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职/高职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万金淼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504423

ISBN:97875132520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4472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全书内容: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丛书编审委员会名单


主   任: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任: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委   员:王 亭 于晓斌 丁信科 杨同章 方兆平


      郝炳金 吕梅军 陈振武 苏培庆 张炳盛


      秦海洸 张钦德 万金淼 宿世震 孙晓杰


      于军陶 张 波 位汶军 徐传庚 宫树华


      刘 波 徐迎涛 武永刚 郑 民 韩晓昌


      荆雪宁 赵美芹 李长民 宫小飞 辛先贵


      刘文辉 高 华 宋永刚


主   编: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编: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执 行 主 编:苏培庆 张钦德 梁少帅 秦海洸 项东宇


执行副主编:王 亭 张炳盛 宫小飞 于晓斌


      杨同章 李长民 辛先贵 吕梅军 方兆平


      王志江 王少红 李丽光


其 他 作 者:王 悦 徐苏林 闫 雪 宋 鑫 陈锦元


      赵美芹 荆雪宁 韩晓昌 宫树华 位汶军


      陈 洁 宿世震 汪新超 王新功 王志刚


      房光鑫 董翠红 杜留成 李传军 王 鑫


      吕东刚 张 帆 刘 菁 曲宝仁 崔维响


      张 萍 王 磊 步英雷 王 雁 刘晓庆


      何方正 于明宇 郇玉龙 杨锡勇 腾 飞


      王 博 焉旭光 雷泉龙 王 宇 孙亚楠


      孙铭泽 李 晨


材 料 提 供:陈桂玉 孙永庆 杨守娟 高亚东 王 艳


      高凡喜 康传贞 王本东 周 花 韩淑欣


      李登强 王洪渔 张志梅 张金华 解学超


      刘旭先 徐远志 于晓军 辛海华 崔岩丽


      宋希荣 潘卫东 周庆强 康传勇 杨恭涛


      崔云刚 邢署东 曲晓亮


丛 书 顾 问:刘启正 黄 一 陶镇岗 胡克进 高洪仁


      赵佩芝 王承芬 刁月华 林德玉 焉英杰


      曲英杰 李德华 张远敬 赵学云 姜学进


      梁桂南 李香翠 张桂英 王锡祥 刘新才


      李芳山 宋传荣 徐祝封 田殿兴 张仁侠


      徐华玲 丁玉波 胡 坤 孙永庆 刘昌健


      郑延辰 王秀华 李学玉


摄   像:曲玮玮 梁洪瑞 刘 琦


封 面 设 计:夏铭哲 孙亚楠

作者简介


万金淼,男,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语文、医古文教学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曾主编《大学语文》《医学应用文写作》等教材5部,主持或参与《中医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等省级以上课题近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此书从人物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特色、主要的学术成就、教育教学理念等六个方面介绍方甫先生的学术思想。最后一部分通过参观方老生前故居和拜访还健在的亲朋好友了解方老的人生轨迹,同时搜集了大量方老生前留下的科研材料、处方笔记和相关书籍,并通过影像的形式留存,以供后人学习研究。

总前言

img

今天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1958年建校的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升格而来的。回首远望,学校已有60年历史。


经过历代中医药人的艰苦奋斗,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效益、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探索出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打造出鲜明亮丽的办学特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为了永记前人贡献,弘扬高尚精神,挖掘学术遗产,继承宝贵经验,展示深厚底蕴,打造学校名片,学校组织编写《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


丛书力求挖掘、整理、总结建校初期为学校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吕扶民、郭健秋、王吉甫、方甫、曲衍海、刘琛南、宋健民、马禹安、吕广振、刘明德等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集中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成果贡献和道德风尚等,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整套书由“校庆领导小组”领导编写。主编、副主编确定原则、组织协调支持、破解疑难问题、指导编写工作;执行工作团队起草框架、凝练提纲要点、牵头考察采访、推进编写工作;每本书编写组制定计划,查找收集资料、组合优化文稿、实施编写工作。


丛书编写得到了“十老”后人宋镇藤、王向元、吕昭岩、曲生健、孙雅娟、刘杰(龙口)、郭孝月、马凌波、刘学锋、吕孔帅以及校外有关专家和全校教职工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次挖掘整理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因为时间久远、老人已不在世等客观条件局限,相关资料收集相当困难。现在总结的“十老”学术思想成果,只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得来的,不一定能完整和全面反映其全貌。若有缺失,非常遗憾,只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挖掘,补充完善,敬请理解并谅解。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肯定会有错漏贻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丛书编委会


2018年9月10日

前言


值此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我校推选了建校之初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且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十大名老中医”,方甫先生是其中之一。


方老家学渊源,自幼学医,广得众家临床经验。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遵从仲景扶阳思想,阐发“温通消炎”新理念,宗法“全生派”观点,对“阳和汤”使用颇有心得。阐发“百病生于气”,重视七情致病因素,强调临床病案总结的重要性,力主科研和临床相结合,认同中西医结合理念,强调中医的独立性。在临床上,方老中医全科皆通,尤善于外科病治疗,临床辨证,明其枢要,处方灵动,借鉴民间疗法,用药霸道。在教学生主张严谨治学,改革创新,科研立校,特别注意培养年轻教师,提携后辈。方老对中医外科研究深入,获得巨大成绩。他研制发明的抗骨髓炎片,属国内首创,填补了中成药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空白,曾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4年国家卫生部首批名优中成药保护药品”。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方甫》从生平事迹、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学术成果、医德和师德等方面,展示了方甫先生的突出贡献。整部书由苏培庆、万金淼、曹江山拟定框架提纲,凝练并设定要点和格式,万金淼、曹江山、李庆龄、王大伟做了具体的编著工作。秦海洸、徐宏举、孙晓峰老师等审阅书稿。


因为时间久远,方老已经不在了,加之挖掘整理工作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好多资料收集很难做到完整和全面,导致这项工作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目前挖掘、凝练、总结的方老学术思想,只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得来的,未必一定反映方老学术思想的全貌。非常遗憾,只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研究,补充挖掘,充实完善,请阅读者理解并谅解。


由于水平所限,对方老医学理论和经验学习不透,领会不深,难免有贻误之处,敬希同道及广大读者指正。


编著者


2018年9月10日

一 生平简介


(一)幼承家学,习练中医

img

方甫,原名孙书田,字芳圃,山东掖县(今莱州)人。生于1919年,卒于2008年。


方老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即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随父学医,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外科证治全生集》等中医经典著作。成年后临床于当地医疗机构,开办过私人药铺,治病救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生致力于祖国的中医药事业。


方老于1956年在烟台参加中医师资培训班,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为以后的临床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融古汇今”的学风。方老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期间,一直坚持在学校门诊部从事诊疗工作。

img

方老故居

(二)革命人生,红色经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方老曾从事革命工作,并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名号为掩护,担任地下工作联络信息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中期,方老先后被调到西海区地方医院、临城区医院等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948年春,方老与孟庶缇合伙开设药铺,后来响应社会改革改组为掖县临城区众生医药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在合作社成员中,有退休的老中医、中药调剂师以及助产大夫、中医学徒和会计等,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1952年合作社改组为掖县大原供销社医药部,方老担任部门负责人;1956年,方老在烟台市中医师资培训班学习一年。自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建校后,一直在该学校工作,历任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等职务。


(三)原则灵活,收放自如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方老按照党的要求,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终于成为有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学校领导。


方老有较强的原则性,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决策,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尊重老师和学生,管教管导,发挥带头作用,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积极为师生和患者服务。

img

方老手写的病案

方老为人谦和,一生奉行《礼记·中庸》的为人三大纲要,“仁者人也,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在同事和学生眼里,方老行事低调,平易近人,谦虚平和,注意调动教职工的力量,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方老对老师和学生要求严格,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该处罚处罚,一一落实到位,严格按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与此同时,方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他不同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他说,非苦味的药能治好病的话,为什么一定要用苦味药呢?好听的语言能达到促使被批评者进步的目的,为什么一定要用“逆耳”之言呢?方老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 学术观点


(一)遵从仲景扶阳思想,阐发“温通消炎”理念


方老熟读《伤寒论》,对其内容耳熟能详,并且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可以说,《伤寒论》的医学思想是方老医学思想的奠基石。


《伤寒论》的精髓之一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张仲景是扶阳学术思想的创始人,最擅长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使用。六经中三阴病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在深入研究温阳思想过程中,方老注意到,《素问·调经论》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这是针对血管病治疗的最早理论性阐述。方老还研究了元代王好古“温阳生气”“补火生土”的温阳观,研究了王清任将“温法”中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配伍而创制的急救回阳汤。在此基础上,先生结合西医用语,独创性地提出“温通消炎”的观点。他认为,可以通过温经络、温气血、温津液,使之通达,改善整体循环和局部微循环,达到“消炎”治愈疾病的目的。

img

方老手写的笔记

(二)宗法“全生派”观点,推崇“阳和汤”方义


方老学术思想渊源于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该书在中医外科领域影响巨大,为明清外科三大流派之“全生派”的代表著作。原书为一卷,分六部分:一为论证,总论痈疽证治要点和部位论名;二为治法,按人身上中下三部论述常见外科病证的治疗;三为医方,列常用的外科效方75首;四为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五为制药,介绍200余种药物的性能与炮制;六为医案,摘录作者所治外科疾病的案例。


王维德力主痈和疽发病机理不同,一为阳实热证,一为阴虚寒证,根据红白两色鉴别,分别施治。“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痈疽二者治则均以开腠理为要。腠理一开,红痈毒平痛止,白疽寒化血行。在阴疽治疗方面,首倡阳和解凝散寒的治疗原则,他发明的“阳和汤”,是治疗脱疽的代表方剂,为治疗疽证开辟了新途径。


王维德指出,对阴疽“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的“温通”治则,独创“阳和汤”一方。使“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开辟了后世治疗阴疽的新途。方老自幼习医,在刻苦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名著的基础上,受名师指点,在外科临床上非常认同和崇拜王维德的学术观点,主张中医外科临床学习借鉴“阳和汤”方义。


方老长于思辩,能够理论结合临床,活学活用,借鉴前人经验,钻研总结,其在中年时期发明的专利——抗骨髓炎片,乃是在借鉴王氏阳和汤的基础上辨证加减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效,现代已应用于骨髓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之中,还有广谱抗菌的功效。


(三)阐发“百病生于气”之说,重视七情致病因素


方老重视气机研究,多有思考,并对“百病生于气”学说做了阐发,谈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情志致病会损害五脏。喜、怒、忧、思、悲、恐、惊,通于五脏,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哀痛,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情志会影响气机的运行。他引用《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一文说明这个问题。


方老强调情志保养在治疗中的首要作用和意义。他说,坚持开畅达观的心境,是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乐观能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有益于健康,所以要用乐观情绪来克服其他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消极情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自身的锻炼,而逐渐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促进健康长寿。另外,要善于化解忧虑、烦恼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遇到这类事时,要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及时解脱。


(四)强调病案总结意义,力主科研临床结合


方老指出,医案是诊疗过程中对于病症案例的详细记录,其最具体、最生动、最客观、最可靠,是医学真知的发源地,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医之有案,如奕者之谱,可按而复也”。历代医家除了个人实践,其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总结、贮存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案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方老提出了中医病案的书写要求:要注意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继承中医书写的历史传统,体现医案的中医特色。在吸收现代医学病案书写的合理之处同时,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学识,在书写方法上体现个人风格。一定要简明扼要,症因精审,辨治恰当,理法方药契合。

img

img

方老重视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善于从大量临床病案中总结经验,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通过病案病症分析,搜集了大量附骨疽的临床病案,总结疾病的发展转归的规律,在继承古人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医临证思维,研制成功了抗骨髓炎片。


(五)认同中西结合理念,强调中医学的独立性


方老认为,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中医,我们要自知、自信、自觉,保持中医独特的魅力,要学习中医的根本,继承古典,以辨证为前提,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和落后所能一言蔽之的,它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体系的差别。


方老认为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中西医可以结合,但不能“以西解中”。临床诊断可以借鉴西医现代化诊断技术,但治病强调运用中医独立思维,把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临床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借助西医诊断技术和中医传统疗法。他曾治愈过慢性骨髓炎、急性肾盂肾炎、皮肤瘙痒症、冠心病、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疑难杂症,并有详细的病案记录。每一病案,都体现了方老的中西医结合思维,辨病与辨证结合的理念,又突显了中医治疗疑难病症的优势。


方老认为,要想树立良好的中医形象,保证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人应当适当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汲取现代医学科学的养分,吸收各医家学术观点与治疗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三 临床特色


(一)中医全科,尤善外科


方老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相关疾病的诊疗均有所研究,尤其擅长治疗外科疾患,纵观方老临床治疗实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善于温通、清热并用,治疗内科疑难杂病


方老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时尤其擅用温通清热之法。比如用麻黄、桂枝、石膏、桑叶等温肺、清肺药物治疗风寒热邪所致的肺系疾病。常用温通心阳大法治疗胸闷心悸,脉象结代为代表的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证,临床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病案:心悸案


患者成年男性,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乏力,舌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早搏。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方老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用党参12g,炙甘草9g,桂枝6g,赤芍12g,当归12g,佛手6g,制附子6g,郁金12g,香橼皮9g,红枣5枚。先后用此方加减服用30多剂,症状逐渐减轻,结代脉减轻。方老根据气为血之帅,阴血赖阳气以推动的理论,治疗重在补心气,通心阳,配以活血化瘀,使心阳通,心气复,结代消,兼以补养心血药同用,使阳气有所依附。

img

方老手写的处方

病案:热痹案


患者中老年女性,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甚,食欲不振,兼有低热,苔黄,脉细弦。抗“O”阳性,血沉加快。临床属于典型的热痹,此病虽于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但此患者发病较急,有关节灼热肿痛等热象。


治则:清热通络。


方用威灵仙、忍冬藤、络石藤、乌梢蛇等祛风除湿、通络清热的药物之外,又加用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遵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另加辛温之桂枝,清热与温通相配,清热而不留滞湿邪,温通而不助热伤阴,两法合用,可取得“湿化而肿消,络通而痛除”之佳效!

img

方老整理的《蒲辅周医案》

病案:痿证案


戴某,女,15岁,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站立,之前摔倒,两膝靠近,不能行走,肌肉萎缩,面色青黑,畏寒怕风,脉沉细而紧,舌白。


辨证:寒湿阻滞,肝肾亏虚。


治则:温中散寒,强壮肝肾。


处方:麻黄、桂枝、附子(先煎)、白芍、白术、防风、细辛、生姜、桃仁、红花、牛膝、熟地、杜仲、黄芪等。


临证加减,服用半年后,肌肉萎缩渐渐恢复,精神尚佳,行动较前改善。此证纯属阴寒凝滞,肝肾虚损,气血衰败,若非大剂温阳散结,不能发其痹滞,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症加减,以助滋补肝肾,活血行血,温阳散寒,效果明显。


病案:胸痹案


患者,老年男性,头晕、胸闷、气短乏力3年余,心率缓慢,曾多次在西医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显,转求中医。方老接诊后,四诊合参,患者夜间上述症状更甚,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配合心电图检查。


辨证:阳虚寒凝证。


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


治则:宣痹通阳,祛痰活血,解散寒凝。


处方:鹿角胶(烊化)、炮姜、麻黄、桂枝、炙甘草、熟地、白芥子、制附子、细辛、黄连、当归、丹参。配合冠心病的西药一同服用。


服用本方治疗三周,诸症明显改善,心率增加,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继服上方,两个月后症状消失。


方老解释脉象:“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之不足。”故方老治疗以温阳宣痹为主,兼养血行血以复脉。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用于本案理法颇切,但尚嫌温阳之力不足,故方中加附子、细辛增强温阳通阳散寒之力,加当归、丹参、熟地、鹿角胶以养血行血,和络复脉,此方配伍精密,故收佳效。


2.善用气血脾胃补益法,治疗脾胃疾病

img

莱州市中医院赠(1990年)

img

方老根据李东垣的“血不自生,须用生阳之药,血自旺矣”,“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的理论,对血虚的患者,补血的同时注意补气,常以补血药熟地、当归,配伍补气药党参、黄芪。同时又注重阴阳互根互用的原则,通过气血阴阳药物的有机配伍,补其不足,益其所损。对于某些运用清热解毒药物攻伐邪气之后,方老尤善于应用补益气血之法恢复病者正气,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最佳状态。


3.善于治疗“气郁”类病症


方老依据《丹溪心法·六郁》“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认为,气郁,主症为胸胁痛,嗳气吞酸,脉弦或沉涩。


病案:气郁案


患者,中年男性,胸胁疼痛已半年,时作时止,近来疼痛加剧,食少纳差,睡眠不好,舌质青,苔白腻,脉弦细。无外伤史,曾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药物,未见明显好转,遂来就诊。


方老应用旋覆花、当归、桃仁、丹参、赤芍各12g,香附、泽兰、元胡各9g,红花4.5g,葱白1根,服用6剂,症状消失。


此例虽为气郁证,但患者气郁日久,久而血滞,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重用活血佐以理气,效果显著。


病案:胁痛案


患者,女性,40岁,因家庭矛盾争吵不休,致使两胁胀痛,胸闷,十余天,脉弦数,面红,前来就诊,方老给予疏肝解郁之剂外,并以婉言相劝,开导,两日后,患者来谢,症状全消。


方老自身也善于静心养性,他认为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物,就会游刃有余,无往不胜,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做人谦和,宽厚仁慈,不为名利,医患融洽,同事和睦。同时心静要身动,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


(二)临证思辨,明其枢要


方老饱读医书,医理深厚,对中医理论把握真切,理解深刻。


方老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中医的辨证是临床辨识疾病的一个思维过程,是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并进而以之指导确立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方老能够灵活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用于临床。并遵从《内经》要求,“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临证时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的审疾察证,完整收集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做出病机诊断,遣选高效方药。

img

方老参与编写的《医籍选编》

临床中,方老坚持抓主证,求主因。方老指出,要下功夫寻找和分析病因,抓住了根本病因,也就抓住了主证。那种离开病因抓主证,是不可能的。疑难重症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以因于脏腑虚损,亦可因于邪气亢盛。如心、肝、脾、肺、肾的阴阳气血虚损、气滞、血瘀、寒凝、热结、痰浊等邪气的亢盛。一脏或多脏虚损与一种邪气乃至两种以上邪气合而为病,致使临床表现扑朔迷离,辨证论治莫衷一是,容易迷失方向。方老说,如果能够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主证,根据主证,综合分析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寻求关键病因,亦能使疾病朝康复方向发展。


(三)处方灵动,用药霸道

img

弟子敬赠(1990年)

方老辨证准确,遣方用药时,经方时方灵活选用,药味药量随症加减,大开大合。选药精细、准确,力求做到“适其位也”,治疗疑难病症常使用非常规用药,即药量比较大,往往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用量,但临床效果显著。方老曾诊治过一例皮肤瘙痒患者,方老诊断过后,告知患者3剂即愈,三日后复诊,症状全消,受到患者一致好评,科室同仁拍手叫绝。现举几个实例说明。


病案:附骨疽案


张某,男,12岁,一年前右侧大腿肿痛,脓肿穿破,形成瘘道,创口反复流脓,发热,行走受限,西医治疗未效。症见:右侧大腿肿胀,皮色如常,两侧可见大瘘口,按之疼痛,并有脓水流出,面唇淡白,身体瘦弱,舌淡嫩,苔薄白,脉细。X线片示:右股骨慢性骨髓炎。


中医诊断:附骨疽,证属阳气已衰,余邪未尽。


处方:双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头翁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连翘15g,熟地20g,白芥子6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鸡血藤30g,甘草6g,蜈蚣2条。连服12剂,两侧瘘道用红升丹药捻对穿引流,每日换药。复诊时:创口排出小块死骨碎片,患肢肿痛已明显减轻,改用骨髓炎2号方加黄芪、党参等补益气血,扶助正气的药物,连续治疗一年余,症状全消,活动自如。


病案:水肿案


患者,老年女性,腹部肿胀如鼓,小便不利,饮食差,在西医医院住院治疗一周未有明显改善,院方建议出院并寻求中医治疗,后经中医中药治疗效果亦不佳,后分析辨证无误,药量未及。后经学校62级校友张桂英介绍,就诊于方老诊室,症状如前。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


中医诊断:水肿。


处方:五皮饮加减,五加皮30g,地骨皮30g,大腹皮30g,茯苓皮30g,生姜皮30g,双花50g,黄芪45g,党参20g等,1剂服毕,约2小时后小便顺畅,腹肿明显减轻,患者欲进食,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服9剂,痊愈,未复发。


方老辨证用药可见一斑,当时门诊同仁对方老的处方用量望尘莫及,无人效仿,曾治疗一例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