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甘勇,尚展垒,贺蕾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509925
ISBN:97871154503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2579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大学计算机基础(慕课版)
作者:甘勇 尚展垒 贺蕾
出版日期:2017-08-01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031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提要
本书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操作。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的构成、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文档编辑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常用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计算机新技术及应用等知识。本书内容翔实,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密切结合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并且参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要求,重在训练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本书每章末安排了习题,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和巩固。
本书可作为高校各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参考书。
前言
FOREWORD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其在军事、科研、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科学和技术层面,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每位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学习的用途和意义是重大的。从目前大多数学校对这门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本书在写作时综合考虑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计算机技术本身发展的状况,并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 的操作要求,采用案例式的讲解方式,希望通过案例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内容安排
内容特点
• 结构鲜明,内容翔实。每章均按照操作知识点来讲解,并通过小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便于学生了解实际工作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此外,在Office 部分,每章最后均设计了一个综合案例,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讲解深入浅出,实用性强。本书在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对重点概念和操作技能进行详细讲解,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并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讲解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提示”和“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去寻求更好、更快掌握所学知识的方法。
• 配微课视频,提供上机指导与习题集。本书重点和难点操作讲解内容均已录制成微课视频,读者只需扫描书中对应位置的二维码,便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本书还同步推出了配套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慕课版)》,以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平台支撑
为了便于学习,人民邮电出版社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慕课,慕课视频放在人民邮电出版社自主开发的在线教育慕课平台——人邮学院(见图1)。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以及手机,在课时列表(见图2)中选择课时进行学习。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还可到讨论区(见图3)提问,导师会及时答疑解惑,其他同学也可帮忙解答,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图1
图2 课时列表
图3 讨论区
选用本套教材的教师请致电人民邮电出版社(010-81055236)开通人邮学院慕课平台,人民邮电出版社还将为选书学校提供考试系统的服务。另外,与本书配套的PPT课件、电子教案、习题答案、素材和效果图、教学扩展包、模拟试卷等资料请前往www.ryjiaoyu.com进行下载。
编者
2016年12月
第1章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使人类迅速进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机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因此,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已成为国民生产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基本概念、组成,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等基础知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学习目标
●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 熟悉计算机的组成
● 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
● 熟悉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1.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包括机械计算机、电动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等,人们常说的计算机是指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从1946年出现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到如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1 早期的计算工具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早期的计算工具有4种:小石头、算筹、算盘、计算尺。
计算工具是用来计算数的,数的历史早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历史,人们早期便有大、小、多、少等量的概念,需要度量时,就用手指进行数数,于是出现了手指计数。手指计数有两个作用,一是导致了十进制的出现,数到十就用1块石头代替;二是用手指计算比较方便。但手指计数的缺陷是手被占用,因此,人们采用小石头代替手指来进行计算,所以,小石头是最早的计算工具。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计数和计算更复杂,使用小石头计算需要很多石头,人们想用一种方法代替小石头,以使计算更方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计算有了进一步要求,人们开始用小木棍代替小石头,便形成了算筹。算筹被分为横式和竖式两种,横式的算筹代表1,竖式的算筹代表5。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算筹计算工具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算筹中的小木棍易丢、易散,所以到了唐宋时期,人们用珠子串在竹签上将其固定起来,便出现了算盘。
提示
算盘是在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算盘在当时是世界上领先的计算工具。
在1620年~1630年,西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航海业大发展对天文和历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制作精密的航海仪器和天文率表,这两种东西需要很复杂的计算才能实现。为了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人们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分为直算尺和圆算尺两种。直算尺是英国的甘特于1620年~1626年发明的,圆算尺是英国的奥特瑞德于1630年发明的。
提示
计算尺采用的是对数原理,对数的概念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于1614年提出的。
1.1.2 机械计算机和电动计算机的发展
机械计算机就是由一些机械部件,如齿轮、杆、轴等构成的计算机。机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有5位代表人物,分别是达芬奇、什卡尔、帕斯卡、莱布尼兹、巴贝奇。达芬奇曾经设计了加法器,但最终未能实现。德国人什卡尔于1623年发明了计算器,但遗憾的是,当计算机快研制成功的时候毁于大火。帕斯卡1642年发明了加法器,利用一个有10个齿的齿轮表示1位数字,几个齿轮并排起来表示一个数,通过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数的进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的加法器。莱布尼兹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在1674年发明了能直接进行乘法运算的乘法器。以前数学用表是人工手动计算的,巴贝奇想使用机器计算从而避免人工计算错误。
182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巴贝奇开始研制差分机,在研制完成七分之一时,政府停止了支持,但巴贝奇并未放弃,继续发明了更高级的分析机。分析机主要有3个思想,一是用卡片上的程序来控制分析机的工作,二是包括计算单元和记忆单元,三是可根据中间结果的正负号,进行不同的处理。分析机已经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和主要思想,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满足不了分析机的要求,最终未能研制成功,后来人们称巴贝奇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电动计算机的发展时间较短,主要代表人物有楚泽和艾肯。1938年,楚泽设计出一台纯机械结构的计算机Z-1,采用了二进制;1939年,楚泽设计了Z-2计算机,用继电器改进了Z-1;1941年,楚泽研制出Z-3计算机;1944年,楚泽研制出Z-4计算机。艾肯于1937年发现了巴贝奇的差分机,在IBM公司的资助下,1944年艾肯研制出马克一号计算机,1947年研制出马克二号计算机,仍然采用的是继电器,1949年研制出马克三号计算机,部分采用电子元件,1952年研制出马克四号计算机,是全电子元件的计算机。
1.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探索奠基期
电子计算机就是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为主要部件的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探索奠基期、稳步发展期、蓬勃发展期。
探索奠基期主要的事件包括:技术基础的建立、理论基础的建立、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计算机、巨人(Colossus)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for And Computer)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方案。
• 技术基础的建立: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弗雷斯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06年后,具有各种性能的多极真空管、复合真空管相继被发明。
• 理论基础的建立: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发表了《逻辑的数学分析》,建立了“布尔代数”,并创造了一套符号系统。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发表的《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论文中提出了被称为“图灵机”的抽象计算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 ABC计算机:1940年,阿塔纳索夫和贝利研制成功了有300个电子管,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计算机ABC,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以电子管为元件的有记忆功能的数字计算机。
• 巨人计算机:二战时期,图灵研制出译码计算机,当时破解了部分德国军事通信密码。1943年,弗劳尔斯设计出更先进的译码计算机“巨大”(Colossus),用了1500个电子管。
• ENIAC计算机:又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延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也是继ABC计算机之后的第二台电子计算机。它是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的电子计算机。
• EDVAC方案:1943年,为快速计算炮弹的弹道,美国军方出资研制EDVAC(冯·诺依曼)计算机,由约翰·莫奇利和普雷斯波·艾克特负责研制,1945年研制成功,1946年2月举行了典礼。EDVAC用了约6000个电子管和约12000个二极管,功率为56kW,占地面积45.5m2,重7850kG,使用时需要30个技术人员同时操作。EDVAC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EDVAC有两个问题,一是内部信息采用十进制表示,导致硬件线路复杂,工作状态不稳定;二是通过开关连线方式控制计算机工作,十分麻烦。
提示
针对EDVAC的不足和缺陷,冯·诺依曼提出了EDVAC方案。EDVAC方案做了两项重大改进,第一,机内数制由原来的十进制改为二进制;第二,采用了“存储程序”方式控制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现代计算机仍然采用这种设计思想,因此,人们将冯·诺依曼称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1.1.4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蓬勃发展期
从ENIAC诞生后,计算机技术成为发展最快的现代技术之一。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经历了70年左右的时间,共发展了4代计算机,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发展的4个阶段

1.1.5 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下面主要通过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研制中的新型计算机两部分内容,来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4个阶段: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 巨型化: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大、可靠性更高。巨型化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天文、天气预报、军事、生物仿真等,这些领域需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运算,需要性能强劲的计算机才能完成。
• 微型化: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个人计算机将更加微型化。膝上型、书本型、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化计算机不断涌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喜爱。
• 网络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也逐步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连接地球上分散的计算机,然后共享各种分散的计算机资源。现在计算机网络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计算机网络化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亲友通信、进行网上贸易等。
• 智能化:早期的计算机只能按照人的意愿和指令去处理数据,而智能化的计算机能够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具有类似人的智能,如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能看懂各种图形,可以自己学习等,计算机可以自主进行知识的处理,从而代替人的部分工作。未来的智能型计算机将会代替甚至超越人类进行某些方面的脑力劳动。
2.研制中的新型计算机
新型计算机主要体现在新的原理、新的元器件上。目前,制作中的新型计算机有3种:DNA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 DNA生物计算机:以DNA作为基本的运算单元,通过控制DNA分子间的生化反应来完成运算。DNA计算机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运算速度快、耗能低、并行性等优点。
• 光计算机:以光作为载体来进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光计算机具有3个优点:光器件的带宽非常大,传输和处理的信息量极大;信息传输中畸变和失真小,信息运算速度高;光传输和转换时,能量消耗极低。
• 量子计算机:遵循物理学的量子规律来进行多数计算和逻辑计算,并进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功耗低的优点。
提示
DNA生物计算机和光计算机还在探索研究阶段,2015年年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离使用还有一段时间。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在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后,下面对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分类、应用领域、结构和原理等知识进行讲解。
1.2.1 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有哪些特点呢?
1.计算机的定义
广义地讲,计算机是能够辅助或自动计算的工具。早期的计算工具属于辅助计算的工具,机械计算机、电动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属于自动计算的工具。狭义地讲,计算机是指现代电子数学计算机,即基本部件由电子器件构成、内部能存储二进制信息,处理过程由内部存储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工具。
2.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计算机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
• 运算速度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能执行指令的条数,一般以每秒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描述。早期的计算机由于技术的原因,工作频率较低,而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得到飞速提升,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每秒亿亿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
• 计算精度高: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取决于采用机器码的字长(二进制码),即常说的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字长越长,有效位数就越多,精度就越高。如果将10位十进制数转换成机器码,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几百亿分之一的精度。
• 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除了计算功能外,计算机还具备数据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高级计算机还具有推理、诊断和联想等模拟人类思维的能力,因此计算机俗称为“电脑”。而具有准确、可靠的逻辑判断能力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处理自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强大的存储能力:计算机具有许多存储记忆载体,可以将运行的数据、指令程序和运算的结果存储起来,供计算机本身或用户使用,还可即时输出为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各种信息。例如,要在一个大型图书馆使用人工查阅书目可能会如大海捞针,而采用计算机管理后,所有的图书目录及索引都存储在计算机中,这时查找一本图书只需要几秒钟。
• 自动化程度高:计算机内具有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存储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计算机可以按照编写的程序(一组指令)实现工作自动化,不需要人的干预,而且还可反复执行。例如,企业生产车间及流水线管理中的各种自动化生产设备,正是因为植入了计算机控制系统才使工厂生产自动化成为可能。
• 具有网络与通信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将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计算机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计算机网,在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用户可以共享资料和交流信息,从而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1.2.2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
为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下面介绍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计算机的分类。
1.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就是衡量一台计算机强弱的指标,通常有以下5个指标。
• 字长:计算机在同一时间内能处理的一组二进制数称为一个计算机的“字”,而这组二进制数的位数就是“字长”。字长的单位是“位”。字长直接体现了一台计算机的数的表示范围和计算精度,在其他指标相同时,字长越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
• 运算速度:微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衡量,单位为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来衡量,其单位为MFLOPS(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
• 存储容量: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包括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存储容量的单位是字节(byte),1个字节是8个二进制位。内存容量是指内存储器能够存储数据的总字节数,内存容量的大小体现了计算机工作时存储程序和数据能力的大小,容量越大,性能越高。外存容量是指外存储器所能存储数据的总字节数。外存容量的大小体现了计算机长期存储程序和数据能力的大小,容量越大,性能越高。
• 外部设备的配置: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是指主机外的大部分硬件设备,简称外设。外部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输入输出数据。计算机所配置的外部设备的多少和好坏,也是衡量计算机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
• 软件的配置:软件就是计算机所运行的程序及其相关的数据和文档,计算机所配置的软件的多少,决定了计算机能完成哪些工作,这也是衡量计算机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
2.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种类非常多,划分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按计算机的用途可将其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两种。其中,专用计算机是指为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设计的计算机,如计算导弹弹道的计算机等。因为这类计算机都增强了某些特定功能,忽略了一些次要要求,所以有高速度、高效率、使用面窄和专机专用的特点。通用计算机广泛适用于一般科学运算、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具有功能多、配置全、用途广、通用性强等特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计算机大多属于通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的性能、规模和处理能力,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5类,具体介绍如下。
• 巨型机:巨型机也称超级计算机或高性能计算机,是速度最快、处理能力最强的计算机,是为少数部门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如图1-1所示。通常,巨型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大多可以达到每秒一太(trillion,万亿)次以上。2014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市发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中国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二号”位居榜首,其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3.86千万亿次。
• 大型机:大型机也称大型主机,其特点是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通用性强,如图1-2所示,主要针对计算量大、信息流通量多、通信能力高的用户,如银行、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等。目前,生产大型主机的公司主要有IBM等。
图1-1 巨型机
图1-2 大型机
• 中型机:中型机的性能低于大型机,其特点是处理能力强,常用于中小型企业和公司。
• 小型机:小型机是指采用精简指令集处理器,性能和价格介于微型机服务器和大型机之间的一种高性能64位计算机。小型机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费用低,常用于中小型企业。随着微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小型机被微型机取代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 微型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是应用最普及的机型,占了计算机总数中的绝大部分,而且价格便宜、功能齐全,被广泛应用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中。微型机按结构和性能可以划分为单片机、单板机、个人计算机(PC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其中个人计算机又可分为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如笔记本电脑)两类,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 台式计算机
图1-4 便携式计算机
提示
工作站是一种高端的通用微型计算机,具有比个人计算机更强大的性能,通常配有高分辨率的大屏、多屏显示器及容量很大的内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还具有极强的信息和高性能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主要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服务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它可以是大型机、小型机或高档微机。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器根据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可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
1.2.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模式
在计算机诞生的初期,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研和军事等领域,负责大型的高科技研发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性能不断上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讲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模式。
1.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 科学计算:科学计算即通常所说的数值计算,计算机可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提出的一系列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计算。计算机不仅能进行数值运算,还可以解答微积分方程以及不等式。由于计算机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对于以往人工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数值计算,计算机都可以完成,如气象资料分析和卫星轨道的测算等。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甚至可以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超强运算能力。
• 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等工作早已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些数据不仅包括“数”,还包括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形式。由于现代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使得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企业的财务管理、事物管理、资料和人事档案的文字处理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为实时控制,是一种控制方式,计算机可对生产过程和其他过程自动监测以及自动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环境中,并替代人在危险、有害的环境中作业,不受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并可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有高精度和高速度要求的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设计有智能性的计算机系统,让计算机具有人才具有的智能特性,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如“学习”“识别图形和声音”“推理过程”和“适应环境”等。目前,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智能机器人、机器翻译、医疗诊断、故障诊断、案件侦破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 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也称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应用,是指利用计算机协助人们完成各种设计工作。计算机的辅助功能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成果的重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和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 Aided Testing,CAT)等。
• 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传递的功能。随着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商务活动。
•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教育、广告宣传、视频会议、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等。
2.计算机的工作模式
计算机的工作模式也称为计算模式,是指计算应用系统中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分布方式。计算模式主要有单机模式和网络模式两种。
• 单机模式:以单台计算机构成的应用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出现前,计算机的工作模式都是单机模式。
• 网络模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