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刘明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刘明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郑民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504427
ISBN:97875132521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750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刘明德
作者:郑民
ISBN:9787513252119
出版时间:2018-10-0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丛书编审委员会名单
主 任: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任: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委 员:王 亭 于晓斌 丁信科 杨同章 方兆平
郝炳金 吕梅军 陈振武 苏培庆 张炳盛
秦海洸 张钦德 万金淼 宿世震 孙晓杰
于军陶 张 波 位汶军 徐传庚 宫树华
刘 波 徐迎涛 武永刚 郑 民 韩晓昌
荆雪宁 赵美芹 李长民 宫小飞 辛先贵
刘文辉 高 华 宋永刚
主 编:张立祥 袁志勇
副 主 编:姜宏彦 战文翔 田 雷 史 梅 耿少平
执 行 主 编:苏培庆 张钦德 梁少帅 秦海洸 项东宇
执行副主编:王 亭 张炳盛 宫小飞 于晓斌
杨同章 李长民 辛先贵 吕梅军 方兆平
王志江 王少红 李丽光
其 他 作 者:王 悦 徐苏林 闫 雪 宋 鑫 陈锦元
赵美芹 荆雪宁 韩晓昌 宫树华 位汶军
陈 洁 宿世震 汪新超 王新功 王志刚
房光鑫 董翠红 杜留成 李传军 王 鑫
吕东刚 张 帆 刘 菁 曲宝仁 崔维响
张 萍 王 磊 步英雷 王 雁 刘晓庆
何方正 于明宇 郇玉龙 杨锡勇 腾 飞
王 博 焉旭光 雷泉龙 王 宇 孙亚楠
孙铭泽 李 晨
材 料 提 供:陈桂玉 孙永庆 杨守娟 高亚东 王 艳
高凡喜 康传贞 王本东 周 花 韩淑欣
李登强 王洪渔 张志梅 张金华 解学超
刘旭先 徐远志 于晓军 辛海华 崔岩丽
宋希荣 潘卫东 周庆强 康传勇 杨恭涛
崔云刚 邢署东 曲晓亮
丛 书 顾 问:刘启正 黄 一 陶镇岗 胡克进 高洪仁
赵佩芝 王承芬 刁月华 林德玉 焉英杰
曲英杰 李德华 张远敬 赵学云 姜学进
梁桂南 李香翠 张桂英 王锡祥 刘新才
李芳山 宋传荣 徐祝封 田殿兴 张仁侠
徐华玲 丁玉波 胡 坤 孙永庆 刘昌健
郑延辰 王秀华 李学玉
摄 像:曲玮玮 梁洪瑞 刘 琦
封 面 设 计:夏铭哲 孙亚楠
作者简介
郑民,男,文学硕士学位,副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文化视野中的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医药文化产业化研究工作。近五年主持、参与厅级及以上课题1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篇。以主要参与者获得2018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刘老的生平、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学术成就、医德师德等方面展开阐释,以期展示其勤奋好学、工作勤恳、医学造诣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中医专家形象。
总前⾔
今天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1958年建校的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升格而来的。回首远望,学校已有60年历史。
经过历代中医药人的艰苦奋斗,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效益、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探索出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打造出鲜明亮丽的办学特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为了永记前人贡献,弘扬高尚精神,挖掘学术遗产,继承宝贵经验,展示深厚底蕴,打造学校名片,学校组织编写《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
丛书力求挖掘、整理、总结建校初期为学校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吕扶民、郭健秋、王吉甫、方甫、曲衍海、刘琛南、宋健民、马禹安、吕广振、刘明德等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集中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成果贡献和道德风尚等,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整套书由“校庆领导小组”领导编写。主编、副主编确定原则、组织协调支持、破解疑难问题、指导编写工作;执行工作团队起草框架、凝练提纲要点、牵头考察采访、推进编写工作;每本书编写组制定计划,查找收集资料、组合优化文稿、实施编写工作。
丛书编写得到了“十老”后人宋镇藤、王向元、吕昭岩、曲生健、孙雅娟、刘杰(龙口)、郭孝月、马凌波、刘学锋、吕孔帅以及校外有关专家和全校教职工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次挖掘整理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因为时间久远、老人已不在世等客观条件局限,相关资料收集相当困难。现在总结的“十老”学术思想成果,只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得来的,不一定能完整和全面反映其全貌。若有缺失,非常遗憾,只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挖掘,补充完善,敬请理解并谅解。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肯定会有错漏贻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丛书编委会
2018年9月10日
前言
值此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我校推选了建校之初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且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十大名老中医”,刘明德先生是其中之一。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刘明德》是刘老几十年中医临床、教学思想观点和经验作法的总结和凝练。内容主要包括认同并倡导中医特色的生命健康观,提出中医治病具有类免疫作用、临床用药归经首要、不良情绪是百病之源等新观点,重视完整诊疗过程,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践行治疗“未病”理念,认同中西医结合理念等。刘老注重教学规范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倡导理论实践并重,主张教师多上临床,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明确教材地位作用,推进学校教材建设。
全书从刘老的生平、学术观点、临床特色、教学理念、学术成就、医德师德等方面展示了刘老的贡献。整部书由苏培庆、郑民拟定框架提纲,凝练并设定要点和格式,郑民、鞠翡翡、许雯、张琳琳等做了具体的编著工作。黄学英、杜留成、李传军审阅书稿。
因为时间久远,刘老已经不在了,加之挖掘整理工作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好多资料收集很难做到完整和全面,导致这项工作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目前挖掘、凝练、总结的刘老学术思想,只是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得来的,未必一定反映刘老学术思想的全貌。非常遗憾,只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研究,补充挖掘,充实完善,请阅读者理解并谅解。
由于水平所限,对刘老医学理论和经验学习不透,领会不深,难免有贻误之处,敬希同道及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
2018年9月10日
一 生平与贡献
(一)少小立志学医,多方求索提升医学素养
刘明德,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生于1937年10月,卒于2015年6月。
刘老出生于山东省掖县朱由镇崖头刘家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中。刘家村是一个水光山色、风景秀丽、风光宜人的小山村。这里青山秀水,气候宜人,赋予了刘老聪慧温和的个性。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清寒中度过了幼年时的生活。彼时物质虽然匮乏,但是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宽厚的性格,让幼小的他在家庭挚爱中健康成长;特定的家庭环境和人生境遇,培养了刘老独立早熟、善解人意、懂得感恩的性格;童年的艰辛生活,过早接触人生的苦难,使刘老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性格特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老年龄虽小却十分具有担当精神。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时,刘老早已跟随母亲下地干活,参与各种家务活动,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据刘老的儿子刘学锋老师回忆,刘老木工活、瓦工活、种地样样会干。他在自留地里种的庄稼、瓜菜比一辈子务农的农民还要好,还把庭院拾掇得井井有条。
掖县朱由镇崖头刘家村
刘老故居
20世纪40年代,在艰苦的环境中,仅靠农业劳动,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刘老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此时,年幼的他和母亲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改变生活的窘境,学一门手艺,学习中医,成为母子二人共同考虑的现实问题。这一想法缘于掖县名医刘延堂先生。刘延堂先生时常来村子为乡民诊治疾病,幼年的刘老经常好奇地侍立在旁,目睹刘延堂先生妙手回春的风采,体悟病愈之后病人及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激、崇敬之情,心中深深地烙下了要学医行善的印记。久而久之,以岐黄妙手救治疾苦的宏大志愿便在刘老心中萌生。
二 学术观点
(一)推崇《黄帝内经》思想,认同并倡导有中医特色的生命健康观
刘老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类似于“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及根本方针。学中医必须学习《黄帝内经》,遵从《黄帝内经》的思想。他告诫学中医者,若不认真学习和掌握《黄帝内经》,就得不到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刘老主张,学习《黄帝内经》要熟读背诵条文,最重要的是要深刻领悟条文中所包含的观点、原则,理解、把握精神实质,学习其思想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刘老推崇“天人相应”的健康观,主张防治疾病要注重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他认为,中医治病应该将患者放在大的环境中,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应将患者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
刘老学习《黄帝内经》的笔记(一)
刘老学习《黄帝内经》的笔记(二)
刘老学习《黄帝内经》的笔记(三)
刘老学习《黄帝内经》的笔记(四)
刘老推崇“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主张临床应“调神以疗形”“治形以疗神”,达到“形神合一”。刘老对“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识深刻,认为精神状态与人生命的盛衰关系极大。刘老临床治疗躯体疾患时,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导;治疗情志疾病时,注重患者躯体的调理,二者紧密结合,事半功倍。
刘老推崇“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他的“口头禅”。他临床特别注重“扶正”,顾护人体正气。刘老经常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二)坚持治病求本原则,提出中医治病“类免疫”的新观点
刘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治病求本”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发现中医将疾病治愈后,患者身体比较稳定,同样的病便不易复发。刘老思考,这一现象中医说是“治病求本”,它不就类似于西医的“免疫”效果吗?
西医认为,免疫力是机体的防御机制,是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异物(细菌、病毒等),处理损伤、变性、衰老、死亡的自身细胞,识别和处理机体内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细胞,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它是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刘老指出,中医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把阴阳调整平衡了,人体就健康了。刘老强调,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治病“除根”,就是说中医将疾病治好以后,解决了造成疾病的根源性问题,没有“病根”了,也就没有复发的条件了。中医治病,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西医的免疫力作用。故而刘老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病有“类免疫”作用的鲜明观点。
(三)高度重视药物归经,提出“临床用药,归经首要”的观点
刘老特别重视药物的归经问题。他认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走向特点和归属脏腑。例如,大蒜容易伤肝,葱类容易伤眼,吃了辣椒容易痔疮复发,等等。刘老指出,临床上一定要认清每味药的性质特点,根据它的走向、喜好,用其所长,调动药物的积极性,选择最合适、最愿意去干这个“活”的药。
刘老提出“临床用药,归经首要”的新观点。刘老指出,为医者有了辨证这一前提,就有了用药的思路依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表现所属的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例如,同是脏腑热证,治肺热咳喘常选归肺经而且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胃热证常选归胃经而且善清胃热的黄连、石膏等。刘老强调,要注重引经药的使用,以引导方剂中的药物到达目标处,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刘老认为,“乱经”是临床用药的一大禁忌。他指出,诊断不明、辨证不准、不懂药物归经等,导致组方混杂,药物归经混乱,便不能形成有序且有效的组合力。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方中药物不能发挥功效,或药物间的功效相互抵消,更有甚者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刘老经常以补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肾虚应选择应用归肾经的药物来进行补护,如若药物归经不清,大力使用了归脾经的药物,根据五行“土克水”理论,如果补土药用量大、使用时间久,那么脾土会越来越强,进而“乘”肾水,加重肾的病情。
(四)深入研究情志理论,提出“负情绪是百病之源”的观点
在《〈内经〉论“神”刍议》一文中,刘老倡导将调神贯穿于防病、治病的整个过程中。
刘老认为,审证求因要重视情志苦乐、性格勇怯、心理负担等情志要素;判断病情要观察神之有无、神之状况、神之特异;治疗疾病不仅要辨证准确,而且要重视神志调理,使患者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调动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养生保健倡导人们要顺应四时变化来调养精神意志。刘老认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观点非常正确。精亏神弱者应遵循“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观点,下功夫来保养精神。
刘老认为,焦虑、沮丧、悲伤、紧张、愤怒、痛苦等负性情绪,可直接伤及人体脏腑精气而致病,也可通过影响人体气机而致病。刘老提醒我们,不应只重视负性情绪,也应重视喜悦等正性情绪,防止过喜致病。
刘老提出了“不良情绪是百病之源”的鲜明观点,以告诫人们,中医临床务必注重心理情志这个致病因素。
三 临床特色
(一)重视完整诊疗过程,主张“中医治病是个系统工程”
刘老认为,治好疾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临床上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理、法、方、药准确到位。
刘老强调,临床时要做到把握好医理,诊断辨证大开大合、游刃有余;要精挑细选治则治法,扩大思考范围,增深思考深度;立方和诊断辨证要一致,不能机械地套成方、抄成方;选择药物,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合理、准确用药。
刘老指出,中医治病还受到中药饮片的质量、中药剂型的选用、煎服法和饮食宜忌等许多因素影响。刘老分析中医治愈率的问题时指出,中医治不好病可能是医生自身水平不够、用药不当造成的,但是如果把原因都归结在医生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刘老强调,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医临床诊治只是这个工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力求各因素共同合作,齐心协力,提高治愈率。
(二)医理功底深厚扎实,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刘老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在我们学校是出了名的。由于刘老自幼学医,一生勤于读书,很多书籍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变黄了,因此老师们常开玩笑说“刘校长看黄色书”。
刘老在掌握丰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善于理性思辨、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思考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成就了他名中医的称号。
刘老擅长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在治疗鼻炎方面颇有心得,自创“鼻炎平复汤”治愈鼻炎患者上百例;擅长治疗男科、女科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症,自拟“阴阳双调助孕汤”治愈不孕症数十例;对“八珍汤”的应用有独到体会,还善于使用鸡内金治疗月经病,自拟“金龟八珍汤”治疗月经病效佳。
刘老的临床诊治效果较好,治愈了大量患者。他作为行政领导,工作繁忙,但患者需要他,所以他一直坚持临床接诊,从未间断。许多患者大老远过来,专程找他看病,也可以看出患者对他的信赖。
(三)践行治疗“未病”理念,用心指导群众中医特色养生
刘老对《黄帝内经》中“治未病” 的思想耳熟能详、认识深刻、理解透彻、积极践行,经常用以指导人们养生,如主张保持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建议人们打打太极拳、做做广播体操等。
刘老手抄太极拳、广播操招式
刘老熟知“五行”理论,善于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确定病变部位,同时推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控制疾病传变;并善于对患者综合考量,在遣方用药时,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情况。
刘老善于见微知著。临床上,他主张不放过患者的任何一个异常表现,坚持“窥其一斑,可见全豹”,“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方法,观察、认识和分析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刘老重视老年病研究,倡导提前干预,早预防,早保护。刘老认为,老年人的骨质增生等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要未病先防,提前增加骨量储备,阻止钙质继续流失。
(四)认同中西医结合理念,临床诊疗坚持中西医并用
刘老认为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中医人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西医,学习西医的长处,作为中医的补充手段。
刘老对西医有客观的认识。他认为,西医诊断注重的是定量和人体变化的绝对值,检查结果用数字表达,是客观、具体的。西药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见效快,疗效也比较确切,短期内效果明显。手术治疗是西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突出特色,重大外伤、烧伤、肿瘤、分娩等,均依赖于此。
刘老也指出了西医的不足。他认为,西药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过多使用抗生素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他认为,不恰当、不规范,甚至脱离病人的实际病情而进行的过度检查、治疗,以及过高的费用等,是西医很大的弊端。
刘老主张,中医要坚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临床中应该吸收西医先进的东西,但是要保持中医自身的独立性,坚持中医自己的思想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医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不能被西医同化。临床中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四 教学理念
(一)注重教学规范化管理,创新中医人才培养
刘老注重教学规范化管理,提出一系列教学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刘老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学原则,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教育教学。
刘老注重教学常规运行管理,强调教学纪律和秩序,注重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刘老要求老师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以奉献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恰当的方法,为学生讲好课,提高授课质量。
刘老坚持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注重中医药实践教学,强调理顺学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关系;明确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医院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刘老认为,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保障。刘老组织编写了《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监考人员守则》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大力推动实施,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主张教师多上临床
刘老认为,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他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期间,采取校内培养、大力引进、实践中提高等形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刘老说,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和发展,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至关重要。
刘老认为,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方面非常欠缺。刘老倡导采用“以老带新”和进修学习等形式,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努力让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优秀教师。
刘老强调,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应只在讲台教学。他主张专业教师应该找时间多上临床,接触医学前沿知识,学习新方法、新手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水平。
(三)倡导理论、实践并重,催生“理实一体”萌芽
刘老主张,中医教学必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或者只重视一个方面的观点。刘老经常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
刘老强调,中医课肯定要讲清楚理论,不讲清楚经典理论,不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和前提,是没法学习中医的。在刘老看来,中医理论最重要。通过实践,刘老深深认识到,中医是一门临床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重要。他认为,没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医是不可想象的。
刘老指出,理论课、实践课都要上好,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刘老主张,课堂教学要注入实践教学的要素,如多使用模型、典型医案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课要讲清楚理论后再做实验,不能让学生一上来就闷着头盲目做实验。刘老提倡理论讲解和实验“轮换兼做”,边讲理论、边做实验,互相印证,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惊奇地发现,刘老的这个主张,本质上类同于今天职业教育大力倡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佩服刘老的前瞻性,佩服刘老的聪明才智,他几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是当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萌芽或雏形。
(四)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推进学校教材建设
刘老认为,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医人才的培养,故教材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刘老是我校“十老”之一刘琛南的学生、同事和好朋友,两个人都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对教材建设有着非常一致的观点。
刘老赞同刘琛南编写教材的“三原则”,即政治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刘老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绝对不能出现政治观点错误。刘老说,教材使用面广,影响范围大,因此编写教材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不能马虎,不能敷衍,更不能似是而非,务必准确无误,否则会误人子弟。刘老强调,教材编写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并适用于教学实践,故教材的实用性问题很关键。编写教材,一定要从教学需要、学生水平以及有利于教师教学等实际情况出发,把每本教材编成实用性强、使用方便的高水平教材。
刘老故居院子一角
刘老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中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直接参与、主导教材编写。从建校初期的手写教学材料、授课讲义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编教材,刘老都积极参与编写。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统编教材,刘老也是组织者、主导者、编写者。刘老一生共编写各类教材或讲义20余本。
五 学术成就
(一)勤于临床研究,自创临床效方
1.鼻炎平复汤
【组成】丝瓜藤、苍耳子、薏苡仁。
【主治】鼻渊。
【方解】鼻渊,相当于西医学之化脓性鼻窦炎。鼻渊是鼻窍时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如淌泉水,甚则涕出腥臭的一种疾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有急鼻渊(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和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两种类型,后者更为常见。刘老认为,此病涉及的脏腑为肝、胆、肺、脾、肾,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夹杂。肺气通于鼻,鼻为肺之窍,肺气失宣则鼻为之塞。脾胃土湿痰浊循经壅滞,肝胆郁滞失疏,木郁化热刑金,肾虚寒水侮土,土虚不能生金,终致肺失宣降,鼻窍滞塞不利发为鼻渊。自拟方中丝瓜藤经霜打后具甘寒清凉之性,能清解内郁之热而升清阳之气以利窍。《本草纲目》载丝瓜藤主治“脑漏”,《医学正传》记载用丝瓜藤与温酒同服治“控脑砂”。“脑漏”“控脑砂”都属西医学的慢性鼻窦炎,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丝瓜藤有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苍耳子辛苦温,宣通鼻窍,除湿止痛。薏苡仁健脾利湿,祛除痰浊,培土生金。三药并用,健脾除湿,升清降浊,宣通鼻窍,清窍得以畅通。
【案例】余某,女,16岁。1999年7月12日初诊。
初诊:鼻多脓涕,时近两年,入冬加重。通气时佳时塞,一般夜间严重。清除脓涕后,通气可改善。左耳有憋气,脑时有疼痛感。检查:左鼻腔有脓性分泌物潴留。薄苔,脉平。
辨证:脾虚及肺,寒热相杂,虚实并存,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阻滞清窍。
治法:培土生金,升清降浊,通利鼻窍。
处方:丝瓜藤30g,苍耳子10g,薏苡仁30g,苍术15g。5剂,水煎服。
7月18日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0剂,未再来诊。
2.阴阳双调助孕汤
【组成】巴戟天、菟丝子、楮实子、熟地、山药、茯苓、龟甲、当归。
【主治】不孕症(阴阳俱虚者)。
【方解】刘老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精能化生肝血,同时肾以阳气为用;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能藏血且能司疏泄,肝体阴而用阳。阴阳、气血失调是不孕不育的主要机制之一。方中巴戟天、菟丝子、楮实子温补肾阳,熟地、山药、茯苓、龟甲健脾胃、补肾阴,当归补肝血,引血归肝。全方共同调补阴阳、气血,运用时随症加减。
【案例】许某,男,28岁,电厂职工。1980年10月10日初诊。
初诊:婚后近2年,尚未得育,望子心切,认为其夫人有病,到处求诊检查,仍未如愿,经亲戚介绍夫妻同来就诊。详为观察,认为夫人经病并不严重,未至不孕以为害。而诊许某,却是壮年脉细,寸尺按之少力欠神,舌嫩苔浮薄白。据述,其口中常清淡,欲得温饮温食;每逢值晚班,不胜阴寒,入秋冬即身寒更甚;每年冬季四肢、面耳发冻疮,须至来春还暖后才能解冻;下半身常寒而阴冷,就寝被盖亦不易还暖,并间有遗精、早泄。
辨证:阴阳两虚。
治法:益精髓,壮元阳。
处方:巴戟天12g,甜苁蓉12g,楮实子12g,五味子9g,小茴香10g,炒杜仲12g,山茱萸12g,枸杞10g,熟地10g,山药9g,茯苓9g,牛膝9g,远志9g,石菖蒲9g,菟丝子(炒)9g,覆盆子9g,车前子(盐炒)9g。
11月12日二诊:服药1月,即见显效,畏寒大减,精力亦见旺盛。守方继服1个月。至1981年10月,其夫人已经怀孕,后生一男孩,体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