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段俊国,毕宏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512325
ISBN:97875132351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051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十三五)
作者:段俊国、毕宏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51323514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专家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谭元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书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
编审专家组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指导下,集全国20家中西医院校及众多眼科专家之力,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组织修订的眼科教材,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眼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为体现教材的与时俱进,本教材积极接受前两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新增近年来眼科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并适时介绍发展趋势及动态。同时,对第二版进行适当精简,力求使再版后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更具实用性、先进性及科学性。
本教材的内容及框架基本与第二版一致。第1~6章为总论,分别介绍中西医眼科发展简史、眼的解剖生理与胚胎发育、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眼科检查与诊断、眼科治疗概要;第7~25章为各论,分别介绍眼睑病、泪器病、眼表疾病、结膜病、巩膜病、角膜病、晶状体病、青光眼、葡萄膜病、玻璃体病、视网膜病、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眼外肌病与弱视、眼眶病、屈光不正、眼外伤、眼肿瘤、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防盲治盲等。附录包括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眼科有关正常值、眼科常用药物、眼科常用方剂及彩图等内容。为体现“精”“简”要求,将第二版所有各论中的眼科肿瘤内容删除,单独归纳为一章内容。
本教材的具体分工为:第一章,段俊国;第二章,郑燕林、白世淼;第三章,段俊国、罗向霞;第四章,彭清华;第五章,毕宏生、柴金苗;第六章,缪晚虹、解孝锋;第七、八章,梁凤鸣;第九章,彭华;第十章,孙河;第十一章,朱宁云;第十二章,庞龙;第十三章,周剑;第十四章,彭清华、李汝杰;第十五章,毕宏生;第十六、二十章,陈国孝;第十七章,段俊国、谢立科;第十八章,缪晚虹、张铭连;第十九、二十一章,吴西西;第二十二章,郑燕林、张宗端;第二十三章,谢孝锋;第二十四章,魏丽娟;第二十五章,张铭连。
成都中医药大学廖品正教授不辞辛劳担任本书主审,汪辉为学术秘书,在编写过程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周春阳、刘玲、王舟瑶、王秀兰等老师为本书的修订、校对及图片制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GJYJS16058)由段俊国负责,编委会各成员负责各自编写章节的数字化内容。
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编委会
2016年6月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中西医眼科发展简史
视觉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外界获得的各种信息中,80%~90%来自视觉器官,视觉的敏锐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能力。眼科学则主要研究视觉器官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科学是在人类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出现了中医眼科学和西医眼科学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独自发展,互不交融。中医眼科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眼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医眼科学与西医眼科学必将互为影响,逐渐结合与交融。
第一节 中医眼科发展史
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眼病做斗争过程中不断对各种经验进行积累、总结并加以完善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通观中医眼科学漫长的发展史,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兴盛、衰落与复兴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我国南北朝以前,人们对眼及眼病已有初步认识,中医眼科处于萌芽阶段。
古代关于眼及眼病最早的记录见于殷武丁时代,在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关于“贞王弗疾目”的记载。春秋时期,将盲人称为“瞽人”;而《诗·大雅·灵台》载“矇瞍奏公”;《国语·晋语四》亦云“矇瞍不可使视”;《楚辞·怀沙》曰“矇瞍谓之不章”。《毛传》释:“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表明当时已将盲目分成两类。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目、眼、眶、内眦、外眦(锐眦)、约束、络、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等解剖名称及其相应的生理功能,从整体观角度指出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眼部辨证。如“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并在多种全身病中记述了30余种眼部症状及部分针刺治疗方法。这为后世中医眼科认识眼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东汉末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参合全身脉证以辨证论治,并最早记载了狐惑症及其治疗;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探讨了眼症的病机鉴别及预后判断,初具眼科类证鉴别的雏形。此期其他一些古典文献中也散载眼部病症,如《荀子》《史记》记载舜帝、项羽有“重瞳”,为世界上关于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说文解字》中有30余字涉及眼病,汉代刘熙所撰《释名》中又有增加,据考证,包括先天性角膜疾病、斜视、眼球萎缩、视疲劳、视力减退、翼状胬肉、幻视、眼内异物等。
有关眼病的防治,先秦古书《山海经》载有关于眼病防治的动植物冉遗之鱼、植楮等7种。《书经》《诗经》亦有记载。《淮南子》载有梣木(即秦皮)能治目疾,沿用至今。而我国现存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首次大量记载了防治眼病的药物80余种,并新增了数种病名。后世《肘后救卒方》《刘涓子鬼遗方》《肘后百一方》等载有少量方药。此外,《淮南子》载“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说明当时已有手术用于眼病治疗;《晋书》所载“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则为我国有关目瘤割治的最早记载;《针灸甲乙经》载有治疗眼病的针灸处方。
二、奠基阶段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中医学发展迅速,五官疾病逐渐从内、外科范围内划分出来,自成一科而为“耳目口齿科”,眼科首次被列入正式教学科目,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以后中医眼科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出现了大批对后世眼科影响较大的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龙树眼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
《诸病源候论》散载了多种与全身疾病相关的眼症,并于卷二十八列目病专篇共38候,对症状、病源进行了初步探讨。书中在沿用《内经》所载解剖名称的同时,首次应用了睑、眉、睫毛、缘等名称。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收集了丰富的眼科资料,内容涉及病因病机和治疗。书中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并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眼科脏腑病机学说。介绍了内服、外用、针灸、按摩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首次记述了老视和赤白膜(包括胬肉)的割除手术。
晚唐时期的《外台秘要》于卷二十一专论眼疾,书中引入《天竺经论眼》部分内容,并对20余种文献进行综述,收载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及金针拨内障(金决);对青光眼的病理见解独到,认为此疾之源,皆因“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此外,还记载了以镊子拔除倒睫,以烧灼法治疗类似胬肉之眼病。
《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书名首载于《崇文总目》,后见于《通志》《史记》,从唐代诗词中可知该书曾盛行于唐代,惜已佚失。明《医方类聚》载有《龙树菩萨眼论》,详考其体裁文字,疑为晚唐托名医书。该书新增较多解剖名词和病症名,并首次详述“开内障用针法”的适应证、方法及善后,提出胬肉攀睛割烙法,记载了手术治疗“睑皮里有核(胞生痰核)”。
《刘皓眼论准的歌》是继《龙树眼论》后另一部眼科专论,书名首见于《通志》,在《宋史》中称《刘皓眼论审的歌》。全书为诗歌体裁,首载五轮歌及眼病内外障72症,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
此外,据《太平御览》载,早在我国唐代已能配置假眼。
总之,隋唐时期在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的认识方面较前深入、系统,在眼病诊断、分类及治疗方面已具有一定水平,为中医眼科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奠定了基础。
三、独立发展阶段
宋金元时期,眼科的生理解剖、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五轮、八廓学说的发展,诊断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治疗方药的大量增加。此时,中医眼科已基本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加之北宋元丰年间,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使中医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这一阶段,大部分眼科资料以专篇列于方书、全书之中,除《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两书外少有专著。
北宋《太平圣惠方》之卷三十二及三十三,综合唐以前眼科病种、方药,对病因病理进行探讨,首次将五轮学说运用于眼病病机,推进了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而《圣济总录》共有12卷专述眼科,收集较多资料,并注明出处,有一定临床价值,而其“针灸门”中收集了大量眼科用穴及主治功能等,体现了这一时期针灸治疗眼病的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卷七“治眼目疾”中不少效方也为后世眼科所常用。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中调整了五轮配位法,充实了八廓内容。《秘传眼科龙木论》和《银海精微》为此期两部专著,除后者对八廓加上八卦正名外,均主要为辑前人著作而成。
四、兴盛阶段
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学的兴盛发展,中医眼科学也得到极大发展,有关眼科的著述大量涌现,围绕眼科临床和理论的研讨大大增加。
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该书分两卷,上卷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加以阐述并附施治经验。下卷专述方剂,首论君臣佐使、逆从反正之义,次列眼病40余方。全书兼采众家之长,联系临床,颇具卓见。
王肯堂《证治准绳》中七窍门设专篇论眼病,首次解释了五轮、八廓的名词含义,改进眼病分类方法,共列170余症,其眼病的症状和病因均极详尽。所述眼病的他觉症状,几乎肉眼所能见到的均已描绘无遗。
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认为前人载160症失之滥,著72症则失之简,故摘要删繁,定为108症。全书从理论到临床证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价值较高,因而流传极广。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书分3卷。卷一阐述基本理论;卷二包括12类病因、81症及似因非症8条;卷三则载方220余首。此书后经邓赞夫增补而成《目科正宗》。
名医张璐著有《张氏医通》,其中“七窍门”专辑眼科资料,对金针拨内障手法记述颇详,并附病案以资参考。
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医部目门共72卷,以成书年代为序,辑录历代有关眼科著作,将精简的内容给予介绍,并附处方、单方、针灸、导引、医案等。
顾锡著《银海指南》,该书理论较系统、全面,将八廓与经络相联系,并概括了六淫所致眼病的特点。
吴谦等所编《医宗金鉴》列“眼科心法要诀”两卷,文字简明易学。
明清时期对药物的研究工作更加细致深入。明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全书载眼科药物400余种,计明目药120余种、治疗用药物300余种。并附有历代名方和作者经验方。
明代朱等编著《普济方》,内有“眼目门”16卷,分眼病57类,收方2300多首,集病名30余种,内容极为丰富。
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内有眼科明目药20余种,眼科治疗用药50余种。
此外,明代已有眼镜的明确记载,如屠隆《文方器具笺》谓:“叆叇大如钱,色如云母,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之掩目,精不散,笔画倍明。”
五、衰落与复兴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百余年间,由于社会局势动荡,中医发展停滞并萎缩衰落,中医眼科学也不例外。这一时期,除黄岩《秘传眼科纂要》和康维恂《眼科菁华录》外,鲜见有影响的著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中医事业十分重视,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6年起,陆续在多数省、市创建中医药院校,此后不久各市、县普遍设立了中医院,中医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中医眼科也重获新生。在上述机构中大都设有眼科,大批中医眼科医师出现,而多种现代眼科检查仪器、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扩大和发展了中医眼科的四诊,使中医眼科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基础理论研究中,都取得不少进步,丰富了中医眼科内容。在出版书刊方面,除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全国统编或规划《中医眼科学》教材外,大量中医眼科学专著出版面世,此外还创办了《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从而促进了中医眼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西医眼科发展史
据考古及文献研究发现,早在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时期就已有多种眼病记载。而在古印度名医Sus’ruta(公元前600—公元前556)所著《妙闻集》中,已将眼病按局部解剖基础排列,并载有包括白内障针拨术在内的部分眼科手术,显示出当时眼科水平已经很高。
古希腊的医学始于公元前1000年,它吸收了巴比伦、亚述和埃及的医学成就,成为后来罗马及全欧医学的开端。直至现在所用医学符号,多为古希腊医学名词的沿用,如眼科学Ophthalmology一词,是关于眼的学问之意,即起源于希腊。公元前3~4世纪,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逐渐转向罗马。罗马著名医生和自然科学家Galen(130—200)发现了视神经、巩膜、角膜、结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视网膜和晶体等解剖部位,并记述了泪腺的排出口、睫状体悬韧带等。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在他的学说影响之下。13世纪末在意大利威尼斯城开始制造眼镜,但只限于凸透镜。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医学开始蓬勃发展,西方现代医学即始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认识到了晶状体的屈光功能、屈光率,眼底烛光成像,角膜的屈光度,以及人眼视野中的生理盲点等。18世纪眼的解剖学研究达到新高峰,法国Jacques Daviel发明了白内障摘除术。至19世纪,眼科学脱离外科独立发展。德国Hermann von Helmholtz发明检眼镜,带来眼科学划时代的进步,眼科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到20世纪,随着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等各种检查治疗仪器的发明,视网膜脱离手术、角膜移植术等手术治疗的开展,使眼科学得到飞速发展。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眼科学的进步更是迅猛异常。例如60年代出现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激光治疗、电生理诊断、显微手术;70年代开展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及玻璃体切割术;80年代开始角膜屈光手术,视野计的定量自动化;90年代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等。至此,眼科学领域的器械制造越来越精良,眼科医师的分工越来越细,有关眼科的各种实验性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史
纵观中医眼科发展历史,中医眼科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外来理论和知识,去粗取精,中西医并举。在中西医眼科相互遭遇、碰撞、融合的漫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印度医学传入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近年来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体系有机结合的产物,但就眼科的中西医融合历史而言,可上溯至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中医眼科主要接收来自古印度医学的眼科知识,主要体现在金针拨障术和《龙树眼论》。
早在公元前,印度名医Sus’ ruta(公元前600—公元前556)所著《妙闻集》中已有白内障手术的记载。而在中国的早期史料中有关此术的记载见于北魏时佛经《大般理槃经》卷八“如来始品”:“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决其眼膜……”表明此术可能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代《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提及金针拨障术,而该卷书中注明“于西国胡僧处授”,是中医学对印度医学吸收的重要例证。
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成书于唐代,名为《龙树眼论》。结合当时印度医学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通常认为是托印度著名哲学家、医药学家龙树(公元4世纪)之名,反映了印度眼科理论对中医眼科的影响。
此外,有关义眼的手术早在《妙闻集》中已有论及,而在我国则见于唐代,故认为很可能与印度医学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二、近代西医学传入
近代西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西医医院,但因仅向欧洲人服务,影响不大。17世纪曾有西方传教士翻译出版《人身说概》,其中“目司”一章以问答形式介绍了眼的解剖、生理。1820年新教传教士R.Morrison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P.Levingstone在澳门开设诊所,治疗内、外科疾病,兼治眼科疾病,西医眼科开始传入。1827年东印度公司派眼科医生T.P.Colledge来华,在澳门首创眼科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医生Peter Parker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成为美国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医院,主要开展白内障手术,后更名为“博济医院”。因医务过繁,Parker训练了3名中国人做助理,其中关阿锋(号竹溪)医生(Dr.Kwan A-T)聪敏过人,多数手术皆经其手,名声在Parker之上,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位西医眼科医师。
由上述可知,不论是澳门的诊疗所,还是广州的眼科医院,西医眼科学在其中均居于重要地位,是西医学最有特色及疗效的学科,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最早、维持时间最长的医院。眼科学成为西医学在中国最早立足,开展临床治疗的突破口,它以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和手术治疗优势为特色,成为西医学在中国最早获得民众信任并接受治疗的临床学科。
继Parker之后,1855年J.G.Kerr来广州,在华50年,除诊治眼科疾病外,于1880年翻译出版了《眼科撮要》一书,为最早介绍西医眼科学的著作,书中绘有眼球剖面图、眼肌图、眼科器械图,论及以外眼及眼部类症为主的45种眼病,介绍了摘取眼球等多种手术方法。1881年,他翻译出版了《外科手册》,其中第六卷为眼科手术。
三、中西医并举
随着西医眼科的传入,出现了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