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内科护理(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褚青康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504380
ISBN:97875132516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1085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内科护理(十三五)
作者:褚青康
ISBN:9787513251655
出版时间:2019-04-0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前言
《内科护理》编委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编写说明
本教材的编写依托《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落实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行指委《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精神。坚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为重点,以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为突破口,主动适应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训等方面突出护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反映临床护理向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社区人群干预、家庭护理服务等领域扩展的趋势。
全书共十个模块:第一模块绪论,主要阐述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内容、学习目的、方法,以及内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和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第二模块到第九模块为内科疾病;第十模块是传染性疾病。每模块起始为概述,介绍各模块的解剖学、生理学等内容,原则上重点突出、简明够用;项目一为每模块疾病患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按完整的护理程序格式编写;其余各项目为某疾病患者的护理,编写内容包括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每模块最后的一个项目为该模块疾病的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每个项目之后都有相对应的复习思考题,题目紧扣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以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教材首先注重以例释理,每一项目均导入了贴近临床的实际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提出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用下划线的方式突出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主要考点,便于学生掌握;其次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征,教材语言力求简练,尽可能以图释理,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
本教材模块一、模块二项目一和项目十三、模块十项目一由褚青康编写;模块三项目六至项目十二由谭素涛编写;模块五由陈梅芳编写;模块三项目一至项目三由艾玉姝编写;模块四项目一至项目五由刘佳美编写;模块七由任蓁编写;模块二项目十至项目十二由王丽编写;模块二项目五至项目九由王静娴编写;模块六由朱冉编写;模块九项目四至项目五由刘红编写;模块十项目六至项目十由刘炎奎编写;模块十项目二至项目五由张毅编写;模块二项目二至项目五由陈少蕾编写;模块九项目一至项目三由赵淑艳编写;模块三项目四、项目五由胡婷编写;模块四项目六至项目十一、模块八由田林燕编写。
本教材的编写借鉴了有关教材和资料的一些观点,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
《内科护理》编委会
2018年6月
模块一 绪 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卫生和健康事业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力推进老年护理、发展社区护理、开展延续性护理、加快护理队伍建设。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专业课的核心课程,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内科护理学是研究内科疾病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诊断和处理患者健康问题,以达到恢复和保障患者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和关键,与基础医学、人文科学、其他临床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涉及范围广、整体性强,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各种健康问题和保健知识的需求增多,对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和护士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科护理学的内容与要求】
内科护理学主要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神经模块常见疾病的护理及传染病的护理。内科疾病涉及青少年(≥14岁)、中年、老年直至高龄老人,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病程长而多变。内科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疾病治疗不易立竿见影,需要患者长期与疾病抗争,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护理工作不仅包括常规的疾病护理,还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因此,对现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内科护理学的学习目的】
通过该门功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够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以及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病的配合抢救;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职业技能逐渐提高,职业素养逐渐形成,以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护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与基础医学结合密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基础医学的学习,及时复习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健康评估、药理学等相关知识,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掌握和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才能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学习中要采用理解性、对比性、推理性、系统性、归纳总结性、重点突出性、规律性、强化性等记忆学习方法。结合护理程序的五大内容,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建立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最后需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示教、观看录像、病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见习、实习等,多动手、勤练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科护理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许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也带动了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效果的改观,内科护理也随之出现了更蓬勃的发展。如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心脏介入技术的进展等,促进了相应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案的完善;电子监护系统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内科重症监护的护理措施的完善;内科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均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有关,给内科护理带来了新的健康教育方向。同时,与此相关的内科护理各项科学研究课题,也将会在各医疗卫生及教学机构中开展起来。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疾病重点是内科疾病,因此,我们需要从预防保健、护理教育、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等多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护理。这就要求内科护士不仅要做好住院和门诊患者疾病护理,还要将护理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社区,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展到全民,服务范围不仅包括院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营养保健、健康档案管理等。
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新仪器的使用、消毒灭菌方法、保管措施、注意事项、电子计算机和监护仪器的应用等,对护士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协助医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专科护理师也快速发展,如造口护理师、疼痛护理师、肿瘤护理师、糖尿病专科护理师、呼吸管理护理师等,这就要求护士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不断学习,才能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
【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内科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富有耐心、细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护士担当着基本护理活动的照顾者、患者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者、患者健康知识的咨询者、医患工作的协调者、病房工作的管理者、新入职护士的教育者、护理科学的研究者。因此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1.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的基本素质。护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工作热忱,特别是内科疾病老年人较多,老年患者动作反应慢、表达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等,作为护士应当不怕脏、不怕累、勇于奉献,把患者视为亲人,平时工作中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脑勤,对待患者要虚心、耐心、诚心、爱心,真正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白衣天使。
2.专业文化素质 护士应当具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迅速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能够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要求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熟练的专科护理技能、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护理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能够快速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学会各种电子设备的参数及使用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3.身体心理素质 内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内容琐碎。作为内科临床护士应当具备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在工作负担突然增加时能够快速应对。当今的护理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交汇贯通,内科护理工作也不再是传统的技能性工作,既有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复杂的临床思维,还要面对复杂的护患关系。因此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具备强壮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灵活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内科护理工作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护理工作中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
4.实践技能素质 内科护理学所涉及的护理技术操作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正确熟练的操作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需求的重要保障。因此理解护理操作的原理、熟练护理操作步骤、掌握护理操作的目的,加强训练,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护理实践操作技能。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日益增加,护理新技术的开展,内科护士承担的责任更重,护理任务更艰巨。为确保高水平的护理质量,除了娴熟的操作,还应当在操作中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冷静沉着的应变能力、准确果断的判断能力、条理清晰的处置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实践技能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复习思考
1.内科疾病及内科患者的特征各有哪些?
2.学习内科护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3.如何做好内科护理工作?
模块二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导致各种微生物、理化因素及致敏物质侵入而发病。随着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加剧,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肺结核的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肺血栓栓塞症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已成了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呼吸系统许多疾病呈慢性过程,肺功能逐渐损害,最终使患者丧失劳动、自理能力,甚至死亡,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胸膜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亦有防御、免疫和代谢功能。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其窦口高于窦底,与牙齿毗邻,最容易发生炎症,积液最不容易引流。鼻腔对吸入气体有加温、保湿和过滤作用。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喉是发声的主要器官,在咳嗽时起主要作用。吞咽时,会厌覆盖喉口,防止食物进入下呼吸道。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位于食管前,长11~13cm,直径1.5~2.5cm,由14~17个“C”形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后壁由膜壁封闭,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主支气管斜行向外下进入肺门。左主支气管细长、走向倾斜;右主支气管短粗且陡直,异物或气管插管易进入右肺。气管和支气管壁均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构成。黏膜层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可黏附空气中的细菌、灰尘和异物。纤毛向咽部摆动,具有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和分泌物的功能。黏膜下层和外膜起支架作用,可保持管腔通畅。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表面光滑,质软而轻,富有弹性,呈海绵状,是容纳气体并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左肺分两叶,右肺分三叶,外被胸膜,叶间有裂相隔,每叶又依支气管和血管分支再分为肺段,通常左肺有8个肺段,右肺有10个肺段。肺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肺实质指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和终末端大量的肺泡;肺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起支撑作用。肺实质分为导气部和换气部。导气部是指主支气管入肺后到终末细支气管为止的各级分支,为肺内传送气体的通道;换气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肺泡上皮有Ⅰ型细胞、Ⅱ型细胞和巨噬细胞,Ⅰ型细胞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其功能为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肺内支气管的组织结构与主支气管相似,但随着管径变细、管壁变薄,黏膜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软骨逐渐变为碎片状以至消失,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平滑肌的舒缩可控制进出肺泡的气体量。
胸膜是被覆于胸腔内面和肺表面的浆膜,分脏层和壁层,两层胸膜在肺门处相连。脏、壁层胸膜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为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正常胸膜腔为负压,胸膜腔的密闭性是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前提,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造成的。肋膈隐窝是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肺由双重血液供应,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肺循环由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肺泡毛细血管网非常丰富,对气体交换十分有利。肺循环毛细血管壁薄,有较大扩张性,与体循环相比,具有容量高、压力低、阻力小等特点。支气管循环是支气管壁、肺泡和胸膜的营养血管,由支气管动脉和静脉构成。
正常呼吸运动是通过呼吸中枢、神经反射和体液化学变化三个环节来调节的。延髓是呼吸中枢所在部位,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主要形式,血液中O2、CO2、H+浓度是调节呼吸运动的化学因子,其中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生理刺激。CO2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低O2主要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但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轻度缺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占优势,使呼吸加强;严重缺O2时,呼吸中枢的抑制占主导地位,呼吸将减弱,甚至停止。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所以H+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的。血液中H+浓度升高可兴奋呼吸,反之则呼吸减弱。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组织的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和理化刺激,其次为变态反应、遗传及免疫缺陷、肿瘤等。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加强症状护理,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重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应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实施整体护理。
项目一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咳嗽、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氧疗、预防窒息的护理措施。
2.熟悉咳嗽、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的病因及辅助检查。
3.了解咳嗽、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的发病机制。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咳嗽与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等。
一、咳嗽与咳痰患者的护理
咳嗽(cough)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咳嗽反射可将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和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具有重要的呼吸道局部防御作用。但长期剧烈、频繁的咳嗽则为病理现象,对机体不利。
咳痰(expectoration)是借助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的现象,咳嗽与咳痰两者可同时出现,也可仅有咳嗽。
【病因】
1.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刺激性气体(冷、热空气、氯、酸、氨)的吸入、异物、炎症、出血、肿瘤等刺激,均可引起咳嗽,其中以细菌和病毒感染最多见。
2.胸膜疾病 各种胸膜炎或胸膜受到刺激(气胸、胸腔穿刺)时均可出现咳嗽。
3.心血管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淤血、肺水肿,或来自体循环的静脉栓子引起肺栓塞时,肺泡及支气管内漏出或渗出物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咳嗽。
4.神经因素 位于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的感受器,在各种原因的刺激下,冲动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入延髓咳嗽中枢,然后传出冲动,经喉下神经、膈神经与脊神经、分别传到咽肌、膈肌与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咳嗽的性质、音色、时间与节律】
1.干性咳嗽 患者咳嗽无痰,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和急性支气管炎症初期、气管异物、胸膜炎、支气管肿瘤、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2.湿性咳嗽 患者咳嗽有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
3.突然发作性咳嗽 多见于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及气管、支气管异物。
4.慢性咳嗽 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清晨或夜间变动体位时咳嗽加剧,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5.夜间咳嗽 多见于左心衰竭、肺淤血。
6.犬吠样咳嗽 见于会厌、喉部疾患和气管受压或异物。
7.金属音调咳嗽 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支气管肺癌等压迫气管所致。
8.咳嗽声音嘶哑 见于声带炎、喉炎、喉结核、喉癌和喉返神经麻痹等。
【痰的性状】
痰的性状分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血性等。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左心衰;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克雷白杆菌肺炎等。急性炎症时痰量少;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痰量多,且静置后分层;痰有恶臭提示厌氧菌感染。可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伴随症状。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病程与诱因 应注意询问咳嗽病程的长短和起病情况,有无受凉、粉尘吸入和服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情况。
(2)症状与持续时间 咳嗽的性质、节律、音色及发生时间,如询问是干性咳嗽还是湿性咳嗽;咳嗽发作的时间规律,是突然发作的咳嗽还是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是清晨咳嗽还是夜间睡眠时咳嗽;咳嗽的音色是金属音调还是嘶哑性,是犬吠样咳还是低微或无力性咳;同时还应询问咳痰的性质和量,是黄脓痰、草绿色痰、粉红色痰还是铁锈色痰等。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
(3)既往病史及治疗情况 既往有无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胸膜炎等疾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的疾病史。患者有无吸烟史、过敏史,职业及工作环境。了解治疗及用药情况。
(4)社会-心理状况 有无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
2.护理体检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有无急性病容,呼吸困难,口唇、肢端发绀,杵状指(趾),三凹征等。有无桶状胸,肺部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湿啰音、哮鸣音等。
3.辅助检查 检查痰液(痰涂片,痰脱落细胞、痰培养及药敏试验)、血常规(有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X线胸片、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胸痛、咳嗽无力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稠阻塞大气道,意识障碍有关。
3.焦虑 与剧烈咳嗽、咳痰及疾病迁延不愈有关。
【护理目标】
患者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或清除;患者能正确掌握排痰方法,并积极配合进行排痰,未发生窒息;患者焦虑程度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环境 保持环境舒适、整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尘埃和烟雾刺激。维持适宜的室温(18~20℃)和湿度(50%~60%),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休息与体位 剧烈咳嗽与咳痰应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屈膝侧卧位、半坐位或坐位,并不断改变体位有利于痰液排出,但应注意让脊柱尽量挺直,以利肺部扩张。
(3)饮食护理 对于慢性咳嗽咳痰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足够的水分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可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如患者情况允许,饮水宜每天1.5L以上。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详细记录痰液的颜色、量与性质;正确采取痰液标本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体力情况,判断其能否有效咳嗽及将痰液咳出;对意识障碍、痰量较多且排痰无力者,应警惕窒息的发生。
3.促进痰液排泄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①适用症:神志清醒能咳嗽的患者。②方法:让患者坐位或立位,身体稍前倾,先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末屏气几秒,继而咳嗽2~3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同时收缩腹肌,腹壁回缩,用力将痰排出。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痰。进行有效咳嗽时,必须保证呼吸道通畅,以防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
对于胸部有伤口的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轻因咳嗽而加重伤口的疼痛。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的两侧,起固定或扶持作用,减轻伤口局部的牵拉和疼痛。对伤口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止痛剂,30min后再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2)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的患者。
1)操作前准备:让患者了解操作的意义、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肺部听诊,以明确痰鸣音或湿啰音的部位和性质;宜用薄层布保护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叩击引起皮肤发红。
2)操作时注意事项:叩击时应避开乳房和心脏,勿在骨突部位(如脊柱、肩胛骨、胸骨)进行;避开拉链、纽扣等硬物。
3)操作方法:胸部叩击法: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手指和拇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屈,以手腕力量,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振动气道,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以促进痰液排出,每侧肺叶反复叩击1~3min。或者指导患者双侧前臂屈曲,双手掌置于锁骨下,咳嗽时用前臂同时叩击前胸及患侧胸壁,振动气管分泌物,以增加咳嗽排痰效率;胸壁振荡法:操作者双手掌重叠并将手掌置于欲引流的胸廓部位,吸气时手掌放开(即随胸廓扩张慢慢抬起,不施加任何压力),从吸气最高点开始,在整个呼气期手掌紧贴胸壁,施加一定压力并作轻柔的上下抖动,以震荡患者胸壁约5~7次,每一部位重复3~4个呼吸周期。震荡法只在呼气期进行,且紧跟叩击后进行。
4)操作的时间、力度和病情观察:每次叩击和(或)震荡的时间以5~15min为宜,应安排在餐后2h至餐前30min完成,避免治疗中呕吐。操作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操作的力度适中,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
5)操作后护理: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痰液情况,复查生命体征,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协助做好口腔护理,祛除痰液气味。
(3)体位引流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②适应证: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痰液较多且排出不畅的患者。③禁忌证: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功能Ⅲ~Ⅳ级、肺水肿、近期有大咯血的患者禁忌体位引流。④方法:见本模块项目六“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护理”相关内容。
(4)湿化呼吸道 ①目的:湿化气道,稀释痰液。②适应证: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③方法:超声雾化吸入法和蒸汽吸入法。常用的湿化剂有低渗盐水(0.45%,较常用)、生理盐水、蒸馏水。④作用:临床上常在雾化液中加入一些药物如痰溶解剂、抗生素、平喘药等,其排痰、平喘、消炎的效果更佳。
湿化气道时注意事项:①防止窒息:干稠分泌物湿化后膨胀易阻塞气管,应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及时排痰,尤其是年老体弱、无力咳嗽者。②控制湿化温度:一般应控制湿化温度在35~37℃。温度过低则可能诱发哮喘、寒战反应;温度过高可引起呼吸道灼伤。③避免过度湿化:湿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min为宜。药液量也不宜过多。过度湿化可引起黏膜水肿、气道狭窄,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导致体内水潴留,加重心脏负荷。④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进行湿化装置及病房环境的消毒,加强口腔护理。
(5)机械吸痰 ①适应证:意识不清或分泌物量多并黏稠而无力咳出、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患者。②方法:经患者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吸痰。③注意事项: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一般在3min以上,为防止吸痰引起低氧血症,应在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
4.预防窒息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患者的神志、呼吸、发绀、咳嗽、咳痰、痰液性质和量等情况,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患者有无窒息的可能。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面色明显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呼吸急促、咽喉部明显痰鸣音,应考虑窒息的发生。及时做好抢救准备,如机械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
5.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6.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