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陆亚萍,詹丹,张彪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505531

ISBN:97873091101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4328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应用文写作教程(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教材是提供常识的,而常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应用文写作的规范体式来说,这种稳定性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利用一套固定的教材,似乎是保持这种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在当下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前提下,我们仍耗时耗力编写这样一本教材,是因为我们自信:在从事一项看似已经无法创新的劳动中,我们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些创意或新意。


常识无法创新,但是对常识的阐释可以创新。尤其是当这种常识被阐释得过于枯燥无味时,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创造性地传递出一些趣味。我们这样说,绝不意味着我们是在写一本趣味应用文的写作教程。这里涉及对写作自身特点的理解。从一方面看,说到纯粹的趣味性,以非文学性为自身特点的应用文写作,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文学性写作的纯粹趣味性相提并论。文学性的写作或者阅读能够给人提供娱乐,但是,要从应用文的写作或者阅读中来获得娱乐,这种可能性实在很小。不难发现,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产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冲动,即便自己不能胜任此项活动,即便他们的创作暂时甚至长期得不到别人的欣赏,也并不妨碍他们在无人喝彩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下去,自娱自乐。但是,出于创作的需要而不是实际的目的,来写一张通告或者通报的人,还很少见;也很少听说,有人能在纯粹阅读此类应用文时,从文字本身获得一种快乐。可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应用文的写作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其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文学性写作。所以,生活本身的新意和趣味,有时候也会从这些似乎是刻板的、枯燥的文体中散发出来。更不用说,我们有许多人时不时会犯些常识性的错误,而以常识来纠正这些错误,对读者造成的心理上的戏剧性效果,有时候是不亚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基于此,我们即便是阐释常识,也有所选择。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最常用、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才被我们重点讲解。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但认为写作知识无助于写作水平提高的观点,时有所闻。固然,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写多练,但是,了解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应用文的各种体例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没有必要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这样的套话来予以劝诫,道理很简单:用英国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那些敌视理论知识的人,倒不是他们不要理论或者没有理论,只不过他们的理论,是被一种陈旧的或者错误的理论所支配而已。在这样的理论支配下,那些可笑的错误,在他们的应用文写作实践中,才会一再出现。正是这种实践中的太多错误,更加强化了我们有必要再编一本教材的决心。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中,打破了那种平面展开的方式,用正面讲解、答疑、文体点评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聚焦知识要点。这表明了我们旨在用一种聚光灯式的观照,来呈现一种客观的知识,同时我们也力图用多种文字的触角,来寻求读者接受知识的最佳兴奋点,从而为我们的教材找到知识与读者联系的真正通道。这是本教材的最低目标,其实也是最高目标。换句话说,让本教材的编写不致成为一种重复劳动,既是我们卑微的希望,更是我们高层次的期待。而只有读者以及读者的实际使用效果,才能检验我们的希望是否绝非一种好高骛远的奢望。我们真诚期待着读者诸君的反馈意见和同行专家的批评建议。


编者


2014年9月

上编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外部论·


第三章 内部论·

0030-01

第一章 引论












导学 作为全书的引论,本章对应用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一是概括了应用文的概念;二是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从应用文特点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正因为应用文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单纯从概念和理论上来分析其特点,尚不能对应用文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三是我们在教材中引入了历史的视角,对应用文发展的脉络加以简洁的勾勒,这也是把理论分析放到现实基础上的重要手段。
助学建议 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概念和特征,了解应用文的历史渊源。
自学建议 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概念、特征和历史渊源。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的概念


应用文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为处理公私事务经常应用的、具有规范体式的工具性文体。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是应用文写作的用途、作用。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交流信息、协调或者指导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等等,就会从事的这样一种书面表达活动,即应用文的写作。


二是应用文写作具有的规范性。即应用文的文体格式、语言表达、甚至书写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写作规范要求。在应用文中,每一文种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规范,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则是国家政府颁布了明文规定,是我们在写作中不能突破或随意创造的。


三是应用文写作以书面语言为工具。应用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书面表达,使用的不是口头化的语言。应用文的文,更严密简洁,也更规范。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特征


对于文章,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是外部的分类,就是把文章分为应用性文章和文学性文章两大类。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出应用文写作的一般特点。还有一种是内部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应用文内部进行细分,从而区分出内部大致类似的共同文类。就我们的教材而言,是把应用文一分为三,即:法定公文、日常事务应用文和商务应用文,并在这三类中,再进一步细分出每一种文种,来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一、一般文章的写作流程特征


一般文章的写作模式包括了四个要素。首先是作者,没有作者就没有文章的产生。就应用文来说,这个作者也许代表个人,如“个人一年学习总结”,也许代表集体,如“部门年度计划”(执笔人常常是领导或者集体意愿的代表)。其次就是文章,即载体。第三个要素是客观对象,即文章反映的内容。第四个要素就是读者。这四个要素从写作流程链来说,是互有关联、缺一不可的。


二、应用文的特征


从一般文章的写作流程的角度把应用文与其他类别的文章作一个比较,就可以概括出应用文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用性


应用文写作目的实用,对象明确、具体。如发一个“会议通知”是为开一个会,布置一件事;写一个“计划”,是要对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及任务,预先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等等。绝大部分应用文的写作动机往往不是源于个人对生活的感触,更不是个人感情的宣泄,而是由于实际的生活、工作需要或者领导指示的下达,即,是所谓的“遵命写作”。应用文的实用性是指所有的应用文都是为实际需要的“用”而写的,或者是需要解决问题的“请示”,或者是交流信息的“简报”等等。而一旦付诸使用,就会产生一定的功用,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强制性的功能作用,比如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公约”、“规定”。每篇应用文都有特定、具体、明确的功能。许多应用文——比如公文写作——都代表着发文机关的集体或者主要领导,代表着一定的组织或单位主管、法人代表,而实际的执笔者,并不署名。文学性写作,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的作者就相对固定,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具体直接,可以是作者本身抒发胸臆的需要,或是文学作品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受用”、“大用”,它的用的意义显然更为宽泛,是与应用文的直接交流、管理、规范等的实用性作用完全不同的。


(二)时效性


应用文的实用性要求所有的应用文都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写作的,所以同时也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它的时效性是长短不一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文种,比如“规划”,它的时效性可能比较长,如五年或者一生。也有的文种,比如对交通管制时间的“通告”,时间一过,这一管制通告就自然失效。还有的文种,对时效做了特别约定,比如签订合同,有时候双方会对该合同的有效期进行约定。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间与“作用”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反映的内容具有时代感,这个“效用”就可能越超越时空,越有意义,价值也就越大,所谓经典就是这个意思。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的最大的价值是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详细了解19世纪法国和巴黎的全景图,特别是关于巴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场景图。他的作品至少是后来人们直观了解过去巴黎生活的资料之一。恩格斯曾经说过,巴尔扎克提供的东西比法国当时的历史学家们提供的还多。


(三)规范性


应用文中的各类文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比较固定的体例。从标题、开头到结尾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文章安排的方式,甚至包括用语,都有一定的规定。尤其是应用文中的公文写作,《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十五种公文的格式,在标题、编号、正文、用印、发文日期、书写格式、用纸大小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相对于有各种“束缚”的应用文,文学类写作则不但可以而且提倡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风格和独创性,系“成一家之言”之作。


应用文的规范性还包括对文种选择的规范,尤其是法定公文的每个文种有其适用范围的要求。不同的应用文体有不同的功用,反映了不同的行文目的和要求,有的还反映了收发双方之间不同的身份关系。例如向非上下隶属关系的有关部门请求批准,就选用“函”而不能用“请示”这样的文种,又如办学招生可用“启事”、“广告”而不能用“通告”。


(四)真实性


应用文写作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客观对象的真实性,包括事实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很多应用文,文中所写的数据、材料等,要真实、准确;所发布、传达的上级指示精神要确切。应用文写作,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为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服务的,所以应用文作者观察、了解、调研、反映的对象必须是自然的实际情况,只有建立在真实内容基础上的思想和信息才会使人信服。比如,发一个“简报”,里面涉及的人和事都必须是有名有姓、确有其事的,作者在写作时不能任意虚构事实、主观臆断,否则就会成为无稽之谈,非但达不到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反映情况、指导工作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作者也许还将承担一定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而文学类写作反映的客观对象则允许虚构、允许发挥想象,所谓的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即是经过加工的真实。比如,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名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作品是个虚构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不真实的情节,如:摇篮会飞,大雨一直下了四年多,死人寂寞了回来找活人聊天,生出长猪尾巴的小孩,等等。读完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引发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受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应用文则不同,真实性是应用文特征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要素。


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的源流


在人类历史上,应用文写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和手段,应用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三千多年以来,应用文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约定性和规定性的文体。


我国古代最初的写作,都是基于实际应用的社会需要。殷商时期是我国应用文产生的时期。《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可见,最早的写作,是为了替代原始的“结绳”记事的功能。随着文字的产生,开始出现书面的应用体裁的文章。见于甲骨文、钟鼎文、《尚书》等的典、谟、训、诰、誓、命、令、檄等,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章,都具备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等特征。典,即典常,它是记述古代帝王法的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谟,是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如《尚书》中的《大禹谟》;契,即券据,这是公文中最早的一种,用以记事立信,是后世契据的前身。以上种种,均属于应用文写作的领域。


应用文写作在秦汉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社会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应用文也“书同文”,在写作格式和名称等多方面作了相应的改革,比如,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上书”为“奏”,天子自称为“朕”等,形成了较为规范、完整的体制。汉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应用文文体也趋于纷繁和完备。“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汉书·刑法志》)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凡群臣上书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对应用文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在《后汉书·刘陶传》中出现了“公文”一词:“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这一时期,第一次明确了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各自文体和应用,应用文名篇也成为典范之作,对后来的应用文写作影响深远。如西汉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应用文写作已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公、私应用文的体裁特点明显,在实际使用中更切实可行,并增加了新的应用文体。如,在秦汉的基础上增加了“移”这种平行应用文,贺表、列辞、牍状等都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文体。尤其是有关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功用、规律的理论研究,全面深入而富有意义。同时,这一时期的很多文学名篇佳作都是标准、规范的应用文,历来受到推崇。如孔融的《荐祢衡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被并称为“表之英也”。曹操的写作,文体标准,言简意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及嵇康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都属应用文的上乘之作。


唐宋时期的应用文继续发展、成熟并走向高峰。各种体裁名篇如林,文种使用的新规定及新文体的增加使应用文系统更趋完备,达到历史高峰。隋、唐、宋开始使用的文体就有音、咨、申状等。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应用文中的名篇,而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涌现的名篇更是不胜枚举。


相对于唐宋时期的高峰,元明清是应用文写作的稳定时期。创作上虽不及唐宋时期辉煌,但在应用文研究方面渐趋深入,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其中都对公文的各种体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影响广泛。这一时期突出的变化是对应用文的分类更加细化,如明代的上行文就有题、奏、启、表等十几种之多,但也相当繁琐。清朝对传统应用文进行了由繁到简的重大改革,至清末则把下行类应用文章合并为“诏”、“令”,上行类统一为“奏”、“折”等,对之后的应用文写作影响很大。


从五四运动至当代,应用文写作进入了重大革命时期。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带有历代封建标志色彩的应用文体被废止,如“诏”、“奏”、“上书”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制定的《公文程式》中规定的文体类型只有五种:“令”或“谕”;“咨”;“呈”;“示”(但经参议院议决之法规,应由大总统宣布者曰“公布”);“状”。


不久,临时政府内务部又在一份复函中对以上公文的名称和用法作了补充和解释:“《公文程式》所指各种外,尚有一种曰‘批’……‘批’、‘谕’、‘令’等之义别:凡上级公署职员命下级公署职员或职员命人民者曰‘令’;凡命令而又含有劝导之意者曰‘谕’;凡受有呈阅而裁决判断之者曰‘批’。”另外还明确规定:“行用于外国之公文”为“照会”。同时,应用文在语言表达上,白话文逐步取代了文言文。这个时期是应用文写作古代与现当代的分界和转折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逐步建立、规范了自己的应用文写作系统。国务院办公厅在1951年、1957年、1981年、1987年、1993年、2000年、2012年七次修订、完善、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使之与社会生活的发展更相适应和适用。这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教材中都有体现。


从应用文写作的漫长历史来看,历代应用文的写作基本都是在传承、改革前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并逐步完善的,其时代特点明显,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都是源于实用这个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文的继续发展也是必然的。


equa学习重点


应用文的概念和特征。


equa学习难点


应用文的发展源流。


equa本章小结


应用文的概念和特征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其具体要求,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了解应用文的历史和概念、特征,有助于在写作应用文中有一种更自觉的意识。

第二章 外部论












导学 任何写作活动都有外部和内部的构成要素,应用文写作也不例外。从文艺学角度看,当初,一些理论家分出创作的外部论和内部论,其目的是为了把外部的构成要素排除于理论研究的大门,通过最初的一次分类,似乎一劳永逸地打发走了各种外部的制约要素,从而可以让自己来专心研究作品内部诸如文体、语言、修辞等方面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在这里仍然采用这样的外部与内部之分,倒不是为了轻视外部的要素,要求大家也专心于文字等形式方面的雕琢,而只是从不同特征出发来对要素予以分析,是把外部特征放在与内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甚至认为,与文学作品相比,应用文的外部特征也许要比内部的技巧性的要素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一篇无关社会现实的文笔优美的文字游戏式作品,也许会受到一部分读者欢迎,且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一篇应用文如果是这样被写就的,也许就无丝毫存在的价值了。文章的外部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作者、读者和社会三方面,我们的论述也依此逐步展开。
助学建议 利用比较方法,对应用文写作的外部要素的制约性予以充分分析。
自学建议 理解外部要素对应用文写作的制约性,自觉提高自我修养。

第一节 应用文的作者


应用文的作者就是应用写作活动的主体。和其他各类文章的写作一样,应用文也要讲究“真、善、美”,但如前所述,应用文的作者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虽然各类应用文涉及的作者的特性不完全相同,除了一些私人书信、简历等,大多是为机关组织集体或者领导立言,尤其是行政公文的作者,往往是集体构思、讨论、准备材料,最后由一人完成。这里,所指的作者是指实际执笔者。而应用文一经行文、签发,便具有法定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写作者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以及文化修养,对应用文写作的最终完成和应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思想素质


由于应用文大多是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单位的具体事务,有很强的法律性和权威性,所以应用文写作者(有时是个人,有时是集体酝酿、一人执笔)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应用文的社会影响和工作效率。思想素质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科学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所谓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要求应用文的作者必须在写作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准确、及时发布、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写作时既准确体现党和国家的最高方针政策,又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切实、有效地发挥应用文统一认识、协调步伐的指导、规范、管理、服务功能,这是应用文写作者思想素质的第一要素。


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指应用文的作者作为实践者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一成不变地完全照搬照抄有关党和国家及地区的方针政策,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尊重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排除个人主观想象和意愿;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结合具体情况。因此可以说,应用文的写作虽是“遵命”写作,但这个“遵命”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遵国家机关领导之命,一是遵社会自然科学规律之命。


二、政策水平


很多“指挥性”和“规范性”等类的应用文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应用文作者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把握和及时了解体现思想理论的党和国家、地区、部门的相关政策的精神,不学习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行之于反映实际和可供具体操作的写作实践中,势必会给政策的传达和实际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大处说,可能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小处说,会涉及相关工作不能具体操作实施,达不到写作的目的。2007年11月23日,上海《新民晚报》有一篇通讯:《自立规章变更员工岗位》,报道某公司员工余先生因不服公司擅自变更其工作岗位,将公司告上法庭。公司答辩对其“变更岗位”的制裁依据是公司的“规定”,而法院认为,余先生所在公司制订的“规定”是与《劳动法》相违的,是缺乏法律依据的,遂作出余先生胜诉的判决。可见,政策的制定者(也就是应用文写作者)是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再举一例:公安部2007年下发了《服务群众十六项措施》,其中规定:7月1日起实施车牌终身制。但是,以前的规定是:汽车报废时号牌要收回,所以各地交警部门有关人士均表示,将依据《十六项措施》及时且详细制定具体执行方案。可以想象,如果执行单位不及时按照国家政策调整方案,大量的上访事件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有些部门员工因对本单位相关政策不了解而提请的相关“请示”,自然也会因政策限制无法得到满足。此类案例并不少见。所以,应用文写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有关国家与单位的文化、经济、教育等的政策知识,才能顺利解决政策与实践的矛盾,达到写作目的。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是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运用两个方面的。


三、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应用文写作者的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可归入作者的文化修养范畴,应用文写作者的职业道德、审美水准等等,甚至也应该包括在内。这里的文化修养,主要指应用文写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括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应用文的源流、发展动态的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文体选用正确、格式书写规范、用字精当、表达无误等写作技能。


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应用文的写作虽然强调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格式,但它和写作学的基础理论有密切联系,体现出写作者的语文水平。这部分内容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述。相关知识即指相近或交叉专业的有关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文化和电脑技术等知识。应用文写作涉及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比如,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了国家拟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节日的调整方案并对此开展了问卷调查,此事就体现出调整草案的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民情、民意的了解与关注。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观念更新频繁,政府管理随之不断变化,这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作者写出具有质量和效用的文章,提高作者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第二节 应用文的读者


应用文写作和其他任何类别的写作一样,读者是写作链中的一个组成环节。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应用文的读者也有其相应的特殊性。


一、制约性


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写作对象具体明确,有特定的受众,有明确指向的读者或读者群,比如,“请示”、“报告”的读者就是单位的直接上司;部门“规章”的读者就是部门的全体员工;商品“说明书”的读者就是商品的使用者;甚至“广告”,其读者对象虽然广泛,但也是具体明确的,即:商品广告的读者就是潜在的消费者,公益广告的读者则是广大的人民。因为“心中有明晰的读者”,而且这个读者的喜好、信服、接受度直接影响、关系到甚至决定文章之“用”的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读者制约性。这个制约体现在写作者从文种选择、选材、结构、表达方式一直到措辞用语等行文的各个方面。比如,写给不相隶属的单位的有关事项请求,文种应选择“函”,而不是“请示”,内容要简洁、明确,行文用语要诚恳、平等、有商榷性等;而读者是下级的“批复”等,内容就必须有指导性、决断性、权威性等。再比如,体现在结构上的制约:“批复”一般都先要回应对方的请示,然后说明意见,再说明理由。如果不首先回应对方的请示,可能下级单位(个人)都不知道是为了何事批复;然后表明态度,是因为送请示的人,首先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理由则放在最后解释。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从读者的需要出发的。这就是对写“批复”的结构制约。即便是同一文种,也会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受到相应的制约。比如,在老干部新年团拜会上的领导讲话和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行文和语言的“态度”表达上是大不一样的。


应用文读者对写作的制约作用于全部的文体,是贯穿在写作活动始终的。


二、反馈性


应用文的读者不仅对应用文写作具有制约作用,同时还具有反馈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先期的阅读反馈和文章实施效果的后期反馈两个方面,具体是指应用文的读者有对写作信息的修正、补充、完善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一个会议的“日程安排”,作者根据会议的参与者阅读后的反应会作相应的调整,一份“请示”的“批复”为不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见等等,再如上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