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儿科护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梅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512331
ISBN:97875132531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1419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儿科护理
作者:林梅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ISBN:978751325314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儿科护理》编委会
主 编
林 梅(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 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主编
邱 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贾莅彦(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赵丽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淑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代世嗣(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余测香(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杨 峰(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鲁俊华(牡丹江医学院)
主 审
蔡显贵(重庆綦江区人民医院)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和五年制高职的护理、助产专业。
教材以儿童整体护理、健康教育、疾病护理和健康咨询等临床岗位任务为主线,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要求,树立“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穿整体护理及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科学内涵;力求专业与产业、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以胜任儿科护理工作为导向,学习任务循环递进贴近临床;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儿童护理等技能。
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必需、够用的岗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德技并修,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形式有机结合。学习内容分三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模块一至七):以教师讲解、指导、评判,观看电教片,教师操作示范,学生借助实践指导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到医院、托幼机构见习等达到目标;第二阶段(模块八至十一):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案例(临床病例、执业考试题)法、PLA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以多媒体、模拟患儿、临床见习辅助教学,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第三阶段(模块十二至十七):以胜任儿科护理工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交流与沟通技能,使学习任务循环递进贴近临床。
教材模块一、九由林梅编写,模块二、十五由余测香编写,模块三、八由邱平编写,模块四、十一由王雁编写,模块五、六由代世嗣编写,模块七由杨峰编写,模块十由方淑蓉编写,模块十二由鲁俊华编写,模块十三、十四由贾莅彦编写,模块十六、十七由赵丽洁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漏,恳请读者不吝指教,使本书日臻完善。
教材中所列出的药物及剂量仅供参考。
《儿科护理》编委会
2018年7月
前言
模块一 绪 论
扫一扫,看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点。
2.熟悉儿科护理的范围和特点。
3.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4.能对儿童、家庭和社区进行初步的健康指导。
项目一 儿科护理的范围和特点
一、儿科护理范围
儿科护理(pediatric nursing)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健康的专科护理。服务对象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年龄范围是从受精卵至青春期。
儿科护理的任务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护理患病儿童,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到每个家庭及社区,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过早衰老,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临床护理逐渐转向以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兼顾,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医院就诊的儿童,还包括在家庭、社区、托幼机构及学校的广大儿童群体。儿科护理不仅涉及正常儿童身心保健和健康促进、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等医学科学知识,而且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知识有着广泛的联系。
二、儿科护理特点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均较大,对疾病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较强,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对护理的要求也与成人不同。
1.解剖特点 儿童随着体格生长的进展,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不断增长;身体各部分比例、骨骼、神经、生殖系统、内脏的位置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熟悉儿童的解剖特点,有利于做好儿童保健和护理工作。如小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托起并保护头部。
2.功能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善。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熟悉儿童的生理特点,才能对临床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护理。
3.免疫特点 儿童尤其婴幼儿的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在婴儿出生6个月以内有一定的免疫作用,对白喉、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有一定的免疫力。生后6个月时几乎全部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在8~10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SIgA几乎不能测出,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大分子的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故新生儿时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
4.心理和行为特点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心理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合作性差,依赖性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对待儿童要多给予心理关怀和照顾,避免恶性刺激,尤其是在住院期间,不能忽视对儿童的心理护理。
5.病理特点 同一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不同,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在年长儿和成人则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
6.疾病特点 儿童疾病的病种、临床表现与成人差别甚大,如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为多见,而成人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为多见。儿童疾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表现不典型,病灶局限能力差,易并发败血症,易伴有呼吸、循环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表现。
7.预后特点 儿童疾病往往来势凶猛、变化多端,但若处理及时、护理恰当,恢复也较快,预后大多较好,较少转成慢性或留下后遗症;若患儿年幼、体弱,或处理不及时,则病情恶化快,死亡率较高。
8.预防特点 很多儿童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儿童时期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方面。预防重点是围生期保健、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胎儿期或新生儿期筛查及早期干预和矫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接种;某些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某些成人的心理问题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肺炎、腹泻病、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作为儿童常见“四病”的重点防治疾病。
9.儿童护理特点 儿科护理评估难度大,健康史资料收集较困难,体检不配合,标本采集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数不会配合。年幼体弱儿对疾病的反应差,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常表现为体温不升、不哭、表情淡漠,时常缺乏定位症状和体征,病情变化快,处理不及时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观察任务重,要求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儿童自理能力较差,护理过程中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内容,儿科护理项目多,年龄越小,越需精心护理。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护理操作时多数不能配合,操作难度大,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针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儿童多动、好奇、模仿性强,但缺乏经验,应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婴幼儿需要机体接触与抚摸,只要病情允许,护士应定期多次地搂抱和抚摸患儿,以解除其“皮肤饥饿”;大多数患儿住院后会产生紧张、不安和恐惧,儿科医护人员要重视环境带给儿童及家庭的影响,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防止或减少儿童与家庭的分离,促进家长和患儿的亲密关系;在诊治操作之前应向儿童及家长进行解释和心理护理,帮助其建立把握感和控制感,防止或减少身心的伤害和疼痛;允许儿童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提供游戏活动,让其发泄不良情绪,为其提供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等。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除基础护理外,应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关注儿童及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为儿童及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疾病护理和家庭支持等服务,维护和支持家庭原有的照顾方式和决策角色。儿科工作者应与儿童及家长建立伙伴关系,自觉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尊重儿童的人格,保障儿童和家长的权利,促进儿童生理、心理、道德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项目二 儿童年龄分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又具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特点。为更好地做好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年龄划分为7个时期。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或称为妊娠龄。胎儿最初8周称胚胎期,是各系统组织器官原基分化、初具人形的关键时期;第9周起到出生为胎儿期,是各系统、器官发育完善的时期。胎儿完全依赖母体而生存,孕母的身心健康、胎盘、脐带的异常、环境因素等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孕母如受到感染、药物、放射线照射、缺乏营养、心理创伤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均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引起先天畸形,甚至流产、早产等。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及胎儿保健十分重要。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此期胎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成熟,发病率、病死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第1周新生儿)最高。应加强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及听力的筛查等。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天为围生期,是胎儿历经分娩、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此期死亡率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乃至该地区卫生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应做好围生期保健,重视优生优育。
三、婴儿期
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一年中身长增长50%,体重增加2倍,对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大,但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应提倡母乳喂养,并进行合理的营养指导,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神经系统尤其是运动功能和感知发育快,应培养良好习惯,早期智能开发。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此期开始。
四、幼儿期
从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幼儿期体格生长速度较前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心强,接触社会事物渐多,但识别危险和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有限,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应格外注意防护。此期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营养需求量仍然相对较高,断乳和转乳期食物添加须在此期进行,饮食由乳类向成人饮食过渡,仍然容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适宜的喂养仍然是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断奶后的营养和喂养指导。免疫力仍然比较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应加强预防接种,同时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学龄前期
从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知识面扩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应重视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因活动范围和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差,意外伤害发生率增加。免疫功能逐渐成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12~14岁)为学龄期。此期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到本期末,除生殖系统外,各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智力发育更加成熟,理解、分析、控制、综合能力逐渐完善,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免疫性疾病、近视、龋齿等逐渐增多,心理、行为问题也开始增多。应合理安排生活,预防近视、龋齿等常见疾病,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素质教育和体育锻炼。
七、青春期
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2年左右。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青春期。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并经历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尚不完善,还要遇到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易受社会、周围环境的影响。常见的疾病有月经不调、痛经、痤疮、结核病、肥胖症、贫血等。此期保健重点是保证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加强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加强道德品质和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的健康发育。
项目三 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儿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是通过学习和交往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儿科护理工作领域从医院向家庭、社区及学校的扩展,儿科护士不仅担负着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重任,还肩负有教育儿童的使命。儿科护士作为一名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
1.护理活动执行者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儿童在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儿童及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照顾,如营养摄取、感染预防、药物给予、心理支持、健康指导等,以满足儿童身心需要。
2.护理计划者 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护士必须运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全面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找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轻其痛苦,帮助其适应医院,回归家庭和社区的生活。
3.健康教育者 在护理儿童的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以其能接受的方式介绍有关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寓教育于护理之中。同时,对家长进行宣教,使他们能够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4.健康协调者 儿科护士是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一员,日常工作中必须联系并协调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维持有效的沟通网络,使诊断、治疗、求助与儿童保健工作协调配合,保证儿童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如护士需与医生联络,讨论有关治疗和护理方案;护士需与营养师联系,讨论有关膳食的安排;护士需与儿童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儿童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
5.健康指导者 当患儿及家长对疾病和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出现疑惑时,护士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询问,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并给予健康指导,使他们能够找到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最佳解决方法,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6.儿童及家庭代言人 护士是儿童及家庭权益的维护者,在儿童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护士有责任解释并维护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护士还需评估妨碍儿童健康的问题和事件,并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护理研究者 儿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探讨隐藏在儿童症状及表面行为下的真正问题,以便能更实际、更深入地帮助他们。同时,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和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并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二、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儿科护士不仅要掌握儿童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还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其身心保持最佳状态。因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道德品质 儿科护士应具备:①强烈的事业心。儿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时期的护理对其健康成长及成人阶段的生命质量乃至一生的健康状况均会产生影响。因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儿科护理,不计较名利,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己任,甘为儿童健康无私奉献。②高度的责任心。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儿童身体娇嫩,又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要求,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儿童进行细致观察、全面分析,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以减轻其疾苦。③爱心。儿童最重要的情感需要是被爱和在爱中成长,当他们在爱中感到安全和满足时,就能消除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抵抗各种健康危机。护理人员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护、关心、体贴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努力成为儿童及家长的知心朋友,才能更好地护理儿童。
2.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儿科护士的知识领域要宽广,不仅具备丰富的医学、护理学、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不断更新护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方能胜任护理儿童的任务。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儿科临床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操作技术精湛,护理操作中做到轻、准、稳、快,才能有效地减轻儿童的痛苦,取得最佳护理效果。儿科护士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能力,勇于创新进取。
3.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 儿童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求及意愿。儿科护士必须具有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儿童的表情、动作及体征,并能及时与儿童和家长有效沟通,及时获取新信息,全面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并实施,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减轻他们的痛苦。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和疾病防治,更好地提高患儿家庭参与健康照顾的能力。
4.良好的身心素质 现代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治病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以健康、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言行举止感染儿童,与儿童及家长成为好朋友,与同仁团结协作,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助,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
重点、难点、考点
1.重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的保健重点。
2.难点:儿科护理的特点。
3.考点:儿童年龄分期及保健重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复习思考
1.儿童年龄分期。
2.围生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定义、特点及保健重点。
3.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扫一扫,知答案
模块二 生长发育
扫一扫,看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体格生长。
2.熟悉儿童感知觉、运动、语言和心理发育特点。
3.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4.能为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健康评估和保健指导。
项目一 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是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是儿童的重要特征。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为质的改变。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监测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小,体格生长越快。如体重和身长在出生后第一年,尤其前3个月增长很快,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2年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淋巴系统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在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到学龄期才发育加速;心、肝、肾等器官的增长,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图2-1)。
图2-1 各系统生长发育与年龄的关系
图2-2 躯体的发育趋势图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遵循:①由上到下,如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②由近到远,如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③由粗到细,如从全手掌抓握物品到用手指拾取;④由简单到复杂,如先会画直线,后能画圈、画图;⑤由低级到高级,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图2-2)。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长发育不完全相同。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须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先天因素 父母双方遗传因素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种族、家庭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染色体畸形及遗传代谢缺陷等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更与遗传直接相关。
(2)性别因素 男女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女童青春期开始较男童约早2年,男童青春期虽开始较晚,但延续的时间比女童为长,故体格生长最后还是超过女童;女童骨化中心出现较早,骨骼较轻,肩距较窄,骨盆较宽,皮下脂肪丰满,而肌肉却不如男童发达;女童的语言和运动发育略早。因此,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男女标准不同。
2.环境因素
(1)营养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宫内营养不良影响胎儿的体格和脑的发育;生后第1~2年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体重、身长及智能的发育。营养过剩也不利于发育。
(2)疾病 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显著。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可造成生长迟缓。
(3)母亲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情绪、营养和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母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母亲妊娠早期接受药物、放射线辐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均可使胎儿发育受阻;母亲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发育迟缓。
(4)家庭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无噪声、无噪光、居住条件舒适,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护理、良好教养、体育锻炼和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
项目二 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1.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及体液的总重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儿科临床中多用体重计算药量和补液量。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平均男婴出生体重3.3kg,女婴出生体重3.2kg。生后数日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下降范围为3%~9%,在生后3~4日下降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体重在生后前3个月增长最快,3个月末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700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加300~400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0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12~13kg)。2~12岁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kg。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儿童体重:
1~6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月: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4
2~12岁:体重(kg)=年龄×2+8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生长发育加速,体重猛增,每年可达4~5kg,持续2~3年,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女孩12~14岁、男孩14~16岁接近成人体重。
儿童的体重可波动在±10%。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肥胖症。
测量方法:见模块六项目一。
2.身高(长) 身高(长)指头、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1年增长最快,约25cm,前3个月增长11~13cm,1岁时身长约为75cm;第2年增长稍慢,10~12cm,2岁末身长约87cm。2~12岁每年平均增长6~7cm。
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身高(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