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心理发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0~3岁儿童心理发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念丽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书籍编号:30505175
ISBN:97873091269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001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0~3岁儿童心理发展
作者:周念丽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ISBN:978730912690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关注“人生头千日”,已成为全球学前儿童工作者的通识。我们有幸,合着时代的节拍,吟唱一首0~3岁儿童早期发展之歌。
本书所秉持的儿童观,是全面关注0~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字里行间凸显对0~3岁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尊重。
在本书中,我们注重0~3岁儿童在社会、情绪、认知、感知觉、运动和语言等领域的发展。除为职前在学的学前专业学生打下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我们还对0~3岁儿童的首任教师——养育者,传递着这样的希望:能注重对0~3岁儿童的日常照料、以自己所秉持的育儿文化进行育儿实践;对在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中工作的教师,则希望能成为0~3岁儿童心理发展与保教的终身学习者,是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能充分尊重0~3岁儿童的发展差异并能关注个别,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本书重视对影响0~3岁儿童各种关系的阐释。希望阅读和使用本书的学生、教师乃至0~3岁儿童家长,能更多地为0~3岁儿童发展提供支持,充分认同0~3岁儿童的自主探索之精神,各方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协调鼓励。
作为一本注重保教实践的教材,本书也陈述了如何创设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适宜环境,最大程度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激发0~3岁儿童好奇和探索之心等日常策略。
我们希望,本书读者能在关注0~3岁儿童日常技能获得的同时,还能为其确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能以积极方式来与0~3岁儿童进行交流。
本书的框架由两部分构成:理论和理念的阐释以及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领域。具体担任撰写的学者分别为:第一章,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幼儿园王颖园长;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第三章,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玉暖老师;第四章,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帆老师;第五章,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丽老师;第六章,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迎亚老师;第七章,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秀敏老师;第八章,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艳霞老师;第九章,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宋丽博老师。
本书如能为中国的0~3岁儿童发展起到一点参考作用,则幸甚!
由于文献浩瀚,加之撰写者们的经验所限,梳理归纳和撰写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和同仁们鞭笞指正。
周念丽
2016年11月22日
于诺亚小居
第一模块 概论
第一章 历史回溯
【学习目标】
1. 了解0~3岁儿童发展的特点。
2. 明确0~3岁儿童在人类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0~3岁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4. 掌握0~3岁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0~3岁儿童在人类生涯中的地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0年底发表的报告说:“为三岁以下儿童提供充足的食物、医疗服务和认知教育,可促进儿童日后健康、个性、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国家教育发展、经济增长和降低犯罪率。”[1]也有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
一、0~3岁儿童发展的主要特点
了解0~3岁儿童发展的特点首先要了解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一般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的儿童,通常将出生一个月内的儿童称为新生儿,从出生到1周岁的儿童称为婴儿。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脑发育迅速,新生儿的脑占成人脑的25%(体重只有成人的5%)。
儿童3岁时的脑达到成人的75%。从大脑皮质看,皮质细胞迅速扩展,突触日趋复杂化,白质与灰质明显分开,并开始实现髓鞘化。从大脑功能看,3岁的儿童已具有大脑功能单侧化倾向,右利手儿童左半球逐渐显示出语言优势。这一时期儿童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其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首部到尾端、从躯干到四肢、从整体到特殊;在感知觉方面,婴儿的视敏度、听敏度、颜色视觉、听觉、立体知觉等方面已初步形成并具有符号记忆能力、信息编码能力、动作思维能力以及简单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时间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言语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发展学家普遍认为:语言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0~3岁儿童的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2]
二、0~3岁儿童在人类生涯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童年期甚至是童年早期(即0~3岁)的重要作用,关于0~3岁儿童的研究也已经日益丰富深刻。
(一)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
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至死亡时的总和。”巴甫洛夫说:“如果你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才开始教育,那么你就晚了。”卢梭认为:“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0~3岁儿童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1. 0~3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从脑重量看,新生儿脑重平均370克,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2岁末约为3倍,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其次,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计算,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却能开发到50%,更大的潜能开发于3岁之前。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好从0~3岁开始教育。
2. 0~3岁蕴含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只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这一概念是从奥地利著名的动物学家劳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989)在研究小动物发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印刻现象”引入的。“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对接受的刺激所表现出的恒常的尾随反应的现象,诸如追随对象、偏爱对象、对象消失时发出悲鸣等。“印刻现象”只有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反应,小鹅在生后1~2天有追随一个活动物体的行为,过了这时刻,就很难再形成这种行为了。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对于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的发展上。人生下来也有很多活动潜能,如不给予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先天白内障失明的人,如果过了5年再做手术,即使复明,也很难辨别东西,因为即使看到的东西进入大脑,然而大脑已丧失了把信息变成图像的能力。0~3岁是智能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幼儿的智能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如新生儿就能看和听,有嗅觉、味觉和触觉能力。据研究,3~4个月的普通儿童能分辨红色,分辨相差八度的音和成人发出的声音,4~6个月的普通儿童能用动作区分不同的字,如看到“吃”用手指口,砸顺嘴,见到“吹”字用口吹吹气,所以在儿童早期已有巨大的智能潜力。我们所熟知的印度狼孩很好地例证了“关键期”这一规律。
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山村里发现的两个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被送进孤儿院抚养,阿玛拉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卡玛拉活到16岁时其智力只相当于一般儿童3、4岁的水平。1929年狼孩的抚养者辛格在《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记载了卡玛拉被教化的经过。刚发现时她的生活习惯和狼一模一样,经过7年教育之后,卡玛拉才勉强掌握45个词,会说简单的几句话。狼孩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关键期”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十分重要,错过关键期教育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二)0~3岁之前是人类性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曾告诫我们:一个人的形成是从他的早期就开始了,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儿童时代所过的生活是与成人后的幸福紧密相关的。文化、习俗、观念、理想、情操、情感、情绪、宗教的吸收都是在这个有吸收力的心理时期,在儿童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形成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人的性格大都是在人生中的最初几年形成的,不仅如此,在这几年内在人的性格中所形成的东西是很牢固的,乌申斯基称之为“人的第二天性”。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类的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行动、自我意识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种种心理活动都开始发生,是个性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无可替代、难以改变的影响。蒙台梭利提出,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如果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往往性情比较温和友爱,易形成信赖感。相反,其心理发展可能会受到极大摧残,并最终变得智力低下、性情粗暴。[3]
视野拓展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学专家卡斯比教授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们做了如下一个试验观察:选取1000名3岁幼儿,以面对面观察、谈话的方式进行测试,将他们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3年后,这些当年的儿童已经成长为26岁的青年。研究者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通过观察及对其亲友的调查,得出如下结果:充满自信者成年后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强。良好适应者成年后自信,不容易心烦意乱。沉默寡言者成年后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影响他人。坐立不安者成年后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更易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自我约束者成年后和3岁时一样。其结论是:3岁幼儿的言行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4]
第二节 0~3岁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对0~3岁儿童发展都有相关论述,本节将从国内外历史角度进行阐述。
一、国外0~3岁儿童的发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经济落后,人们愚昧无知,几乎没有儿童的观念,更谈不上儿童的地位。父母和社会对儿童握有生杀之权,大量的杀婴、弃婴、性别虐待等现象比比皆是。
(一)古代社会的儿童发展
文化发展较早的古希腊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提出了最初的儿童观,如柏拉图假设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相信教育在儿童早年形成健康的身体和习惯中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儿童具有可塑性,强调灌输道德、审美观念和发展强壮身体的重要性。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早期的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小大人”,即成人的雏形,人们完全以成人的要求对待儿童,即使是饮食、起居、穿着等生活方式,也都是以成人的一套用于儿童,在成人眼里没有儿童,只有小大人。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人们甚至从未想过,作为儿童,他们有自己的天性。在12世纪的油画中,儿童与大人几乎穿同样的服装,干一样的活,玩一样的游戏,儿童是“缩小了的成人”。13世纪以后,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如天使、圣婴耶稣、小天使丘比特开始像儿童了。圆脸蛋的小普托(Putto)出现于14世纪末,并且很快就成为一种装饰图案而盛行于世。
中古时期,儿童从属于成人社会,没有儿童期的概念,儿童仍然没能摆脱被忽视、轻视、丢弃等不幸的遭遇,而在某些地域和民族,由于受教会的影响,他们的儿童观带上了宗教色彩。如有的认为儿童无能无用,他们有专门的需要,需要爱;而有的则认为儿童有罪,杀子以求上帝宽恕赎罪等。
(二)近代社会儿童的发展
近代,儿童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儿童的被发现和儿童期的确立成为该时期儿童发展的显著标志。这种变革是因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人身依附和行为的束缚,要求自由劳动,要求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发展的新的思想体系而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的地位为中心,反对中世纪神学的以神为中心,歌颂人的伟大,强调人的价值,要求维护人的尊严,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在此文化背景下,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自然”的人,本性善良纯洁。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来自内部自然的冲动与外部压力必然的相互作用。他强调保持儿童的“自然人”的本性,教育要适合儿童本性,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划出的道路前进”。他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极力主张“自然需要在儿童成长为成人以前,儿童就是儿童”,提出要“尊重儿童期的独特价值”,从而发现、建立了儿童期。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的产物。
(三)现代社会的儿童发展
现代社会对0~3岁儿童发展的认识和态度日趋深化、科学化。世界各国都很重视0~3岁儿童的发展,有了0~3岁儿童的教育、文学、音乐以及0~3岁儿童自己的生活方式,服装、鞋帽、食品等。更重要的是,人们除了关心抚育儿童外,出现了种种儿童法,以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们开始关心儿童、研究儿童,尤其是心理、生理、医学、教育、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工作者,他们的实践和研究,开辟了儿童工作的专门领域。出现了儿童教育多种理论和课程方案的确立。儿童的研究、儿童观的发展,成为各种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学前教育机构和多样课程方案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我国0~3岁儿童的发展
我国关于0~3岁儿童发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现代社会,都有一些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0~3岁儿童的了解。
(一)春秋时期
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经对儿童心理发展表述有过不少光辉思想,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5]这反映了婴儿出生时,先天上有许多相近和相似之处,随着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其发展情况有愈来愈多的差异。这既反映了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心理特点,又强调了后天教育之重要。
(二)明代
到公元15世纪,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表述,他说:“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代之不容己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父母兄弟之亲,亦积习稔熟然耳……人也,非天也。”[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学者既重视人的遗传禀赋的功能,强调“天性之知”的作用,更重视婴幼儿在遗传素质基础上知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主体活动的功能。这一思想的表达与现代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十分吻合,为此,显得非常可贵。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对婴幼儿早期情感发展和游戏活动有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华。”[7]这表明王守仁强调游戏在婴幼儿早期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要求我们如同春风化雨,用盎然生意的教育影响去滋润婴幼儿的心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清代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对三四岁以内儿童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也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说:“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8]王清任不仅指出了脑髓生长与婴幼儿心理发展上的年龄特点,在中国婴幼儿心理学史上也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四)现代
我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是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也是陈鹤琴。他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808天全面的跟踪研究,观察记录其身心发展情况,如身体、运动、模仿、游戏和语言发展等,并将这些研究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此书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也是我国婴幼儿心理发展研究史上的一大丰碑。
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国外对婴儿进行研究后撰写了专著《初生儿的行为研究》(1930)。儿童心理学家黄翼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对儿童的语言、绘画、性格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艾伟编制了儿童心理测验,肖孝嵘、陆志伟和吴天敏介绍并修订了国外的儿童心理学测验,艾华(1923)、肖恩承(1928)、肖孝嵘(1936)、黄翼(1946)等分别撰写了儿童心理学教科书等。这些早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为我国儿童发展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9]
表1-1 过去与现在有关儿童的观点[10]

第三节 0~3岁儿童发展论述的历史回溯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因而更加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
一、普莱尔关于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研究
普莱尔(W. Preyer,1842~1897)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儿童心理》,这是他根据对儿子进行几年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而撰写的。这是一部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儿童心理学专著,包括三个部分:儿童感觉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11]
普莱尔认为,在新生儿刚出生时,味觉是最优先发展的。随后,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相继得到迅速发展。他说:“情感是最先明确地出现的,并且支配儿童的行为。”[12]
普莱尔对意志的研究,是从动作入手的。他将动作分为四类,即冲动动作、反射动作、本能动作和意念动作。这四种动作可以发展出一切其他中枢运动型的动作,如表情动作(笑、点头、摇头、亲吻等)和熟虑的动作(有意识的、动机参与的动作)。普莱尔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详细地叙述了各类冲动的、反射的、本能的、模仿的、表情的和熟虑的动作的发展趋势。表1-2是他概要地列举的熟虑动作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特征。[13]
表1-2 0~3岁儿童熟虑动作发展时间和特征[14]

普莱尔的专著《理智的发展》主要论述儿童语言的发展。他指出,到2岁末,儿童能初步掌握说话的能力。他还指出,婴幼儿说话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婴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从无语言概念向语言概念过渡的过程,婴幼儿智力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15]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人格结构有三种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由本我发展而来,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16]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他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性本能集中投放于身体的特定部位(敏感区),以此为标准,他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0~3岁儿童涉及口腔期和肛门期。
口腔期(或口欲期)(oral stage)约从出生到1岁,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性的集中区域在口部,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与满足。若口腔期婴儿在吮吸、吞咽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如乐观开朗,即口腔乐观(Oral Optimism)。反之,若此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使婴儿无法由口腔活动获得满足,将会留下不良影响,此种不良影响又称口欲滞留(Oral Fixation),长大后会有负面的口腔性格,如口腔性依赖(或口欲性依赖)(Oral Dependence)。它是一种幼稚性的退化现象,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们不能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向成人(特别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有一种返回母亲怀抱寻求安全的倾向。又如口欲施虐(Oral Sadism,指个体不自觉地咬人或咬坏东西的口腔倾向)及悲观、退缩、猜忌、苛求等负面的口腔性格,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咬指甲、烟瘾、酗酒、贪吃等。
肛门期(Anal Stage)为1.5~3岁,性感区在肛门。在这一阶段,由于幼儿对粪便排泄时解除内急压力得到快感经验,因而对肛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因此获得满足。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为了养成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矩,加以训练。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儿自己控制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可以因而建立,从而使幼儿长大后具有创造性与高效率性。如果父母训练过严,与儿童发生冲突,则会导致所谓的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一种是肛门排放型性格(Anal-expulsive Character),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调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性格(Anal-retentive Character),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应注意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深受卢梭和杜威的儿童观的影响,他认为儿童是天生的、主动的有机体。儿童是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或顺应,或是把外部现实的材料并入个体已存在的结构,或是改变已有的内部结构适应现实,以取得平衡,得到发展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婴儿期就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智力。他把婴儿期称为感觉-运动阶段(即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半或2岁的阶段),并把这个阶段的儿童智力称作感觉-运动智力。在这个阶段,婴儿既没有语言,也没有再现表象,只有动作活动。因此,儿童最初的智力是从感觉开始的。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17]
视野拓展
三山实验
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如图1-1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图1-1 三山实验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18]
在皮亚杰的理论影响下,人们还建立了个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包括0~3岁儿童活动计划)。
四、格赛尔的成熟理论
格赛尔(Gesell)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视野拓展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见图1-2)。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图1-2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发展的指标与年龄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而在特定年龄阶段之前,练习或者无甚效果或者其显著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趋于消失,而如果某项心理机能在其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受到阻碍,那么之后的发展将变得很困难,即存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基于上述观点,动作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行为能力,其发展也是由遗传、成熟等先天因素决定和制约的。如婴儿早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作发展——爬行、独立行走等似乎也存在“关键期”。“预成论”夸大了成熟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董奇、陶沙等人认为动作与婴儿心理的发展存在双相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动作作为人的心理机能的一部分,婴儿心理发展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动作的增加和精确化;另一方面,动作的发展也会促进婴儿其他心理功能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五、福禄贝尔的天性教育
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某些禀赋和特质。幼儿教育鼻祖福录贝尔(Frobel)认为“儿童既不是一堆蜡,也不是一团土,而是一个自动的个体。人出生时是善良的、完美的、自动的。自动就是儿童渴望做某些事,是儿童内部的自我需要,是内部倾向的一种外部形成,而内部是基本的。”他还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内在的东西的萌发,人的教育就是助长这种萌发。”因此,他的理论中有一句名言:“教育、教学和训练,在其根本的特征上,必然是被动的跟随的,决非命令式、戒律式或强制性的。”
六、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人是不定的,是受外部刺激支配的、消极的有机体。人的行为由外界刺激产生、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