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学(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卫生管理学(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长青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512366
ISBN:978751322618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252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卫生管理学(十二五)
编者:王长青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ISBN:978751322618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主 任 委 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 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巡视员)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王国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主任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车念聪(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 教授)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孙秋华(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李大鹏(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亚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李玛琳(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李连达(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咸中(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肖培根(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欧阳兵(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周 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周永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郑玉玲(河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
胡之璧(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耿 直(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教授)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程莘农(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建群(上海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 教授)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廖端芳(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颜德馨(上海铁路医院主任医师 国医大师)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教授)
洪 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巡视员)
王国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主任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 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副司长)
林超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办公室副主任 王淑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编辑部主任)
前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行规教材)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依据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以及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在总结历版中医药行业教材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国公开招标、专家委员会严格遴选主编、各院校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的行业规划教材。鉴于由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称“统编教材”),进入2000年后,已陆续出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规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规教材为第九版。
本套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力争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优秀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资深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4.进一步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教材编写的主体,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单位。“‘十二五’行规教材”,得到各院校积极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凡被选中参编的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
5.继续发挥教材在执业医师和职称考试中的标杆作用
我国实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认证准入制度,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职称考试制度。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专家,对“十五”(第七版)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审议、评估和论证,认为“十五”行业规划教材,较历版教材的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与时俱进,故决定以此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蓝本教材。“十五”(第七版)行规教材、“十一五”(第八版)行规教材,均在2004年以后的历年上述考试中发挥了权威标杆作用。“十二五”(第九版)行业规划教材,已经并继续在行业的各种考试中发挥标杆作用。
6.分批进行,注重质量
为保证教材质量,“十二五”行规教材采取分批启动方式。第一批于2011年4月,启动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针刀医学6个本科专业112种规划教材,于2012年陆续出版,已全面进入各院校教学中。201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十二五’行规教材”,包括:研究生教材、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教材(七年制、五年制共用)、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类教材、非计算机专业用计算机教材,共64种。
7.锤炼精品,改革创新
“‘十二五’行规教材”着力提高教材质量,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更准确,理论阐述更系统,概念表述更为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各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十二五”行规教材还特别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综上所述,“十二五”行规教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倾力主办,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水平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积极协办,整个运作机制协调有序,环环紧扣,为整套教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打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流教材,使其成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权威的教材体系。
“十二五”行规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在重印或再版时予以修正,使教材质量不断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年12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中医药院校卫生管理、公共管理、医疗保险等专业课堂教学使用,亦可供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或卫生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研究如何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建立系统的卫生组织机构、设计公平的卫生保健制度、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等为手段,以实施全新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为载体,进而实现使卫生事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了到2020年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为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也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在总结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以我国卫生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卫生管理的问题为导向,力求反映学科的理论性、时代性、规范性、系统性、创新性。在教材体例和内容安排上,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理论讲解与研究方法培养相结合,努力体现本教材的实用性、指导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本教材第一章卫生管理学概论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长青编写,第二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佟欣编写,第三章卫生工作方针与政策法规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何宁编写,第四章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由云南中医学院熊官旭编写,第五章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与公立医院改革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张胜利编写,第六章卫生管理政策和第七章卫生管理工具由山西中医学院梁瑜编写,第八章卫生规划管理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马月丹编写,第九章卫生资源管理由甘肃中医药大学杨敬宇编写,第十章医政管理与医疗服务监管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晓芬编写,第十一章中医药管理由河南中医学院司建平编写,第十二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由江西中医药大学王素珍编写,第十三章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应急管理由贵阳中医学院刘维蓉编写,第十四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义编写,第十五章农村卫生管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编写,第十六章妇幼卫生管理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李娜编写,第十七章卫生科教管理由安徽医科大学王丽编写。本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长青、天津中医药大学何宁等专家统稿并定稿。
任何一本教材的学术成果都得益于前辈们的工作基础,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引用了许多前辈、专家的理论成果,因为有了前辈、各位同仁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今天这本教材得以问世。在此,谨向各位前辈、专家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对本书的编辑、出版予以了大力支持,各主编、副主编以及全体编委单位亦对本书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出既反映卫生事业发展,又适合课堂理论教学的教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反复修改,但肯定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完善和提高。
王长青
2015年10月
第一篇 绪论篇
第一章 卫生管理学概论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卫生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内涵和基本特征。熟悉对卫生管理学有贡献的相关学科。掌握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常用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性质以及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第一节 卫生管理学学科界定
人类在抗拒、适应、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孕育、发展、完善了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是从人类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特别是在全球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知识管理的大数据高度共享的今天,管理学越来越展现出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时代魅力。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并维持一种适宜并富有激励性的组织环境、制度安排、人文氛围,从而影响和协调不同社会成员的努力,对每个人都能够为了集体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
根据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尽管不同组织的管理要受到成员、资源、目标和环境等组织要素的特点的影响,但其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相似的,因而存在管理学中通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同时必须承认,随着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演进,基于行业特征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并伴随着行业的进步不断成熟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管理学基础理论与部门、行业管理学科交相辉映、相互补充的学科体系。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领域,事关民族兴盛、涉及千家万户,承载社会公平。卫生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卫生管理学的建立,卫生管理学的发展又反哺了卫生事业的进步。
一、概念
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研究如何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建立合理的卫生组织架构、设计公平的卫生保健制度、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等为手段,以实施全新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为载体,进而实现卫生事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我国卫生管理学学科内涵和基本特征
卫生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我国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在于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健康需求为目标,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以国际卫生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参考,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政策、方法、组织、资源、信息等内容,它的要意在于用中国式卫生管理的理念、方法来解决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
卫生管理学是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因此,它具有下列特征。
(一)交叉性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来自生产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进而形成了管理学这门科学严谨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演进,人类管理活动不断向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与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对接,孕育、产生、发展出了一系列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管理学理论与卫生管理这个领域的交叉,促使产生了卫生管理学的萌芽。
(二)桥梁性
卫生管理学来源于管理学,同时它又区别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介于管理学基础与部门管理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管理学是从管理的一般意义上研究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门管理学则是研究具体部门管理发展与运行规律,如医院管理学等。管理学是卫生管理学学科之源,部门管理学是卫生管理学学科之流。
(三)应用性
卫生管理是通过对卫生资源有效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过程,从而达到组织的卫生管理目标。“有效”是指既要注重公平,又要关注效率;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关注效果。所有这些要求,都说明卫生管理是一门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学科体系。
(四)发展性
任何学科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卫生事业改革加速推进,地区发展状况尚不平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成员个人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卫生管理学科要因需而变,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变。
(五)独特性
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独特的社会环境、制度土壤、文化根基。我们今天讲授的卫生管理学是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管理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卫生组织管理的方法,即研究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它具有学科的独特性。
三、对卫生管理学有贡献的相关学科
卫生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桥梁性、应用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的管理学科,它是在管理科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数理与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科学贡献的领域包括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等。
(一)管理学
管理学是研究各领域、各项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所有部门或者行业管理学的根基。如果说部门或者行业管理学是一栋大楼中五光十色的不同房间,那么,管理学就是大楼的基础。卫生管理学是管理学在卫生事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学的基本手段同样是卫生管理的基本手段,对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
(二)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中的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等知识要素,都对卫生管理学做出了贡献,并将为该领域补充新的知识。心理学中不断成熟的学习理论、情绪调控、需要和动机、工作满意度、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员工选择等理论与方法将使卫生管理学获得新的科学营养。
(三)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门分支学科,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学。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以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生经济学是近年来卫生管理过程中十分活跃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卫生管理的贡献特别体现在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使普通的数据在卫生管理的过程中绽放出科学的光彩。
(四)卫生法学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卫生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特殊服务领域,对法制精神的敬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卫生法学是医学等学科知识和法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将医药卫生与法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改进疾病防治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法制管理是卫生管理的手段之一,卫生法律、法规是卫生管理工作的活动准则,是实施卫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依据。因而,卫生法学紧紧伴随着卫生管理的过程。
(五)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相伴相生,在原有的学科体系分类中,相互结合为一个学科,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分为两个学科。这两个学科基本任务相近之处都是根据人群的健康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组织卫生服务,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不同之处是社会医学是在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指导下,侧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提出用社会医学的处方改善卫生服务策略与措施;卫生管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卫生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结构、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因此,两门学科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理论可以相互借鉴,方法可以相互共享。
(六)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
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是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既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本课程,也是现代医学中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方法学科。卫生管理学经常运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分析卫生事业领域中某些问题和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等都要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是卫生管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四、学习卫生管理学的意义
正值中国卫生事业处于大发展、大改革之际,作为未来医药卫生领域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学好卫生管理学,掌握和熟悉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卫生领域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了解卫生事业各子系统的基本管理理论、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从事卫生管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人文技能、技术技能和创新技能。
德鲁克认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涉及到人,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殊资源,他要求使用他的“人”有特殊的品质。今天学习卫生管理学的学生,就是明天在卫生管理领域使用人这个特殊资源的“人”,要使用好这个特殊资源,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特殊的品质,练就特殊品质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学好“卫生管理学”无疑是练就特殊品质的第一步。
第二节 卫生管理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一、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系统的理念
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管理理念上,它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管理对象上,涉及卫生系统内部和外部人、财、物、时间、信息、知识的管理;在管理效果评估中,它既关注效率,更追求公平。所以,系统化的思维是卫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
(二)改革的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成员对优质卫生服务的向往,卫生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卫生事业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卫生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三个不变,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不能变;二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宗旨不能变;三是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吸收市场经济的合理要素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
(三)开放的理念
卫生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社会管理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站在当下中国卫生改革发展的时空中,在全球的坐标中,应紧密追踪国际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用国际社会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优化我国卫生管理的路径。在国内的环境中,应向不同服务机构和市场主体开放,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的职业精神。
二、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卫生管理政策制定、卫生服务的可供给性研究、卫生服务区域规划管理、卫生服务的资源管理、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等方面。
(一)卫生管理政策制定
政策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科学革命”。政策科学以其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范式以及它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而备受各国学术界、政府界人士的共同关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一个重要而又充满活力的新的跨学科领域。
卫生管理政策制定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就在于按照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要保证让各卫生机构、各项经营管理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卫生服务的有效管理,以保障卫生服务的有序进行,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卫生法律,规范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和卫生机构,以实现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法律手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调整国家、卫生机构及从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它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纠正或否定各种逐利行为,引导和控制卫生服务体系健康运行。
经济手段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和影响卫生机构规范运行的各种规定、准则和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卫生机构的业务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政府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