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职业技术 >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秦月兰,徐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01

书籍编号:30508737

ISBN:97871172521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1694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全书内容: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香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万 欢(湖南省人民医院)

毛燕君(上海市肺科医院)

文 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付 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朱海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玉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刘雪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 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丽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素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新云(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露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肖书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宋晓群(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 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 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翠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陈英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周云英(江西省人民医院)

庞婷婷(山东菏泽市立医院)

郑 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郑淑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赵 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骆春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秦月兰(湖南省人民医院)

秦梅兰(湖南省人民医院)

徐 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高小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黄 杰(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黄超琼(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程俊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曾小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写秘书

汤 珂(湖南省人民医院)

总序

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功能影像、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将影像医学带入了“精准影像”“超越影像”的新时代,进而又提出了“走向临床,服务临床,引领临床”的新理念、新主题和新模式,使影像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然而,面对这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影像世界,所有影像专业的医师们,特别是中青年医生,乃至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该如何涉猎、如何取舍、如何适应如今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就成为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于从事影像专业的医生,特别是初涉纷繁影像世界的中青年影像医师而言,逐步炼就扎实的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的基本功仍然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全面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不断夯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专业基础,拓展认识广度和深度,逐步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更专业、更丰富的影像知识和医学理论,是超越影像的前提与基础。

中华放射学会一直致力于中国影像医学继续教育公益活动的推进。自2015年开始与江苏恒瑞共同发起REACH项目,推动线上微信公众订阅号互动读片与线下现场专题读片相互结合的典型病例读片继续教育模式,以规范中青年影像医生诊治思路,引导正确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方法。本套丛书正是在两年积累与沉淀的基础上,由中华放射学会牵头,以各专业委员会为基本单元,全面整理各系统典型病例,汇集学会精英团队的智慧,通过不同难度经典病例介绍与解析的模式,将各系统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思路汇集成册,集中呈现,旨在培养各级医院中青年影像医生的正确诊治思维,夯实影像基础,提高医学影像诊治水平。

本套案例解析宝典丛书编写特点如下:

1.十个分册全面涵盖目前按系统划分的全部专业学组,护理分册、介入分册的加入拓宽了传统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

2.中华放射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亲任各分册主编,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精英团队编写、点评,奠定高端学术基础。

3.以病例为切入点,以诊治分析思路为主线,图文并茂讲授分析方法与技巧。

4.采用纸质与数字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模式共同推进,突破纸质图书篇幅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图片展示数量。

感谢本套丛书各分册主审、主编及副主编们高度重视编写工作,精心组织编写团队,严格把握标准,全心全意致力于打造精品工具书;感谢各位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倾注的大量心血,精心挑选病例,设计分析思路与技巧;感谢各分册秘书为丛书所做的大量文字修订、审校、编辑工作,在此向所有参加本套丛书编写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有限,缺点甚至错误可能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以期修正补充。

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


2017年7月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写指导委员会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丛书书目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系列丛书书目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诚邀您参与REACH项目一起来读片,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平台参与互动答题,随时随地学习诊断技巧,提高诊断能力!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主审简介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 素

女,1956年4月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社长,中华护理学会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老年病分会护理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杂志编委,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北京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分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护士协会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网络学院特聘教授,美国老年学会(GSA)会员等。

一直从事内科临床护理、呼吸重症监护、老年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工作,有丰富的临床护理、教学及护理管理经验。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参编专著共32部。

主编简介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秦月兰

女,1969年1月出生于湖南娄底。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美国输液护理协会注册会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决策咨询工作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专家库成员,湖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以及《当代护士》编委。

从事临床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16年,护理管理及医院综合管理14年。2001年10月赴新加坡新樟宜医院研修护理管理;2008年7月获加拿大皇家大学MBA学位;2015年7月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研修护理领导力。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老年护理与影像护理。至今发表SCI论文2篇,在护理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7篇,主、参编专著11部;申报并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9项,指导专利申报10项。

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护理分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徐 阳

女,1968年4月出生于沈阳。副主任护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护士长,介入病房护士长。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委会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影像护理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护理学组委员,辽宁省护理学会第一、二届影像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护理管理工作2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房护理管理、肿瘤和血管病介入护理以及护士的心理健康和病人的心理护理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护理论文35篇,主持完成省院课题2项,主、参编专业书籍6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学科体系已日臻成熟。影像护理在专科护理的飞速发展下应运而生,目前已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影像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影像护理区域发展不均衡,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集理论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影像护理知识体系,来规范临床实践和促进学科发展。

鉴于此,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指导和策划下,放射护理专委会于2016年组织全国各地医院影像科的护理专家们共同编写此书。编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有关影像护理的中外文献,以确保本书能更科学地服务于广大影像专科护理人员。

本书以案例护理为切入点,融常规护理与个案护理于一体,以培养影像护理从业人员的临床评判性思维。通过临床资料的展现与问题的导入,来引导护理人员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诊疗风险,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早期干预,降低风险从而保证病人安全。同时在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部分对案例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相关诊疗项目的护理流程进行了梳理与规范,帮助临床护士将专业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笔者为能够参与本书的设计和编写而感到荣幸。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护理流程,第二章射线防护,第三章症状护理,第四章跌倒风险防控,第五章药物风险防控和第六章医院感染防控。编写时通过广泛征集临床中的重点案例,不仅系统、全面地描述了影像诊疗的护理流程,还体现了每个诊疗项目和不同诊疗对象的医、护、技、患合作要点。因此,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较系统地掌握影像诊疗全过程中病人的病情观察、风险管理、诊疗流程、应急救治、护理技术操作、医院感染防控等工作。

在这本《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护理分册》完成之际,谨在此向参与编写此书的所有编委表示感谢!向为此书付出心血的徐克教授、张素教授表示感谢!向为此书提出宝贵建议的医疗、护理前辈们表示由衷感谢!

尽管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既能体现编者思想又能满足读者需求,但受时间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加之影像诊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本书中有不当之处,恳切希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秦月兰 徐 阳


2017年10月

第一章 护理流程

第一节 磁共振

案例1 男性,68岁,轮椅吸附,铁磁性物件的安全管理

临床资料

病人,男,68岁,因肝区隐痛3个月入院,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提示肝血管瘤可能。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行肝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既往有痛风史5年,曾发生过跌倒,既往未行过MRI检查。

病人坐轮椅前来检查,过程顺利,在医护人员协助病人从检查床起来的过程中,陪同人员误把轮椅推进,金属制轮椅被迅速吸附到仪器上,未造成人员受伤。(案例素材摘自网络报道)

问题导入

问题1 MRI检查时存在的磁场有

A.主磁场

B.梯度磁场

C.射频磁场

D.以上都是

答案 D

问题2 行MRI检查前,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是

A.认真审核病人有无检查禁忌证

B.详细告知病人及陪同人员检查的注意事项

C.将所有带有金属物质的转运工具放置于指定区域,安排专人负责

D.以上都是

答案 D

护理流程

此病人行MRI检查的常规护理流程参见本节的知识拓展部分,以下仅罗列此案例的重点关注内容:

1.护理评估

(1)病人

1)有无MRI检查禁忌证。

2)是否知晓不能携带任何含金属的铁磁性设备和物件进检查室。

3)肢体功能和自我活动能力,是否能独立行走或需要搀扶行走。

4)含金属物质的助行工具是否集中管理。

5)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

(2)陪同人员

1)是否知晓不能携带任何含金属的铁磁性设备和物件进检查室。

2)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能否正确配合。

(3)医护人员:

是否具备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能力。

2.护理措施

(1)检查前

1)确认病人无检查禁忌证。

2)确认病人与陪同人员未携带任何含金属的铁磁性物品。

3)向病人及陪同人员讲解MRI检查的时长、禁忌证与适应证以及注意事项,并发放相关宣传册,促进病人及陪同人员的理解。

4)与陪同人员一起协助病人入检查室上检查床。

5)告知陪同人员将轮椅放入指定位置,不可推进检查室。建议在检查室门口设立安检区,一旦有金属物品靠近,立即报警。

(2)检查中:

同常规护理流程。

(3)检查后:

对于不能行走的病人,医护人员协助病人从检查床安全转运到检查室外的轮椅或平车上,如安排病人陪同人员协助时,应先确认其未携带任何含金属的设备和物件才能进入检查室。

知识链接

1.是什么

MRI检查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成像技术。因具有优越的空间对比度和组织分辨率以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

2.分类

(1)根据用途分类:

①临床应用型:主磁场强度在3.0T及以下;②临床研究型:主磁场强度在3.0T以上。

(2)按磁体类型分类:

①永磁型;②常导型;③超导型;④混合型。

3.组成部分

(1)磁体系统:

由主磁体等构成,是产生信号的主体部分。

(2)梯度系统:

包括梯度线圈和梯度发生系统,用于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

(3)射频系统:

包括射频线圈和射频发生系统,用于接收信号。

(4)计算机系统:

完成数据采集、傅立叶变换、数据处理和图像显示。

4.影响

MRI检查时存在三种磁场:主磁场(始终存在)、梯度磁场和射频磁场(随时间变化)。磁场与金属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且影响因素较多。根据文献报道,金属在磁场中产生的效应主要有:①位置变化:即在静磁场的强磁力及磁扭矩作用下体内植入物的转向或移位;②功能紊乱:即电子设备受到射频场的干扰而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③局部升温:指扫描时过大的梯度场感应电流使植入物发热的现象,局部温度升高有可能灼伤组织等;④产生伪影:即磁敏感性伪影。此外,非铁磁性植入物长期、反复暴露于强磁场中可能被磁化以及在合金的制作过程中冷加工可以将无磁性物质变成磁性物质。

5.安全要求

任何一种新的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前均需对其安全性做出准确评价。根据大量研究报道,MRI检查对受检者和检查者都是安全的。但由于MRI检查技术的特殊性,其主磁场强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MRI检查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被重视,详细而有效的安全筛查措施的建立是保证每一位病人安全接受检查的关键。

(1)制冷剂安全性:

超导MR成像仪一般用液氦和液氮作为冷却剂,当发生失超或容器受到猛烈撞击破裂时,可能会发生制冷剂的泄漏。一旦泄漏的制冷剂进入磁体间,将对在场人员造成危险。其危险性主要有:①超低温制冷剂引起冻伤;②液氦和液氮的直接伤害,液氮本身对人体具有毒性,液氦对人体虽无直接毒性,但磁体间可能会因充满氦气和氮气而导致缺氧,造成窒息。

因此,一旦发生制冷剂泄漏,所有人员应立即撤离磁体间,同时建议磁体间安装氧气检测报警器,以利于早期发现。

(2)铁磁性物质的抛射:

铁磁性物质靠近磁体时,因受高强度磁场吸引,而获得很快的速度向磁体方向飞行,可对受检者及医护人员造成致命性伤害。同时还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受检者、陪同人员及医护人员在进入磁体间时,必须清除身上所有的铁磁性物质。

(3)心脏起搏器:

主磁场和射频脉冲均有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的工作,起搏器导线的诱发电流还可能造成心律失常或组织烧伤。因此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人员严禁进入丝线范围,更严禁进入磁体间或接受MRI检查。

(4)体内人工植入物:

随着生物工程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内植入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许多人工植入物利用非磁性不锈钢或钛合金材料制成,可进行MRI检查;但如果是铁磁性物质制造,则不能接受MRI检查。另外,在进行MRI检查前必须明确植入物的材料,除非产品说明书上表明可进行MRI检查,在不清楚植入物材料的前提下不可贸然进行MRI检查。

(5)金属异物:

体内有金属异物的受检者一般有外伤史,若不明确有无金属异物,在MRI检查前可先行X线摄影检查。

(6)监护仪和呼吸机:

一般的监护仪和呼吸机会受磁场干扰,在磁体间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监护的受检者一般不宜接受MRI检查,除非使用MRI专用的监护仪和呼吸机。

(7)妊娠:

尽管MRI被认为是安全的检查手段,对胎儿的发育也没有明显影响。但目前仍然主张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不宜接受MRI检查,妊娠3个月以内的MRI医护人员也应尽量暂时脱离高磁场环境。

案例2 男性,3岁5个月,儿童自闭症检查中的药物镇静

临床资料

患儿,男,3岁5个月,因诊断为儿童自闭症入院,需行头颅MRI检查。患儿语言交流障碍,喜好跳动、尖叫,不配合。既往未行过MRI检查,需要通过药物镇静来配合完成检查。

问题导入

问题1 上述临床资料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是

A.患儿,行头颅MRI检查

B.患儿,行头颅MRI检查,语言交流障碍

C.患儿,行头颅MRI检查,未曾行过MRI检查

D.患儿,儿童自闭症,语言交流障碍,喜好跳动、尖叫,不配合

答案 D

问题2 检查前,我们的最佳安全护理措施是

A.由家长陪同检查

B.镇静后检查

C.家长陪同下入室检查,药物镇静,监测呼吸、心率情况

D.镇静,监测呼吸

答案 C

问题3 患儿检查结束后未清醒,最佳护理措施是

A.由家长抱回家

B.轻轻拍打唤醒患儿后由家长抱回家

C.需留观,保持患儿气道通畅,待清醒1小时后方可进食及活动

D.给予相关注意事项宣教,等待结果

答案 C

护理流程

此病人行MRI检查的常规护理流程参见本节的知识拓展部分,以下仅罗列此案例的重点关注内容:

1.护理评估

(1)患儿

1)年龄、性格、病情、理解与配合能力。

2)镇静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以及镇静效果。

(2)陪同人员

1)对患儿的照顾能力。

2)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能否理解药物镇静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3)医护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急能力。

(4)静脉穿刺用物、约束带、镇静药物与监测患儿心率呼吸的设备等是否准备齐全。

(5)其他:耳塞、眼罩等物品是否准备齐全,温湿度是否适宜。

2.护理措施

(1)检查前

1)向患儿及陪同人员讲解MRI检查的时长、禁忌证与适应证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相关宣传册,促进其理解。

2)根据患儿的年龄、性格与病情等,确认是否需要药物镇静:①住院患儿建议提前预约,并尽量选择在患儿安睡时进行,建议在病房做好药物镇静准备,以减少等待时间;②门诊需要药物镇静的患儿,遵医嘱给予最佳镇静药物。

3)医护人员:确保技术娴熟,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优化参数,缩短检查时间。

4)各类用物与设备准备齐全。

5)检查室光线柔和,注意保暖。

(2)检查中

1)将患儿轻轻放置于检查床上,体位摆放时动作轻柔,给予适当约束,并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2)可根据需要为患儿佩戴眼罩与耳塞。

3)告知陪同人员注意观察患儿,以防跌倒或惊醒等,必要时安排医护人员陪同。

4)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血氧及镇静情况等。

5)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暂停检查,给予对症处理。

(3)检查后

1)立即查看患儿情况,若刚苏醒,则给予肯定与表扬;若未清醒,则轻轻抱离检查室,在休息区留观,并随时巡视。

2)患儿清醒1小时后方可进食及活动。

知识链接

1.为什么

MRI检查因具有无辐射、组织对比度高等优势,成为适用于小儿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但由于检查时间相对较长、检查过程中的噪声刺激以及检查室的陌生环境等因素,使患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配合能力,从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检查图像。同时由于MRI检查费用较昂贵,一定程度上加重其经济负担。因此,根据患儿的年龄与病情等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沟通与护理干预,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等,对于提高检查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2.是什么

(1)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e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等特征。

(2)伪影是指MRI检查中与相应的断层组织实际解剖结构不相对应的信号强度,通常由生理和技术因素引起,可以表现为图像模糊、变形、重叠及缺失等。由于检查过程复杂,扫描序列及参数较多,相比于其他影像技术而言,MRI检查是出现伪影最多的成像技术之一。

伪影的存在,轻者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严重者将会掩盖病灶或出现假病灶,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给病人的疾病治疗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正确认识并消除伪影,以提高MRI检查的诊断水平。

3.分类

根据研究报道,MRI检查中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金属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勾边伪影,卷褶伪影、截断伪影、交叉伪影、拉链伪影等。其中以运动伪影的发生概率最高。

运动伪影

1)产生原因:病人的自主运动(如躁动、咳嗽抖动等),可导致信号发生空间错位致使图像模糊不清,从而无法辨认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形态,不能清晰地显示病变。

2)处理方法:自主运动伪影的克服需要病人良好的配合。因此,①检查前,与病人进行沟通,详细讲解注意事项,以得到病人的最大配合;②对于躁动且无法配合的病人,建议遵医嘱给予适当镇静药物;③婴幼儿及儿童检查时应尽量选择在安睡时进行,并做好听力保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适当镇静药物;④在确保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检查时间;⑤对于人体的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伪影,使用各种门控技术及软件算法的补偿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扫描

案例1 女性,60岁,冠状动脉CTA因心律不齐中止检查

临床资料

病人,女,6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2年,加重7天入院,高血压Ⅱ级;胸痛多发生于劳力时,位于胸骨后,范围约手掌大小,呈压榨样疼痛,向左肩放射,伴出汗,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明确诊断,病人需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既往未行过冠状动脉CTA检查。检查前,病人血压140mmHg/90mmHg,脉搏75次/分,节律齐。检查过程中病人因紧张而出现心律不齐,影响扫描图像质量,暂缓检查。

问题导入

问题1 上述临床资料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是

A.女性,高血压Ⅱ级

B.60岁,反复胸闷、胸痛2年

C.女性,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既往未行过冠状动脉CTA检查,检查中因紧张而出现心律不齐,影响扫描图像质量,暂缓检查

D.60岁,血压140mmHg/90mmHg

答案 C

问题2 暂缓检查,我们的最佳护理措施是

A.静坐休息,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耐心解释检查目的,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药,提高检查成功率

B.停止检查,药物镇静

C.室外休息30分钟再来检查

D.向医生报告,心理护理

答案 A

问题3 影响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

A.病人的情绪

B.病人的病情

C.呼吸,心率,心律

D.血压,体温,脉搏

答案 C

护理流程

此病人行CT检查的常规护理流程参见本节的知识拓展部分,以下仅罗列此案例的重点关注内容:

1.护理评估

(1)病人

1)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现病史与过敏史等。

2)基础血压、心率、心律与呼吸频率等,必要时查阅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理解与配合能力。

4)是否存在紧张、焦虑心理,以及自我调适能力。

(2)用物与药品是否准备齐全,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计时器或手表,以及美托洛尔、硝酸甘油片等药物。

(3)环境:是否清洁安静。

2.护理措施

(1)检查前

1)向病人及陪同人员讲解检查的目的、心率准备的意义和呼吸配合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尽量减少紧张、焦虑等心理变化导致心率加快。

2)心率准备:①安排病人先在等候区静息10~15分钟后测心率;②根据心率情况进行分组(60~80次/分为1组;80~90次/分为2组;90次/分以上或心率波动>3次、心律失常、老年人、配合能力差、屏气后心率上升明显者为3组),以进行相应的后续准备(64排CT心率控制在75次/分以内,双源CT或其他高端CT可适当放宽);③对静息心率>90次/分、心率波动>3次或心律失常,对β受体阻滞药无禁忌证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β受体阻滞药,以降低心率和(或)稳定心律;必要时服药后带面罩吸氧5~10分钟,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或心电监护仪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服药及吸氧前后心率或心律变化情况,训练吸气、屏气,心率稳定后可检查。对于心律失常的病人,了解心电图检查结果,通过心电监护仪观察心律或心率变化规律,与技师沟通,确认此病人是否可以进行检查;对于心率>100次/分或无规律的心律者建议与病房负责医师沟通,取消检查。

3)呼吸训练: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训练方式,目前共有4种:①用鼻子慢慢吸气后屏气;②深吸气后屏气;③直接屏气;④直接捏鼻子辅助。注意告知病人呼气幅度保持一致的重要性,避免呼吸过深或过浅;屏气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避免产生呼吸运动伪影;屏气期间全身保持松弛状态,观察屏气期间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对于不同组别病人的具体措施如下:①1组病人心率相对平稳(波动在1~3次/分),训练吸气、屏气后,心率呈下降趋势且稳定者可直接检查;2组病人反复进行呼吸训练,必要时吸氧(浓度40%~50%)后,继续训练,心率稳定可安排检查,检查时针对性给予吸氧。

(2)检查中

1)心电监测:安放电极片,将电极片、导线及双臂置于心脏扫描野外。连接心电门控,观察心电图情况,确认R波信号清晰,心率控制理想,心律正常,心电图波形不受呼吸运动和床板移动影响。

2)呼吸训练:再次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和屏气训练,观察病人大约5秒内的屏气情况及屏气后心率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