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新教材大班科学活动方案汇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幼小衔接期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新教材大班科学活动方案汇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炜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505473
ISBN:97873091298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0786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版权信息
书名:幼小衔接期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新教材大班科学活动方案汇编
作者:陈炜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ISBN:978730912984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儿童不断生长的经验。这些经验既包括儿童的身体状况,也包括儿童的心理认知特征。幼小衔接教育需要立足在充分认识、把握儿童身心规律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幼小学段间的“双向衔接”。而导致幼小分离的根本原因是现有制度安排,为突破此种制约,幼小衔接的核心在于发现儿童既有的经验和其未来发展趋势,寻找其间最合适的途径帮助儿童成长,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前学习”到“学习中”的过渡,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儿童“生命经验”的衔接。
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启蒙教育应引导和支持儿童通过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基于上述认识,杨浦区“幼儿园大班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组依据幼小衔接期儿童入学适应性发展的特征及需求,从现状调查入手,提出问题,分析成因,寻找策略。经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开发了与上海学前教育主题教材相关的入学预备期科学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索区活动设计、科学类集体活动设计等。该课程旨在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探究习惯,帮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内容以大班“学习活动”为主线,补充设计教材素材中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注重为儿童创设感知探索的环境,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儿童后继学习奠定较好的科学经验基础。
本书呈现的教师实践研究案例内容涉及儿童科学探索活动过程记录、儿童任务意识培养、儿童观察习惯养成、个别化学习指导等。这些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对于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师教学策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研究儿童、研究课程的行列,用“爱心”与“智慧”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去了解儿童的需求,去观察儿童的行为,去理解的儿童的所思所想,让儿童的科学学习活动成为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经历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成长。
1 教研篇
1.1 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为迅猛的黄金时期,他们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处于入学预备期的大班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创造欲望也比较强烈。因而,此阶段是培养儿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科学课程列为学前教育三大核心课程之一。
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育不应要求他们掌握严格的科学概念,而应引导和支持儿童通过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科学活动应成为儿童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经历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
现行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教材中科学活动完全与各科领域整合,以主题形式开展。课程编制更尊重儿童个性特点及兴趣发展需求,充分给予儿童体验探索的机会。而入学后,儿童接受的是分科式教学,各门学科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上,幼儿园较为宽松自主,小学更为严谨规范。面对儿童入小学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幼小两个学段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这一特定时期,依据儿童发展规律及特点,缩小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减缓坡度。
2008年9月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组建了研究团队,对“幼小衔接期儿童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展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总结幼小衔接期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反思课程实施的问题与不足,于2010年10月起,将“入学预备期儿童适应性课程中科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基于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以及教师指导儿童开展科学类活动经验少、材料缺等实际问题而开展。
目前,上海市科学活动的课程编制中,针对入学预备期儿童适应性发展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内容并不多见。许多发达国家虽然重视儿童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但由于各国儿童入学年龄不同,国外课程中直接指向6岁左右的衔接期儿童的科学课程及教师指导建议也很少见。此项研究不仅能促进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更能为他们后继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研究开发的科学活动课程与新教材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研究汇总的经验案例和教学策略能直接应用于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活动的操作实施,从而促进教师丰富教学策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技能。
三、研究目标
通过与小学“科学与技术”“做游戏,学科学”科目的衔接性研究,结合大班学习活动教材,补充开发科学类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依据入学预备期儿童发展规律及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缩小两个学段科学活动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四、研究过程及经验成果
1.在现状调查中寻找问题成因
为加深了解入学预备期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现状,以及教师组织实施科学类活动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等情况,课题组分别对大班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开展了两项问卷调查。
(1)在对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①有85.3%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充满好奇、经常提问。
②有83.1%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喜爱动手操作。
③仅有16%的幼儿是通过操作体验来获取科学信息和经验。
④有69%的家长偶尔或从来没有带孩子上动植物园或自然博物馆参观游玩。
⑤78%的家长偶尔或从来没有与孩子一起做过科学小游戏。
以上数据说明大班幼儿在家接触科学活动的途径并不多,大多数孩子缺少科学活动的实践体验,许多家长虽然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需要,但并不重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动手实践机会。
(2)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
①与主题教材相关的科学知识问答题合格率仅为43%。
②对教师教育观的调查显示,有62.6%的教师认为幼儿探索能力培养很重要,有34.2%的教师提出幼儿实践操作是关键,有29%的教师关注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兴趣激发、好奇心培养、思考能力锻炼比较重要。
③在现阶段实施科学活动最大的困难与问题的调查中,有79%的教师提出相关材料及专用活动室缺乏,又有许多教师觉得相关知识经验和教学方法不足。
总体数据显现,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观,但知识储备普遍不足,相关教学经验缺乏。幼儿园科学活动设施和探索操作材料配备不够健全。
(3)问题成因分析及研究策略。
凡是带过大班的幼儿教师都有共同的感触,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变化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他们越来越热衷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多变性玩具,他们能长时间地专注探索物体的多样性变化,他们更喜欢自己寻找答案,满足于在未知世界里不断地动手操作和探索解密。显然,科学探索类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兴趣特点和发展需求。然而,家长并不重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动手实践机会,儿童的探索兴趣难以得到满足。
现行幼儿园教材的主题式课程,其内容及组织形式整合开放,教师必须对该年龄段儿童发展规律及特点充分了解,准确把握科学活动的核心经验和价值定位,才能合理引导、有效回应儿童探索中的突发问题。但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本身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职前的相关培训少,自身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低,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加上活动设施材料不健全,以及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得科学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多影响。
为了保证科学类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得到有效实施,加强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课题组决定将幼小两个学段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联手,合作开展实践研究。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增加活动材料的图示简介,对科学区活动的核心经验进行提炼,并在每个科学区活动中注明指导提示。由此帮助教师解决操作层面的实际困难。同时,组织教师开展职后培训,学习了解儿童成长规律以及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师丰富教学策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技能。
2.从目标衔接中统一核心价值
课题组研读了“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对照《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现两个学段共同提出的对儿童探究兴趣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发展目标,都注重为儿童日常生活积累所需的实践经验。可见,两者对儿童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于是,研究组依据幼小衔接期儿童发展特点及兴趣,统一了两个学段的课程核心价值,将幼小衔接期科学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在“情感与态度”“习惯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引导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首要关注儿童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次注重儿童的习惯能力培养,最后丰富儿童的认知经验积累。
课题组发现,两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幼儿园阶段重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培养幼儿探究能力。充分利用亲近自然等时机,开展各类实践探索活动。小学阶段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与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运用技术手段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将探究结果应用于简单设计,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幼儿园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时常出现目标定位过高或认知目标偏重等问题。
为了坚决杜绝幼儿园活动出现小学化倾向,避免人为加深学科领域知识的难度。课题组坚持以大班《学习活动》教材主题目标为标杆,坚守课程目标,把握核心价值,重点补充设计教材素材点中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内容。通过感知探索、动手操作等途径来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官体验。
研讨中我们又发现,有些主题如“有趣的水”“春夏和秋冬”涉及科学探索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有些主题如“我是中国人”“我要上小学”涉及内容很少。这是由各主题本身特质决定的,因而课题组并未强求各主题中科学活动数量的统一,而是尊重教材既定的主题目标,按需设计。
3.在互研互访中分析儿童发展特点
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活动课程开发,必须加强对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衔接性研究。两个学段的教师应共同为幼小衔接期儿童创设探索、发现、操作、互动的环境空间,使儿童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能拥有宽松自主的活动权,都能有机会参与自己喜爱的科学探索活动,以满足他们兴趣与需求,促进他们好奇心、求知欲的激发。
因此,我们不仅参与了小学“做游戏,学科学”的课程开发研讨活动,还邀请小学教研员和小学“做游戏,学科学”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一起参与到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课程实践研讨中。并将第一轮研讨设计的课程内容交给小学教研员审阅,认真听取他们的分析与建议。
课题组认为,多听取小学教研员及小学科学研讨组老师的分析,有助于对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目标内容深浅程度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教师对科学类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更有助于双方教师对两个学段儿童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的比较与了解。
在互研互访过程中发现,课题组设计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有时会在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重复出现。在与小学教研员反复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共同认识到许多重复出现的活动内容往往是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虽反复实践,但表现出的探究兴趣依然浓厚。许多科学活动在一两次的操作中未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需要反复探究操作来积累、巩固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理解。课题组还发现儿童在大班曾经的操作体验,到小学重复实践的过程中又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从而使经验结构得到补充。
研究表明,6岁左右的儿童无论是在幼儿园大班还是已经进入到小学一年级学段,思维的特点是一致的,都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不同的是他们前期所处的家庭、社会及幼儿园教育环境有差异,使得他们获取的已有经验和学习习惯、能力等方面产生差异。而这个时期的幼儿乐于探索、求真求知的学习品质应当得到珍爱和呵护。所以,我们认同了许多内容相仿的活动在幼小衔接期的学龄前后两个学段都能出现。当然,对于目标要求过高的、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部分都着重进行了修正。
4.在课程实践中改进教育策略
(1)关注学习环境的优化。
幼儿园科学类活动的探索强调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教师努力拓展环境空间,儿童可以自主选择在室内、室外走廊或操场等不同场所开展活动,也可以选择桌面、地面、椅面等不同的地方进行操作。这既给儿童无拘束的自由感,又可使儿童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而小学的科学探索通常在教室里、在课桌上完成。虽然对学生的探索空间和学习场地有限定,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探索观察更为细致,互相干扰明显减少,从而更有益于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
集两个学段的环境优势,我们在幼儿园科学类探索活动中,既保持原有的宽松自主的探索环境,又注意避免儿童在操作时出现互相干扰。教师会在不同的探索区之间竖起屏风,并提示儿童减少来回走动,降低说话声音。由此,儿童在探索中的专注心、观察力、思考力都获得了提高。
(2)注重操作材料的改进。
在互研互访时,经常听到幼儿园教师交流,羡慕小学教师有现成的探索器材,且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每人相同。幼儿园的相关活动器材大多需要教师自行准备,或购置或以废旧材料替代。在开放自主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幼儿园教师会设法提供尽量丰富各异的材料。儿童在探索时选择材料不同、探索方法不同,得出的经验也不同。而小学统一的操作器材,除去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学生学习、获得新认知的效率大大提高。
幼小衔接期儿童开始对事物的某一现象追溯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和成因,过于多元的探索器材使得儿童发现问题的前提不同,探索实验变量不同,对现象或问题的纷争也较多,教师往往对这些纷争束手无策。当儿童表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各有千秋时,教师对儿童在活动中到底获得多少体验只能形成模糊印象,这不利于教师分析了解儿童发展规律,为教师的观察指导带来难度。
然而,幼儿期是积累大量直接经验的重要时期,自主的探索操作所获得的直接体验将对其未来的生活学习有着深远影响。我们继续保留在探索区活动中的材料丰富和多元性,供儿童自己选择,以满足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有不同的探索需求。同时,课题组对一些集体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进行选择,控制相对变量。果然,幼儿在活动中讨论的问题更集中了,探索成功的几率增加了,对现象的认识更清晰了。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实践研讨时十分注重幼儿激趣、探究与操作,因而教师在材料准备环节投入的精力相当多。许多操作材料无处购买、制作费工夫,而团队教师知难而上,对各类材料反复研究制作,谨慎比较不同材料属性和特点,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力选用生活中熟悉易寻的材料。实践中,课题组教师拍摄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方便他人参考学习。
(3)重视记录表的合理应用。
观察记录表的运用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十分普遍,但在小学的相关活动中并不多见。这小小的观察记录表价值到底有多大?它对儿童的操作探索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课题组研究后发现,大量的观察记录表并未产生实质价值,仅有不到半数的儿童能较认真地完成记录表,许多儿童在记录表上随意涂鸦,而一些儿童干脆将其丢在一边。在活动中儿童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填写记录表,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愿意,甚至有的儿童会觉得反感。我们也看到一些儿童为了完成记录,反而打断了操作过程,干扰了探索思考,影响了学习效果。因而记录表投放是否有必要?记录表设计是否易于理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值得分析和思考。
虽说记录表的符号表征及统计分析可为儿童入小学学习做准备,《指南》中也有明确表述“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但任何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有适宜的场合和必要的价值,千万不可牵强使用或过滥运用。因而,课题组对课程中的记录表都做了细致分析和修改。以不干扰儿童探索为前提,记录表必须易理解、易操作,便于儿童分享交流。
(4)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参与合作活动既是一种品性的培养,又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的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是能与人合作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那些善于合作的人,更有机会赢得成功和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活动中儿童经常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合作活动形式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活动中经常出现,但两个学段教师组织的方法策略有所不同。幼儿园教师提出合作任务前会设计情境,激发儿童参与兴趣。小学教师提出合作任务语言简练、要求明确清晰,学生执行力高。通过研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互相汲取对方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本班儿童的特点,灵活运用。
(5)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与课题研究后,良好习惯养成重于认知能力发展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以往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生活习惯养成较为重视,幼儿园教育保教并重,教师对儿童的保育工作十分细致周全;而小学教育以教学为主,为了保证学习成效,教师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视。两个学段的教师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也是引起儿童入学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为减缓这种不适应,幼儿园教师开始重视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倾听习惯培养、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等。
通过努力,我们看到学习习惯培养对入学预备期儿童产生了重要作用。习惯好的儿童往往任务意识明确、探索专注、坚持性强,不易受同伴或环境因素干扰。活动结束后,他们会自觉地将操作器材等工具有序整理摆放。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入学适应有很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将伴随其一生,使儿童终身受益。
五、问题反思
本课题研究开发的课程内容仅局限于现行的幼儿园大班主题学习活动教材,而科学现象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每个角落,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绝不可能仅在课堂上完成。许多儿童在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奇妙的科学现象,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些话题同样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我们的课程也应当体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思想,在主题教材之外,补充收集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相关活动。如此的课程才真正鲜活、生动,满足儿童的需求。
入学预备期儿童在七八月份的暑假期间,有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是否可以给家长一些科学活动指导建议,开展一些家校合作活动或亲子类科学操作活动。我们期望将这些家校合作的科学类亲子活动也纳入到入学预备期儿童科学活动课程中,从而使科学活动课程越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2]刁丽娜.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6).
[3]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4]张丽.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分析[J].幼儿教育,2012,(4).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炜)
1.2 探索活动记录表的隐形作用
探索活动记录表,就是记录幼儿参与探索区活动的情况表,也叫探索情况记录表。我们在大班探索区开展科学活动的时候,正值“中国人”主题,于是我们根据中国古代的发明,设计了“一飞冲天”“有趣的沙漏”“活字印刷”“造纸术”“光影活动”“不倒翁”等一些适合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索区活动材料,并在相应的区域中投放了活动记录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小的记录表在不同区域、不同情况中应当是灵活而综合地运用,才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尤其在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和思维能力发展上,记录表就像是一位不出声的老师,发挥着隐形的教育作用。
一、记录表能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我班的记录表不是完全由老师设计的,而是经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后,师生共同设计完成的。此类记录表在活动初期是不出现的,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记录表来化解问题和矛盾。
有一次孩子们在玩“不倒翁”的时候,发现各种材料在制作不倒翁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在分享交流时,因为时间的延迟和材料的多样,没法清晰地通过表达来再现,于是他们提出可以设计一张记录表,将不倒翁“倒”和“不倒”的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材料都罗列在表格中,孩子在记录时可以用“√”等符号来记录成功与否。
表1 不倒翁记录表1.0版
孩子在掌握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后,渐渐不满足于只用一种材料来制作,他们发现了用两种以上的材料相结合,更容易成功、更有趣,比如橡皮泥和豆豆,棉花和珠珠,橡皮泥和珠珠、豆豆等等,原来的表格不能满足他们表达和记录的需求。于是,他们提出了修改的建议,将记录表设计得更开放,孩子们可以用简单的绘图来表示材料,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材料,有的孩子还会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数量来表示材料的多少和成功的关系。
表2 不倒翁记录表2.0版
让幼儿讨论制订的观察记录表,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设计的,能满足他们活动的需求,因而每个幼儿都能明确记录表的意图,进而能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自觉地记录。幼儿能将自己的发现通过自己设计的表格表达出来,会感觉特别自豪和骄傲,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记录表能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大班的探索区活动中有时需要通过小组协商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有时会有一些竞争游戏来显示各自的本领。这些合作与竞争往往需要建立一些共同的活动规则。此时,记录表就可以发挥其隐形的作用,将探索区活动规则蕴涵在表格之中,让“表格说话”,用图示来告诉幼儿该区域有哪些活动规则。
例如,幼儿在“一飞冲天”探索区活动中,发现纸飞机在加载不同辅助物时飞行的距离是不同的。幼儿很乐意用比赛的方式来比较哪个辅助物更有效,谁的办法更厉害。但在比赛时,必须有公平的“飞机跑道和起点”,于是在记录表上注明了“起跑点”和“试飞区域”。幼儿在活动时,自己就能通过记录表上的提示找到相应的活动场地,公平地进行比赛。
表3 幼儿参与制订的“一飞冲天”记录表
又如,有的区域材料比较受幼儿的喜爱,尤其是一些新创设的活动区,往往会同时涌入许多幼儿,发生争执就在所难免。老师通过口头提醒的方式比较被动也比较耗时,我们就通过记录表的数量来暗示区域内参与活动的人数,还可以显示前几天已经参与过此活动的幼儿,提示可以把活动机会让给没有玩过的同伴。由此,幼儿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争执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小小记录表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记录表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探索区活动中锻炼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关键,利用记录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锻炼。通过记录表不仅能进行感知和记忆力的锻炼,还可以有利于归纳、概括、推理等各类活动的开展。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此时,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勇于探索尝试各类活动,喜爱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光影活动”中,我们投放了暗箱和统计记录表格,让幼儿自己将看到的动物在表格中标注出来,并思考推理从箱子的不同角度所能看到的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图1 “光影活动”记录表
其实,记录表上的文字和图示对幼儿解读和理解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幼儿经常在这样的读图练习中,理解分析能力会逐步加强。比如在“沙漏”探索区活动中,在表格左侧有一个“小闹钟”的标记,在每种材料图片下面又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开始的时候幼儿并不清楚小闹钟的意思,通过分析讨论,他们知道小闹钟原来暗示着时间。幼儿还分析表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时间可以表示为“速度的快与慢”,也可以表示为“顺序的先与后”。在记录的时候,幼儿通常运用自己的“符号”来表达。幼儿在完成记录表的过程中,无论是读图还是用自己的符号来记录,都有利于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表4 “沙漏”记录表
虽然,探索活动记录表在探索区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价值也十分凸显。但我们也发现,有时记录表应用不当也会阻碍幼儿探索与操作。因此,记录表的使用时间、内容呈现以及调整情况都应当关注其应用的价值和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有效地使用记录表,发挥其隐形的教育价值,一定能为幼儿自主学习创设更多空间。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实践与收获。
(上海市本溪路幼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