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小学 > 初中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综合训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综合训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初中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综合训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初中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综合训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初中课外文言文一本通

作者:耿小菲著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510617

ISBN:97875628586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041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全书内容:

初中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综合训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同原版纸书


前言
PREFACE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文言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增加。其体裁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但文言文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基本功在于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同时,也要对考查重点有清晰的了解,梳理各类题型的应对技巧,用科学的方法提升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加强文言文的阅读与训练,可以让我们轻松应对语文考试。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内容,解密文言文阅读技法,我们编写了这本书。本书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1. 选题规范


所选例题和习题大多是各省市近两年中考真题,个别例题为期末真题,试题规范,选题范围广,每个专题所选精讲例题和精练习题力求涵盖常见的考查题型,贴合目前中考趋势,实用性强,有权威性。


2. 专题突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基于此标准,结合各省市对文言文的考查重点,本书分专题专项突破,共六个板块:实词、虚词、断句、翻译、文意理解、写作特点。实词重点解析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知识;虚词部分详细整理了初中10个常见的虚词用法;断句部分详解了断句的规律和技巧;翻译是建立在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的基础上,对三者的综合考查,该部分梳理了翻译方法和四种文言句式;文意理解部分重在指导学生对内容、思路、形象、感情、主题的把握;写作特点专题整合了常常考查的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


3. 指导详细


每部分专题均有考点题型详解、方法技巧指导。考点题型详解整合同一知识点在各省市的考查方式,帮助学生清晰了解题型,方法技巧指导力求详细、清晰。所有选题都有详细的参考答案,每篇选文都有参考译文,译文力求准确,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省略部分均补出。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一道题的思维过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 讲练结合


题目分为三个板块:每个专题的典例精讲精练以及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典例精讲选取各省市中考真题,每个专题有三个例题精讲,后面紧跟不同类型的五至六个精练习题,讲练结合,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消化理解学到的方法,内化于心,在考试中能驾轻就熟,轻松应对。


本书可作为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书,扩大阅读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也可作为文言文复习备考用书,专门针对某个弱项考点进行针对性练习,或者将系统学习解题技巧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使用。总之,本书科学的训练模块,有助于初中生切实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及考试水平。

第一章
初中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的重难点内容。各省市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考查课内文言文阅读,有的考查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的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各省市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题型还是比较相似的,如实词的解释、虚词的选择、断句、语句的翻译、综合分析理解等。需要考生注重对课内文言文文本的阅读和复习,同时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知识要点,且通过练习加以佐助,进而从容运用。


中考考纲解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在古诗文阅读方面的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意见,是中考文言文试题命制最重要的依据。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内容: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正确断句和停顿;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理解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写作技巧;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的能力等。


文言文最高层次的能力考查,即由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所谓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是指在学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把所学运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上,实现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拓、能力的提升。


应考策略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复习内容


文言文的复习首先从课内开始,中考大纲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都要会背诵,同时要掌握这些篇目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还要掌握注解,整体的翻译和重点字词的解释。上述知识要做到烂熟于心,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2. 系统整理


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形成知识体系。科学的归类和整理,可以使知识系统更全面、周密,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归纳整理的项目主要是:归纳整理字词的意义用法(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归纳整理句式、归纳整理常用的答题技巧。


归纳整理字词的意义用法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中那些常见的关键词语,要注意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归纳整理句式重点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四种句式。


归纳整理常见的答题技巧,如:理解思想感情,要“缘文求思,明确旨意”,有时还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以便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写作手法常考查的考点是描写方法、前后呼应、对比衬托、寓情于景等。


3. 提升训练


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有关规律后,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也是应对考试的需要。近年来,文言文比较阅读成为重要的命题形式。或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或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对比阅读。主要从内容比较、手法比较、语言比较等方面考查。这就需要适当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意识地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当然,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做到课内外训练的衔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由课内知识向课外能力迁移的困难。


总之,文言文的复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在课外”,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记忆、多归纳、多理解并及时掌握新授的内容,且结合所获知识,用一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课外文言文知识,方能在考试时做到游刃有余。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词词义的推断


实词词义的解释,首先要靠平时的积累,其次要靠临场的推断,二者要紧密结合。文言实词考查点多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平时要注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主要有组词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读音推断法、句法推断法、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等。要注意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往往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只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


二、常用虚词的辨义


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些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快速、准确地判别其意义和用法呢?具体说,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词性界定法、数学代入法、位置判断法、语境分析法。


三、文言断句的诀窍


文言断句在考试中是一道易失分题型,不少考生因此畏惧文言文断句题。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规律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大家可以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在练习中仔细琢磨: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四、句子翻译的落实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者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掌握“留、对、增、删、移”等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关注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修辞知识。


五、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内容的分析侧重考查理解概括文段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景物特点、表达阅读感受等。概括文段意思,要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段意或层意,整理合并,特别要关注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等);把握情感态度,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关注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写景的文章要透过景物特征体会情感,观景知情;分析评价人物要善于把握相关事件,关注全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等)及侧面描写(如文中起到正衬或反衬作用的其他人物,他们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文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表达阅读感受,要注意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谈阅读启示要注意围绕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方面的影响来谈,不能凭空泛泛而谈。


六、写作特色的把握


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文意,同时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五种表达方式、常用的表现手法、叙事顺序等,明确概念而且能依据文意做出判断,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专题讲和练


第一节
实词


一、考点题型详解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指的是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语。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单独考查。或从文言文中选出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或以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用法的角度设题。(2)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实词考查点多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此外,偏义复词也会有所涉及。中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入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1. 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叫“通假字”,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寡助之至,亲戚畔(通“叛”)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一般相同或相近;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读yāo。


2. 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只指男子的配偶。(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4)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变成了贬义词。(5)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为双音节词了。如“一屠晚归”(《狼》),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屠夫傍晚回家”,古代汉语中的四个单音节词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辨析词的古今义,既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又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是两个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3.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如“奔”的义项:①跑,疾走。如:屠乃奔倚其下。②疾驶。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③飞奔的马。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无论有几个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这些义项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多义实词,必须通过系统整理,结合具体语境来记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策”本是个名词,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作动词用,表示“鞭打”。


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踢)之”。②名词作状语。如“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汗(使……流汗)马功劳”。④名词的意动用法。如“父利(认为……有利)其然也”。


动词的活用: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埋伏)焉”。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使……经受饥饿)其体肤”。③动词的为动用法。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为……而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复前行,欲穷(走完)其林”。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认为……美)我者,私我也”。


词类活用的种类很多,但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需要判断其在句中是什么词性。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5.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假”“借”都是指“借”。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仅起到构词的作用。①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是反义词,偏义在“远”。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是同义词,“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掌握偏义复词,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相关或相反,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做最基本的准备。


二、方法技巧指导


文言实词首先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和复习,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知识;其次要靠临场的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


学会掌握主要的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 组词推断法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居少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可将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的“愚”的意义推断,可以把“愚”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愚蠢、愚笨、愚顽……通过筛选,不难找出“愚笨”这个意思。


2. 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大多表意,这就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我们推断词义很有帮助。如“王怒曰:‘劓(yì)之。’”其中的“劓”字的偏旁和刀有关,意思是“割掉鼻子”。


例如:字的形旁如果为“禾”,就可推知此字与五谷有关;如果为“贝”,就可推知与金钱有关;如果为“皿”,就可推知与器具有关;如果为“系”,就可推知与捆绑有关;如果为“辶(辵)、彳(行)”,就可推知与行为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攴(pū)”与敲击有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3. 语境推断法


每个词语都有它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文实词,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依据上下文,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就都变得容易判定。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谢”字有多个义项,包括“辞别”“道歉”“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唐雎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从道义和决心上挫败秦王,使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的野心。由此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的意思。


4. 读音推断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若按照“谁”的意思来解释,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上下文,只有把“孰”看作通假字“熟”才能讲得通,解释为“仔细”正确。又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5.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6. 对称推断法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相近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有“戴着”之意,“腰”与之相对,就具有与“戴”字有联系的“佩戴”之意了。


7.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以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中的“论”,可以联想到成语“论功行赏”,解释为“评定、判决”。


三、典例精讲精练


精讲一


根据加横线的词的含义,推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_____


2. 色愈,礼愈_____


3. 日星隐,山岳潜_____


4. 其地之出,其庐之入_____

【答案】1. 用鞭子打 2. 周到 3. 光辉 4. 竭尽


解析: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相近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从画线的词来推断加点的词,首先确定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食”放在“之”前,应为动词,意思为“喂”;由之推断“策”的意思为“鞭打”。“恭”,形容词,意思是“恭敬”,由之推断“至”的意思为“周到”。“形”,名词,意思是“形体”,由之推断“曜”的意思为“光辉”。“殚”,联系成语“殚精竭虑”,可推断意思为“用尽”;由之推断“竭”的意思是“竭尽”。如根据上述分析,就可以准确判定加点的实词的含义。本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称推断法,其次还有联想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精讲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习题。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战,遂败魏师。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 齐君使治阿(  ) 2. 遣使追(  )


3. 乃起击之(  ) 4. 以私战(  )

【答案】(1)派遣 (2)使者 (3)军队 (4)兵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来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使治阿”,“使”后省略宾语“子奇”,“使”为动词,是“派遣”的意思。“遣使者”,“使”作宾语,是名词,是“使者”的意思。“乃起兵击之”和“以私兵战”,结合语境,两个“兵”的意思分别是“军队”“兵器”。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采用的方法有联想推断法、组词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他。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和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做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用自己家的兵器迎战,打败了魏国军队。

精讲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习题。


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1]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2],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3],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4]献寿。率[5]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6]。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释】


[1] 鬻(yù):卖。


[2]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


[3] 率(lǜ):文中指频次。


[4] 觞(shāng):古代的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5] 率(shuài):大致,一般。


[6] 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游戏。0000-01


1. 翁姑老矣_____   2. 则明日餐季_____


3. 以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