。伞部开口于腹腔,呈漏斗状,有“拾卵”作用。
(二)组织结构
输卵管壁由3层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为腹膜的一部分,亦即阔韧带上缘;中层为平滑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的两层平滑肌组成,有节律地收缩,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内层为黏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部分上皮细胞有纤毛,纤毛摆动有助于运送孕卵。输卵管黏膜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变化。
考点:受精部位及卵巢的功能
【卵巢】
(一)位置与形态
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能产生和排出卵子,分泌性激素。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以卵巢系膜连接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称卵巢门,卵巢血管与神经即经此处出入卵巢,故名。卵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连接。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约4cm×3cm×1cm,重5~6g,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二)组织结构
卵巢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称生发上皮,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白膜下为卵巢实质,分皮质与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又称始基卵泡)及致密结缔组织;髓质在中心,无卵泡,含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及少量的平滑肌纤维(图2-5)。
图2-5 卵巢的结构
第三节 骨盆与盆底组织
骨盆是生殖器官的所在地,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骨盆的组成】
(一)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图2-6)。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融合而成,其上缘明显向前突出,称为骶岬,骶岬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骨性标志。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