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医护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编中医护理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文琴,张翠娣等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01
书籍编号:30505790
ISBN:97873090849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556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新编中医护理学
作者:周文琴,张翠娣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01
ISBN:9787309084955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总序
本人在医学和教育领域内学习工作了37年,其中在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12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3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15年,直至回国创办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已7年。从国内的南方到北方,从东方的中国又到西方的美国,多年来在医学院校的学习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感到,相关医学类如护理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是如此重要,而真正适合国内医学护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材却并不多见,教学效果亦不尽如人意。因此,组织编写一套适合医学护理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系列丛书的想法逐渐浮出台面,且开始尝试付诸行动,并由本人担任系列丛书的总主编。
2007年以来,复旦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我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陈淑英教授等主编的《现代实用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实践》,我院医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罗世军和本人主编的《医护英语ABC》,我院副院长、海归病理学博士张惠铭教授主编的《新编病理学实验教程》等,并列入复旦卓越医学职业教育教材系列,成为我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系列丛书》的首批教材。随后,我们开始计划新编护理专业系列、基础医学系列、护理信息学系列和医护英语系列的高职高专创新教材。
《新编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系列创新教材之一。这一系列还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眼耳鼻喉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以及护理科研等其他教材。由于中医护理学的课程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也是其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选修课,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具有紧跟国内外护理学科进展,突出中医护理专业技能的特色,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简单实用,注重实效,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有关专家学者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鉴于我院建院历史较短,教学经验水平有限,本书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沈小平
2011年9月于上海
前言
《新编中医护理学》是中医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其学术思想内涵及指导思想源自浩瀚的中医学宝库。本课程以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卫生部高职高专医学规划教材为蓝本,针对专业特点和在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结合我国护理教育和实践现状,以整体护理为方向、护理程序为框架,旨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本教材在撰写时:①坚持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的观念,反映临床护理服务向防未病、康复、健康指导领域扩展;②注重知识的更新,创立新概念、增加新内容、扩充案例分析;③明确教材的学科定位,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内容取舍上符合高职专业的要求;④体现教材的实用性,选取疾病有针对性,紧密联系临床,强调病情观察、辨证施护及实践操作过程,并注重实效。
本教材针对护理院校在校学生,在内容的选择、编写形式方面符合学生特性。内容包括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药与方剂、诊法、辨证、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案例分析、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等内容。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对中医护理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尝试运用中医护理的独特理论与技术为患者和有健康需求的人们服务。本教材充分考虑到习惯于西医护理思维的学生们刚开始接触中医护理时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从临床护理实际出发,简单实用;同时也照顾到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性,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各医院多位老师参与各章节的编写、审阅、文稿的整理和校对等工作,同时也得到了中医护理前辈及中医医学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全体编者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工作,但因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内容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殷请各院校师生、临床护理工作者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主编
2011年11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生活实践。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医护理学,历史更为久远。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早在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产生之前就已出现了,但是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护一体的观念。然而中医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却大量散载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出现了具有护理含义的多种名称,例如“将护”、“侍候”、“侍疾”等。因此,在当时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专业,却不能否定护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护理技术。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并充分完善自己,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服务于人类。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简史
一、萌芽时期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和经验。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学会了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很多的动、植物具有治疗作用,并用于患者。《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二、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患者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赤、黄、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三、理论体系确立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以及“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还提出了中医观察患者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医籍的护理精华,结合实践确立了临床护理学和辨证施护的原则。如他以六经、脏腑辨证,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护一体的辨证施护原则。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药护理,还有洗、浴、熏、滴耳、吹鼻等外用药护理。他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辨证施护重要内容。张仲景确立的辨证施护原则,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三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华佗等对护理理论体系的确立也有很大的贡献。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的“五禽戏”,至今仍广泛用于护理实践。
四、向纵深发展时期
从晋到五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医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一书,深入阐明了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对各种病证从病因、病理到治疗护理等内容描述得有相当的深度,如在“漆疮候”中提到:“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毒……”,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疾病与过敏体质的关系,为后世提出药物过敏及过敏试验打开了思路。
晋唐医学兴盛,最重要表现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名著中。这本书不仅是医学巨著,而且也是护理学的经典。书中有护理学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很重视医德,强调未病先防。《避瘟》篇中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详细的记载。
五、高潮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兴起,给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金元时期战争频发,疾病流行,客观促进了各医家的学术研究,涌现出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随着医学的分科,护理学也由纵深向高潮发展,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面。
1.内科 内科辨证施护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如《圣济总录·诸风》专著中,对中风的急救、开关、预防已有详细记载;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中,根据水肿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给相应的施护;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还记载一位瘀血痰积的患者,先通过精心护理,后以药治愈的例子,强调了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2.外科 宋元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发展尤为迅速。如在病理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护理上重视扶正祛邪;治疗上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如李迅的《集验背祖方》、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著作,对外科疾病的辨证、护理、用药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3.妇儿科 妇产科护理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横产、碍产、倒产等各种难产及助产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对妇科常见病及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都作了详细论述。儿科护理,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的辨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刘窻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预防之法为世界之首创。
六、发展新趋势时期
继宋元护理学高潮时期之后,明清时期的中医护理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产生、赵学敏《本草拾遗》等著作的出现,人痘接种法的推广,温病学及护理的发展均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李时珍是著名药学家,他不但识药行医,而且也会护。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记载了16世纪前的护理经验,为后世研究饮食、服药等护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了对温病采用察舌、验齿以辨别斑疹、白喉的护理方法。同时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外感热病的发展途径和传变规律。根据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作为辨证施护的纲领,是明清护理发展史上一大成就。叶氏对老年病强调:“颐养功夫,寒喧保暖,摄生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和饮食应“薄味”,力戒“酒肉厚味”等防护知识。
在护理技术方面,胡正心的“凡患瘟疫之家,将初患者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的蒸气消毒法。到清代,已知温热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物理降温等方法。
在养生护理方面,清代钱襄《待疾要谱》,是我国最早一本养生专著;流传民间的“十叟长寿歌”表达十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防病防老的经验,突出反映了古时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常识。
七、中医护理专业队伍形成
中医护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建国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目前,在全国21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医护理技术骨干。
2.中医临床护理逐步发展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1984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的《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经过全国各中医医院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经验。199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护理专家对1984年定稿的试行本进行修订,1993年7月颁布,其中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等科的护理常规,5种文件书写标准和21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全国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和示范中医院按该规范要求执行。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组织全国18个省、市40多位护理专家于1999年初对之进一步修订。本着全面反映20世纪我国中医护理学术水平,在继承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定名为《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于1999年10月1日起实行。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该护理常规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2003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中华中医药会牵头组织专家对1999年版进行全面修订,它的主要原则和思路是: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医疗法规和法律要求,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修改后的《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更加规范,符合整体护理及辨证施护要求,并推荐为全国中医护理指南,2005年5月在全国中医院实行。
3.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已初具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直到1991年,全国已有7所中医护士学校,在25所中医药学校中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据统计,1990年上述学校培养了1513名护士。80年代中期,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医学院增设了高级护理班和护理系,培养高级护理人才。
4.中医护理学术活动生机勃勃 随着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术活动十分活跃。1984~1990年间,共组织了六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对外学术活动也有所开展,先后接待来自欧、美、亚、澳等洲一些国外护理代表团体的参观访问。在1986年、1989年两次国际学术会上,中医护理方面的论文受到国际护理界的关注与好评。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医护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护理工作向前发展。
5.中医护理研究已经起步 近年来,部分省、市级中医医院相继建立了中医护理研究室(组),不少单位已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各地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护理内涵、概念、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南京、上海、江西、陕西等地相继出版了有关护理的专著,其中有的著作已获得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总之,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护理得到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一、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是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在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患者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记载:“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胱,由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 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像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记载:“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阳气的这种昼夜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能动地适应自然变化。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疾病,如《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综上所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
了解人与自然统一性后,在护理上应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和行为情志护理。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则,做好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如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春气之应养生;夏三月……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以夏气之应养长;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使肺气清……以秋气之应养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冬气之应养藏。只有按照自然变化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理,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确保疾病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的发生。同时,根据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夜间应加强病情观察,以防邪气独居于身,导致病情的突变。
二、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的症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
辨证施护的主要特点是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可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同一种证,从而能根据证候采用灵活的护理措施。
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为“同病异护”。如感冒,有风寒、风热不同,我们要通过辨证的方法,辨别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若为风寒者,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取外避风寒,注意保暖,室温宜偏高,药宜轻煎热服,服药后加被覆盖,可食热粥以助汗出,忌生冷油腻等达到辛温解表的作用。对于风热者,根据“热者寒之”的护理原则,室温宜低而湿度偏高,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饮食宜食西瓜、绿豆汤等清热生津之品,从而达到辛凉解表的作用。
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表现相同,便可采取相同的护理原则和措施,称为“异病同护”。如脱肛、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疾病,但辨证同属中气下陷证,护理上都要采用补中益气来升提中气,注意休息,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多做提肛运动,食用黄芪、薏仁粥、新鲜蔬果以益气健脾,保持大便通畅。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含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第四节 中医护理人员的要求
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医务人员从业的唯一目的就是救人疾苦,推崇仁爱,不谋私利。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中亦有对医业道德规范的精辟论述,为我国传统的医护道德奠定了基础,是现存最早的医德专论。
现代护理和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也在《护理手记》中对护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个护士必须不说别人的闲话,不与患者争吵。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或有医师的允许,不与患者谈论关于病况的问题。不容置疑,一个护士必须十分清醒,绝对忠诚,有适当信仰,有奉献自己的心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她需要绝对尊重自己的职业,因为上帝是如此信任她,才会把一个人的生命交付在她的手上。”
纵观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护理工作者奉献一生,以广博的仁爱、精湛的技艺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她们是职业的典范。继承和发扬人道主义的传统医德,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是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的需要。
一、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一)仁爱救人,普同一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医务人员治病救人应不分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亲友仇人等,应都一视同仁。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廉洁正直,忠于事业
历代医家都以“仁爱救人”作为行医的准则,主张廉洁正直,反对把医疗技术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护士应做到依法执业,遵规守章,按规程进行护理活动。忠于职守、救死扶伤是护士的天职,中医护士应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