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推荐经典必读书目(三):《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小学推荐经典必读书目(三):《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小简学堂著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7-12
书籍编号:30506492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038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三):中小学生新课标经典必读——《三国演义》(精读课程)
作者:小简学堂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7-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 第一章 |
《三国演义》的文学语境
第一课
罗贯中、毛宗岗生平、著作及人物评价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享誉世界。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走近这本名著的作者和编者。
罗贯中——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我们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著作,因为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刊本上都署着罗贯中的名字。可是,罗贯中的生平经历、性格人品、思想、著述等情况究竟如何,早在明代时,人们就弄不清楚了,更不用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了。
读着像《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经典作品,却对隐身在其背后的作者罗贯中几乎不了解,这对广大读者来说,肯定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寻找罗贯中,是几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愿望,寄托着人们向这位伟大作者表达敬意的美好心愿。
罗贯中的剪影
经过一个多世纪艰难的努力,人们总算可以勾勒出罗贯中人生轨迹的大体轮廓,得到罗贯中的一个剪影。
我们大体可以知道:
罗贯中的基本资料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的时间主要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看到了乱世之中,人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他可能去过杭州,还参加过元末起义军头领张士诚的幕府,可能很有政治上的抱负。
罗贯中的著作 :罗贯中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还是一位戏曲家。除了他最辉煌的作品《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他还有可能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等,甚至还有可能参与了《水浒传》的编写工作!只不过因为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只单列了施耐庵的名字,今天罗贯中的名字才更多地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了一起。
毛宗岗——《三国演义》的评点者和修正者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最初的草稿并不一样。那是因为,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回目和正文都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全面整理修订,这就是今天最流行的120回毛氏《三国演义》。
毛宗岗,清初文学批评家,字序始,号孑庵,茂苑(今江苏苏州)人。他仿效金圣叹评点、修改《水浒》的做法,假托说自己得到了《三国志演义》的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每一回都做了评点,每一页都夹有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不仅如此,还伪造金圣叹给自己的书写的序,放在卷首,把自己评点的《三国演义》称为“第一才子书”。
课程总结:我们今天读到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创作的,又由清代批评家毛宗岗改订的。
第二课
《三国演义》的衍生作品:戏剧、电影、电视剧、动漫等
本课将介绍各种各样的“三国戏”。继续往下读,你会发现一本书是如何激发其他新作品的诞生的。
戏剧: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有名到什么程度呢?你知不知道,中国这么多地方戏剧,每一个都有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三国戏”!
其中,京剧的“三国戏”最是突出。从《捉放曹》到《铁龙山》,整部《三国演义》都可以用京剧的形式表现。剧本由清代道光年间的京剧演员卢胜奎编写,全剧共36本。
电影: 如果你没有看过吴宇森导演执导的华语电影《赤壁》,那真是遗憾!“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役之一,这部电影涵盖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到第五十回大部分内容,从“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真实地展现了那个群雄逐鹿各领风骚的时代。
首先,魏、蜀、吴三国中,《三国演义》选择了蜀汉做主角,但《赤壁》却别出心裁地放弃了传统的蜀汉立场,选择从东吴的视角来表现赤壁之战,这既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为电影带来了新意。
其次,在传统的剧场上,赤壁之战的英雄们都是一副老头子的形象,是“老贼”和“老贼”的较量。但《赤壁》非常有勇气地颠覆了传统的形象,恢复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少年形象——英雄出少年,毕竟历史上的诸葛亮在这一年不过二十七岁,周瑜也不过三十六岁啊!《赤壁》用英雄间的相遇相知压倒了传统戏剧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尔虞我诈,带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
电视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三国的人物一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他们一直活跃在银幕上。1994年和2010年分别上映了两部经典《三国演义》,第一部是王扶林导演的84集史诗性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二部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的95集电视剧《三国》。第一部忠实原著,还原原著,刘备是仁义的好君王,曹操是奸诈的真小人;第二部大胆创新,更新观念,平等看待曹魏和蜀汉,我们的“神明”诸葛亮走下神坛,奸诈多疑的曹操得到正名,许多历史上被忽略的人物得到了重视。
动画: 2009年,由北京辉煌动画、央视动画与日本未来行星株式会社联手打造52集动画连续剧《三国演义》,画风正统,人物大气,严格按照原著进行还原。
课程总结:每一个改编都是再创造,我们在不同体裁,不同版本的故事里也会看到不一样的诸葛亮,不一样的曹操,这就是改编的魅力,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心中的诸葛亮和曹操,我们自己心里也会有一个自己的“诸葛亮”和“曹操”。
第三课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及历史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你能想象罗贯中所生活的元朝末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恶鬼般的时代吗?
元末的民族压迫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人,对于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来说,他们是外族人。外族人统治中原,自然不喜欢汉族人,他们把人分了四等,自己是第一等,投降的南宋的汉族人是第四等,就好像是他们的奴隶一样。这就是无情的民族压迫。
元末的封建剥削
元朝的皇帝喜欢打仗,打仗就要造武器,造船,养马,运粮,全都要钱。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钱当然也要从底层的百姓这里收上来。加上元朝末年,从上到下吏治腐败,每一个当官的都想要中饱私囊,每天都在盘算着怎么从百姓家里搜刮钱财,这就造成了所谓“横征暴敛”,强横地征收捐税,残暴地搜刮民财。
作为底层的百姓,不仅要给他们出钱,还要给他们出力。官府要造船,就要征用你去打工,而且是一分钱都不给的白工。这就是残酷的封建剥削。
元末的社会动乱
又要百姓出钱,又要百姓做苦工,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还怎么过?于是就有一些农民开始想,我一样是死,不如跟他们拼了!
抱有一样的想法的农民汇集在一起,扯起新的旗帜,反抗政府,他们要建立新的国家!这就是农民起义。元朝朝廷当然不干,当然也要派兵镇压,可是你想想看,元朝政府的兵从哪里来?还是这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呀!穷苦的老百姓怎么肯为了官府去打一样穷苦的老百姓呢?所以元朝朝廷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数十万军队打都没打就散了。
农民们一看,元朝是不行了,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于是大家纷纷效仿,起义顿时是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这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时代。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逐鹿天下”,比喻争夺天下,争夺皇帝的位置。现在元代失去了它的“鹿”,天下各地的人都要来追逐这只“鹿”。但是,究竟“鹿”死谁手呢?各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也是互相不买账的呀?于是,各家农民起义军之间也开始互相攻打,互相兼并。几个比较大的起义军的首领像张士诚——就是罗贯中曾经投靠过的那位、陈友谅——金庸先生笔下出现过的人物、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等等,都先后自立为王。
这就是元末混乱的社会现实。这是一场激烈的争夺。没有人能够躲开这个乱世。
课程总结:又是民族上的压迫,又是阶级上的剥削,又是到处打仗,又是连年天灾,这就是元朝末年。罗贯中就生活在一个这样混乱的时代里。
第四课
罗贯中为什么要写《三国演义》
生活在乱世之中,罗贯中他不是一个只求自保的普通人,他也有夺取天下的壮志。史书上说他“有志图王”,就是有志于谋求那个至高无上的王位。但是为什么不是他建立了明朝,却是他写出了《三国演义》呢?他出于什么心态,什么目的写作了《三国演义》呢?继续往下读,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没用的张士诚
最初,罗贯中依附了当时的一个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张士诚的军队。他进入了他们张士诚的幕府。幕府就是以前的将帅办公的地方,将帅会在这里汇聚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人,遇到大事的时候就请他们来出出主意,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幕僚”。
罗贯中依附张士诚为的是实现他“有志图王”的理想。但是,张士诚却不是一个能成大事之君王。他不敢和元军对阵,又输给了朱元璋,于是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的招安,甘心帮元朝统治者镇压农民军。“招安”是古代统治者对于农民起义一种常用的安置方法,给你封个官,送点钱,你归顺我,帮我去打其他的起义军。
罗贯中对张士诚的这种做法非常不满意。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于是他就开始在江、浙一带收集资料,为创作《三国演义》作准备。
罗贯中的政治理想
罗贯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动乱,参加了你死我活的政治争夺。他虽然没有成为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物,但是他也有“图王”的志向和才智,也有一系列政治、军事的主张,这些,都被他表现在了《三国演义》一书中。这就叫做“借古讽今”,借小说影射现实。
三国,是一个和元末非常相似的乱世。罗贯中的理想是推翻元朝为代表的异族统治,建立汉族人自己的汉族政权。因此,,《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维护和颂扬的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政权,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罗贯中理想中汉族政权的化身与代表。我们前面说过,元朝末年,民族矛盾特别尖锐。所以,元末的农民起义军,从一开始就把“恢复宋朝汉”族政权作为号召。比如韩山童就被称为是宋徽宗八世孙。朱元璋在讨伐元朝统治者时,也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就是正统,是罗贯中在颂扬汉族政治。
罗贯中的“仁政”思想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罗贯中认为:获胜者首先应该是仁政的实施者。“仁政”的核心就是说夺取天下的人,做上皇帝的人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定要理解人民,爱护百姓,为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人,得到人民的心,也就是得“民心”的人才能得到天下。这就是罗贯中特别中意刘备,特别描绘刘备开基立业过程的原因。
罗贯中的战略思想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只有君臣同心,军民一致,才能取得胜利。曹操集团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得天独厚,孙权集团占据江东,攻守自如,是占尽地利,而刘备虽然什么都没有,却有民心。但是有了民心,就足以和魏国、吴国抗衡。
课程总结:罗贯中有大抱负,但是在现实中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用小说《三国演义》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志向借助三国的历史表达出来。
第五课
《三国演义》是真实故事吗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的时代,但是《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历史上真正的三国吗?刘皇叔真的是老好人,曹丞相真的是大奸臣吗?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区别。
具体内容
按照历史纪年,三国时代开始于220年十月曹丕篡汉,结束于280年三月吴国灭亡、西晋统一中国。而《三国演义》开始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即184年黄巾起义,到第八十回才写到220年曹丕篡汉,也就是说,《三国演义》 2/3的篇幅说的是东汉末年30多年的事情,余下的1/3的篇幅说的才是三国本身60年的事情。《三国演义》越往后面,写得越粗,最后甚至有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263年曹魏灭蜀汉、 265年司马氏篡魏、 280年西晋灭吴,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三国演义》短短三回,就给匆匆交代了。所以,其实《三国演义》主要写的是“前三国”的故事,而不是整个三国时代的故事。
关键人物
我们拿《三国演义》里的大美女貂蝉做例子。貂蝉在历史上的原型其实是董卓的贴身婢女,吕布和她私通,害怕东窗事发,在惴惴不安中,被司徒王允利用,最终刺杀了董卓。但这位婢女与司徒王允并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他的歌伎或者义女。但是貂蝉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就变得越来越正面,事迹也越来越丰富,这才有了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深明大义,愿为主人分忧,先许给吕布为妻,再送给董卓为妾的貂蝉形象。
具体情节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其实是孙权木船借箭。《魏略》中说得清清楚楚,孙权与曹操在安徽巢湖一带对峙的时候,孙权做了一条大船过来,曹操让士兵放箭,箭插在船上,孙权再调转船头,换另一面受箭,等到两边箭的重量差不多了才回船。但到了《三国演义》中,孙权变成了诸葛亮,木船被动借箭变成了草船主动借箭,时间从213年变成了赤壁之战前的208年。
此外,《三国演义》的赤壁大战把诸葛亮写得出神入化,但实际上火攻计是黄盖献的,周瑜实施的,吴汉联合也是鲁肃倡导的,周瑜,更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三国地位
在历史上,三国地位的排列应该是魏、吴、汉,所谓“三国鼎立”,其实是以曹魏为一方、以孙吴与蜀汉为另一方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南北对峙,而孙吴与蜀汉比较,蜀汉又只是一个小伙伴而已。但是到了《三国演义》,由于蜀汉是最正义的一方,曹魏是势力最强大的一方,孙吴只能排到了最后,于是三国地位的排列定成了蜀汉、曹魏、孙吴。
可是,即使孙吴的形象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但我们不能忘记,孙吴才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正是因为孙吴的建国,祖国的江南地区才得到极大的开发,才有了以后的北方政权向南方避难的条件。
课程总结:《三国演义》只是披着三国历史外衣的演义小说,虽然他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角色,但是如果要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还是要看真正的史书。《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文学上和思想上的价值。
第六课
《三国演义》的背景:时代与地点
《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你知道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了解一本书的背景可以帮助你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这本书。请继续阅读,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
背景是什么?
所有的书都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它们都有一个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三国鼎立的雏形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西晋。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却在公元208年于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手打败。至此,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谁也不能立刻消灭谁,这就是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鼎立的成型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三国历史正式开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也称帝了,定都成都,史称蜀汉。次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刘备输掉夷陵之战,东吴的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分地区。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上台,重新和孙权的东吴联盟。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定都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国号为“吴”,史称东吴。至此,我们所说的三国正式成立。
三国鼎立的终结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蜀汉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还是没能消灭曹魏,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在曹魏内部也并不是很太平,国家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战争,灭亡蜀汉。两年后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元帝废掉,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也就是说,曹魏也灭亡了。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演义》的立足:《三国志》
历史小说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它鼓励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是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属性。但历史小说又毕竟与历史有不解之缘,它有必要接受最基本的事实的规范与制约,这一点,就是历史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独特个性了。《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是以《三国志》为核心的,故事、人物、情节等均与《三国志》的发展脉络大体相同。
史书是什么?
每一个朝代都有一批人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叫做“史官”。每一个朝代被后一个朝代消灭之后,后一个朝代就会集合一批人手为前一个时代整理资料,写成一部史书,把前一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的书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
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三国志》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消灭吴国,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当时48岁的陈寿搜集魏、蜀、吴史料,写成65卷《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陈寿(公元233 - 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很好学,拜同郡学者谯周做老师,在蜀汉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贬谪。
《三国志》注
什么叫做“注”?
《三国志》写好之后,过了很久之后,大家发现已经读不懂这本书了!当我们读不懂一本书的时候,就需要看看注释,对不对?这就需要一个很厉害的学者,来给很难懂的书做“注”。唐代的时候,裴松之给《三国志》做了注。
裴松之
表松之是河东人,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重要官职,裴松之从小就阅读了很多书籍, 8岁的时候就通学了《论语》和《毛诗》。他博览群书,为人淳朴, 20岁的时候被拜为殿中将军,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官。皇帝知道他历史知识很渊博,就派他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搜集了许多材料,为《三国志》里的事件增加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好不容易写完后递交给皇帝,皇帝认为写得非常好,赞扬道:“这个注是不朽的。”
裴松之还打算续写何承天写的刘宋国史,还没有来得及动笔就去世了,享年80高龄。他写的论文和《晋纪》,还有他儿子为司马迁的《史记》作的注一起在世上流行。
课程总结:三国是一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彼此攻打,都想要统一中原,但最后没有一个成功。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时期真正的历史事实的话,应该去看史书《三国志》。
第七课
《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赤壁是现在的哪里
关于赤壁之战的方位问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存在着多种异说。而《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其实发生在江夏郡邾县、鄂县之间大江之上,即今湖北黄州、鄂州境内。
需要准备:
地图
路线图
曹操方
曹操征伐荆州、刘备仓皇南逃,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之前即赤壁大战前,曹操军队已经越过夏口(今武汉市)到达江夏郡东部江北邾县(黄州)一带,曹操已经控制了江夏郡江北大部分地区。
刘备方
赤壁之战前刘备集团已经撤至江夏郡东部长江南岸。撤至江南夏口一带的刘备集团兵力显得严重不足,且士气低落,无法独立承受曹操大军的压力,因此,寻求孙权集团的援救势在必行。正在观望踌躇之际遇到前来打探消息的鲁肃,鲁肃力主两家联合抗曹,并建议刘备将主力撤至鄂县(今湖北鄂州市)一带布防。可见,赤壁大战之前刘备集团退守的地点是江夏郡东南部的鄂县樊口一带。
孙权方
赤壁之战前孙权集团已控制江夏郡东南诸县,尽管黄祖被杀几个月后刘表任命刘琦为江夏太守,但荆州水军主力已被孙权集团歼灭,刘琦已无力讨还鄂县等失地。而刘琦上任伊始,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逝,刘琮降敌,刘备逃至夏口,曹魏集团已成为威胁刘琦、刘备和孙权三方的最大敌人,故而鲁肃劝说刘备进驻东吴控制的鄂县以便与吴联合抗曹,实属情理之中。
赤壁之战
大战双方在今鄂东地区隔江对峙,重要军事地名均在今鄂州、黄州境内。主战场“赤壁”位于长江北岸。
“文赤壁”和“武赤壁”
一般认为,黄州赤壁是苏东坡等文人辞赋歌咏的赤壁,是“文赤壁”。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之地,则是“武赤壁”。
第八课
《三国演义》的体裁
书籍被分成不同的组或类别,称为体裁。《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材。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什么样的小说是章回体的小说呢?
小说
中国古代最初没有“小说”这种体裁,古代所说的“小说”和今天我们说的“小说”并不一样。古代的“小说”的种类非常驳杂,就是“简短的说话的意思”,基本上是记载一下除了正规历史书上记录的事件之外的八卦和传奇。又分为银字儿、说公案、说铁骑儿三种。“银字儿”是讲烟花粉黛、神仙鬼怪、离合悲欢的事;“说公案”是讲拳勇、发迹的事;“说铁骑儿”是讲战争的事。
有一种人,专门从事这个工作,每天“简短地说话”就能赚钱。这样的人叫做“说话人”。他们“说话”的稿子就叫做“话本”。直到元明清,才由这种话本发展出了与今天所说的“小说”相似的通俗小说。
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一共120回,第1回叫“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最后一回是“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这样的小说就叫做章回体小说。
发展:从话本小说到章回体小说
从宋、金到元代,这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学蓬勃发展。大众在饱暖之后开始有精神文化享受的追求。不少专业说书人就应运而生,说书人的稿子就叫做“话本”,说话的本嘛。说书是一种很自由的口头传诵的文学,和写下来的稿子不一样。最开始,他们只是讲一些野史,逐渐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好恶,会加入自己的表演,因自身学养或地域差异,他们还会讲一些自己组织的故事,或者听众想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在讲述过程中添油加醋。他们的经典台词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种状况下,每一章、每一回得以不断发展。其实每一章,每一回,本身也是一个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
所以,一个故事,在经过各位民间艺人和小说家不断地删改增补、丰富打磨,这些故事就会一点点完整,成熟起来。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也是罗贯中在说书这种口耳相传的文学基础上的再创造。
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也都是著名的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的历史事件,以某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再吸收民间流传的八卦、传说,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艺术创造,描述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重大事件的小说,就叫做历史演义小说。
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内容开始多样化:有的作品用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描写时事,有的作品描写历史上的趣事逸闻,还有的作品借描写历史事件讽喻现实。
其他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
课程总结:《三国演义》首先是一部小说,其次又是一部演义历史故事的章回体小说。
第九课
《三国演义》主要角色简介
现在,关上书,你来说说看,你能够说出多少个《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他最突出的成就。
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三国蜀汉开国君主。他是《三国演义》书中的第一大主角,是具有传统优良美德的政治人物。他有个好身世,他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嫡派子孙。据说他长得一副奇相,两只耳朵垂到肩上,双手超过膝盖,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可是他祖上家境一代不如一代,轮到他已落魄潦倒,只能贩鞋织席为生。
刘备性情宽和,又能容人,有仁心,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宁愿丢掉土地,不愿意失民心,宁愿寄人篱下也不愿意掠夺友人的城池,因此天下人都佩服他的德义。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打黄巾军脱颖而出,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屡败屡战,终于做了一路诸侯。连汉献帝也敬称一声皇叔,从此刘皇叔名满天下。
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汉末在涿郡和刘备,张飞桃园结拜,起兵镇压当时的黄巾军。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占有江南诸郡,任关羽为襄阳太守,后来又让他镇守荆州。围攻曹操,攻破于禁的七路军队,于禁投降,庞德被擒杀,关羽就此威震华夏。但是吴军乘机袭取江陵,关羽只能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杀死后谥号称壮缪侯。关羽善待士兵,但看不起士大夫,以忠义闻名于后世。宋代以后,关羽被神化,被人们尊为“关公”“关帝”。
张飞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少时即与关羽,刘备结拜为兄弟。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在巴郡义释严颜,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郃,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227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26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他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他竭尽心志辅助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大破曹军,最终帮助刘备在成都立住脚,建立了能和北方的曹操、东方的孙权相抗衡的蜀汉,奠定了三国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又全力帮助懦弱的少主刘禅,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南平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