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言:《荀子》选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君子之言:《荀子》选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凌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01
书籍编号:30505145
ISBN:97873090985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9369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君子之言:《荀子》选读
编者:胡凌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01
ISBN:978730909851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人之需(代总序)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语文教育被当作两个大的工具在使用:一是作为政治工具,大致对应1949—1980年的30年间;二是作为应试工具,1980年以后的30余年皆如是。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自觉行为,后者是“变态”行为——教育本来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因为“高考列车”越跑越快所产生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语文也已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
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文化,或者说对文化的漠视,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丢弃传统文化,甚至鄙薄传统文化,也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清醒地意识到的“传统”。
在这样的教育中,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作为培育“民族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培育“效忠于”、“皈依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公民的意义,已基本丧失。
而中华民族现代前行的艰难身影又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敬重、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两大支柱是儒与道。而作为现世人生精神支柱的文化,又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又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何为“爱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让别人拥有。这样,人与人就会友爱,社会就会和谐,人类就会幸福。而支撑这一社会理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的平等性。
从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由于受列强的侵略,我们民族怀疑甚至痛恨过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我们落后挨打之源。所以,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作为落水狗一般痛打。但从我们逐步摆脱“挨打”、“挨饿”之后“挨骂”的现实看,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二字。不“忠”就不“诚”,不“诚”就无“信”;不“恕”就不“容”,不“容”就无“爱”。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之源,正在于无“信”无“爱”。
要化解民族前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当然要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但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重、理解、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当我们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的教化体系,能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崭新的民族精神,并使其上升为民族得以昂然立身的中华现代文明,那我们民族就真正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就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语)。
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总希望能为实现这样的愿望尽微薄之力。所以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乐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学生朋友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感到,要真正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就必须理解文化,特别要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由于汉语的组织特点是“文便是道”,“以意役法”,即意义控制形式,“意在笔(言)先”,所以文化规则在汉语的组织运用中更有着突出的意义。又由于汉语是由汉字联属而成,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世界几千年间唯一没有中断其历史的文字;每个走过几千年的汉字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可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单元,就是一个意趣醇厚的审美单元(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此,要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经典文本表达的意义,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得体而有效地与人交际,就要引导他们了解、掌握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只有无知者才不会承认,中华文明体是一个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已将自己的精神文化贯彻到了人们可见、可知甚至可感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人们气血经脉、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在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体系中,天、地、人的分工、边界及其协调与平衡,都有着清晰、真切、表情生动的表达;在这个体系中,中华民族已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在天与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由此,中华民族也就有着有别于一切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天地之间的人文化,而不是天界中的神文化,不是地界中的鬼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神鬼,但总体而言是“敬鬼神而远之”。由此,我们也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最终都将自己的精神内核指向了人,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选择了“儒”——人之需!如果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文化,就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化原典,就不能真正听懂古今经典之作的汉语述说,就很难得体地用好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基于上述两大理由,我们编著了这套《“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
“根文化”就是“文化之根”。它表明这套读本关注的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本的内容选择上,关注代表根文化的内容;二是在注解、翻译、释义上,关注所选内容最本原的意义,基本不做现代阐释。
作为“中学生读本”,我们尽可能适合中学生的文化心理。每个选本均按主题组织若干单元,并写单元导语;用浅近的白话注解、翻译、释义,力求简洁明了。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第一辑15种,主要选取先秦时期的文本,包括《兴于诗——〈诗经〉选读》、《立于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选读》、《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君子之言——〈荀子〉选读》、《智者之言——〈老子〉选读》、《达者之言——〈庄子〉选读》、《爱者之言——〈墨子〉选读》、《法者之言——〈韩非子〉选读》、《忠者之言——〈楚辞〉选读》、《谋者之言——〈孙子〉选读》、《“春秋”大义——〈春秋〉三传选读》、《“诸侯”美政——〈国语〉选读》、《“战国”争雄——〈战国策〉选读》。
由于我们的浅陋,尽管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牵强、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期待方家指正。
黄荣华
2012年2月10日
前言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但是,与孔子、孟子相比较,荀子却是一位两千多年来始终被误读、被忽略的大家。
荀子本名况,生卒年代已经无从考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之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荀子最为老师”。荀子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来因遭受谗言,到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家居直到逝世,葬在兰陵。
梁启超曾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章太炎赞美荀子说:“自仲尼之后,孰为后圣?惟孙卿(荀子)足以称是。”郭沫若更是将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并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近代史学家彭基博也说:“如果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古代哪一个思想家最相印合,那无疑就是荀子,那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强国方略,富民思想,外交政策等等,都可在荀学中找到惊人的相似之处,为政为学者不可不读荀子。”
虽然有如此多的大家推崇荀子,但是在人们普遍的思想认识中,由于荀子主张性恶,提倡法制,也因为法家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荀子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诟病,认为他是“大醇而小疵”。与孔孟二位圣贤相比,荀子研究要寂寞得多了。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代人杨倞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荀子》。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荀子本人。一般认为,《大略》以下六篇,包括《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都是荀子的弟子所记载的荀子语录以及杂录的传记。其他篇目,虽然内容与荀子的思想多相吻合,但其真伪,在学术界也还有争议,如《儒效》、《君道》、《议兵》、《强国》、《仲尼》、《致士》、《君子》、《成相》、《赋》等篇,很多学者以为都有混杂文字在内。
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从而对儒学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后人总是将荀子和另一位儒学大家孟子做一番比较,因为二者关于人性的认识恰恰针锋相对。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在这里,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荀子的“性恶论”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荀子之所以长期被误读、被忽略,与其主张“性恶”是有很大关系的。
《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里面涉及荀子的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述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每一篇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作为“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如果不加遴选地将《荀子》的文章介绍给中学生读者,恐怕很难被接受和消化。所以,笔者试图用这样几个词语来概括荀子的思想体系:“天人之分”、“明分使群”、“化性起伪”、“劝学隆礼”,进而从以上几个方面编选材料,在形式上,打破荀子文章本身的完整性,将节选出来的段落以思想为主题重新编排组成单元,意在帮助中学生读者初步了解荀子思想的全貌,发掘出荀子这位被长期误读和忽略的儒学大家的思想精髓。全书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和简单的释义。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安小兰译注的《荀子》,如遇错讹难解之处,尽量多方查考。但笔者学力有限,成书时间也稍嫌仓促,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释义部分的见解也许浅陋不当,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胡凌
2013年2月
第一单元 君子志学
“君子志学”就是说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应该立志于学习。
《荀子》开篇第一讲就是《劝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荀子鼓励人们用心学习,强调“学不可以已”,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改正自己身上原有的缺点,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本单元从君子立志求学的目标、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分为“坚持不懈、专一不随、志在求道、效法圣王、善假于物、亲近贤师、见贤思齐、不为不成、不受蒙蔽、甘受约束、潜移默化”等十一个主题。
坚持不懈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3]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4],輮[5]以为轮,其曲中规[6],虽有槁暴[7],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8]则直,金就砺则利[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则知[11]明而行无过[12]矣。
——《劝学》(节录一)
【注解】
[1]已:停止。
[2]青:靛(diàn)青。蓝:植物名,它的叶子可制作蓝色染料。
[3]为:凝结,形成。
[4]中(zhòng):符合。绳:木匠用来测定直线的墨线。
[5]輮(róu):指用火烤使木材弯曲。
[6]规:量圆的工具,就是现在的圆规。
[7]有:通“又”。槁(gǎo):枯干。暴:通“曝”,太阳晒。
[8]受绳:经过墨线量过。
[9]金就砺(lì)则利:金,金属,这里指用金属做成的刀或剑。就,接近,这里指在磨刀石上磨。砺,磨刀石。利,锋利。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通“三”,这里指多。省,反省。
[11]知:同“智”。
[12]过:过失,过错。
【今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却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结形成的,但是却比水更冷。笔直的木材,它的笔直程度符合墨线的要求,就像直尺量过那样,如果把它放在火上烘烤一下,它就可以被弯成车轮那样子,木材的弯曲的弧度就像用圆规画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即使再经受太阳暴晒,木材也不会再一次变直,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木材经过了烘烤加工,变成了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之后才能被削得笔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同时每天能够多多地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拥有智慧,行为上没有过错了。
【释义】
《荀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求学的人来说,如果拥有勤奋、进取、永不满足的态度,就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
但是,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这段话中,荀子提到了“青”、“冰”、“木”、“金”这些物质,它们都经历了某些过程(或者是经过提炼,或者是经历严寒,或者是被火烤过,或者是在磨刀石上磨过),使自身原本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荀子认为,人和这些物质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天性,天性中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优点得不到发扬,缺点得不到改正,人就会不断地犯错误,也就无法成为有智慧的君子了。所以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改正自身的缺点,最终成为明辨是非的君子。
在学习的态度上,荀子说君子要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这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很相近。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学习对一个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有极大帮助的。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3];积水成渊[14],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15]自得,圣心备焉[16]。
故不积跬步[17],无以[18]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19]一跃,不能十步[20];驽马十驾[21],功在不舍。锲[22]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3]。
——《劝学》(节录二)
【注解】
[13]兴:兴起。焉:从这里。
[14]渊:深水,深潭。
[15]神明:如同神明一样的境界。
[16]圣心:圣人的精神境界。备:具备。
[17]跬(kuǐ)步:半步,就是指跨一脚。
[18]无以:无法,没有办法。
[19]骐骥(jì):骏马。
[20]十步:指跃到十步远。
[21]驽(nú)马:劣马。驾:指一天,十驾,指十天的路程。因为马行走一整天,到夜晚就休息,所以就称一天为“一驾”。
[22]锲(qiè):刻,这里指刻木头。
[23]镂(lòu):雕刻,这里指雕刻金属。
【今译】
土不断地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山中兴起了;水流不断地积聚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从深潭中诞生了;积累善良的行为,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而然就会拥有神明一样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所以如果不积累一小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如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跑得再快,一跃也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却也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劣马的成功就在于它不停地坚持向前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就连腐烂的木头也是刻不断的;如果坚持不断地刻下去,那么即使是金石也能够被雕刻成形啊。
【释义】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都是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的自然现象。荀子从自然现象中得到了启示,联想到人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就如同积土成山一般,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以,积小善而成大德,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神明自得”一句就表达了这层意思,有如神明一般的智慧境界是无需故意去求的,在你不断地积累小善的过程中,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这段话中的“圣心”指圣人的精神境界,“圣人”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常常提到的“君子”。普通人也许永远无法成为圣人,但是仍然应该将“圣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从而改正自己天性中的缺点。正如这段话中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虽然没有很好的天赋,但是却有跑到千里之外的高远理想,所以它“不舍”地奔驰,最终也能够达到目的地。相反,即使是天赋极好的骐骥,如果只是随意地“一跃”,到“十步”之远就停下了,那是永远也无法到达终点的。
因而,有些目标看似很难达到,如同“金石”一般坚硬,但是只要有理想,有坚持不舍的态度,就有了攻克难关的可能。
荀子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符合道德理想的事情,他认为,坚持高尚的道德修养会遭遇许多的阻力,所以,荀子希望人们能够拿出“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对礼义道德的坚守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专一不随
【原文】
螾无爪牙之利[24],筋骨之强[25],上食埃土[26],下饮黄泉[27],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28],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29],用心躁也。
是故[30]无冥冥[31]之志者无昭昭[32]之明;无惛惛[33]之事者无赫赫[34]之功。行衢道[35]者不至,事[36]两君者不容[37]。目不能两视[38]而明,耳不能两听[39]而聪。螣蛇[40]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41]。
……
故君子结[42]于一也。
——《劝学》(节录三)
【注解】
[24]螾(yǐn):蚯蚓。爪牙之利:锐利的爪牙。
[25]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26]埃土:泥土,尘土。
[27]黄泉:地下的泉水。
[28]跪:足,指螃蟹的脚。螯(áo):蟹头上的两只爪子,形状像大钳子一样。
[29]:同“鳝(shàn)”。寄托:托付身体,安身,存身。
[30]是故:因此。
[31]冥(míng)冥:专一,精诚的样子。
[32]昭(zhāo)昭:明白,清楚。
[33]惛惛(hūn):专一,精诚的样子。
[34]赫赫:显赫的样子。
[35]衢(qú)道:歧路。
[36]事:奉事,为某人做事。
[37]容:容忍。这里是被容忍的意思。
[38]两视:同时看两样东西。
[39]两听:同时听两种声音。
[40]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穿云驾雾的蛇。
[41]鼫(shí)鼠五技而穷:鼫鼠,一种危害农作物的老鼠,又叫“五技鼠”,这种鼠身怀五技:飞、爬、游、跑、掘,但是却飞不上屋顶,爬不上树梢,游不过沟渠,奔跑起来速度也不能超过人,挖掘的洞穴的大小也不足以藏身。穷,处境恶劣,没法生存。
[42]结:凝结不变,坚定。
【今译】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抬头吃到泥土,低头喝到泉水,这就是它用心专一的原因。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一啊。
因此如果没有专一精诚的精神,就无法形成清明的智慧;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行动,就不可能拥有显赫的成就。在歧路上彷徨犹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的人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为两个君主做事的人,更是不会被任何人容忍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也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螣蛇虽然没有脚,但是却能腾空飞起,鼫鼠有五种本领却常常处于无法生存的因境。
……
所以君子的意志要坚定专一啊。
【释义】
在自然界中,蚯蚓的身子软软的,没有坚硬的外壳和钳子,却能依靠“食埃土”、“饮黄泉”生存下来;而螃蟹有着吓人的大螯,却只能寄居在别的动物的巢穴里。两相对比,在荀子看来,蚯蚓比螃蟹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用心一也”。螣蛇和鼫鼠的差别也在于此,鼫鼠比螣蛇有更多的本领,但是没有一样是精通的,所以,螣蛇能够穿云驾雾,而鼫鼠却常常限于困境之中。
这里用心专一的蚯蚓、“无足而飞”的螣蛇比喻那些坚定地走在追求礼义、道德的道路上的人,而用心浮躁的螃蟹、“五技而穷”的鼫鼠,则比喻那些在追求礼义、道德时常常彷徨、犹豫的人。
众所周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够走到最后、修成正果的,不一定是那些天赋最好、客观条件最充裕的人,而一定是在意志上和行动上都坚定不移的人。
所以,荀子希望“君子结于一也”。
“结”就是坚定的意思。对于君子来说,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除了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更重要的是信念的坚定。
正如荀子所说的“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如果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又怎么可能到达终点呢?所以,君子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不要轻易怀疑,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境,也要坚信真理终究是真理。否则,如果心中有彷徨有犹豫,就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蒙蔽干扰,从而被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去,那么,真相就永远也无法辨明了。
志在求道
【原文】
夫骥[43]一日而千里,驽马[44]十驾则亦及[45]之矣。将以穷无穷[46],逐无极与[47]?其折骨绝[48]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49]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不识步道[50]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51]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52]”、“同异[53]”、“有厚无厚[54]”之察,非不察[55]也,然而君子不辩[56],止之也;倚魁[57]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58],止之也。
——《修身》(节录一)
【注解】
[43]骥(jì):骏马,好马。
[44]驽(nú)马:劣马。
[45]及:走到,赶到。
[46]穷无穷:穷,走完。无穷,指无穷无尽的道路。
[47]与:同“欤(yú)”,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问的语气。这一段后两句句末的“与”也是这个用法。
[48]绝:断。
[49]止:终点,目的,止境。后面“意亦有所止之与”以及“止之也”中的“止”也是这个意思。
[50]步道:道路。
[51]意:通“抑”,或者,还是。
[52]坚白:指石头的坚硬和白色两种属性。
[53]同异:认为事物的相同和不同是相对的。
[54]有厚无厚:认为空间是无限的。
[55]察:明察,细致深刻的认识。
[56]辩:争论。
[57]倚魁(kuí):怪诞骇俗的行为。“倚”通“奇”。魁,大。
[58]行:做。
【今译】
骏马一天能跑一千里的路程,劣马走上十天也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但是,想要走完无穷无尽的路途、追逐那没有终点的地方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即使跑到骨头折了,筋也断了,也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到达(那没有终点的地方)的;如果做事情是有终点有目的的,那么,即使目的地在千里之远的地方,也只是或快或慢,或前或后的问题,怎么可能走不到终点呢?
不认识前进道路的人,是去努力走完那无穷无尽的道路,追逐那没有终点的地方呢?还是有一个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去追寻?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争辩,不能说不是细致深刻的认识,但是君子却不去争论这些命题,这是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那些惊世骇俗的行为,不是不难做,但是君子却不去做,那是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释义】
在儒家经典中,“止”字有特别的含义,指全身心专注追求的目标,比如射箭,其所射的箭靶就叫做“止”。在荀子的书里,“止”字常常指的是做事情的目标,尤其是追求礼义、道德的目标。
在这一段中,荀子阐释了找到正确目标的重要性,“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一句就指出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哪怕终生不懈地努力追求,也不可能寻得真理。所以,君子求道,除了需要坚持不懈的态度,更要找准目标,才不会南辕北辙,白费功夫。
那么,什么是君子应该下功夫追求的呢?“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那个时代的流行话题是不是都值得君子关注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这些话题的内容。
“坚白”,是战国时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以名家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论者认为“坚”和“白”两种属性是各自独立、互相分离的,因为眼睛看到“白”而看不出“坚”,手摸到“坚”而不能感知“白”。后期墨家则主张“坚白相盈”,认为“坚”和“白”不能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存在。
“同异”,是战国时名家惠施的论题。他认为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具体的事物之间有“小同”、“小异”,而从宇宙万物的总体来看,万物又莫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