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公务员类 >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核心考点-速记内容-双色印刷

作者: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510151

ISBN:97875192640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567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公务员类

全书内容:








前言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全国统一考试,一般每年6月举办实践技能考试,8月举办医学综合笔试。考试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个类别,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个级别。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师资队伍精心编写了该系列考试图书。其中,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系列图书共7本,涵盖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生应试备考的各个阶段,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本书特点

1. 精心整理,突出重点


本书严格依据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和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


2. 精美装帧,方便记忆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的需求,设计成了修长型的32开形式,方便考生随身携带,以便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备考。另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表格呈现等,也将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 牙体组织


考点1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0 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 mm。


1. 理化特性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


2. 组织结构


(1)釉柱: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2)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3)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0 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由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4)釉质生长线: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5)釉板: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6)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7)釉梭: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8)釉质牙本质界: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9)窝沟:磨牙窝沟的形态多样,窝沟的存在与龋病关系密切。


考点2 牙本质

1. 组织结构


(1)牙本质小管: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0μ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其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7种不同结构:①管周牙本质,镜下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②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③球间牙本质,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④生长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⑤托姆斯颗粒层,是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⑥前期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⑦继发性牙本质,是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属增龄性改变。


2. 反应性改变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并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死区。


考点3 牙髓

1. 组织结构


牙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他细胞外基质。


(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相互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②成牙本质细胞,细胞体位于牙髓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连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长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位于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但形态相似,有不明显的胞质突,在受到刺激时,可分化成结缔组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④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此细胞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抗原提呈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⑤T淋巴细胞,是正常牙髓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包括CD4和CD8阳性细胞,是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2)细胞间质:牙髓的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基质、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牙髓内神经很丰富。进入牙髓的神经大多数是有髓神经,传导痛觉;少数为无髓神经,系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牙髓神经进入根管后,至髓室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在靠近多细胞层,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kow丛。自此层神经轴突通过多细胞层和无细胞层,止于牙髓-牙本质界处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或牙本质小管内。


2. 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1)牙髓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


考点4 牙骨质

1. 组织结构


(1)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牙骨质内的纤维主要是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另有一些来自牙周膜的纤维称为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


(2)细胞:牙骨质细胞在间质中的分布不规则,根据有无牙骨质细胞分布,牙骨质又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3)釉牙骨质界: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连处有三种不同情况。①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②约有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连;③还有10%是二者不相连,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2.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的矿化基质呈层板状排列,在其陷窝内有牙骨质细胞,与骨相似。但牙骨质内没有血管,牙骨质细胞的分布不如骨细胞规则。在生理情况下,骨组织是不断地既有吸收又有新生现象,而牙骨质只有新生。正常情况下,牙骨质是不被吸收的。


因为牙骨质有不断新生的特点,因此牙周膜纤维可因牙齿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由于新的牙骨质增生而得以附着至牙齿,代替老的纤维。同时由于牙骨质不断新生,所以具有修复和补偿功能。


第二单元 牙周组织


考点1 牙龈

牙龈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牙龈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1)牙龈上皮:牙龈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固有层: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束可分为以下五组。①龇牙组,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②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③环形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④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⑤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考点2 牙周膜

牙周膜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1. 组织结构


(1)纤维:主纤维指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穿通纤维(沙比纤维)指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纤维分为:①牙槽嵴组,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②水平组,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③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④根尖组,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其作用是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⑤根间组,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2)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②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③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④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质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⑤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3)神经、血管: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牙间神经和根尖神经,伴随血管分布,多数为有髓神经,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或梭形,也有游离的末梢。因此,牙周膜的感觉敏感,加于牙冠的轻微压力,牙周膜都能感觉到其强度和方向,并能明确指出牙位。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主要来源包括:①来自牙龈的血管;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③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在牙颈区,牙周膜血管分支与邻近的牙龈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网。


2. 功能、增龄性变化


(1)牙周膜的功能:①支持功能,保护其中的血管神经及牙根免受外力的损害;②感觉功能,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反射,支配着颌骨、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因此牙周膜有调节和缓冲咀嚼力的功能;③营养功能,牙周膜中丰富的血供不仅营养牙周膜本身,也营养牙骨质和牙槽骨;④形成功能,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不断地形成新的牙骨质和牙槽骨,以保证牙和牙周膜的正常附着联系。


(2)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中胶原纤维增多,直径增大,细胞成分减少。基质中硫酸软骨素减少,牙周膜变薄。


考点3 牙槽骨

1. 组织结构


(1)固有牙槽骨: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为筛状板。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邻近牙周膜侧是由平行骨板和穿通纤维构成。邻近骨膜侧由哈佛系统构成。外周有数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2)密质骨: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哈佛系统。


(3)松质骨:幼年时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称为黄骨髓。


2. 生物学特性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它不但随着牙的生长发育、脱落替换和咀嚼压力而变动,而且也随着牙的移动而不断地改建。牙槽骨的改建是通过骨的形成和骨的吸收来完成的。在骨质新生时,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排列在新骨周围。新骨的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骨基质,称为类骨质。在骨吸收区,骨表面有蚕食状凹陷,称为Howship陷窝,又称为骨吸收陷窝。凹陷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即破骨细胞。在相对静止的骨吸收区,只见吸收陷窝而无破骨细胞。骨吸收后的缺失区可被新生骨修复,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第三单元 口腔黏膜


考点1 上皮

(1)角化层:口腔黏膜上皮最浅表的一层,由角化和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构成。角化层可按角化程度的不同分类:①正角化上皮,指角化层细胞为扁平状,嗜酸性,均质状,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②不全角化上皮,指角化层细胞为扁平状,嗜酸性,细胞器和细胞核未消失,但发生固缩;③非角化上皮,指表层细胞较大,有核,不染成粉红色,细胞器少,可有少量张力细丝和糖原。


(2)颗粒层:位于角化层的深面,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3)棘层:位于粒层的深部,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是上皮中层次最多的细胞。


(4)基底层: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基底细胞和邻近的几层棘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


考点2 分类及组织结构

1. 咀嚼黏膜


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上皮有角化,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


2. 被覆黏膜


被覆黏膜包括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的所有黏膜。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黏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平坦,结缔组织乳头短粗,有较疏松的黏膜下层。


3. 特殊黏膜


特殊黏膜即舌背黏膜,与口腔任何部位的黏膜都不同,表面具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且黏膜上皮内有味蕾。


第四单元 唾液腺


考点1 组织结构

1. 腺泡


腺泡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腺泡分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圆形,位于基部。


(2)黏液性腺泡:由黏液性腺细胞组成,电镜下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黏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较黏稠,主要为黏液。


(3)混合性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腺泡主要由黏液性腺细胞组成,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或附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称为半月。


2. 导管


(1)闰管:连接腺泡和分泌管。光镜下管壁细胞为立方形,胞质少,染色淡,胞核位于细胞中央。闰管细胞可以发挥干细胞的功能,可分化为分泌细胞或肌上皮细胞。


(2)分泌管:光镜下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基底部,胞质强嗜酸性,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其作用是吸钠排钾,转运水,改变唾液的流量和渗透量。


(3)排泄管:与分泌管相延续,含有小的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


考点2 组织学特点

1. 大唾液腺


(1)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故属纯浆液腺,但在新生儿的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腮腺闰管长,有分支,分泌管多,染色浅。正常腮腺组织内,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其中,5%~10%淋巴结的髓质内出现导管以及腺泡样结构,有时淋巴结呈壳样包绕在腮腺腺叶外围。颈上区淋巴结髓质内亦含有唾液腺组织。


(2)下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闰管比腮腺短,分泌管则较腮腺长。在下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


(3)舌下腺:由一对较大和若干个较小的腺体所组成。舌下腺也是一种混合腺,以黏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纯浆液细胞很稀少,闰管和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可直接连于排泄管的远侧小管。


2. 小唾液腺


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位于口腔黏膜的黏膜下层。其中唇腺、颊腺、磨牙后腺均属混合性腺体,但以黏液性腺泡为主。唇腺是唾液分泌性IgA的主要来源。舌腭腺、腭腺均属纯黏液腺。舌前腺以黏液腺泡为主,仅有少数混合腺泡;舌根部和舌边缘区有舌后腺,是纯黏液腺;轮廓乳头环沟下方的味腺是浆液腺。唇、颊、磨牙后区、腭、舌等处,是小唾液腺主要的分布部位。


第五单元 口腔颌面部发育


考点1 面部的发育

1. 发育过程


(1)面突的分化: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为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此囊不断加深,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增生并向前脑腹侧面移动并分化出垂体前叶细胞,此后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胚胎第4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即原始口腔。第4周,口咽膜破裂,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由于细胞的增生,边缘隆起,其外侧缘更明显,使鼻板中央凹陷,称为鼻凹或嗅窝。鼻凹将额鼻突分成3个突起:1个中鼻突和2个侧鼻突。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黏膜及嗅神经上皮。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为球状突。


(2)面突的联合和融合:第6周面突一面生长,一面与相邻或对侧的突起联合,第7~8周联合完毕,颜面各部初具人形。


2. 发育异常


多种致畸因子可影响面突的生长和发育,使其生长停止或减缓,导致面突不能如期联合而形成面部畸形。面部的发育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7周的面突联合期,常见的有唇裂、面裂等。


(1)唇裂:多见于上唇,为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发生在唇的侧方,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者较多。


(2)面裂:较唇裂少见得多。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考点2 腭部的发育

1. 发育过程


腭指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胚胎早期原始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腭的发育使口腔和鼻腔分开。腭由两个突起发育完成:前腭突(原腭)、侧腭突(继发腭)。


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逐渐联合,中心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同时两侧腭突在中线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


2. 发育异常


(1)腭裂: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①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②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考点3 舌的发育

1. 发育过程


胎儿发育到第4周时,下颌弓的内表面因下方的间充质增生,长出3个膨隆状突起,两旁两个对称的突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两个侧舌隆突之间,有1个三角形的小突起,位置稍低,称为奇结节。在胚胎第6周时,侧舌隆突迅速增大,相互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因奇结节较小,联合后被两个侧舌隆突所掩盖,结果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或完全消失。同时第2、3、4对鳃弓中线处的间充质增生,在背侧面形成1个联合突,发育成舌根。舌体和舌根也在第6周时联合,相连于界沟。舌体表面覆盖着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覆盖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原来口咽膜所在的位置。界沟的中央是1个浅凹,称为盲孔,它是奇结节发育的遗迹。奇结节被侧舌隆突掩盖后,上皮向深部凹陷,形成1个盲管,称为甲状舌管。其盲端向下延伸,在达到甲状软骨下时迅速发育,形成甲状腺。在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逐渐退化消失。


2. 发育异常


甲状腺从咽底部开始发生,和舌的奇结节相邻,然后下降至甲状软骨处。因此在舌根部附近的组织中,偶尔可见到错位发生的甲状腺组织,称为舌甲状腺。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即逐渐退化,如有上皮残留,可发生甲状舌管囊肿。在舌盲孔前方,有时见到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菱形舌。研究证实,菱形舌与局限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念珠菌感染有关。


第六单元 牙的发育


考点1 牙胚的发生及分化

1. 成釉器的发育


(1)蕾状期: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花蕾,称为牙蕾。


(2)帽状期:上皮芽继续生长,体积增大,底部凹陷,形状如帽子。外周的间充质细胞也增生聚集。


(3)钟状期:随着成釉器的长大,上皮凹陷加深,形如钟状,外周的间充质细胞也继续增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2. 牙乳头、牙囊的发育和牙板的结局


帽状期成釉器凹陷所包绕的间充质细胞不断增生,形成牙乳头。环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间充质则形成牙囊。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即构成牙胚,成为牙齿及其支持组织的形成者。因此牙胚是在成釉器的帽状期形成的。


钟状期时,牙乳头的细胞继续增生,体积增大并出现细胞的分化。牙体组织将要形成时,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中与内釉上皮接近的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牙囊继续围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牙囊的间充质细胞增生,含丰富的血管,以保证牙体组织形成所需要的营养。


乳牙胚形成后,在其舌侧,从牙板的游离缘下端形成新的牙蕾,并进行与乳牙胚相同的发育过程,形成相应的20个恒牙胚,其发育过程同乳牙胚。在乳牙胚形成后,牙板的远中端在结缔组织内继续向远中生长,相继形成恒磨牙的牙胚。恒磨牙牙胚的发生自胚胎的第4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第4年。


帽状期时,牙板与成釉器还有广泛的联系。到钟状期末,牙板被间充质侵入而断裂,并逐渐退化和消失,使成釉器与口腔上皮失去联系。有时有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婴儿出生后不久,偶见牙龈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可自行脱落。在某些情况下,残留的牙板上皮在某些刺激下可形成牙源性肿瘤或囊肿。


考点2 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

1. 牙本质的形成


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随后,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牙本质基质,并合成Ⅰ型胶原。最早形成的牙本质基质称为罩牙本质。罩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粗大。牙本质的矿化形态是球形矿化,形成钙质小球。球形矿化遗留的未矿化的基质称为球间牙本质。除罩牙本质外,其余大部分的原发性生理性牙本质称为髓周牙本质。髓周牙本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并相互交织,与小管垂直。


2. 釉质的形成


釉质矿化分四期:①Ⅰ期,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②Ⅱ期,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③Ⅲ期,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④Ⅳ期,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薄膜,称为釉小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3. 牙髓的形成


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随着牙本质细胞向中心移动,牙乳头的体积逐渐缩小。到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髓腔内的结缔组织成为牙髓。


4. 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形成


(1)牙根的形成:当牙冠发育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形成上皮根鞘。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成45°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称为上皮隔。


(2)牙周组织的形成:随着根部牙本质的形成,牙囊细胞穿过根鞘上皮,进入根部牙本质表面,分化成为牙骨质细胞。当牙根形成时,牙囊细胞增生活跃,在邻近根部的牙骨质和固有牙槽骨内壁,分别分化为牙骨质细胞和成骨细胞,而大量位于中央的细胞,则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部分被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形成穿通纤维,随着牙齿的萌出,牙周纤维斜行排列并不断改建,对牙起支持作用。随着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牙周组织形成后,随着功能需要,不断改建,不断补充,来自骨髓的细胞通过血管定位于牙周膜,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


第七单元 牙的发育异常


考点 牙结构异常

1. 釉质形成缺陷症


釉质形成缺陷症也称为釉质发育不全症,为遗传性的釉质发育异常,包括一组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病变,分为矿化不全型和形成不全型。矿化不全型又可进一步分为钙化不全型和成熟不全型。在矿化不全型中,基质形成正常,但钙化异常;而在形成不全型中,基质形成缺陷,但矿化正常。然而,电镜及显微放射研究提示,所有类型的釉质发育不全都有钙化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