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推荐经典必读书目(十):《城南旧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小学推荐经典必读书目(十):《城南旧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小简学堂著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7-12
书籍编号:30506427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161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十):中小学生新课标经典必读:《城南旧事》(精读课程)
作者:小简学堂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7-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1 林海音的生平与创作
林海音(1918-2001),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她一生中创作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林海音的生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人。因为她很喜欢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所以以书中老四的名字Amy作为自己的英文名。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林海音在京期间,因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1948年11月,林海音与夏承楹携三个孩子、母亲黄爱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乡台湾。在台两人又生育了一个孩子。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林海音的创作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19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她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
1948年,林海音回到台湾。后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她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了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此外,还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等执笔再写,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1964年,林海音开始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1990年,她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的北京,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所获奖项
1982年,《城南旧事》被上海制片厂拍成电影,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荣誉文艺奖章”。
课程总结
林海音(1918 -2001)是一位来自台湾省的作家,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城南旧事》。在她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期间,发掘了很多人才。同时,她也是一位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很多贡献的作家。
1.林海音是在哪里出生的?
A.台湾
B.大阪
C.上海
D.北京城南
2.林海音的主要职业是什么?
A.作家
B.教师
C.医生
D.导演
3.林海音曾担任哪个报刊的主编?
A.《申报》
B.《晨报》
C.《联合报》
D.《京报》
4.下列哪些是林海音的作品?
A.《城南旧事》
B.《晓云》
C.《孟珠的旅程》
D.以上都是
2 《城南旧事》的改编
本课将以1983年的改编电影为主,讲述电影《城南旧事》与原作之间的差异,以及电影作如此改编的意图。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需要注意什么?
把小说改编为电影,并非只是用电影的手法把小说切分成镜头而已。而是首先要把握原著的主题,忠实地加以体现,以便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按照电影的美学追求,对主题加以开掘和深化。正是在这一点上,电影《城南旧事》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值得称道的效果。
改编自《城南旧事》的电影
电影《城南旧事》于1983年上映,由吴贻弓执导。电影通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出在二十年代北京南城的几个小人物:失去孩子后得了疯病的秀贞,为生活所迫的小偷,命运多舛的宋妈……
《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众多奖项。
原作与电影的比较
·原作主要透过影子的眼睛,让读者看到当时妇女们的悲苦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三十年代前后旧中国窒息动荡的社会。电影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英子爸爸遭遇的描写,突出了原作所赋予他的品质: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民,但是他既不能改变宋妈的困境,也不能挽救背着打了红勾的法条、走上刑场的学生的生命。职业的劳累,时代的忧郁,使他身心俱废,终于罹疾故世。这样,就使得作品从侧重于妇女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包括农民、城市贫民、职员、大学生等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遍不幸。
·把小说改编为电影,还要看电影编导是否真正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了小说所描写的内容。小说的最后一篇结尾是这样写的: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电影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林父的墓地在枫林中……
英子她们的马车徐徐驰(启)动。
宋妈坐在毛驴上向英子频频招手。冯大明牵着毛驴向另一方面走去。
英子爬在马车后座上,向后看着。
义地、宋妈的小毛驴都渐渐远去,远去……
电影的结尾将宋妈的离去和爸爸的落葬集中在同一个时空中,恰当地表现出了小说在各篇结尾几乎都有体现的“离我而去”的意念。
课程总结
要想将一部好的小说改编成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在语言、场景以及声音各个方面进行精巧的设计。《城南旧事》电影中,以父亲视角的完善和对结尾的细致处理为例,可从该角度进行对比。
3 为什么林海音要写《城南旧事》?
序言与后记
林海音写作《城南旧事》的原因,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篇中有提及。这一篇文章在不同的版本中会被作为序言或后记放在书的开头或结尾。那么什么是序言和后记呢?
·序言又叫“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序言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写的,常见的有作者序(作者本人所写)、非作者序(他人为作者写)和译者序(翻译该书的人所写)这三种序。
·后记又叫“跋”,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一般用于说明写作经过或对写作内容进行评价。有时作者会使用后记的形式提出某个问题,激发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回忆童年而写的故事
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篇中,作者以骆驼队的经过为引子,引出对童年的回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以骆驼队年复一年的到来和离去与童年的一去不复返对比,阐明了记录童年的写作意图。
《城南旧事》是真实事件吗?
在1960年7月写的文章《城南旧事》中,林海音提及: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收集在这里(指小说《城南旧事》)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
由此可见,《城南旧事》确是以作者实际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但既然是创作,总会有一些想象和虚构。正如作者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借此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你创作(比如说写日记)时,会仅记录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吗?如果有实际经历之外的虚构,那么虚构的是什么?虚构它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课程总结
林海音在序言中说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对故事的真实性作出了说明。作者不仅希望记录下“心灵的童年”,还希望能和读者分享童年的故事与心情。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呢?
1.林海音为什么要写《城南旧事》?
A.受到友人约稿
B.想要虚构一部小说
C.向读者分享缅怀童年的心情
D.写给自己的孩子
2.除去(前)后记,《城南旧事》是由几个短篇构成的?
A.4
B.5
C.6
D.7
3.《城南旧事》中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A.真实的
B.虚构的
C.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加工
D.以上都不对
4 《城南旧事》:书籍背景与历史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儿童读物之一。这一课将探索这本书及作者的背景和历史。
林海音
在前面几课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对林海音的创作和生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林海音在京期间,因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城南旧事》的背景和历史
林海音的处女作叫《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这五个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这些故事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5 《城南旧事》的背景:时代与地点
了解书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有助于你在阅读时对这本书有更准确的把握。对于这部小说而言,它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可以从书中找到。
确定地点
首先,这本书的题目就给出了地点:“城南”。那么“城南”是哪座城市的“城南”?这个问题在书中也很容易找到。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篇中,作者指出“我多么想念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北京城南。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也处处表现出北京方言的特色:
“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
确定时间
很显然,叙述者是以一个小姑娘的身份展开叙述的。从小说的开头,“我”与惠安馆的“疯子”第一次讲话时,就可以得知“我”出场时的年龄:“‘几岁了?’她问我。
‘嗯——六岁!’。
‘六岁!’她很惊奇地叫了一声……”
在书的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章中,也有对“我”年纪的描述:
“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十二岁……”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城南旧事》这部小说是作者以其实际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林海音在1920年代初随父母迁居北京,由此,我们就可以完全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了。
课程总结: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作品寻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城南旧事》是作者以自己真实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回忆故事,它们发生在1920年代的北京,讲述的是“我”六岁到十二岁期间在北京城南的生活经历。
6 《城南旧事》的体裁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城南旧事》的体裁。学完这一课后,你会认识到体裁是什么,《城南旧事》的体裁有什么样的特征。
什么叫体裁?
·在古代文学中,体裁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同时,体裁也指文学的样式,即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都叫做文学作品的体裁。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城南旧事》就是一部小说,更加具体地讲,它是一部儿童短篇小说集。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按篇幅和容量来讲,小说又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城南旧事》是分别由一组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小说集,它每一章的故事都相对独立。
小英子和北京城
《城南旧事》全文都是以小英子的口吻叙事的。我们要注意,这里的英子,并不一定指作者自己。作者以自己的童年记忆为基础,创作出了这个形象。小说中描述的城南也不一定和地理上的实际的北京城南完全相同。
课程总结
《城南旧事》是一部小说,其中有虚构的成分。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描写环境、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向读者讲述故事。通过阅读,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每一篇中出现的小说“三要素”吗?
1.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A.人物
B.情节
C.环境
D.以上都是
2.你怎样看待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7 《城南旧事》所获奖项
图书奖
除被多家出版社出版之外,《城南旧事》也被改编成儿童绘本和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其德文版在瑞士荣获“蓝眼睛蛇奖”(颁发给青少年文学的最高奖项)。此书也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电影奖
《城南旧事》于1983年由吴贻弓导演成电影,并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厄瓜多尔基多城国际电影节赤道奖、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思想奖多种奖项。
课程总结
《城南旧事》被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德文版在瑞士获得“蓝眼睛蛇奖”,1983年由吴贻弓导演成同名电影,也在国内外获得多种奖项。
8 《城南旧事》:总结、人物与作者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它不但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认识其中的人物,也可以通过课后的讨论与测试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城南旧事》林海音
《城南旧事》为作者林海音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以小孩的角度去观看人间的悲欢离合,直到父亲病逝,也就是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她要开始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因此她的童年随之结束,故事也同时在这淡淡的哀伤下落幕。此外,《城南旧事》中有三大篇都是描述女性故事的,分别是《惠安馆》《兰姨娘》和《驴打滚儿》,都描写了那时代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
摘要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全书以主题“离别”贯穿,结构严谨且层层递进。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主要人物
英子
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的六岁小女孩。她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世界。在小学毕业典礼进行的同时,她的父亲因病离世,英子也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秀贞
秀贞是住在惠安馆里有些痴傻的女人,她与英子成了朋友。在英子的帮助下,疯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然而秀贞母女在相认的晚上便惨死在了火车轮下。
兰姨娘
她是父母的朋友,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爱情。爸爸对兰姨娘日久生情,小英子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叔与兰姨娘,事成后两人相约离开。
宋妈
宋妈是英子的奶妈,一个朴实的乡下人。宋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给别人的噩耗,最后含泪离开。
爸爸
爱花,爱孩子。最终因病去世。
课程总结
林海音(1918 -2001)是一位来自台湾省的作家,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城南旧事》。在她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期间,发掘了很多人才。同时,她也是一位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很多贡献的作家。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一个生活在北京胡同的小女孩英子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人与世界,有作者林海音童年时代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真实记忆,表现出对童年的怀念。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并在瑞士获得“蓝眼睛蛇奖”,还在1983年由吴贻弓导演成电影,也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
学习成果
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帮你做好如下准备:
·认识作家林海音
·对《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
·认识《城南旧事》中的人物
·了解《城南旧事》的体裁
·同时你也可以观看《城南旧事》电影,发现书与电影叙述和表达的不同
1.《城南旧事》是一个什么题材的故事?
A.小说
B.童话
C.散文
D.诗歌
2.《城南旧事》(书或电影)曾获得过什么奖项?
A.蓝眼睛蛇奖
B.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C.中国电影金鸡奖
D.以上都是
3.在《城南旧事》中,英子一家的奶妈是?
A.秀贞
B.兰姨娘
C.宋妈
D.老高
第二章
《城南旧事》文学分析
1 《城南旧事》写作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讨论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的写作风格。确定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我们再来讨论本书令人难忘的原因。
思考
你的家乡在南方还是北方呢?你有去过北京吗?想一想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城南与你看到的或想象的一样吗?如果让你来写童年居住过的地方,你会怎么写呢?
结构、文类与视角
·结构方面,《城南旧事》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的一部完整长篇。这些短篇曾在不同刊物上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的结构别致,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
·文类方面,它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
·叙事方面,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以英子的第一人称叙事。英子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磨炼的成长小说。
课程总结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南旧事》的写作手法。从其结构、文类和叙事等方面都可以发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你还能在原文中找到其他作者的写作特点吗?请找一找并和大家讨论。
1.《城南旧事》中选用的视角是
A.第一视角
B.第三视角
C.部分第一视角部分第三视角
D.全都不是
2.《城南旧事》的结构和文类有什么特点?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
B.是散文
C.是纪实文学
D.是由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的长篇,既是小说又有散文的形式风格
2 《城南旧事》的基调与情绪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原文来探讨被称为基调和情绪的文学元素。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讨论:
什么是基调与情绪?
基调是作品的风格和感情。比如我们可以说某篇小说的基调是“灰暗的”,“乐观的”,“幽默的”等等。作品基调的确定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有时候,作者想要营造的作品基调与读者感受到的相同,有时候却恰恰相反——其文字表现出来的意义与作者意图相差甚远。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文学鉴赏的结果。我们在确定作品的基调时,要同时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文本本身寻找意义。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基调。但我们也不可偏误地用一种基调来定义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掘出不同的情绪。
《城南旧事》的基调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原文: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
这是作品开头的第一段。通过这一段的阅读,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感觉。这就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在脑海中回忆过去的画面时的开场白一样。文字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我”缓缓睁开眼睛,看到一束阳光投射到墙上,光柱里飞舞着细碎的尘埃。这种场景仿佛一台时光机器,很自然地将我们引到“我”的回忆中。本文的主要基调——怀旧的基调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从本书的名字《城南旧事》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一些线索。很明显,“旧”事重提,是对往事的回忆。为回忆往事写一部小说,自然就有怀旧的意味在了。
寻找《城南旧事》中蕴含的情绪
请大家想一想,你在回忆童年的时候,都有怎样的情绪呢?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大家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都不会仅仅只有一种感觉,在这部小说中也是的。那么除了直观性的描述(如快乐、悲伤、笑、哭泣等词语的运用)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发现线索呢?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一段引文: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这一段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此时爸爸已经身患重病,躺在医院里奄奄一息。“我”回到家里,看到爸爸喜欢的花“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没有了父亲细致的照顾,它们和父亲一样失去了生机。接下来,“我”发现了几粒自己掉落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触景生情。花代表着父亲,花的生长代表着父亲的生命力。花儿落了的描写,自然渲染出一种悲伤的色彩,象征着父亲生命的消逝。而下文厨子老高果然带来了父亲病逝的消息,将这种悲伤的氛围烘托到极致。
想一想花落的情景和“我”躺在病床上的父亲,院子里懵懂的弟妹和手里紧攥的毕业证书,难道没有感到怅惘和悲伤吗?这种感觉,就是阅读带来的情绪。
课程总结
在这一课中,我们用两个具体的例子学习了文章中基调与情绪的表达。基调和情绪的线索,就隐藏在文本的每个细节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情绪的词和作者可以营造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
1.《城南旧事》的基调是?
A.寂寞的、悲惨的
B.怀旧的、留恋的
C.悲痛的、愤怒的
D.以上都不准确
2.文章的情绪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情绪是否矛盾?
3 《城南旧事》的冲突:类型与详解
文章极力淡化善恶标准,以欢乐的童心对待现实的丑陋,在沉重的现实中保留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可以说,小英子打开了成人世界所忽视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以质朴、单纯、善良的心去待人处事。这些视角本来为我们所共有,却在世俗陈规的劫持下慢慢遗忘、丢失。
4 《城南旧事》的主题
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城南旧事》中表达的几个主题。总的来讲,整部小说都是围绕“离别”来展开叙述的。
身边亲友的离开
《惠安馆》里,秀贞和妞儿雨夜出走,惨死在巨轮之下;《我们看海去》中,小英子的无念之举导致了偷儿的被捕;《兰姨娘》中,英子看到兰姨娘和父亲的暧昧举动,用自己的智慧送走了兰姨娘;《驴打滚儿》中,宋妈离开了她;《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父亲也终于离开了她。“一切都在离我远去”的情绪主调是本部小说的叙事逻辑和重要主题之一。
童年岁月的逝去
五个故事中的人都在离我而去,一起离去的不只有他们,还有“我”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小说以儿童视角描写童年世界,更具有一种哀愁的美学力量,使得小说流露出伤感怀旧的情绪,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础。
对故乡北平的告别与怀念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于1960年在台湾对北京的思想与诉说,展现出了作家在岁月流逝后依然深深沉淀在内心深处的那些故乡的回忆,传达出“我”对永远逝去的童年情愫与北平生活的深情回望。她的这种文化乡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而不改其色,是一种对母体文化的认归的表现。
课程总结
《城南旧事》的中心主题是“一切都在远去”。其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远去:身边亲友的离开、童年岁月的逝去和对故乡北平的告别与怀念。抓住这些主题,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文章。
1.《城南旧事》每个故事末尾都表现的主题是
A.离别
B.团聚
C.失忆
D.死亡
2.《城南旧事》中表现了哪种感情?
A.儿童纯洁的感情
B.父母亲情
C.友情
D.以上都是
5 《城南旧事》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城南旧事》看作一篇成长故事?因为在按时间叙事的故事中,主人公小英子成长了,她逐渐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
与妞儿的友谊
英子在遭逢挚友双双惨死的打击下,表现出一位天真、不谙世事的六岁女孩应有的悲伤反应:悲伤——自责——忧郁——痛苦……也体现了儿童友谊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其逝去将为儿童带来的影响。但悲伤也恰恰是成长的开始,友谊的结束对儿童而言更是一种学习。
女性意识上的成长
1、女儿性
英子的女儿性主要表现为她作为一个小女孩在周围世界的刺激下产生的共情。在《惠安馆》中学金鱼喝水,偷母亲金手镯送给朋友的故事;《驴打滚》中每天早上上学总是跳着脚催宋妈绑辫子快一点的英子等。
2、母性
母性是指英子身上除去小女孩的特征,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的“小大人”的一面。例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