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技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建海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512323
ISBN:978751322602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1822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作者:张建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ISBN:978751322602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毫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5月
编写说明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具体组织,全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联合编写,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
基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培养适应中药材栽培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教材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紧扣任职岗位要求,强化生产目的、产品的质量要求、栽培技术及经营方式的特殊性,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及时融进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呈现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根据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由浅入深,力求通俗易懂,突出综合性、适用性、可读性和示范性,并邀请企业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本教材的绪论、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张建海老师撰写;第二章由陈桂玉老师撰写;第三章由詹立平老师撰写;第四章由赵永军老师撰写;第五章由童巧珍老师撰写;第六章由朱继孝老师撰写;第七章中的珊瑚菜、孩儿参、菘蓝、地黄和第八章中的薯蓣由孙靓老师撰写;第七章中的人参、三七、当归、乌头、丹参、黄芪和十三章、第十四章由梁利香老师撰写;第八章中的白术、浙贝母、天麻、玉竹及百合由刘杨老师撰写;第八章中的黄连、泽泻、川芎及第十章由陈洪源老师撰写;第九章由王化东老师撰写。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前人众多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学识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书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编委会
2016年6月
绪 论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学科性质、任务、特点。
2.能说出中药材GAP的概念和内容。
3.能说出药用植物栽培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栽培概述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含义
药用植物是指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能直接或经加工可以入药使用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多,涉及范围广,许多农作物也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根据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或创造与之适应的栽培环境条件,采取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所栽培的药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也就是药用植物在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过程中有指导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
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任务是根据药用植物不同种类和品种要求,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探讨并建立药用植物稳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生产目标。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以传统经验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主要涉及保证“植物—环境—措施”这一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各项农艺措施,具有其特殊的栽培特点。
(一)栽培种类和栽培技术多样化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各异,据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可供药用的中药材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目前已经人工种植成功的药用植物有250种,这其中既有木本植物也有草本植物,既有温带植物也有亚热带植物;药用部位既有营养器官也有繁殖器官,既有地上部分也有地下部分。因此,物种之间生长发育规律对环境的需求差异很大,栽培技术复杂,栽培难度大。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道地性
道地药材是指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以特定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生产的中药材,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分布特性。如云南三七、吉林人参、宁夏枸杞、浙八味等。它们的道地性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限定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药材的品质。道地药材产品质量好,形成了商品化的专业生产。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种类药材都有很强的道地性,有的品种引种后生长发育、质量与原产地一致,均可药用,如山药、芍药、忍冬、菊花等。有的品种受环境条件或用药习惯改变的影响,道地性会发生一定的变迁,如地黄、泽泻及人参等。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尊重传统道地药材的基础上,对中药材质量的评价将会更加规范、科学。
(三)注重产量更重视质量
药用植物产品是用来治病防病的,其中所含有效成分的高低是药用植物产品质量优劣乃至临床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有效成分受药用植物品种、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方法及贮藏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其产品质量的重视。
(四)药材市场的前瞻性
药材市场与一般农产品市场不同,服务对象受到严格限制。中药各单味药功效、性味归经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强调品种全,种类、面积比例适当,才能满足中医用药要求。因此,常用中药必须有一定规模的栽培面积,以保证供应。但栽培面积又不能过大,以免造成积压、损失和浪费。药用植物栽培应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随时调整栽培种类和面积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制药工业和国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发展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对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药用植物逐渐从采挖野生植物转为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可以产生影响,进而逐步创造了原始医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在十分遥远的年代,便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药物、应用药物。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及其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诗经》(前11一前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芍药等100多种药用植物,对枣、桃、梅等已有栽培,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载有252种植物类药材,并概括地论述了药材的生境、采集时间及贮藏等。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栽培法。唐宋时代(7—13世纪),医学、本草学均有长足进步。如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657—659)共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宋代《千金翼方》收载了枸杞、牛膝、萱草、地黄等药物的栽培方法,详述了选种、耕地、灌溉、施肥、除草等一整套栽培技术。明清时期(14—19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清代昊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等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做了详细论述,特别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78)这部医药巨著中,仅“草部”就明确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药用植物为人工栽培,为世界各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药用植物栽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将中药材生产纳入国家计划指导,使中药材生产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999年以来,国家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随后颁布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使我国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二节 药用植物规范化生产与发展方向
一、中药材GAP
(一)中药材GAP的概念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的简称,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生产各环节乃至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中药材GAP的制定虽然是针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的,但由于药材来源于药用动植物,因此GAP的大部分内容是针对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制订的,其中包括引种、驯化、栽培、饲养、野生药用动植物的抚育等。中药材GAP既适用于栽培、饲养的物种,也包括野生种和外来种。所谓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以植物药来说,就是从播种,经过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到收获,及至药材的初加工为止,一般不包括饮片炮制。但根据中药材生产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就地加工饮片的有利因素,国家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按相关法规要求,在产地发展加工中药饮片。
(二)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中药材GAP是对中药材生产中各主要环节提出的要求。在GAP中,对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是“:宜”或“不宜”,“应”或“不应”,“不得”“必须”或“严禁”等字样。GAP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如1997年欧共体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生产管理规范》和1992年日本组织编撰的《药用植物栽培与品质评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2年4月17日颁布,并于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本规范共分10章57条(附录1),其主要内容见表1-1。
表1-1 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为了推进中药材GAP的顺利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9月19日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附录2和附录3),并于2003年11月1日起开始正式受理中药材GAP的认证申请工作。中药材GAP认证检查项目共104项,其中关键项目19项、一般项目85项。其中,涉及植物类药材的检查项目78项,关键项目15项、一般项目63项。
(三)中药材GAP的标准操作规程
为中药材生产提出应当遵循的准则,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OP)。
SOP制定是企业行为,是企业的研究成果和财富。SOP是检查和认证及自我质量审评的基本依据,是一个可靠的追溯系统,也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的培训教材之一,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SOP的制定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实验,并经过生产实践证明操作的可行性,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
根据GAP的规定,各生产企业遵循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本企业生产的品种,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技术规程。该操作规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动态变化;药用动物、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良种选育与复壮等;物种鉴定及种子、种苗标准;栽培技术经验总结及优化组合;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研究;农药使用规范及安全使用标准;农药最高残留及安全间隔期的确定;肥料的合理使用及农家肥的无害化处理;药用植物专用肥的研制;活性成分和指标成分的积累动态及最佳采收期的确定;药材采收、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与改进;药材质量的检测与认证(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药材的包装、运输与贮藏;文件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
二、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的发展
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中药农业的先进生产力方向,药材生产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中药材GAP的提出,使规范化成为我国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主流方向。据初步统计,吉林、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安徽、广东等省市已建成的规范化药材生产基地有数十个。大中型制药企业开始介入原料药材基地的建设,迅速带动了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有效地将分散的农户生产通过市场机制组织起来,真正地将“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应用到药材生产当中,较好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逐步形成了中药农业发展的先进方向。
同时,中药材GAP工作促进了中药材生产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中药材已成为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重要选择之一。虽然缺乏药材生产发展的准确统计数据,但近几年我国市场上大部分药材供应充足,基本满足了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一批原来依靠野生资源的药材,如天麻、半夏、柴胡、龙胆、防风、五味子、赶黄草、沉香、雷公藤、葛根、甘草、麻黄等的野生变家种或野生抚育技术及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大面积的人工生产。
第三节 我国药用植物基本分布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
一、东北药用植物区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人参、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黄芪、关龙胆等,是我国种植人参的主要产地。
二、华北药用植物区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有“怀药”和“北药”之称。有较多药用植物的分布,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芪、党参、山药、怀牛膝、山楂、菊花、北沙参、远志、知母、黄芩、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三、华中药用植物区
华中药用植物区本区是我国道地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代表的药用植物有浙贝母、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四、西南药用植物区
西南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是道地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冬等。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黄连、川乌、川独活、川党参、川麻黄、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雪莲花、雪灵芝、红景天、云黄连、金鸡纳、重楼、云天麻、三七等。
五、华南药用植物区
华南药用植物区是“广药”主产区,主要药用植物有檀香、沉香、儿茶、阳春砂、安息香、槟榔、益智仁、肉桂、广藿香等。
六、内蒙古药用植物区
内蒙古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产量大。主产黄芪、防风、赤芍、黄芩、麻黄、知母、甘草、远志、桔梗、郁李仁、苍术、柴胡等,是“蒙药”主产地。
七、西北药用植物区
西北药用植物区由于位于干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较少。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锁阳、伊贝母、新疆紫草、构杞、红花、罗布麻、大叶白麻、大黄、姜活等。
八、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区
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区本区是高原药材主产区,是道地“藏药”主产区。名贵的药用植物较多,野生种类多,蕴藏量丰富。有川贝母、冬虫夏草、天麻、羌活等,所特有的高原药材有藏茵陈、塔黄、雪灵芝等。
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市(区)的中药资源种类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占10%左右。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2.中药材生产质量的生产目标不包含( )
A.安全 B.有效 C.稳定 D.色正
3.下列哪部书是在唐朝编著的( )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二、简答题
1.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是什么?
2.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药用植物栽培基础理论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药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2.能说出药用植物各器官的生长及发育过程;药用植物的对等效应。
3.能说出药用植物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
第一节 药用植物生长和发育
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由于药用植物种类的不同,它们的生长发育类型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对于花、果类药用植物,如果营养生长没有及时地发育——开花结果,就会徒长。对于根、根茎类药用植物,如果没有适当的营养生长——形成根或根茎,而很快发育,就会成为先期抽薹、早花,达不到栽培的目的。
一、药用植物营养器官分化发育
药用植物的营养生长主要指的是植物的根、茎、叶的生长。生长的好坏,与植物体内及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同时植物的各个营养器官间的生长具有相关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植物的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来。根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固定植株,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类,供植物生长所用。生长和吸收功能良好的根系是药材高产、稳产的基本保障。常见的根类药材有人参、丹参、党参、三七、龙胆、何首乌等。
茎由胚芽发育而成,胚芽顶端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长成茎,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是绝大多数植物体地上部分的躯干。具有背地性,有输导、支持、贮藏和繁殖的功能。植物的的茎有地上和地下之分。地下茎是茎的变态,药用植物地下茎的常见变态有根茎、块茎、球茎、鳞茎等;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