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医儿科学(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孟陆亮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504379
ISBN:97875132516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247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中医儿科学(十三五)
作者:孟陆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ISBN:97875132516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委 员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CEO)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
李伏君(千金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教授)
李景儒(黑龙江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学校党委书记)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广东湛江中医学校教授)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
龚晋文(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赵 剑(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小明(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龙 岩(德生堂医药集团董事长)
前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83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年1月
《中医儿科学》编委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 编
孟陆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代建忠(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 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李勇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唐 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丹谊(广西中医药大学)
刘玉兰(承德医学院)
吴建沙(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重州(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胡 盼(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段生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秘 书
孙晓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
本教材以培养高等技术技能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国家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儿科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较上版教材在内容上增加了小儿便秘、胎怯病、蛲虫病,在编写形式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学习目标”中增加了技能培养目标,去掉了原教材“知识链接”内容,增加了“案例训练”内容,注重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突出“双师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临床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每一病案中列出现代医学处置方案,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教学需要,本教材制作了PPT教学辅助材料及习题答案,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随时进行浏览和学习。本教材力求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本教材集中了全国中医药行业各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儿科专家的智慧,广泛地反映了本学科众多专家的临床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委会全体成员以对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和中医人才培养高度的事业心,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项有价值的工作,在体例规格统一、语言文字规范、表述科学准确、内容精炼实用等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承德医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家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为:孟陆亮编写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儿科诊法概要;段生艳编写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刘玉兰编写儿科治法概要;吴建沙编写儿童保健;李勇华编写肺系病证;胡盼编写脾胃病证;张重州编写心肝病证;刘菁编写肾系病证;唐艳编写时行疾病;代建忠编写寄生虫病、小儿杂病;王丹谊编写新生儿病证;孙晓盈编写附录。
本次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帮助和真诚付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教材是在前一版教材基础上修订完善的,在此向前一版教材主编秦艳虹及编委会各位参编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医儿科学》编委会
2018年9月
总论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扫一扫,看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2.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贡献。
3.掌握中医儿科学的优势,树立继承和发展中医儿科学的信心。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数千年来,历代中医儿科学家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在小儿喂养、保健、预防和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儿科学与其他临床各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4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远古至南北朝时期)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四千余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等涉及儿科疾病的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在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18卷,其内容汇聚了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各科疾病防治的指导原则。该书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及预后。这一时期,具有里程碑医学成就的医学家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他不仅在治疗小儿外感疾病和其他杂病方面卓有疗效,而且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的脏腑辨证,还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的记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儿科医案。
总之,这一阶段对儿科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疾病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些散在的记载,尚没有儿科专家和儿科专著,是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隋朝至宋朝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对疾病的证候及其病因病理进行了论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其中介绍儿科疾病6卷,包括小儿病证255候,对小儿疾病的病源认识和证候的描述都很详细,对儿科学系统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启发。
唐朝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置“少小婴孺方”2卷于《千金要方》之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并详论其理法方药。此外,唐朝重视医事教育,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中医儿科专业的发展。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成书于唐末宋初。书中首创“纯阳”理论,并对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及惊、痫、疳、痢、丹毒等病的证、治、方、药论述较详。书中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方56首(其中外治方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钱乙是北宋时期具有杰出贡献的儿科医家,从事儿科专业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该书共3卷,其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其学术贡献主要有:①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充实了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②在诊断方面,四诊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记述详细;③在辨证治法方面,首创五脏辨证理论,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辨证的重要的方法。各脏证有虚实寒热,治疗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④创立了134首五脏补泻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⑤对儿科4大证“痧、痘、惊、疳”的认识有较详细的论述,在疾病治疗中,十分注重脾胃的调理等,堪称中医儿科学的精髓。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医家所推崇,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世医家誉为“儿科之圣”。其传世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被称为“活幼之真谛”“全婴之规范”,成为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与钱乙同时代且年少的山东名医董汲精于治疗痘麻斑疹,善用寒凉,反对滥用温热,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传染病有很大启发,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成为小儿痘麻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其后,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首创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品,治疗阴盛阳虚之痘疹,每多获效,实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小儿痘疹方论》,打破了用寒凉治疗痘疹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中医儿科痘疹治疗的寒温之争。这种学术争鸣,对儿科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取材广博,内容详尽,集宋朝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医论证治分列627门,方剂2000余首,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是当时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总之,至宋代,中医儿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理法方药等方面都自成体系,出现了众多的儿科专家和专著,是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阶段(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时期中医学又掀起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学术思想各有特点,著书立说盛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独立发展。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擅长各科,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关于儿科的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热性病,为小儿治疗热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而采用滋阴法治疗具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从事儿科专业的人员激增,大批儿科专著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尚存的近500种儿科学专著中,绝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著;②对儿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③临床实践方面取得较大成就;④温病学说的发展对儿科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⑤痘麻专科形成,并取得显著成就。
明朝世医万全,字密斋,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著作,对后世中医儿科学发展影响巨大。其学术贡献主要有:①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②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薄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奠定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理论基础;③对天花、麻疹、惊风等病证有独特见解,对痘疹的治疗,摒弃了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④治疗疾病注重顾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所创“万氏牛黄清心丸”到目前为止,仍是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有效良方;⑤首先将推拿疗法运用于儿科,丰富了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万全的这些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著名论点,主张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并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治疗惊风提出了“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清代医家谢玉琼著《麻科活人全书》,综合各家治麻心得,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麻疹每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作了详细的介绍,是一部有影响力的麻疹专著。
陈复正为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字飞霞,著有《幼幼集成》,该书是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首创“赋禀”“护胎”理论,认为胎婴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孕母必须十分重视调摄。书中还详细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他对小儿指纹诊法,既不全盘肯定,亦不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实际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归纳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纲领,为多数儿科临床医生所采纳。后世医家又补充了“三关测轻重”,更符合临床实际,现仍为3岁以下小儿的重要诊法之一。
清朝医家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总结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和“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以及“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丰富了中医儿科生理病理的内容,对防治小儿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这一时期的儿科医家特别重视麻痘疾病的防治,现存麻痘专书120余种,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如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的《仁端录》、万全的《痘疹世医心法》、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吴建钮的《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从这些宝贵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明清医家在痘疹的防治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16~17世纪,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比英国琴纳氏发明的“牛痘接种”要早200多年,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从以上可见,17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医药学比较发达的国家。
四、中医儿科学的创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政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医药学犹如枯木逢春,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医儿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了迅速发展,广大的中医儿科工作者在全面继承、整理古代医家宝贵经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中医儿科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教育 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80年代开始进行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药院校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中医儿科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
2.中医儿科学术交流活跃 1983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全国许多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儿科学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1984年出版的由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达130余万字,集古今儿科之精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儿科巨著。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的临床进展,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的科研方法,适用于中医儿科学专业医疗、科研、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了学科学术发展。
3.预防医学 大力开展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通过“按时接种十四种疫苗,预防十五种传染病”的接种工作,基本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小儿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的流行。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也由于采取了广泛的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极大地保障了儿童的生命健康。
4.中医儿科临床 随着全国各级中医院的建立,相继开设了中医儿科门诊和病房。中医儿科医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最新科研成果,使儿科疾病的防治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用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成功经验,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率。对小儿常见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秋季腹泻、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哮喘、癫痫等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剂型改革方面,开发研制了各种新型儿科剂型,如冲剂、口服液、栓剂、泡腾片、注射剂等,中药免煎颗粒已成为儿科常用药品,使传统的儿科制剂面貌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练习题】
A1型题(请从备选答案A、B、C、D、E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活幼心书》
2.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小儿则》
E.《温病条辨·解儿难》
3.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小儿痘疹方论》
E.《博集稀痘方论》
4.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 B.《幼幼新书》
C.《活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保婴撮要》
5.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
A.《幼幼新书》 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全幼心鉴》 D.《保婴撮要》
E.《婴童百问》
6.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钱乙 B.董汲
C.陈文中 D.曾世荣
E.张琰
7.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 )
A.华佗 B.钱乙
C.扁鹊 D.孙思邈
E.淳于意
8.被誉为“儿科之圣”是指(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孙思邈
E.钱乙
X型题(请从备选答案A、B、C、D、E中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答案)
9.万全的儿科著作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