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80篇(五年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80篇(五年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这是一本教你做一道题,就会解一类题的阅读指导书
作者:朱亚莲著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17
书籍编号:30510612
ISBN:97875628585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771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80篇(五年级)
作者:朱亚莲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17
ISBN:978756285854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也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娱乐身心,增长智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因而,阅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提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老师惯常的做法是加强课堂阅读教学,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家长则习惯于要求孩子多做阅读练习,而事实上,这些方法或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显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并不快。
在三十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难以较快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语文阅读理解,就目前来说,不像解数学题那样会解一道题,往往就会解一类题,阅读理解似乎没有方法可循。其次,阅读理解耗时多,但往往正确率低,这令学生对语文阅读理解兴趣不大。
如何来破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的难题呢?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要理解文章,读者必须启用已有的图式,再结合文章所输出的信息,不断建构新的图式知识,才能完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换句话来说,阅读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知识与阅读材料所代表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相互作用,最终改变头脑中的原有图式,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与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相比,阅读者头脑中现存的与之相关的图式变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语言理解理论的引导下,如果我们像学习数学那样,整理、归纳出解答每类题型的步骤和方法,并将这些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阅读理解图式,让已有的图式与阅读材料所代表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并相互作用,就能帮助学生做到比较顺利且正确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图式”来自英文schema,原意为“略要”“图解”。它是心理学家解释人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在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在其著作《记忆》中第一次提出了图式理论,他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储存在学习者大脑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因而,他认为图式可用于语言理解中,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图式)来填补文本中未表达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基于此,笔者以“图式理论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项目研究内容,以单项训练的形式,对小学语文各年级相对主要的知识点,或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以图式的形式呈现运用步骤与方法。每个知识点辅之以一篇指导文章和四篇练习文章,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掌握。同时在文后以综合训练的形式附上30篇阅读文章,将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有机整合,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这是这本《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80题》阅读教辅书相较于其他语文阅读教辅的一大亮点,或者说是其编写特色。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古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知识中授予学生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而图式将知识点的理解与方法的运用呈现出来,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将使学生受用无穷!
写于2019年春花即将烂漫时
单项训练与提高
专题一 练习破折号
指导篇
导语
就小学语文知识点学习的要求来说,破折号在文中大致有以下这些作用:一、表示解释说明;二、表示话题转变或语意转折;三、表示声音延长;四、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请看图式:
图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高尚的行为
① 早晨,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还没有来。有三四个人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就是那个一只胳膊已经残疾、母亲卖野菜的孩子。他们用尺子捅他,拿栗子壳掷他的脸,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把他比画成残疾的怪物。克洛西一个人坐在凳子边上,脸色煞白,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好像在向他们求饶。那几个人见他这样,越发起劲了。克洛西涨红了脸,气得发起抖来。忽然那个一脸无赖相的弗兰迪跳到凳子上扮起克洛西的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克洛西的母亲通常就是这个样子到学校来接儿子的,最近她生了病没有来。学生们看了哄堂大笑起来。克洛西忍无可忍,随手抓起桌上的墨水瓶,砸向弗兰迪,弗兰迪闪在一边,墨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教室的老师胸上。
② 大家赶紧逃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吓得不敢出声。老师变了脸色,走到课桌跟前,严肃地问道:“谁——”没有人回答。
③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谁?”这时卡隆突然站了起来,毅然地说:“是我!”
④ 老师看了看他,又望了望发呆的同学们,平静地说:“不是你!”
⑤ 等了一会儿,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站起来!”
⑥ 克洛西站起来,哭着说:“他们打我,欺侮我,我气昏了,就……”
⑦ “坐下——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⑧ 那四个人低着头站了起来。
⑨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
⑩ 说完,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卡隆跟前,托起他的头来,注视着他的眼睛说:“你的心灵是高尚的!”
问题
仔细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根据图式,理解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处,将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 有三四个人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就是那个一只胳膊已经残疾、母亲卖野菜的孩子。( )
2. 老师变了脸色,走到课桌跟前,严肃地问道:“谁——” ( )
3. 坐下——欺侮他的人站起来!( )
4.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 ( )
参考答案
1.解释说明 2.声音延长 3.语意转折 4.说话间顿
解析
1. 克洛西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用破折号做了说明,因此,这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 很明显,句中的“谁——”,是指老师拖长了声音在质问学生,因此,这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声音延长。
3. 破折号前后两个半句,在语意表达上不是一个意思,前半句要求克洛西“坐下”,后半句要求“欺侮他的人站起来”,因此,这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折。
4.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老师说完这前半句,停顿了一下,继续往下说,“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因此,这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说话间顿。
练习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等待两分钟
① 实习的时候,是在山区县城的一所中学。
② 那一天,公开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讲的是这所中学最富有经验、也是最受敬仰的一位老教师。果然,台上老师谈吐自如,台下对答如流。灵活自如的引导、点题、穿插,再加上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整堂课进行得严谨而又浑然一体。
③ 接下来,是随意的提问。被点到的学生一个个灵透、聪明,老师稍一点拨,学生们便妙语连珠。当他点到一个学生名字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学生站了起来,脸红红的,却不说话。当时教室里静极了,分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彼此都感到一丝尴尬——毕竟这样的场面,谁也不愿看到,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或许因此而略显瑕疵。然而那位老师并没有“顺势”让那个学生坐下,以结束这个尴尬的场面。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就在我们感觉场面几乎“窒息”的时候,那个学生开口了——原来,他是一个结巴。
④ 课后,我们谈到这件事,并说出了我们当时的担心。那位老师说:“是的,谁也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一定很着急,越是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场面,对他是多么重要。如果当时我断然让他坐下,他失去的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的信心和勇气。比起我的公开课来,一个生命的成长似乎更重要——所以,那一刻,我宁愿等待他两分钟。”
⑤ 等待两分钟,这并不是平常的两分钟,这是对生命尊严最真挚的仰望,也是对怯弱心灵最细心的呵护。
问题
运用图式理解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并填写在括号内。
1. 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彼此都感到一丝尴尬——毕竟这样的场面,谁也不愿看到,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或许因此而略显瑕疵。( )
2.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就在我们感觉场面几乎“窒息”的时候,那个学生开口了——原来,他是一个结巴。( )
3. 比起我的公开课来,一个生命的成长似乎更重要——所以,那一刻,我宁愿等待他两分钟。( )
练习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会说话的遗产
① 海琳·罗阿特是法国卢尔谷镇一位居民,她多年前从法国巴黎搬来居住,一直过着无人照顾的生活。
② 罗阿特在小镇生活的那几年,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但是,在这座不大的小镇上,既没有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来问过她需要什么帮助。是的,这个小镇上的人都不在乎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当她步履蹒跚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③ 但是,小镇上的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老人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她20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小镇上的900多人——这意味着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笔钱。
④ 老人下葬后,人们开始等着分这笔钱——但是律师出示了获得遗产的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让人们傻了眼。其中包括:领取遗产后,镇上最长的街更名为罗阿特大街,镇长办公室里必须悬挂她喜爱的油画,她的房子必须变卖给来自巴黎的人。最后还有一条,必须将她遗产的大部分用来建筑公寓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
⑤ 小镇上的人都不明白,老人既然捐赠了遗产,为什么还要附加那么多的条件?
⑥ 小镇上有位牧师知道这件事后,不停地忏悔。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⑦ 牧师说:“这是一笔会说话的遗产,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老人生前没有对小镇上的人说过她的名字,大家不了解她,也没有关心过她。她要求把小镇上最长的街改名为罗阿特大街,就是告诉大家,你们应该记住她的名字;镇长办公室里必须悬挂她最喜欢的油画,就是告诉大家,你们应该了解她,知道她的爱好;她要求把房子卖给来自巴黎的人,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她来自巴黎;最后她要求将遗产中的大部分,用来建造公寓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意思是说,你们每个人都要懂得帮助别人。”
⑧ 牧师的话很快传开了,小镇上的人羞愧难当,也没有人有勇气接受老人的馈赠了。
问题
根据图示,理解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并填写在括号内。
1. 老人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她20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小镇上的900多人——这意味着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笔钱。 ( )
2. 老人下葬后,人们开始等着分这笔钱——但是律师出示了获得遗产的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让人们傻了眼。( )
练习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57美分创造的奇迹
①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站在教堂门口呜咽着:“呜——呜——”,里面的人太多了,她进不去。一个牧师走过时,听到了她的哭诉:“我想上主日学校①……”牧师怜悯地牵着她的小手,从后门把她带进了教堂,并在主日学校的教室里给她找了个位置,小女孩很感动。那天晚上上床睡觉时,她想到了那些没法上主日学校的孩子们。
② 两年后,这个小女孩死在贫民窟廉价的出租房中,她的父母请那位曾经善待他们女儿的好心牧师帮助处理后事。收拾小女孩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一个红色的钱夹。这个钱夹很旧——皱巴巴的,似乎是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钱夹里有57美分和一张便条,便条上是小女孩稚气、潦草的笔迹:“我要攒钱建造一座稍大一点的教堂,让更多的孩子进主日学校!”这57美分很微薄——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一笔巨资,是她省吃俭用了两年的积蓄。
③ 牧师含泪读完字条,突然明白下一刻他应该做什么——他要帮助小女孩完成这个充满无限爱心的愿望,当作给小女孩的最后一份礼物。
④ 带着这张便条和破皱的红色钱夹,牧师走上讲道坛,讲述了这个小女孩无私的爱和奉献的故事。他要求他的执事们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⑤ 一份报纸报道了这个故事,碰巧被一个房地产经纪人读到了,他被小女孩的爱心所打动,决定为他们提供一块价值上千万的土地,只象征性地收取了57美分的酬金。
⑥ 小女孩无私的爱还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支票像雪花般从各地邮寄过来。五年内小女孩的礼物已经增加到25万美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⑦ 小女孩以微弱的力量、撼人心魄的感召力实现了心愿。
[注释]① 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是英、美国家星期日在教堂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
问题
运用图式,理解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并填写在括号内。
1.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站在教堂门口呜咽着:“呜——呜——”,里面的人太多了,她进不去。( )
2. 这个钱夹很旧——皱巴巴的,似乎是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
( )
3. 这57美分很微薄——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一笔巨资,是她省吃俭用了两年的积蓄。( )
4. 牧师含泪读完字条,突然明白下一刻他应该做什么——他要帮助小女孩完成这个充满无限爱心的愿望,当作给小女孩的最后一份礼物。( )
练习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歌 唱 祖 国
① 歌曲《歌唱祖国》的创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近日披露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② 1950年9月15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作曲家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脱口而出。他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③ 回家时已夜色阑珊,他进门就兴奋地推醒妻子:“快起来,我的《歌唱祖国》写出来了,我唱给你听听。”妻子听到丈夫把歌唱完时,情不自禁地说:“太好了!”她干脆与丈夫同声哼唱。王莘连夜一气呵成地写完第二、三段歌词。
④ 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精心抄写了《歌唱祖国》的原稿,兴高采烈地寄给某报发表。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了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了。他不服气、不气馁,自己动手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还真灵。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乐协会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请把词曲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太巧了,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从此这首歌流传国内外。
问题
根据图式,理解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并填写在括号内。
1.歌曲《歌唱祖国》的创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近日披露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 )
2.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了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了。( )
3.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
专题二 练习批注
指导篇
导语
批注:批语和注解的意思。阅读时把疑难问题、读后理解、读书感想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是开展探究性、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方式。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语写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批语写在字、词、句的旁边),还可以是“尾批”(批语写在一个段落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 标题,批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 词语,批注词语的读音、意思以及表达效果。
3. 句子,批注句子的含义、作用,或批注表达效果、质疑等。
4. 段落,批注关键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或质疑。
5. 结构,批注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或质疑。
6. 写法,批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或质疑。
7. 主旨,批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或质疑。
需要提醒的是,批注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可以词代句。至于批注符号,可以自己设置相对统一的符号,方便自己做批注,也方便日后查阅。
图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忘却怨恨
①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与朋友吉伯、马沙一同外出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掉下深谷,机灵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这一救命之恩,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刀镌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② 三人继续旅行。一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两人为了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个耳光。马沙控制住自己,没有还手,一口气跑到沙滩上,用力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个耳光。
③ 旅行结束了。有一天,阿里不解地问马沙:“为什么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吉伯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平静地回答:“我将永远感激并记住吉伯救过我的命。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子的流动,逐渐忘得一干二净。”
④ 牢记别人给予你的关爱,把它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里。刻意忘掉你对别人的仇恨,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你的生活中忘掉,你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问题
根据图式,你觉得读完这篇文章,可以在哪些地方做批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批注标题:文章并不仅仅讲忘却怨恨,还讲了要记住关爱,为什么标题只反映了文章一部分内容的意思呢?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解析
阅读文章做批注,除了批注自己读后理解了的内容,也可以批注自己读后不理解的地方。这篇文章,比较难理解的主要在标题和文末,因此,可以在批注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
练习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壮举
① 两位瑞士年轻人结伴去意大利登山,一位名叫萨特,一位名叫莫雷尔。
② 在奥斯塔河谷,他们遇上了大风雪,迷了路。更不幸的是萨特在悬崖边突然脚下一滑,身体失去了重心,坠向深谷。幸亏两人腰间系着相连的绳索,萨特才没掉到谷底,悬挂在半空中。
③ 莫雷尔用脚死死抵住石棱,用手紧紧拉住绳索,想把朋友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可始终无济于事。看来,在没有第三者帮助的情况下,想让萨特脱险,是不可能的了,但他仍尽着最大的努力。
④ 萨特悬在半空,无能为力,抬头是灰蒙蒙的天,低头是黑黝黝的谷。
⑤ 两位生死与共的朋友,就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
⑥ 萨特明白,再这样下去,要么同归于尽,要么牺牲自己;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牺牲自己。于是,他毅然向莫雷尔喊道:“祝你好运!永别了!”说完,掏出随身的小刀,割断了系着自己生命的绳索……
⑦ 奥斯塔河谷将永远铭记着这举刀断绳的伟大壮举!
问题
根据图式,读完这篇文章,结合你的理解或疑问,想想可以在文中哪些地方做批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楼道真情
① 吊在脖子上的钥匙给弄丢了,明明懊恼极了。铁门上的锁眼一丝光亮也透不过。连妈妈上班前留给明明的饭都没法看见。太阳在赶路,树的影子也越来越短。
② 明明决心咬着牙熬过去。他蹲在地上,打开书包,用铅笔在纸上画哆啦A梦。但是,尽管把哆啦A梦的头画成了钥匙,饥饿仍在肚子里翻筋斗。明明感到难过,他真想哭。
③ 明明毕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了。他开始恨起门来,为什么门要上锁?
④ 有人上楼了,那是四楼的薛医生。薛医生给明明打过针,一点儿也不疼的。一会儿,蓝色上衣一闪,那是六楼的张阿姨,她爬楼快极了。接着,明明看见一楼的王爷爷,王爷爷照例吃完午饭要爬三楼,他要和会钓鱼的老书画家下棋,得胜回府,下楼时袖子捋得很高。
⑤ 声音渐渐低了下来,只听见楼外收破烂的叫喊声,明明依然对着门发愣。
⑥ 忽然蓝光一闪,张阿姨拉住了明明。“可不是,我总觉得有点怪,孩子也不吭声。走,上我家吃饺子。”说完,她像赶羊羔似的要明明上六楼。
⑦ 走到四楼的时候,薛医生从门里探出头。他手里拿着一双筷子:“我也感到奇怪,这孩子,平时是不出门的,饿坏了吧?”他很快夺走了明明。
⑧ 这时,王爷爷回来了,他威严地一把拧住了明明的耳朵:“都怪爷爷眼不好使,跟我下楼,叫奶奶先煎两个鸡蛋。”二楼的过道上又多了位书画家,手里拿着面包,真是热闹非凡。
⑨ 明明心里想,我不小心丢了钥匙,家里的门打不开了,但邻居的心门却敞开着。
问题
根据图式,依据你的理解或疑问,想想可以在文中哪些地方做批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扇门
① 儿子说家里有两扇门:一扇铁门,一扇防盗门。母亲说家里有三扇门。儿子问母亲,母亲只是笑笑。
② 停电的夏夜,屋里闷热难熬,打开铁门,外面似乎有一丝风溜进来。母亲说:“干脆把防盗门也打开吧!”儿子问:“那样安全吗?”母亲说:“不要紧。”果然风大了许多,顿觉凉爽起来。
③ 三人席地而卧,儿子偎着母亲,母亲靠着父亲,竟都睡安稳了。
④ 又是个停电的夏夜,父亲出差未归,屋里依然热得很。儿子吵着要把门打开,凉快凉快。母亲说:“晚上外面有坏人,把门打开不安全。”“那天晚上怎么没事?”儿子问。“那晚你爸爸在家,坏人不敢来!”尽管儿子哭着闹着,但母亲还是关严了那两扇门。
⑤ 这一夜,儿子哭了多久,没人知道;母亲手中的蒲扇摇了多久,也没人知道。
⑥ 儿子渐渐长大了,上了高中。
⑦ 一晚,正当儿子写完作业,又停电了。儿子说:“把门敞开吧,兴许会有些风,凉快些。”母亲说:“这不太安全吧,你爸又不在家。”儿子拍了拍胸脯:“怕什么,有我呢!”母亲看了看儿子,笑了笑。
⑧ 虽然儿子的呼噜声很大,但母亲仍然睡得很熟,因为她知道,家里又多了扇门。
问题
读完文章,根据图式,结合你的理解或疑问,想想可以在哪些地方做批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人该看重什么
① 做人处世,该看重什么?居里夫人的“三重”“三不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② 一是重爱心不重金钱。她在法国读书时生活很困难,祖国波兰给成绩优异的她寄来一部分“亚历山大基金”作为奖学金,虽然她很需要钱用,但是她只留下十分之一,其余的寄回基金会,以救助更需要帮助的穷人。她说:“最富有的人不是那些拥有亿万家产的人,而是富有爱心的人,哪怕物质上很清贫。”
③ 二是重工作不重享受。居里夫人当年年薪达4万法郎,在那个时代算是相当富有了。她丈夫建议家里添置一对沙发,居里夫人说:“沙发有就可以了,不要太舒服,舒服了我可能会多坐一会儿,那就会少了工作时间。”正是因为勤奋努力,她为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镭。她的重工作不重享受、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④ 三是重成绩不重荣誉。她一生两次获诺贝尔奖,一生获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这些荣誉全不在意。一次她的一位朋友来访,她女儿正在玩一枚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朋友很惊讶,这是最高的奖赏,居里夫人竟然给孩子们当玩具。居里夫人说:“我不在乎这个,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三重” “三不重”中,你有了哪些感悟呢?依据图式,结合你的理解或疑问完成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练习批注
指导篇
导语
批注:批语和注解的意思。阅读时把疑难问题、读后理解、读书感想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是开展探究性、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方式。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语写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批语写在字、词、句的旁边),还可以是“尾批”(批语写在一个段落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 标题,批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 词语,批注词语的读音、意思以及表达效果。
3. 句子,批注句子的含义、作用,或批注表达效果、质疑等。
4. 段落,批注关键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或质疑。
5. 结构,批注对作者行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