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小学 >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通过关键词和图像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图像化思维,实现高效记忆

作者:张维,谢庆平,楼旭红校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书籍编号:30511975

ISBN:97875180600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342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全书内容: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1:关于本书内容

本书按照新课标要求,将《小学必背75首古诗》按顺序进行解析,并绘制出思维导图,通过关键词、颜色、图像等有效元素,可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更快速、准确、有趣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本教材搭配千聊网络课程一并销售,购买教材的读者可添加微信领取课程优惠券一张。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2: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四个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顾名思义:思即是思想、思念、考虑的意思,此处的思是要我们用心思考;维即是维度、角度的意思,我们是通过什么角度来思考的,或者我们还能够通过什么角度来思考呢?导即是引导连接的意思,我们的想法是相互关联的,将相互关联的想法连接在一起就是我们所思考的内容了;图即是一种表现形式,思维导图可以用图形或者网络等不同的可视化方式进行体现。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通过对思维导图四个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即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器。它可以将我们大脑中的任何想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梳理思路、提取信息。

前言3:阅读说明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可:这里表示“适宜”“正好”的意思。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戏:游玩,嬉戏。


译文


到了江南可以采摘莲子的时候,茂盛的荷叶在江中生长。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一会儿在荷叶东边嬉戏,一会儿在荷叶西边嬉戏,一会儿在荷叶南边嬉戏。一会儿又在荷叶的北边嬉戏。


赏析


诗词开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人们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圆的荷叶,心里无限喜悦,因而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极度赞美的语气。这里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莲的花期为阴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开二至三天,每日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又逐渐闭合,次日早晨再度开放,花开过二十天,可采收莲蓬生食,果实(莲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间。清人张玉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色无比秀丽,还表明莲子必然丰收,采莲人自然心里非常高兴。


人们在采摘水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这里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的意思,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下面四句又用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字,反复咏唱,描绘出鱼儿久久不去,围绕莲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对鱼儿欢乐嬉戏的反复歌咏,表达出采莲人的愉快心情。


鱼儿清晰可见,不仅表明池水很清,还表明天气晴朗。在夏秋间晴朗的一天,清澈的池水,映着碧绿的莲叶,晚开的莲花,姑娘们美丽的衣服,和她们那花朵般的笑脸,空气中洋溢着莲蓬的清香;她们欢笑着,嬉戏着,一边采摘莲蓬,一边唱着采莲歌,最后采满船舱,唱着欢乐的歌,满载而归——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图景!


这首诗只用了一句写采莲,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末尾连用四个叠句,不但不使人感到重复,还使全诗的节奏显得更轻快,更能表现采莲人的兴高采烈。清代诗人沈德潜称它为“奇格”,艺术表现手法非常独特。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用它的末五句作为首句,写成五首《江南曲》,可见它的影响和人们对它的喜爱。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是汉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享受着春天大自然雨露的恩惠而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逐渐枯黄衰落。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生呢?人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向东流入大海一样,一去不复返。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去努力奋斗,而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的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全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借此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不断奋进。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川:平原、平川的意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野:古代读yǎ。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渊,无边无际。


见:同“现”,显现,呈现。


译文


美丽的敕勒大草原,位于阴山脚下。天空像那圆圆的大帐篷,笼罩着整个草原。蓝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绿茵茵的草原一望无际,风儿吹过,草儿起伏,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民传唱的民歌,原文是鲜卑语,后翻译成汉语。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相传这首民歌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当时作者是在何种情形下完成这首诗的,我们只能根据诗中描绘的场景去猜想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一定非常熟悉草原牧民的生活,所以能准确地抓住特点,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致使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4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赏析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了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5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6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新颖、奇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柳树的形象,赞美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使人们感受到盎然的春意。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7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八十六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疏落。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会稽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共两首,这里我们学的是其一。题目中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这首诗写于初回故里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自然不会平静: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际,老迈年高,鬓发疏落,不禁感慨良多。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坏。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了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能否被故乡认得”之担忧,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之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画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悠远,绵长,久久不绝。


全诗来看,第一、二句尚属平平,第三、四句却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8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了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其实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9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山水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两句诗,既别有新,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0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见。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含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融,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1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琵琶:一种乐器,可在马上弹奏。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更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不要取笑,这话似乎是略带醉意之言,在那样的情境下,却显得如此沉痛豪放,置生死于度外,满怀生命的体验,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就不妨看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他在美酒华贝里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岂不快哉?!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请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以白玉精制而成的月光宝杯。好酒配好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在物资如此紧缺的苦寒边塞,能有这样的一顿盛宴,这是多么的难得啊,我想应该是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之后的庆功宴吧,不然又怎会如此豪奢、如此欢畅!


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但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打动着喜欢它的读者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所在。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2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仍是秦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做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做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安定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思维导图高效记忆古诗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3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山:楚地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