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放射诊断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胸部放射诊断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士远,高剑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书籍编号:30508415
ISBN:978711726842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49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研究生
版权信息
书名:胸部放射诊断学
作者:刘士远 高剑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1726842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叶兆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叶晓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史河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成官迅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伍建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刘士远(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李智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余建群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宋 伟 (北京协和医院)
张立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陆普选(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敏文(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胡春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查云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施裕新(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高剑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 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顺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萧 毅(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崔光彬(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鲁植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曾洪武(深圳市儿童医院)
谭理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编写秘书 钱 懿
主编简介
刘士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担任亚洲胸部放射学会候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装备协会CT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担任《肿瘤影像学杂志》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等7本核心期刊副总编等工作。
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0余年,擅长胸部疾病特别是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等23项3000余万元科研资助。在Radiology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270余篇,SCI收录论文57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1项。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译专著4部,主编专著5部,副主编专著及教材6部。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及上海市21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高剑波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任影像学科学术带头人、医学影像专业负责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短期访问学习。《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或审稿人。
从事放射影像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32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及参编医学影像学专著和高校教材10余部。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在消化系统肿瘤和肺部疾病的临床影像学及其新技术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获得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以及“伦琴学者”奖章获得者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副主编简介
伍建林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名师和辽宁省名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大连大学国际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DICOM标准中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首届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等。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863”“973”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教学成果奖1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50余篇(SCI论文23篇),主编、主译与副主编和参编专著、译著及各级各类教材30余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陆普选 二级教授,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主管《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主编,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感染(传染病)影像工作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感染与传染病医学影像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十余部。其中《Diagnostic Imaging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于2015年在世界排名第一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重点奖励。获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2项,获奖排名第一的5项。荣立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二等功各1项。获深圳市十佳医务、十佳医技工作者称号各1项。
出版说明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的文件精神,推动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面分析其他专业研究生教材、系统调研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研究生及专科医师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写全国第一套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暨专科医师核心能力提升导引丛书。
全套教材共包括14种,全面覆盖了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各学科领域。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近300位放射诊断与治疗学的专家以“解决读者临床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为立足点,以“回顾、现状、展望”为线索,以培养和启发读者创新思维为编写原则,对疾病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点评,对当前诊疗中的困惑、局限与不足进行了剖析,对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该套教材适用于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临床型研究生及专科医师。
全国高等学校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金征宇
副主任委员
龚启勇 王绿化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滨 王振常 王霄英 卢光明 申宝忠 冯晓源 吕 滨
刘士远 刘广月 刘爱连 许乙凯 李 欣 李真林 杨建勇
余永强 余建明 宋 彬 范占明 周纯武 徐海波 高剑波
崔建岭 梁长虹 韩 萍 程晓光 雷子乔
全国高等学校放射诊断与治疗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目录
前言
对于影像诊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胸部影像是临床工作、科学研究中最常遇到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学习的深入,往往会发现较本科理论学习阶段更多的问题,例如胸部疾病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部分良恶性疾病征象重叠,鉴别有很大难度;又如一些常见疾病,如肺炎等根据其病原体不同也各自有其特点和诊断困惑。同时研究生还需要选择并完成科研课题,需要对整个胸部影像的涵盖内容、发展动向、技术革新、热点趋势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从中发掘科研点进行课题设计和深入研究。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需求,针对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而编写的教材。所有作者均为全国著名教学医院胸部影像方面权威的高级职称专家,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科研思路创新,并经过充分沟通、通力合作、反复互审,希望能够全面、细致、深入地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深造。
本书介绍了除心脏大血管以外的胸部影像诊断问题,包括常用胸部放射诊疗技术、气管疾病、支气管及肺疾病、肺血管疾病、纵隔及横膈疾病、胸廓、胸壁及胸膜疾病以及胸部创伤等7章共60节内容。疾病种类涵盖了胸部常见病、多发病,并兼顾少见病和罕见病。每一章又包括了疾病概述、解剖生理、正常影像学表现、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技术诊疗价值等一系列组成部分,有助于影像诊断专业的研究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整个疾病,并结合其机制加深对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的理解。本书配备了大量包括X线平片、CT、MRI等在内的图片,并对部分病变和相关的重要结构进行了标注,便于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生全面掌握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编写格式上,书中每个疾病小节均采用条目式,重点明确、条理清晰,包括病理和临床、影像学表现、诊断要点、影像报告书写的注意事项、鉴别诊断、诊断价值、注意事项、诊断思维与点评、思考题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疾病的发病基础、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对应的影像学征象,并选取典型的病例进行展示,加之简要实用的鉴别诊断,最终应用到临床诊断工作中,总结归纳出诊断的关键点以及报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对整个诊断过程进行梳理,同时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的系统性思维,对胸部疾病影像诊断进行更为深入地理解和学习。
创新是研究生的核心诉求,本书所编写的内容均为临床较新而且实用的检查方法和影像诊断内容,已经淘汰的方法和内容不再叙述。本书创新性的突出了检查技术的革新,除了单独列出章节叙述常用的胸部放射诊疗技术之外,在每一章增加了影像学技术诊疗价值小节,从目前各种影像技术的优势、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热点、展望等进行介绍,希望帮助影像诊断专业研究生开拓思路,利用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优势更好地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本书更创新性地首次利用手机二维码技术,将一系列更为丰富的病例、动态三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等资料作为补充,在节省本书篇幅的同时,更为方便、快捷、立体地呈现胸部影像疾病诊断。
在本书策划、编写、审阅和修改过程中,许多专家、同行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时间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前辈、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刘士远 高剑波
2018年1月
第一章 常用胸部放射诊疗技术
第一节 ×线检查
一、检查方法与要求
(一)摄片
能够显示呼吸系统的大部分疾病,且简单易行、价格便宜,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初查。正位(后前位)(postero-anterior view)、侧位(lateral view)是胸部摄片最常见的投照体位。
(二)CR、DR
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大多数医院已替代了传统X线胸片。
(三)×线胸部透视
操作简单,可进行胸部多方位观察及胸部器官运动的显示,但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低,不能保留影像资料,多数医院已淘汰。
(四)支气管造影
支气管造影既往用于观察支气管病变,目前CT完全可以取代,该方法已基本淘汰。
(五)容积DR体层摄影
可得到单张薄层图像,按照电影模式连续播放,快速观察整个胸部组织结构图像。
二、检查体位
(一)胸部后前位
胸部后前位成像示意图(图1-1-1),胸部后前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2)。
图1-1-1 胸部后前位成像示意图
图1-1-2 胸部后前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靠紧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2)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头稍后仰,将下颌置于胸片架上方,探测器上缘超过两肩3cm。
(3)双手置于髋部,两肘弯曲,尽量向前。两肩内转,尽量放平,紧贴探测器。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房、左心影可分辨肺纹理。
(3)肺尖充分显示。
(4)肩胛骨投影肺野外。
(5)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二)胸部侧位
胸部侧位成像示意图(图1-1-3),胸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4)。
图1-1-3 胸部侧位成像示意图
图1-1-4 胸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侧立摄影架站立,受检胸部靠紧探测器,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
(2)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前胸壁及后胸壁投影与探测器边缘等距。
(3)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腋中心通过第6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无组织遮盖处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呈侧位投影。
(3)颈部至气管分叉可连续追踪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边缘清晰锐利。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三)胸部前弓位
胸部前弓位成像示意图(图1-1-5)。
图1-1-5 胸部前弓位成像示意图
1.体位
(1)背靠摄影架站立,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7cm。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手背置于髋部,肘部弯曲并尽量向前。
(3)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后仰,上背部紧贴摄影架面板,腹部向前挺出,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15°~20°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入探测器。
(四)胸部右前斜位
胸部右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6),胸部右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7)。
图1-1-6 胸部右前斜位成像示意图
图1-1-7 胸部右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直立摄影架站立,胸壁右前方靠紧摄影架面板,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3cm,左右缘包括左前及右后胸壁。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右肘弯曲,右手置于髋部,左手上举环抱头部。
(3)左胸壁离开探测器,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服钡剂后,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左侧腋后线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置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部右后1/3处。
(2)心脏、主动脉弓清晰锐利,胸部周边肺纹理可追踪。
(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五)胸部左前斜位
胸部左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8),胸部左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9)。
图1-1-8 胸部左前斜位成像示意图
图1-1-9 胸部左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直立摄影架站立,胸壁左前方靠紧摄影架面板,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3cm,右前、左后胸壁与探测器边缘等距。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左肘弯曲内旋,左手置于髋部,右手上举环抱头部。
(3)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65°~75°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置于胸部右侧,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1/3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全部清晰锐利,胸部周边肺纹理可追踪。
(4)肺尖显示清楚。
(六)胸部后前斜位
胸部后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10),胸部后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1)。
图1-1-10 胸部后前斜位成像示意图
图1-1-11 胸部后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仰卧于摄影台,长轴与摄影台长轴垂直,探测器上缘高于胸锁关节1cm,下缘包括剑突。
(2)双上肢内旋置于身体两侧。
(3)两肩尽量内收,使胸骨紧贴台面,头转向右侧。
2.中心线
自背部脊柱右后入左前方,经胸骨达探测器中心。中心线一般左侧倾斜20°~25°角。曝光时胸骨贴紧探测器,嘱患者均匀呼吸,曝光时间应包括1~2个呼吸周期。摄影条件宜选用低千伏、低毫安、长时间、近焦皮距。
3.标准影像显示
(1)胸骨正位全貌显示,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骨质、关节间隙清晰。
(2)胸锁关节、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包括在照片内。
(3)胸骨与脊柱无重叠,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七)胸骨侧位
胸骨侧位成像示意图(图1-1-12),胸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3)。
图1-1-12 胸骨侧位成像示意图
图1-1-13 胸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侧立摄影架站立,探测器上缘高于胸骨切迹,下缘包括剑突。
(2)胸骨长轴对探测器中线。
(3)两足分开,身体站稳,两臂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呈侧位。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胸骨中心,垂直入探测器。曝光时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
(1)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骨质、关节间隙清晰,胸锁关节重叠,胸前壁软组织厚度及表皮轮廓可见。
(2)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包括在照片内。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八)膈上肋骨前后位
膈上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图1-1-14),膈上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5)。
图1-1-14 膈上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
图1-1-15 膈上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站立摄影架前,背部靠紧摄影架面板,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2)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下颌稍仰,探测器上缘超过两肩。
(3)手背置于臀部,两肘弯曲,尽量向前。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左右第1~6前肋及第1~9后肋包括在照片内,包括两侧肋膈角。
(2)第7颈椎显示,肩胛骨显示为侧位影像且不与后段肋骨重叠。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九)膈下肋骨前后位
膈下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图1-1-16),膈下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7)。
图1-1-16 膈下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
图1-1-17 膈下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
1.体位
(1)仰卧于摄影台上。
(2)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
(3)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5)呼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通过脐孔上,向头侧倾斜10°~15°角,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膈下肋骨正位、斜位包括在照片内。
(2)左右膈下肋骨对称显示,第3颈椎显示。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三、相关疾病及诊断要求
X线影像学可一定程度反映胸部病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仍是临床诊断胸部疾病的常见检查技术。常规胸部X线检查项目包括摄片、CR、DR、胸部透视以及支气管造影。对于肺水肿、肺部感染性疾病、肺不张、肺结核以及肺肿瘤等,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初步诊断或明确诊断,尤其可对气胸以及肋骨骨折等疾病明确诊断,能为评估病变的可切除性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对于某些纵隔疾病(如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和皮样囊肿、心包囊肿以及纵隔脂肪瘤等),可以初步观察纵隔形态,估计病灶大小及位置,有助于间接反映病变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胸部X线检查作为胸部结构的二维平面投影影像,由于组织重叠等因素干扰,部分隐蔽性病变多难以清晰显示。同时,胸部X线检查的密度分辨率低,仅能显示纵隔内积气或较大钙化,一般不用于纵隔疾病的诊断。随着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开发应用,X线成像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形态成像。容积DR新技术图像质量明显高于X线平片,相对CT而言,容积DR在满足诊断的同时可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目前已应用于胸部疾病,尤其对于肺内小结节、空洞及气管等病变的显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一)胸部血管性疾病
X线检查在排除可疑肺动脉栓塞与及其他疾病的鉴别方面有一定价值。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早期肺栓塞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合理应用DDR后处理分析技术及高质量DDR胸片是影像诊断的关键。早期诊断肺栓塞应做到:①选择适当管电压,充分利用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输出影像的信息量;②高质量DDR胸片应具备气管隆嵴显示清楚、心脏缘锐利、下位肋骨显示较好;③伴有栓子者,应根据临床实际处理图像提取有效信息。但是DDR仅能间接证实肺栓塞,尽管其空间分辨率有所提高,但尚有待于新的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其次,DDR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很高,合理应用后处理技术是关键。
(二)胸部肿瘤性疾病
迄今,X线胸片仍是肺癌筛查的常用检查方法,但早期肺癌仅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小结节影,甚至不能显示。正位胸片上约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以及横膈等组织重叠。由于肺结节的空间体积比较小,常与肋骨及胸壁重叠,导致肺结节与背景影像的对比度较差,容易漏诊和误诊。容积DR检查获得的断层图像可观察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如肿块向腔内生长,表现为支气管腔内软组织影,可部分或完全占据支气管腔,表面欠光滑;若肿块大部位于腔外,邻近支气管可有受压改变,表现为支气管腔的狭窄,局部管壁可光滑或毛糙不光整。另外可发现阻塞性改变。尽管容积DR是连续多层面显像,但其不能分辨大血管周围的脂肪间隙,以及肺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对纵隔内结构的显示也不理想。
影响读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图像质量、图像传输与调取过程、阅片室环境、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有研究显示,5M医用单色液晶显示器能更大程度地显示原图像的真实数据,提高信噪比,呈现出较多的细节,尤其对一些微小细节。IQQA-Chest系统在接入PACS后能够与PACS系统协同工作,专门用于诊断X线平片所见肺内小结节,对于筛查肺内小结节具有低成本优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眼视觉观察影像的局限性,可提取出部分易漏诊的可疑病变,提高肺小结节检出率。
结合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系统,能够发现解剖学死角区的结节,有助于避免放射科医师在大量阅片过程中由于视觉疲劳、注意力降低而忽略的一些微小病灶,从而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但其对于肺血管、肋骨重叠区、第一肋骨和锁骨连接处、乳头位置以及肩胛区等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放射科医师比较容易鉴别,故不会影响检测敏感度。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的系统存在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尚不能作为一站式检查,其所检测可疑病变须由放射科医师进一步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
(三)胸部炎性疾病
常规DR检查是胸部炎性疾病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多用于体检、筛查及病变的定期复查。容积DR技术是传统断层摄影的延伸和发展,通过一次连续曝光即可获得胸部三维结构的部分容积信息,通过后处理重建出胸部某一层面的组织结构图像,较常规DR可发现更多的微小病灶,亦可通过多个层面的连续观察,得到关于病变形态及密度的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如多层面连续观察病灶形态呈斑片状、楔形、条状等,多提示炎症可能;如病灶内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气液平面,同样提示炎性病变。对于肺结核,容积DR可较清晰地显示重叠于肋骨、心脏或椎体的小病灶,常规DR检查时发现干酪样病变内的小空洞,从而提示诊断。值得一提的是,容积DR检查对病灶内的钙化显示能力欠佳。对于肺结核的诊断首选常规DR检查,若出现不典型的病例,可结合容积DR检查进一步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胸部其他改变做出诊断。
(四)胸部外伤性疾病
诊断肋骨骨折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为常规DR检查。但常规DR检查是二维成像,骨折部位的组织较厚,各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相互干扰;如部分骨质形态不规则,或是不全性骨折、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显示不佳;有时患者伤势较重,无法摆出正确的体位,不能获得标准的体位影像。双能量成像显示肋骨结构,更容易发现骨折部位和形态。容积DR一次检查可获得靶区域解剖结构的多角度投影数据,通过像素位移、叠加等特定的重建算法,可消除邻近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能力,降低漏诊率。
(郭华 高剑波)
第二节 CT检查
一、检查方法与要求
(一)扫描技术与参数
1.扫描范围 从肺尖至肋膈角。
2.窗宽、窗位技术
(1)窗宽:肺窗采用1000~2000HU,纵隔窗采用300~500HU。
(2)窗位:肺窗采用-800~-500HU,纵隔窗采用30~50HU。
3.常规扫描通常采用5~10mm层厚,螺距1.5。高分辨率CT通常采用1~2mm层厚,螺距1.5。
(二)CT平扫(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