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口腔护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赵佛容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505922
ISBN:978730912679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24136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口腔护理学(第3版)
作者:赵佛容
出版时间:2017-01-0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679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一
《口腔护理学》一书即将出版,应主编之邀作序。常言道:“三分医疗,七分护理”,医护本是一个同舟共济、合作共事的团队;医护一家,救死扶伤又是共同的宗旨。为此当欣然从命。
多年来,我国的护理专业一直是以中等教育为主。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适应卫生健康的高标准、高要求,近年来,护理专业已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不少医学院校已设立高等护理系或护理学院,显示了我国的护理教育正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护理专业教育看齐,逐步过渡。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为口腔医学护理专业而正式出版的《口腔护理学》教材在国内可能还是第一本。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护理专业教育水平的一个新起点。
医学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口腔医学是医学中一门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平行的一级学科。从历史上来看,口腔医学是在17世纪中叶从临床医学的外科学系统中分化出来和逐渐形成的。口腔医学既有医学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与其他医学一级学科的不同特点。据此,口腔护理学也是护理学中的一门特色学科。这本教材不仅是培养口腔护理专业人才的主要蓝本,也可作为今后非口腔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和进修护理人员的重要教学参考书。
本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几大口腔医学院校,均为多年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书中涵盖了目前全部口腔医学的护理内容,突出了口腔护理的特色,同时还简介了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有关诊治内容,应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有利于今后培养高级口腔护理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等专业的护理人员。
本书填补了我国口腔护理高等教育教材的空白,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谢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邱蔚六
2004年1月
序二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与口腔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新学科,既要求具有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内容,又突出了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和特殊的专科护理技能。口腔护理学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融更有深度和广度。
长久以来,我国对口腔护理专科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口腔专科护理人才奇缺,问题的关键是缺乏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教材。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赵佛容教授主编,全国多个著名口腔医院的专家合作编写的《口腔护理学》,为口腔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护理学和满足人才对新理论、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作者对《口腔护理学》进行了修订再版,突出介绍了整体护理新理念、口腔专科护理新进展及护理诊断新方法等全新的护理学知识,使全书内容更加新颖,更加符合口腔医学对护理的需求。《口腔护理学》第三版既可作为口腔护理学的专业教材,也能作为口腔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教材。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周学东
2016年7月
前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口腔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对口腔护理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护理学》一书问世10多年以来,深受广大有志于口腔护理专业服务的学生和口腔护理人员的厚爱。为了满足广大读者需求与口腔专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口腔护理学》教材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再版。第三版《口腔护理学》教材有如下特点。
1.突出口腔专科“三基” 各章节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口腔专业护士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口腔专业护理的临床应用做好了基础铺垫与夯实。
2.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全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口腔疾病病人的护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充分体现了整体护理理论在口腔护理临床应用中的可及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进一步地展现了护理人文关怀精神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3.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临床专业各章节以案例导入开始,并提出相关护理问题,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去学习,去思考,去解惑,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4.护理内容与口腔医疗的发展紧密契合 在口腔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基础上,第三版教材删减了不常用的、淘汰了的相应材料、药物、器具,并增添更新了相关内容。同时对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5.指导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 为方便学生自学,提升学习应用能力,本教材仍配有同步的配套《口腔护理学习指导与习题》,以助其自学自检,扎实专业理论。
《口腔护理学》教材的再版并呈现给学生和广大读者,凝聚了参编院校编者们的智慧和辛劳,展现了编者们严谨、认真、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对口腔护理专业发展的竭心尽力之精神。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同时对参编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时间原因与编者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有缺点与不足,疏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赵佛容
2016年8月
第一章
绪论
口腔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与增进人类口腔健康的护理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是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护理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 口腔护理学的发展
口腔护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属于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本学科从护理学的角度观察口腔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践,运用护理程序及护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协同医师做好各种口腔治疗及护理工作,促使其从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一、古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口腔护理学是由牙医学逐渐发展而来的。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口腔疾患,也就有了护理活动。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例如,遇有伤患会用舌头舔或涂抹唾液;外伤时会用溪水冲洗血污,防止感染;为解除病痛,用舐、吸、压、揉、打等方法施加患处,这些救护行为是人类口腔护理活动的原型。
公元前约1400年,在商朝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如“口疾”“齿疾”“舌疾”等,由此可见,口齿病是我国古代时期的常见疾病。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已有每天清晨漱口的卫生习惯。公元前500年,简帛医书中《养生方》曾记载:“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叩齿百遍,咽唾三次,常数行子,用齿不痛,发不白。”从中可看出,古人对牙齿的按摩保健、维护口腔功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15年,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得之风,食而不漱。”指出不注意口腔卫生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公元25年,《金丹全书》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洗刷,则污垢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公元317年,东晋释法显撰《佛国记》有“沙祗国南门道东,佛在此嚼杨枝”的记载,杨枝即指当时的牙刷。唐朝医书《千金方》对口腔脓肿早有切开引流的记述。公元900年,晚唐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一副描写着剃头、刮脸及用手指揩齿的《揩齿图》,这是我国现存的一副最早有关口腔卫生的绘图。
牙刷也是我国很早就发明的,在1956年出土的辽驸马卫国墓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它们的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相似,刷头植毛部分为两排,共有8个孔,孔部上下相通,毛束之间均有相等的间隔,时间在公元9~11世纪,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牙刷实物。
公元1150年,《济生方》中有治疗口腔内肿瘤的记载:“恶疮生上腭,初发如莲花痔,根蒂小而下垂,及大。治法以勾刀决断其根,烧铁器七八分赤,烙之以上止血;次以雄黄、轻粉、粉霜、香白芷、白蔹为散敷其上,令病人侧卧,以槐枝作枕,支其牙颌间,勿令口合。一两时许疮瘢定,令病人自便。”可见当时口齿外科已较发达,对肿瘤的症状、手术方法及止血方法记载详细,并提出了术后应采取的卧位及颌面部术后的护理方法。公元1330年,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书,有“清旦用盐刷牙,牙无齿疾”“食盐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的记载。公元157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有:“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剔齿甚妙”。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一书是我国医学丛书中最完备的一种,其中记载了口腔及牙齿疾病治疗及护理,例如,用冰硼散治疗鹅口疮,对面部诸骨的外伤骨折进行护理。这些是我国口腔护理学最初思想和实践,至今仍是进行口腔护理和用药护理的指导文献。
二、近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近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这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丁格尔作为近代护理学与护士教育的创始人,为护理成为一门科学、一种专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她强调新鲜空气、舒适和安静的环境对病人恢复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公共卫生的护理思想,重视病人生理及心理护理,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护理环境学说。自1841年开始,由于科技发展及现代治疗手段的提高,随着医学的出现,护理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科护士受到欢迎。
18~19世纪,随着机械、化学工业的发展,为口腔疾患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以研究和治疗龋齿、牙周疾病,修复牙列缺失、缺损为主要内容的口腔学科初具雏形,在其发展的同时,涉及口腔预防、口腔护理等方面也有了论证。19世纪中叶,以1838年美国巴尔节摩尔(Baltimore)牙学院为标志,被誉为牙科之父的法国牙医福查德(Fauchard)出版了《外科牙医学》,使牙医学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奠定了牙科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基础。1889年,世界牙科医学会议在巴黎召开。1911年,西方牙医学传入我国,英、美、法、日、俄相继在我国开办牙医诊所和牙医学校,为中国积累了口腔医学人才,同时注意培养了口腔专科护士。1928年,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第一幢牙科楼竣工,为口腔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近代第一部由司徒博编著的《齿科医学全书》于1929年1月出版。1930年《家庭口腔卫生学》出版,这是至今我国早期的牙医学科普读物,为口腔医学护理奠定了实践的理论基础。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部战乱,牙医学的发展极为缓慢,口腔护理学的发展几乎停滞。
三、现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学亦有了相应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口腔医学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整,先后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有关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系,使口腔学科的设置更趋向合理,口腔专科医师、口腔专科护士陆续出现,此时为牙医学师资积累阶段和口腔专科护士培养阶段。195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口腔教材,并确定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1957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口腔科学研究规划会议,决定将龋病、牙周病以及口腔颌面缺损畸形与发育畸形作为3个重点研究题目,部分口腔专科护士也参加到此项调研之中。50年代后期,我国采用苏联的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将一些相关的口腔临床学科合并,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矫形三大临床学科。随着口腔医学专业的分科及发展,口腔护理专业的分科也作了相应调整,出现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矫形科的专科护士,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订和补充了口腔专科护理常规,推动了口腔护理事业的发展。1963年,中华医学会在成都召开了首届全国口腔科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论文除涉及口腔医疗的内容外,还涉及口腔预防及护理内容。“文革”期间,口腔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均受到影响。1978年以来,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口腔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口腔护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82年,由饶立本、熊志忠主编的《口腔护理》一书正式出版,从而确立了口腔专科护士的雏形。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我国卫生部把每年9月20日定为全国爱牙日。口腔专科护士以此为契机,注意在全国开展广泛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对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与行为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口腔专科护士的理论与技能,保证口腔护理事业不断发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等院校开设了口腔护理大专班、中专班,为口腔护理事业培养了一批专科护理人才。1990年,中华护理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结合专科及发展要求,制订了远期和近期学术活动计划,使口腔专科护理学术活动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2007年,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培养出了口腔临床护理方向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口腔护理学历教育体系。
四、口腔护理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大众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高技能的口腔服务模式,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将成为发展的方向。
1.口腔护理教育 为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1984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提出开展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要求。从此口腔专科护理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多层次、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相继出现,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流的口腔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等专科护理教育体系,口腔护理继续教育也应运而生。
2.护理实践 WHO提出“在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目标,开展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成为当代护理学发展趋势。口腔专科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具有专科特色的口腔护理基础知识与专科技能,口腔专科护士的工作内容与范畴亦在不断延伸与拓展。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口腔护理模式也将适应其发展趋势,护理工作的场所已逐渐由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椅旁护理”到“四手操作”技术的展开;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转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从协助口腔疾病的治疗转向口腔疾病的预防,倡导有关口腔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提供口腔卫生咨询,使其防患于未然,以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尽早实现“人人拥有一副健康牙齿”“人人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3.护理科研 口腔护理学研究的目标是维护人类口腔健康。研究的内容是口腔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以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和方法,让口腔护士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口腔护理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强口腔护理科研是促进口腔护理发展的迫切任务。
4.护理管理 口腔护理学不仅具有医学特征,还具有独立和日趋完整的护理相关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等历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口腔护理管理者的理念。随着人们爱牙意识的增强,以及口腔保健预防工作的展开,口腔疾病谱发生的改变,口腔护理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口腔护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将成为管理的重点,促进口腔护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口腔护理管理的方向。
第二节 口腔护理工作的任务及特点
21世纪,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口腔健康的概念及口腔卫生的需求发生了转变,新的口腔健康模式为“预防口腔疾病,保护和维护自身完好的牙颌系统,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增长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因而,正确运用口腔护理知识以满足个体、社区和社会的需求是口腔护士的责任和任务,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将成为护理服务的方向。
一、口腔护理工作的任务
根据1995年全国第二次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我国人口需要治疗的乳牙、恒牙数平均每人为2.5颗牙,由此反映出国人口腔疾病发病状况和防治任务的繁重。作为口腔专科护士,应掌握基本的服务艺术,将口腔服务扩展到社区和社会,完成从口腔疾病治疗至口腔疾病预防,最终达到促进口腔健康的目的,以满足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口腔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加大,有些病人可能因为口腔疾病出现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口腔专科护士将所掌握的口腔护理专科知识和心理护理知识为病人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疏导和治疗,解除病人的痛苦,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需求。
2.减轻疼痛 口腔专科护士应以整体观评估,分析和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帮助各类人群减轻口腔疾患带来的身心痛苦,确保他们得到及时必要的诊治。
3.维护健康 向社区各类人群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实施健康教育,以帮助改变不良行为,达到良好的口腔健康功能,有效保存健康牙列,维持口腔结构;宣传普及口腔预防保健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口腔健康在维持机体健康中的作用,帮助人们取得并维护最佳程度的口腔健康状态,达到控制口腔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4.预防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WTO对现代人的10条健康标准中,对口腔卫生的要求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感染,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因而,口腔护理的服务应延伸至个人、家庭、人群和社会,口腔护理工作的任务将扩大到对病人群体、个体、社会,乃至从疾病到健康的全过程。护士将成为医师及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从而提高全民的口腔健康水平。
5.促进康复 口腔专科护士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病人提供口腔保健及服务,开展健康教育,纠正病人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口腔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综合性的整体口腔保健医疗,达到促进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和恢复口腔功能的目的。
二、口腔护理工作的特点
口腔护理将口腔医学与护理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口腔疾病的预防,又强调口腔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和维护口腔健康的目的。其特点如下。
1.口腔护理工作贯穿于病人就诊的全过程 从病人的分诊、导诊、助疗到诊后的健康指导,口腔专科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实行全程无缝护理服务。
2.口腔护理工作专科特性强 口腔疾患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损伤及口腔疾患易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危及病人生命。口腔门诊诊疗工作需借助多种设备和器械,使用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以及消毒药品。因此,护士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以外,还需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才能与医师密切协作,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口腔专科护士在医院物流管理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件小,但价格高,需要特殊和常规保养。保证治疗所需的卫生耗材的齐备、到位及设备物资的性能工作状态良好,是确保完成治疗与保证质量的前提。护理人员应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责任心,做好护理工作中的物流管理,为医院成本及效益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4.口腔诊疗工作中医护配合紧密 在口腔疾患的诊治中,护士不但要保证治疗所用的器械、药物、设备、材料到位,而且更需与医师配合默契,保证材料、药物、器械的准确平稳快速的传递。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及生理状况,从而为口腔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5.口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由于口腔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口腔疾患的各项治疗操作均在口腔内完成,病人流量大,仪器、器械使用频繁,许多精细、价格昂贵的牙科器械材料的消毒灭菌受到一定限制,病原体可经医护人员的手、空气、污染后溅出的碎屑、污染的诊疗环境进行传播。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造成医院内感染。因此,口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渗透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节 口腔的解剖与生理
一、颌面部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口腔颌面部是指上至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的部位。它是机体的主要显露部分,由颌骨、颞下颌关节、涎腺及周围软组织构成,具有咀嚼、消化、呼吸、吞咽、言语及表情等功能。
口腔颌面部按解剖区域可分为额部、眼眶部、眶下部、颧部、鼻部、口唇部、颏部、颊部、腮腺咬肌部、耳部、颞部、颏下部、颌下部、颈部(图1-1)。
图1-1 颌面部解剖分区
注:1.额部;2.眼眶部;3.眶下部;4.颧部;5.鼻部;6.口唇部;7.颏部;8.颊部;9.腮腺咬肌部;10.耳部;11.颞部;12.颏下部;13.颌下部
(一)上颌骨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图1-2),左右各一,互相对称,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分为一体(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图1-2 上颌骨
1.上颌骨体 是上颌骨的主体,分为前外、后、上、内4个面。
(1)前外面:又称脸面,上界眶下缘,下方移行于牙槽突。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6~1 cm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此处骨质甚薄,上颌窦手术常由此开窗进入窦内,上前牙根端感染常向此处蔓延。
(2)后面:又称颞下面,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该面与前外面之间的颧牙槽嵴,在面部与口腔前庭均可扪及,为上牙槽后神经麻醉的重要标志。后面中部有数个小孔,称为牙槽孔,向下导入上颌窦后壁的牙槽管,此管有上牙槽后神经和血管通过。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麻药由此注入。后面之下部有粗糙圆形隆起,称为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其上方有2~3个小骨孔,上牙槽后神经和血管通过这些小孔进入颌骨内。
(3)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分,光滑呈三角形。其中份由后方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该管以眶下孔开口于上颌体的前外面。上牙槽前、中神经分别由眶下管的前与后部发出。眶面骨质很薄,上颌窦的恶性肿瘤可破坏眶下壁侵入眶内,使眼球突出移位。
(4)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通向鼻腔的中鼻道。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骨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2.上颌骨四突
(1)额突:为一坚韧骨片,自上颌体的前内上部突向后上方,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
(2)颧突:为三角形,伸向外上与颧骨连接,向下至第一磨牙部分形成颧牙槽嵴。
(3)牙槽突:又称牙槽骨。自上颌体向下方伸出,系上颌骨包围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厚而质松,其前部较薄,后部较厚,两侧牙槽突在正中线结合形成蹄铁形的牙槽骨弓。牙槽突容纳牙根的深窝称为牙槽窝,牙槽窝的形态、大小、数目和深度与所窝纳的牙根相适应。尖牙的牙槽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窝的游离缘为牙槽嵴。两牙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槽间隔,容纳分叉牙根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根间隔。牙槽骨内、外骨板由骨密质构成,中间夹有骨松质。一般上颌骨牙槽窝的唇侧、颊侧骨板均较腭侧骨板薄。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因有颧牙槽嵴而使之增厚,上颌第三磨牙牙根远中面牙槽骨骨质疏松。了解牙槽窝的骨板厚薄关系,有利于拔牙时的脱位运动。
(4)腭突:为水平骨板,在上颌体与牙槽突的移行处伸向内侧,与对侧腭突在正中线相接,形成腭正中缝,参与构成口腔顶及鼻腔底。
上颌体内的空腔为上颌窦,窦腔为锥体形,周壁骨质菲薄。上颌窦的下壁与上颌双尖牙和磨牙的根尖较近,若有感染易侵入上颌窦内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故拔除牙齿时应注意避免将牙根推入上颌窦内。
上颌骨为内腔宽大的拱形结构,一旦遭受较大暴力,常易造成上颌骨与邻骨的骨折,可累及颅脑。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主要来自颌内动脉的入支并且相互吻合,故抗感染能力强,若发生骨折较易愈合。
(二)下颌骨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可活动的骨骼,两侧对称。在中线联合呈马蹄形。分为水平部分的下颌体和垂直部分的下颌支(图1-3)。
图1-3 下颌骨
1.下颌体 呈弓形,可分为内、外两面以及牙槽突和下缘。
(1)外面:正中有骨嵴称为正中联合。在正中联合两旁近下颌骨下缘处,左右各有一隆起,称为颏结节。在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的稍上方有颏孔,孔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颏孔的位置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移或后移。颏神经麻醉在颏孔注射时应注意此方向。
(2)内面:近中线处有上下两对突起,称为上颏棘和下颏棘,分别有颏舌肌及颏舌骨肌附着。颏棘下方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适应的骨嵴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