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西医内科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相中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书籍编号:30512364
ISBN:978751322605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5705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西医内科学
作者:李相中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8-01
ISBN:978751322605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5月
编写说明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根据全国中医药高等专科院校中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确定了西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本教材。
《西医内科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旨在培养医学生系统掌握西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知识,使学生在临床上能够中西并举,拓宽思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贴近学生、贴近就业、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力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科学性;力求反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避免重复,本教材删除了与本套教材中《常见急症处理》相同的部分内容(如中暑等),学生在平时学习、准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临床工作中,可相互参阅。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一、二节及第四章第一节由李相中编写;第三章第三~五节由张艳慧编写;第二章第一~五节由陈莉编写;第三章第六~七节、第四章第二节、第八章及第十一章由周艳丽编写;第七章由邢冬杰编写;第二章第六节及第六章由廖英编写;第二章第七节及第十章第八~十四节由蔡翔编写;第四章第三~八节由项正平编写;第五章由蒋飞编写;第九章由李红刚编写;第十章第一~七节由付丽娟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的西医内科学学习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祈盼各院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西医内科学》编委会
2015年7月
第一章 绪 论
西医内科学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重要临床学科。它涉及范围广,整体性强,既是临床医学各科的理论基础,又与临床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必修课,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专业专科生学习西医内科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临床诊断思路、丰富中医临床诊疗手段,力求达到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并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利于学生就业上岗后尽快适应临床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一、西医内科学的范畴和内容
西医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相对外科学而言,其诊疗措施无创伤性或仅有轻微创伤。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内科学又分成众多二级学科,如呼吸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等。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教材除包括西医内科学各系统的内容外,增加了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的部分内容。全书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及中毒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每个病种叙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方面。
二、西医内科学的进展
(一)医学观念的进步
1.医学模式的转换 现代医学自从19世纪发展以来,对人类健康及疾病的认识一直从纯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强调生物学因素及人体病理生理过程,着重躯体疾病的防治,形成了生物学医学模式。因为它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以生物学因素为其出发点,重点在于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太重视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对当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些与心理、环境、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当心理、环境、社会因素恶劣时,其死亡率也显著提高。再如冠心病,从生物医学模式来看,它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继发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出现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以致死亡。虽然有各种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问世,以及冠脉内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治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由于缺乏对发病因素的有效控制,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致死、致残率也大幅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生物学治疗的医学模式,从预防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开始,主动地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总体下降,这就是现在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模式不仅针对病因十分明确的疾病,还要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引起的疾病;治疗的目标也不再仅限于治愈某一个疾病,还在于要促进康复、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
2.循证医学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循证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其重点是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及多中心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收集、整理大样本研究所获得的客观证据作为医疗决策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系统评价和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使循证医学成为临床医生对患者提出合理诊治方案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国内外对较多常见病制订了相应的防治指南,其中各种诊疗措施的推荐均标明其级别和证据水平。某一诊疗措施,如由多个大规模、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则证据水平最高,常被列为强烈推荐;如尚无循证医学证据,仅为逻辑推理,但已被临床实践接受的则证据级别水平最低,常被列为专家共识或临床诊治参考。同时,还应注意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结论而制订的指南只是给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不能作为临床决策的唯一证据,还要取决于临床医生对每一个具体患者认真的个体化分析。
(二)各专业学科的发展
由于遗传学、免疫学等方面的进展,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目前研究已深入到基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水平。已发现数百种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酶或其他蛋白质异常或缺乏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对某些与免疫有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如肾小球疾病、风湿性疾病及Graves病等。
20世纪以来,随着物理学及医学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化技术的飞跃发展,内科的诊断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酶学检查技术、高效液相层析、病毒和细菌的DNA和RNA测定、分子遗传学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均已在临床实验室中应用,大大提高了检验水平。临床生化分析趋向自动化、高速、高效和超微量发展。心、肺、脑、血压的电子监护系统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质量。内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通过内镜不仅能深入和直接观察、采集脱落细胞或进行活组织、致病微生物检查,还可进行高频电刀、激光、微波及药物等治疗,在消化、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很大帮助。高精密度螺旋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检查(CT)、磁共振体层显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各种新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如三维立体成像、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等影像技术均有助于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水平。
新的有效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内科病的治疗效果。如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消化性溃疡,应用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治疗,从根本上改变了该病的总体预后。对慢性肾病终末期进行透析和一体化治疗,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如麦考酚酯等应用于临床,对预防肾移植排斥和狼疮肾炎的治疗,有可喜的进步。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冠心病的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治疗等的发展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机械通气为主的呼吸支持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呼吸衰竭的疗效。部分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异基因骨髓移植而得到痊愈。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已能人工合成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等,并已应用于临床。由基因突变而引发的许多疾病,可通过对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更换或采用基因调控等基因疗法进行治疗。基因疗法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将来能用于血液病、肿瘤和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
三、学习西医内科学的要求与方法
(一)强化基本功的训练
学习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好西医内科学的根本。因此,需要经常复习、联系已学过的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尤其是诊断学的内容和基本技能。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要领,总结归纳,化繁为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要注意基本技能的锻炼,熟练掌握病史的采集方法,体格检查中视、触、叩、听的正确应用及基本操作技术。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有效治疗的依据,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不少先进的手段,但完整的病史采集和全面正确而细致的体格检查仍是临床诊断的基础;根据其提供的线索,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在全面掌握各种资料之后,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初步诊断,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提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能力培养
要学好西医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书本上学习的疾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描述及防治方法的选择也尽可能是典型的,而临床上疾病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在理论学习时要注重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在临床实习时要注意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不断发掘问题,结合问题去学习或请教他人,不要过分依赖上级医师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较快的提高。“观察(病情)、思考(原由)、阅读(书籍)、对照(联系实际)”是医学生培养临床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培养临床思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病例进行信息获取、分析推理、判断决策、处理治疗、分析疗效的思维活动方式与过程。临床思维是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智慧,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要想锻炼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医学生在学习西医内科学的过程中,树立以临床实践和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深入临床实践,虚心向同行学习,善于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各种学习途径,认真对每一个病例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的和存疑的地方,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四)中西医融会贯通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学详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认识较为深刻。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医学和西医学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大大提高临床医疗水平,解决许多单纯用西医或中医难以解决的临床棘手问题,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因此,在学习西医内科学的过程中,要主动联系已学过的中医学方面的知识,力求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达到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生在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更要重视患者,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满腔热情地对待患者。患者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希望医生能同情和理解。患者不仅要求医生能解除痛苦,还希望医生能成为最可信赖的朋友。在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环境下,患者通过诉诸法律来表达对医疗机构不满的情绪逐渐增多,这对医生是一种挑战。因此,学习西医内科学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操守,逐渐形成临床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医德医风。
思考题
1.学习西医内科学的要求与方法有哪些?
2.简述西医内科学的范畴和内容。
3.简述西医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支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见于50岁以上体质较差者。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常反复发作,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连续2年或以上。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支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患病率为3.82%。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
1.感染因素 长期、反复感染是引起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均可引起慢支,但病毒和细菌是主要病原体,病毒感染以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见。在病毒感染损伤呼吸道黏膜的基础上常继发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和奈瑟球菌等多见。呼吸道急性感染常使慢支发作,导致病情加剧,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故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2.吸烟 临床多年研究已证明,吸烟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慢支的发生与吸烟时间、吸烟量、始吸烟的年龄密切相关,吸烟者慢支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化学物质可造成呼吸道多种损伤,如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阻力增加;支气管杯状细胞增生肥大,气道分泌物增多且不易排出,继发细菌感染;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使其变短而不规则,且抑制纤毛运动,引起气道净化能力减弱。戒烟后可使上述情况减轻或消失,病情缓解,甚至痊愈。
3.环境污染 长期接触环境中的刺激性烟雾、变应原、室内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造成支气管黏膜损伤,纤毛清除功能降低,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防御功能下降,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4.寒冷气候 寒冷空气常是诱发慢支发病的主要因素。慢支发病及急性加重多见于冬季,尤其是气候突然变化时。寒冷空气可刺激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且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使气道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困难等,导致继发感染。
5.变态反应 部分喘息型慢支对空气中的尘埃、尘螨、细菌、真菌、花粉等具有高敏感性,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炎症发生。
(二)内因
1.免疫功能减低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年龄增大等均为慢支发生、发展提供内在条件。机体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可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道感染;长期营养不良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如维生素C、维生素A等缺乏,使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修复能力减弱,易诱发慢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常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从而造成呼吸道的反复感染。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临床资料证实,部分慢支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气道反应性较正常人群高,故对普通正常人不起作用的微弱刺激即可引起支气管收缩或痉挛、分泌物增多,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如存在先天性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不足,则机体抗病毒和细菌作用降低,易患慢支。
综上所述,慢支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外因长期、反复综合作用与机体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严重者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理】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导致黏膜杯状细胞肥大、增生,气道内分泌物增多,大量潴留,引起慢支患者咳嗽、咳痰或喘息;并使气道内纤毛粘连、倒伏、变短,甚至脱落;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继之可引起上皮再生修复,但后期因炎症刺激,使上皮细胞由柱状变为扁平状,甚至化生成鳞状上皮。慢支长期、反复的炎症,导致黏膜下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萎缩、纤维化、钙化甚至骨化;支气管壁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支气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含量增加,瘢痕形成;支气管壁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最终导致通气功能障碍,肺泡腔扩大,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本病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及喘息。
1.咳嗽 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道内有分泌物和异物刺激,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以长期、反复、晨起和睡眠时加剧为特点。由于夜间睡眠后,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大量潴留,刺激气道,故起床后或体位变动时引起刺激性排痰咳嗽。
2.咳痰 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有时黏稠不易排出。痰量以清晨和夜间较多。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痰液由白色变为黄色脓性,则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
3.喘息 喘息型慢支因支气管炎症刺激引起支气管痉挛,可伴有喘息。喘息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感气短,重者端坐呼吸,生活难以自理。部分患者可伴有支气管哮喘。
(二)体征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伴有明显肺部感染时,多在背部及肺底部听到散在的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慢支患者可闻及广泛哮鸣音,且不易完全消失。如后期并发肺气肿时,可有肺气肿体征。
(三)临床分型和分期
1.分型 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有咳嗽、咳痰外,尚伴有喘息,双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2.分期 按病情可分为3期。
(1)急性发作期 指患者在1周内出现大量脓性或黏液性痰,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任何1项症状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
(3)临床缓解期 指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
【并发症】
1.阻塞性肺气肿 为慢支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桶状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为慢支最终的并发症。因支气管壁反复炎症,导致气道阻塞,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形成肺源性心脏病。
3.支气管肺炎 多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慢支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中,引起支气管肺炎。此时患者可出现寒战、发热、咳嗽、咳痰加剧,痰为大量黄色脓痰。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显示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