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罗良忠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505414
ISBN:978730910408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338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罗良忠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30910408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自互联网和新的通信技术出现以来,家校沟通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例如,2007年4月17日,上海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已覆盖全市19个区县,覆盖超过120万户家庭和近2000所中小学、托幼机构,覆盖率接近100%。上海高校对学生班级的管理,统一使用了上海市教委开发的“易班”网络沟通平台。网络留言、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自动发送的手机短信等电子沟通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沟通方式获得了质的飞跃。
但是,任何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往往并不完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早期的迷恋过后,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这些网络沟通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家校沟通平台的具体应用现状、效果、影响因素、改进与创新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我们分别以教师和家长的身份参与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家校沟通平台(如“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校讯通”、微博、BBS、MSN、E-class等)使用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的实证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平台的家校沟通活动(目的、内容、形式等),解析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以促进家校沟通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当前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出发,结合目前上海市家校沟通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证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家校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及沟通实效产生的影响,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之创新、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概念的界定
1.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技术而言,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手机网络、Twitter博客、即时通软件等为代表,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
2.沟通
沟通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了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是将信息编译,并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与理解的过程。
3.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
4.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文献回顾
(一)国外有关家校沟通的研究
1.关于家校沟通的效果研究
1994年,哈德森(Henderson)通过研究发现,当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时,可以产生如下结果:学生将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业成绩;学生出勤率高,完成作业的情况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更高的毕业率;学校升学率更高。
2.关于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研究
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决定着家校沟通的层次,对此,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V.Morgan)等人认为通常有三种沟通层次:一是低层次的参与,比如学校对家长进行的家教培训指导;二是高层次的参与,比如家长自愿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三是正式组织上的参与,如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代表所有家长行使参与教育的权利,能够对学校发展和教学起决定作用,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
3.关于家校沟通中的家长角色研究
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将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一是支持者和学习者,如家长参加家长会、学校发的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等;二是自愿参与者,如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学,帮助学校举办活动、为学校捐款捐物等;三是决策参与者,如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家长通过此类组织作为决策者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在合作中承担的角色决定着其参与教育的层次。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主张,家校沟通活动应该以合作目的来划分。他认为许多学校要求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以下几种目的:一是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方式有约见家长,家教咨询委员会等;二是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教育,主要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信息与资源中心等;三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四是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4.关于家校沟通的实施要点研究
1998年4月,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联合开发了一项“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该研究强调家校沟通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及其未来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充分有效实施家校沟通的五个要点:一是如何吸引或鼓励家长支持;二是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三是在支持学校教育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四是家庭和学校达成一致;五是家长参与学校评估。
(二)国内有关家校沟通的研究
1.国外相关情况的介绍
王艳玲介绍了英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践的一种家校沟通形式——“家长教学助手(PTA)”,为我国实践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成功范本。陈峥、王建梁对美国的PTA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娟、史景轩介绍了日本的PTA在学校教育中担当的角色和作用,对我国家校沟通组织的革新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杨天平介绍了欧洲七国的家校沟通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与学习欧洲的先进经验打开了一扇窗口。
2.国内的相关实践研究
上海学者刘峻对国内家校沟通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家校沟通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指导模式。20世纪80、90年代,家校沟通基本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教师讲,家长听”是这一阶段最为形象的写照。第二阶段为服务模式。随着家庭参与度的增加,学校由指导者变为服务者,从原来的只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到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包括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品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从只关心孩子的发展到孩子和家长的共同发展。其实,两个阶段并无本质性区别,后者只是拓宽了学校的指导内容,增加了一些人性化色彩而已,家长作为学习者与支持者的实质并未改变,合作依然处于较低层次。
金绍荣、王德清介绍了国内一种家校沟通新形式——“家长代言人”制度。家长代言人由家长自愿报名,学校和家长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出,代表家长直接与学校对话,行使参与学校教育的职能。
宋全政、于明伟介绍了威海基础教育界通过网上直通车、亲情家长会、家长接见日等形式开展的家校沟通实践的可贵探索。刘华善认为,家校沟通中和谐亲子关系最为关键。而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小学开展的《亲子1+2》课程,对家庭教育课程化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与有益尝试,使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都受到启迪和教育。
3.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研究
宋广文、何非认为我国当前的合作存在三种情况:缺乏合作、合作失败、合作低效。要解决合作问题,必须从强化观念、家校互访、建立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四个方面对家校沟通的实施进行优化。陈昉认为国内家校沟通中存在信息交流单向性、双方地位不平等、关注重心背离、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交流内容单一狭隘、家校沟通随意性和低频性、家校沟通程式化和机械化七个问题,并一一进行了分析。彭茜、郭凯从“不愿”和“不能”两个角度,对影响家校沟通发展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信息共享、加强交流与理解、家校之间平等与互惠互利、目标一致、创造接纳与兼容的学校文化氛围、循序渐进地消除障碍的基本策略。
(三)国内外有关新媒体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认为:新媒体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技术而言,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手机网络、Twitter博客(微博)、即时通软件等为代表,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新媒体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征。这四大特征也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数字化后,可以实现多样强大的传输方式和日益低廉的储存成本;新媒体将所有媒体形式内容整合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储存、播放、传输),体现了极大的融合性。
(四)国内外有关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研究
1.研究内容方面
目前家校沟通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理论基础、家校沟通方式的分类以及家校沟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变化、家校沟通的障碍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有关“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校讯通”平台的研究集中于对“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校讯通”平台出现的背景、平台的主要功能、平台使用效果的描述及理性分析等。
2.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家校沟通相关的研究一般采用思辨的方法。国外有一部分家校沟通具体对学生有什么影响的实证研究。国内有关“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校讯通”平台的研究基本上缺乏实证研究。
虽然国内已有一些关于“校讯通”平台的研究,但基本上属于较低层次的研究,集中于推广应用及初步认识阶段,还缺少对“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的具体应用现状、效果、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研究目标
通过传统家校沟通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家校沟通方式的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的方式,实证研究上海市大中小学采用新媒体家校沟通方式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现有的家校沟通方式的缺陷;最后提出构建新的家校沟通平台的设想或政策建议,供上海市教卫系统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五、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根据决策咨询类课题的特殊性质和要求,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界定基本概念,回顾中外文献,确定研究目标、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简要梳理国内外有关家校沟通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传统沟通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
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研究新媒体环境对上海大中小学家校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及沟通实效产生的影响,分析现有沟通平台的缺点和不足,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家校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为改进上海目前普遍使用的家校沟通平台或构建一个全新的沟通平台提出设想或政策建议。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将遵循“框架设计→资料收集→理论评述→现状调研→专家咨询→修改定稿”的研究思路(见图1),综合运用资料收集、比较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座谈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图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资料收集
利用网络查询和文献调阅等方式,尽可能地收集国内外有关新媒体环境下的家校沟通方式的资料和文献,系统梳理国内外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家校沟通方式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经验。主要就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考察家校沟通及“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研究现状,以已有研究为起点,从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2.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传统的家校沟通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家校沟通,来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更好地实施沟通并进行沟通方式的创新。
3.实地调研
选取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家校互动”网络平台推广应用的现状、找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4.问卷调查
以自编“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调查问卷”为工具,以使用“校讯通”、易班等网络沟通平台的部分学校为取样范围,以家长、老师、学生分别为受试者,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等方式填答及回收问卷。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从而把握当前使用“校讯通”进行家校沟通的现况,认清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其更好的使用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5.专家座谈
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组提出的有关政策建议进行座谈,确保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其成果奠定了家校合作与沟通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如下。
1.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校、校长、教师同家长的联系。他强调两点:一是在学生学习的最初几年,要特别注意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二是这种联系指的是学校同父母双方的联系,不是只联系父亲或只联系母亲就行。他还专门拟出了学校与家长谈话的题目,这些话题都有较强的针对性。
2.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教育视为培养人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非常细致而艰巨的学问。家长的自我修养非常重要,其品格修养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的楷模作用使孩子一生受用不尽。
3.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
父母不能溺爱娇纵孩子,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听之任之。要适当限制孩子的愿望,让孩子知道劳动的艰辛,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4.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指挥者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喻成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群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责任最重。学校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又承担着“指挥者”的任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的不断指导与帮助。
二、社会资本理论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是通过对社会关系投资并能获得回报的一种资本,它不是个人的所有物而是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源。它特别强调了随时间演变而形成的人与人间频繁且交错的关系网络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关系网络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和集体行动奠定了基石。
在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S.Coleman)看来,“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教育问题时,科尔曼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对儿童成长有价值的那些社会规范、社会网络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尔曼通过对基督教学校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基督教学校的学生,包括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较为优秀”的原因。他认为基督教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构成了一个具有同一价值观的社区,在这种社区中,学校的教职员、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以共同遵从同一价值规范并保持两代人之间经常相互交流为特征的社会关系网,正是这种“社会资本”强化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所有学生都易于获得成功。
对于包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公立学校,科尔曼建议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与社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来增加其社区的“社会资本”,他相信学校与家庭之间开放而坦诚的交流具有很好的功效,公立学校应当利用这种存在于家庭和社区之中的潜在资源来增强教育效果。
三、系统生态理论
系统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是一种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必然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Hobbs)、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Urie Bronfenbrenner)和刘易斯(A.Lewis)。
布朗芬布伦纳将社会影响分为围绕青少年扩展开来的各种系统。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微系统”(Micro-System)。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接下来是朋友和学校。“中系统”(Meso-System)主要指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外系统”(Exo-System)是指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宏系统”(Macro-System)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道德观念、习俗及法律。
霍布斯主要研究的是家庭需要,他采用系统生态理论来分析青少年家庭和学校的关系,他认为青少年的问题不能与其亲友、学校和社区割裂开来,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与其家庭密切相关,而学校和社区是为其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
刘易斯认为,通过系统生态理论来分析解决青少年、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很有效。
根据系统生态学理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必需的,教育这一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教育系统的运转。同时,教育还受系统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系统既是一个自变量,又是一个因变量。作为教育主要要素之一的学生与学校教师构成师生关系,又与家庭中的父母构成亲子关系,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
四、重叠式影响理论
美国学者艾伯斯坦(J.L.Epstein)等人在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重叠式影响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of Influence),以此作为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
重叠式影响理论认为:家庭、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独特的部分,它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力是彼此重叠的。至于彼此重叠的范围大小与深浅程度,则取决于时间发展与个体行为特质两个因素,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及年级的改变以及孩子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环境的差异,家庭和学校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不同的方式和力度。
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叠式影响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重要”、“要努力学习”等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为学生成长承担共同的责任时对孩子发生了重叠的影响。
重叠式影响理论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地积累,将儿童置于一个关怀型社区之中,将增强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促进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
一、家校沟通的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不论是传统的沟通方式还是新媒体下的沟通方式,沟通的内容相似,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面:上课时的行为表现、完成课堂作业情况等。
(2)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方面:包含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身心健康状况、平时表现、思想品德等。
(3)教师的教学方面: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标准等。
(4)家长亲子方面:包含学生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学习、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等。
(5)学校活动内容:包含学校政策、学校活动等。
(6)彼此的教育理念:包含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二、传统家校沟通的方式
(一)美国家校沟通的方式
在美国,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沟通,沟通方式灵活多样,各个学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除了中美两国都有的五种方式——家长会、家访、电话、电子邮件、网络沟通外,美国还有一些为我们不常见的沟通方式。
1.家长学校
美国许多学区都设有“家长学校”,它以“教会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技巧,使他们成为完美的家长”为宗旨,课程设置包括:教授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在孩子做错事时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等,所教内容几乎涵盖了年轻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2.介绍信
通常在学年伊始,教师会给家长写一封介绍信,介绍学校、教师、班级等情况,让家长明确他们对孩子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建立教师乃至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3.班级时事通讯
教师定期向家长发“班级时事通讯”,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及表现,以及有关学校的教育情况及如何参与等信息。
4.个人便条
教师定期向家长发送个人便条,通告家长有关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表扬值得赞赏的行为;或通知家长有关学生的活动、旅行、参加营养午餐的同意书及费用等。教师也常用个人便条的形式向家长的合作表示感谢等。
5.每周家校交流文件夹
文件夹通常在每个周末由学生带回家,每周一再由学生带回学校。里面有学校给家长的有关学校活动的通知,也有学生的作业记录,家长由此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与教师就孩子完成作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等情况进行书面交流。
6.教学参观日
对教师而言,这是直接向家长说明教学计划的好机会。在参观日里,教师会向家长介绍他们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主要的教学活动、家庭作业、评价程序、常规训练的要求等,家长也有机会参观学校的设备、向教师询问问题及观看学生的作品等。通常在教学参观日还会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校长会把学校的计划向家长作简要的说明。
7.非正式接触
有的教师会在早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迎候学生及其家长,简单地了解学生晚上在家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建议。
8.“教师—家长”联谊会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家长”联谊会,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此举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9.家长角
家长角一般设在学校建筑物内的一个角落,角内包含一些书刊及其他资料,供家长浏览或借阅。
10.特殊情况卡
为学生成长而发给家长的一张特殊情况卡,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二)中国传统家校沟通的方式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家校沟通方式虽然有差异,但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国内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校互动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几乎为每个学校所采用,也深受家长的欢迎。它可以使家长了解学校、班级的办学情况、发展状况,以及子女在班级的表现与学习情况。家长会的形式一般以班级家长会居多。如果组织得好,家长会也可以成为教师与家长双向交流的一个平台。
2.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又称“学校开放日”或“家校开放日”。这是学校在预定时间、有目的、有准备地邀请家长来校参观或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3.家长委员会
这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家校合作形式,家长可以对学校的各类事务提出意见与建议,使学校的运作更为合理与高效,但决策权仍在学校一方。
4.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或家校联系簿)
这是家校互动的一种书面联系方法,各学科的教师定期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对学生在校的表现进行评价,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也能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写在手册上,再由孩子带回学校。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能起到一定的互动作用,但与前几种形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