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内科学(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广元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书籍编号:30512367
ISBN:978751322625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470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内科学(十二五)
作者:李广元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51322625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学》编委会
主 编 李广元(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 主 编 杨 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邢冬杰(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艳慧(河北中医学院)
李绍民(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雪(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韦宇霞(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邢冬杰(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奇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刘欣燕(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剑辉(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李广元(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李军利(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李绍民(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俊峰(通辽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杨 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 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艳慧(河北中医学院)
徐洪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 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5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科学》教学大纲编写而成,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及相关专业使用,亦可作为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技术人员的临床参考用书。
内科学是研究和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内科疾病是指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或方法的疾病,但随着科学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内科的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操作性手段(如介入技术)也成为治疗内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内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预防,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内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治疗、预防常见内科疾病,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根据临床医学等专业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本教材的内容包括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邢冬杰、张玉编写)、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刘奇志、张艳慧编写)、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韦宇霞、李军利编写)、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刘剑辉编写)、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梁莉、李俊峰编写)、第六章内分泌与营养代谢疾病(徐洪涛、刘欣燕编写)、第七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杨峥编写)、第八章风湿性疾病(李俊峰、梁莉编写)、第九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李俊峰、梁莉编写)、第十章传染病(李绍民、李广元编写)、第十一章性传播疾病(李广元、王雪编写)。
本教材构思新颖,编排紧凑,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简繁得当,重点突出。既渗透了学科发展的过程,又反映了现代最新发展的研究成果;既体现了本教材自身的特点,又实现了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既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便于临床的实际应用。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使其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注重面向未来和发展,使其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注重文字和图表的表达水平,使其提高了可阅读性。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各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内部分专家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审定,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医教学部的教师也给予了较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教材本身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各院校教师、学生和其他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内科学》编委会
2015年5月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2009年卫生部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居第四位,在农村亦居第四位。由于大气污染加重、吸烟等不良习惯、人群结构的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谱正在发生改变。肺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肺结核发病率虽有所控制,但近年又有增高趋势,肺血栓栓塞症已经构成了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肺动脉高压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关注,而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
呼吸系统疾病按解剖结构可分为气管-支气管疾病(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等)、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间质性肺病、肺脓肿等)、胸腔疾病(如胸腔积液、气胸等)及累及呼吸系统多个部位、造成功能障碍的疾病(如呼吸衰竭)等。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简称上感,为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少数是细菌。上感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原体 急性上感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2.诱因 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空气飞沫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导致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3.发病机制 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原体在上呼吸道黏膜迅速繁殖引起炎症。
【病理】
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
【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鼻部症状,也可表现为咳嗽、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咽干、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等,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急性咽炎表现为咽痒或灼热感、咽痛、咳嗽等。急性喉炎表现为咳嗽、声嘶、说话困难、咽痛、发热等。体检可见咽喉部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急性喉炎可闻及喉部喘息声。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好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体检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
4.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
5.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尤其是吞咽时,伴发热(可达39℃以上)、畏寒。体检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体检无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出现核左移。
2.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可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诊断】
1.诊断要点 根据鼻咽部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2.临床分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成立后,可根据临床表现做出分型诊断。
【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等与普通感冒类似,但有下列特点:①多有螨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过敏因素刺激史;②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③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④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2.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①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鼻部症状较轻,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较重;②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3.急性气管与支气管炎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强。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吸烟者应暂时戒烟。
2.抗病毒药物治疗 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且有滥用造成病毒耐药现象,故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2天一般无需应用。对于免疫缺陷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3.抗菌药物治疗 目前已明确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和流脓涕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史和经验用药,常选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4.对症治疗 对有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者应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必要时适当使用速效感冒胶囊、扑热息痛等药物。
5.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或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
【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多在寒冷季节发作。该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据调查我国患病率约3%。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可达到15%左右,北方较南方患病率高,农村山区较平原患病率高,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患病率高,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 如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理化因素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气道上皮细胞受损和脱落,引起慢性炎症,腺体分泌增加,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同时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亢进,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阻力增加。香烟烟雾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抑制抗胰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引发肺气肿的形成。
2.感染因素 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见,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和奈瑟球菌。
3.其他因素 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溶菌酶活性降低,从而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反复感染。寒冷常为慢支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或诱因,寒冷空气可以刺激腺体增加黏液分泌,纤毛运动减弱,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循环障碍,有利于继发感染。
【病理】
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后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脱落,支气管壁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急性发作时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病变继续发展,炎症向黏膜下组织扩散,黏膜下平滑肌束断裂、萎缩。病变发展到晚期出现支气管壁增厚、扭曲变形、塌陷,造成支气管狭窄,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
1.症状 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开始症状较轻微,如接触有害气体、吸烟、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受凉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
(1)咳嗽 一般以晨间咳嗽为主,白天较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 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偶有痰中带血。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痰可变为黏液脓性或黄色脓痰。
(3)喘息 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型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并有支气管哮喘。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2.体征 早期可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在背部或双肺底部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伴有喘息时可听到呼气音延长和哮鸣音,伴发肺气肿时则有肺气肿体征。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慢支急性发作期或合并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2.痰液检查 痰涂片或痰培养可发现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球菌等。近年来革兰阴性菌感染有增多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者。
3.X线检查 早期可无异常表现。反复发作时,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以两肺中下野较为明显。
4.肺功能检查 早期常无异常,发展到气道狭窄或有阻塞时则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表现,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减少(<70%),残气量(RV)增加等。
【诊断】
1.诊断依据 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且连续2年或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力衰竭等),即可做出诊断。若以上表现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显的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检查等),亦可以做出诊断。
2.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慢支可分为2型。
(1)单纯型 表现为咳嗽、咳痰,不伴喘息。
(2)喘息型 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有喘息
3.临床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慢支可分为3期。
(1)急性发作期 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多,或伴有发热等炎性症状;或咳、痰、喘任何一项明显加剧者。
(2)慢性迁延期 指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 经治疗或气候转暖,病情逐渐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咳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鉴别诊断】
1.肺结核 多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的特征性X线表现,痰液查找到结核杆菌。
2.支气管扩张 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合并感染时有大量脓痰,与慢性支气管炎相似,但有下列特点:①青少年发病;②有反复和多少不等的咯血;③X线检查常见下肺纹理增粗,呈卷发状阴影,高分辨率CT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3.肺癌 大多有长期吸烟史,呈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反复发生或持续的痰中带血,或者近期咳嗽性质发生改变。X线检查可发现块状或结节状阴影或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消散。痰脱落细胞学(发现癌细胞)、CT、纤维支气管镜等有助有诊断。
【治疗】
针对慢支的病因、病期和反复发生的特点,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
(1)控制感染 根据临床经验或痰病原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轻者可口服,较重者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或磺胺类。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口服;阿莫西林每日2~4g,分2~4次口服;头孢呋辛每日1.0g,分2次口服。重者,青霉素G,皮试阴性后,80万或160万U,肌注,每日2~3次。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
(2)镇咳、祛痰 溴己新8~16mg,每日3次,口服;盐酸氨溴索30mg,每日3次,口服;急支糖浆或复方甘草合剂10mL,每日3次,口服。干咳为主者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那可丁或其合剂等。
(3)解痉平喘 伴喘息者需应用平喘药物,常选用氨茶碱0.1~0.2g或特布他林2.5mg,每日3次,口服。重者,氨茶碱0.25~0.5g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4)吸氧和雾化吸入 可使用鼻导管吸氧,以提高体内血氧浓度。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达支气管,提高治疗效果。常用沙丁胺醇500μg或异丙托溴铵500μg,必要时用沙丁胺醇1000μg加异丙托溴铵250~500μg,通过小型雾化器雾化吸入。
2.缓解期的治疗 以预防复发为主,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加强个人卫生,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细菌溶解产物、卡介菌多糖核酸、转移因子、胸腺素等。亦可使用中成药或中医辨证施治。
【预防】
首先是戒烟。加强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冬季或气候骤变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防尘、防大气污染工作。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烟雾、粉尘及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但可以预防和治疗。主要累及肺部,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关系密切,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出现持续气流受限时,则诊断为COPD。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调查显示,COPD的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