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精神科护理(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马帮敏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书籍编号:30512368
ISBN:97875132264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4596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精神科护理(十二五)
作者:马帮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51322647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5月
编写说明
《精神科护理》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全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编写,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本教材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
《精神科护理》教材由长期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共同编写。本教材以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兼顾国家护士资格考试要求,系统介绍了我国现行主要的精神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本教材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万物兴歇皆自然”的规律,紧扣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凸显“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特色。
全书由主编马帮敏进行总体框架设计,提出编写大纲,并负责统稿和最后的定稿工作。参加本教材编写的成员和具体分工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相关症状、第六章精神障碍患者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第十一章精神分裂症、第十三章神经症、第十四章癔症、第十五章应激相关障碍、第十六章人格障碍由马帮敏编写;第四章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第十二章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吕文艳编写;第五章精神科护理程序与技能由陈世平编写;第七章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护理、第十七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由王卫忠编写;第八章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与社区护理由张要珍编写;第九章器质性精神障碍、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十九章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由彭玉勃编写;第十八章儿童及少年期精神障碍由李光英编写。
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编者参阅了若干相关资料,这里向原作者谨表谢忱。
由于精神科护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体系尚属初创,许多理论问题和框架结构有待进一步探讨。本书在使用中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精神科护理》编委会
2015年6月
上篇 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1.了解精神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2.熟悉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3.掌握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第一节 概 述
一、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其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有典型认知(特别是记忆)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而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多动。这些认知、情绪、行为改变使得患者感到痛苦,功能受损或增加患者死亡、残疾等危险性。
据统计,非感染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比重日益增加,精神障碍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5%以上,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为10.5%,高收入国家为23.5%。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致残的第二大疾病。
(二)精神科护理的概念
精神科护理(Psychiatric nursing)是以临床精神医学为背景,以一般护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精神障碍的具体特点,从生物、社会、心理三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健康以及对健康人保持健康和预防精神障碍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美国护理学会(ANA)精神科心理卫生委员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的定义是:“精神科护理是一项专业领域,是专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预防及治疗人类精神方面的障碍,以提升社会、社区及个人的精神状况至最佳境界。”
二、精神科护理的主要目标
护理是以帮助人类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功能为根本目标,精神科护理除具有它的独特性外,更加重视和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应用,在护患间的互动过程中,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障碍,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期提升社会及个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境界,从而达到治疗性目标。通过护理活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树立信心、发展较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改善人际关系及恢复社会功能,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三、精神科护理的发展简史
公元前4世纪,在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of Ko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的著作中即有精神障碍的病名和治疗处方。近数百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后,现代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束缚,精神患者不再与魔鬼有关,精神病被看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精神病学家皮内尔(Philippe Pinel,1745—1826)去掉了精神患者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1860年在英国伦敦,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理学校,由此开创了专业性的护理工作。19世纪末,美国的琳达·理查兹(Linda Richards)女士在伊利诺斯州市建立精神病医院,发展出一项精神科护理计划:主张精神病患者应与内科患者一样得到完善的照顾,强调病区的环境、个人卫生、新鲜空气和运动,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睡眠,以及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等,确定了精神科护理的基础模式,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才开始较受重视。她被称为“美国第一位精神科护士”。此阶段的精神科护理以看护、照顾及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为主。188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马克林医院建立了第一所培养精神科护士的学校,两年的护理课程,主要学习保护患者和管理病房的技巧,而精神科方面的课程很少,但这个时期为精神科护理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精神医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许多精神科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休克治疗、睡眠治疗、电痉挛治疗、药物治疗等先后被精神医学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精神科治疗手段的困境,住院患者增加,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需要更有经验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精神科护理的职能越来越大,护士角色也得到了肯定。1954年,前苏联医生普普金撰写的《精神病护理》一书,详细阐述了精神病房的组织管理、医护人员的要求、精神疾病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症状护理,强调尊重患者、爱护患者、恢复患者的权利、废除约束、改善生活、开展工娱活动和劳动等,从此精神疾病患者护理走上正规道路,开始步入新的历程。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人民群众对心理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使精神科护理的功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其工作的内容由过去仅仅是承担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安全护理、生活护理及治疗方面的护理,延伸到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不仅涉及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而且还拓展到社区、家庭中有现存和潜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群,所以其发挥着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巨大作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为了增加精神科护理界的学术交流,中华护理学会在1990年成立了全国精神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区域间和国际的学术交流活跃,大大促进和推动了精神科护理的发展。精神科护理发展已呈现如下趋势:①社区-家庭化护理发展趋势。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使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已成为必然趋势。②精神科会诊-联络护理发展趋势。这是一种护理业务模式,指由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有特殊需要的单位提供协助,以解决该单位所面临的问题。③实行开放型护理发展趋势。开放型护理即指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根据病情状态不同,可实行自由进出病区,或周末度假(周末回家)或节假日回家等,与社区接触、与家人团聚,以达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④实行康复护理发展趋势。训练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社交技能是减少精神残疾的重要因素,护士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⑤综合性临床护理发展趋势。目前国内也趋向两方面的发展,一是在精神科机构内设立多种学科,如神经科、内外科等;二是精神科临床管理模式多样性,如开放化、家庭化、整体化相结合。⑥精神科护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趋势。精神医学和现代护理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精神健康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精神科护理的发展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节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一、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科护理工作已从过去只重视躯体疾病,拓展到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整体护理,从患者延伸到健康人保持健康、恢复健康。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一)安全护理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思维、行为异常,尤其在发病期某些行为往往具有危险性,如自伤、自杀、攻击及出走行为等,因此,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范畴。
(二)基础护理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一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缺损,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饮食护理、睡眠护理、发药护理等。
(三)心理护理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常可出现各种异常,护理人员要掌握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患者要热情、耐心、温柔,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取得患者的信任。
(四)康复护理
指导和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训练和恢复其生活学习、社交能力等,将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残疾程度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
(五)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及家庭、社区的各个环节,使健康教育与系统的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有机结合,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护理知识、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从而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六)社区护理
向生活在家庭和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和整体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减轻从医院返回到家庭后的困难,协助患者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康复休养,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恢复社会适应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
二、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道德素质
1.具有敬业及奉献精神 在病态情况下,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常出现一些伤己伤人的行为,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敬业和奉献精神,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正确认识精神障碍所造成异常行为的病态性及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
2.尊重、关爱患者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得对患者进行人格侮辱、讽刺或讥笑,更不得变相虐待患者,不得将患者的病情当谈笑资料。对患者态度要和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3.具有慎独精神 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很强,经常要单独值班和处理问题,尤其面对的是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科护理人员要自觉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按科学的规律办事,一丝不苟地执行规章制度,一旦发生差错或意外,应立即上报,及时处理。
4.维护患者的利益 当患者丧失自理能力时,精神科护理人员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患者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痛苦,使患者能获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权利,如果医疗与护理中出现有损害患者利益的事,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坚持正义,加以制止,维护患者的正当利益。
(二)专业素质
1.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技术操作相对较少,注重的是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并且给患者提供帮助。
2.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 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是:一要稳,即动作轻柔、协调、灵巧、稳妥、有条不紊,这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使人有美的感受;二要准,即动作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准确无误;三是快,即动作熟练、眼疾手快、干净利落;四是好,即质量高,效果好,患者满意,自己也满意。
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敏锐地观察,精神科护理人员能从患者的身上获取直观的资料,判断患者的需求,评价治疗和护理的效果。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善于从患者的言语、表情、行为、姿势和眼神中,了解患者的心态,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神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精神病学和一般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心理、社会、美学及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不断扩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5.具有果断、灵活的心理品质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头绪繁杂,患者的病情又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具有灵活的注意力,善于发现患者变化。要具有意志的果断性,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立即作出决定,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较好保证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三)身体素质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当工作压力大或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时调整,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使精力要经常保持充沛的状态。
(四)文化素质
精神科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应该合理,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合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适应精神科护理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理论
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奥瑞姆自护模式、罗伊的适应模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因篇幅所限,本教材仅简要介绍奥瑞姆自护模式和罗伊的适应模式。
一、奥瑞姆自护模式
多萝西亚.E.奥瑞姆(Dorothea Elizabeth Orem)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她的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个体的自护能力。对精神科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慢性精神病患者。奥瑞姆认为患者是有能力学习及发展自我护理能力的,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和完成自护活动。自护活动需要有智慧、经验及他人的指导和帮助。而增强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是精神科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奥瑞姆自护模式的主要内容
奥瑞姆的自护模式主要包括自护理论、自护不足理论和护理系统理论。
1.自护理论 奥瑞姆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护需要,因不同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的阶段而不同。自护、自护能力、自护体、治疗性自护需要和自护需要等是自护理论的重要内容。
2.自护不足理论 自护不足理论是指人在满足其自护需要方面,在质或量上出现不足。当自护体的自护能力小于自护需要时,就会出现自护不足。这是奥瑞姆自护模式的核心,它明确了护理工作的范围。自护不足是护理的工作重心。
3.护理系统理论 护理系统是在人出现自护不足时护理活动的体现,是依据患者的自护需要和自护体的自护能力来制定的。奥瑞姆的自护模式将护理系统分为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一教育系统。各护理系统的适用范围、护士和患者在各系统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
奥瑞姆认为在护理系统中,护理活动主要包括:①明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确定如何帮助;②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反映并满足患者的自护需要;③根据患者自护能力设计自护,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护理系统,制订恰当的护理计划并实施,帮助患者满足自护需要;④提供协作和完整的护理,使患者得到所需要的服务;⑤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家属及患者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关系。
(二)奥瑞姆自护模式的理论架构
奥瑞姆的自护模式的理论架构为护理过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患者自护需要、自护能力及环境因素的评估,设计护理系统并计划、实施,帮助患者满足自护需要。
(三)奥瑞姆自护模式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奥瑞姆的自护模式是护士进行护理评估和计划、健康教育和日常护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奥瑞姆的精神科护理程序通过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护理评估和诊断及护士通过评估患者自护需要(一般的自护需要、发展的自护需要和健康不佳时的自护需要)和自护能力的评估,比较自护需要与自护能力的差异,确定患者为什么需要护理,并分析、解释和判定所需要的护理。二是设计与计划,即是为患者设计合理的护理系统,计划恰当的护理方案。三是实施与调整,即根据护理计划进行护理活动,协调和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照顾能力。该步骤的重点是消除或缓解导致患者自护不足的原因,协助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护活动,达到满足患者自护需要和预防新的自护不足的发生。在此阶段,护士应观察护理结果,并根据所制订的目标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护理计划。
二、罗伊的适应模式
西斯特·罗伊(Sister Callista Roy)是美国著名的护理学家,他认为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对环境中各种刺激,会导致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而人的行为是适应系统对刺激的反应。罗伊将其分为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适应性反应可促进人的完整性,并使人得以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无效反应则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为了增进有效适应,护理应恰当地对个体的适应问题以及引起问题产生的刺激加以判断和干预,从而促进人在生理、心理、角色功能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整体性适应,提高健康。精神病患者多数存在对内外刺激无效适应,应用罗伊的适应模式,分析判断患者的适应问题及原因,有助于提高精神科护理的水平,更好地帮助精神病患者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一)罗伊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
1.刺激 能激发个体反应的任何信息、物质、能量单位。
2.主要刺激 个体当前面临的、促使行为发生、引起人体最大程度变化的刺激。
3.相关刺激 所有可对主要刺激所致行为产生影响的其他刺激。
4.固有刺激 可能对当前行为有影响,但其影响作用不确定或未证实的刺激。
5.适应水平 个体所能耐受或应对的刺激源范围与强度。
6.应对机制 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临刺激时的内在控制过程。
7.生理调节机制 人先天具有的,通过神经-化学-内分泌过程调节的应对机制。
8.心理调节机制 人后天习得的应对机制,通过大脑的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