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中药炮制技术(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药炮制技术(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药炮制技术(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药炮制技术(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蔡翠芳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01

书籍编号:30512372

ISBN:978751323068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265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十二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毫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炮制技术》编委会


主  审 张降林(陕西榆林广济堂医药集团)


主  编 蔡翠芳(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副 主 编 (按姓氏笔画排序)


     宋丽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陈秀瑗(辽宁医药技术学院)


     姜建辉(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袁国卿(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谢仲德(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安 晏(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沈 伟(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丽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陈秀瑷(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武 莹(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姜建辉(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殷吉磊(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袁国卿(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谢仲德(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景晓琦(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蔡翠芳(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其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5月

编写说明


《中药炮制技术》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依据本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及该课程特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吸纳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编写,可供医药高等职业院校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中药制药企业相关岗位的岗前培训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本教材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炮制通则的三类分类法,介绍了30余种炮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60余种有代表性中药的来源、炮制方法、成品规格、炮制作用和贮藏等内容,并通过“知识拓展”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12个实训项目的设置,将理论与实践、中药传统炮制与现代炮制相结合,训练学生中药炮制技能,规范炮制环节,强化饮片质量观念,在传承中药炮制文化、中药炮制技术的同时,以更好地突出该门课程教学特色,缩短课堂教学与饮片生产的距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本教材明确了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以便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按照操作程序和技能操作步骤,独立完成代表性中药饮片的传统炮制、现代炮制,并能举一反三地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他饮片的炮制与学习,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书的编写分工为:总论由宋丽艳编写,净制、切制由殷吉磊编写;清炒法由袁国卿编写;加辅料炒法中的麸炒法、米炒法和土炒法由陈秀瑗编写;加辅料炒中的砂炒法、滑石粉炒法和蛤粉炒法由武莹编写;炙法由景晓琦编写;煅制法由姜建辉编写;蒸煮img法由谢仲德编写;复制法由安晏编写;其他加工由沈伟编写;蔡翠芳负责编写附录和统稿。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各院校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中药炮制技术》编委会


2015年11月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炮制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炮制、炮炙、饮片的含义;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中药炮制目的、中药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2.熟悉中药炮制专著及其相关重要的论述;中药炮制分类的三类分类法、五类分类法、《中国药典》分类法;中药炮制辅料的性质及作用。


3.了解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各种分类方法的特点;中药炮炙十七法。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才能应用于临床或用于制备中成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之一,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疗效的重要措施,也是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


炮制,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曾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多种称谓,“炮炙”和“炮制”两词多用,虽然名称不同,但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一致的。“炮炙”古代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不能概括中药炮制技术的全部内涵,为了保持炮制的原义,又能较广泛地代表中药的加工技术,现代多用“炮制”一词。而“炮炙”现代一般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炮制方法。


学习、应用及研究中药炮制技术,就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和设备,制订炮制品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满足中医临床用药要求。


第一节 中药炮制发展概况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在猎取食物和加工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药物及其处理方法,并将食物的加工方法用于药物的加工处理中。


1.中药炮制的萌芽 古人采用清洗、破碎、打碎、擘劈、锉为粗末等净制和切制方法处理药物,形成了中药炮制的萌芽。


2.中药炮制的雏形 火的出现和应用火加工处理食物,炮生为熟,并将“炮”“炙”等食物加工方法用于药物加工,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3.辅料炮制药物的先河 以酒治病或制造药酒来治病,并在此基础上,用酒作为炮制辅料炮制药物,由此产生了用辅料炮制药物,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内容。


4.中药炮制器具的使用先例 陶器为浸泡药酒、煎煮药物,以及药物蒸煮煅制提供了必备的工具,拓展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应用范畴,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在历代中医药文献中记载了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从春秋战国开始到现代,中药炮制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与形成期


1.汉代以前 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有个别药物的炮制和简单的炮制方法。


《五十二病方》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书中记录了280多个医方,所记载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以及用醋、酒等辅料炮制药物的内容。书中不仅有炮、炙、燔、煅、细切、熬、渍等炮制术语,并有操作过程及炮制目的等的简单记述,如“取商牢(陆)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


《黄帝内经》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著作,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在《灵枢·邪客》中载有“秫米半夏汤”,其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采用“汤洗”的方法进行炮制,以降低半夏的毒性。可见当时人们已积累了一些炮制有毒药物的经验。《素问·缪刺论》中记载的“角发”“燔治”即是现在的血余炭。《灵枢·寿夭刚柔》记载做医药酒时,要求将药物“img咀”,即为切制饮片之意。说明随着中药的应用,人们已经意识到中药切制的重要性。


2.汉代 中药炮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初步确立了中药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炮制方法比较简单。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序录中,阐述了炮制有毒药物的机理,并注意到生品与熟品间的差异。书中365种中药中有13种记载了炮制技术,一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又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去实,依方拣炼治削,极令净洁”,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和净制程度的要求,在医疗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炮制。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中药的炮制多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中,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并且有些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分别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充分体现了依法炮制与辨证施治的关系。对毒剧药的应用更谨慎,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种不同加热程度。


总之,汉代的炮制技术已趋成熟,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翅足、去咸”等净制法,又有“擘、破、img咀、斩折、锉、捣”等切制法;亦有“水浸、烫洗”等水处理法,尚有“煮沸、蒸、烧、熬、炮、炼、炒、炙”等加热处理法和“酒洗、酒煮、苦酒煮”等加辅料处理法。


3.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的性能、炮制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单一的以酒或醋作为辅料发展到采用多种辅料炮制,使得炮制品种增加,炮制工艺复杂。在该期编撰的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了8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首次提出了采用干馏法制备竹沥,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可解乌头、芫花、半夏之毒等。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了“炮制通则”,告别了方剂脚注炮制内容的局限,较为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炮制内容,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先捣”等;在切制方面,改“img咀”为“切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结合当时的中药炮制发展,撰写了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书中较详细地阐述了药物的炮制方法,增加了切制品种数量,改进了粉碎加工技术。净制有“拣、去甲土、去粗皮……洗”等;切制有“切、锉、擘、水飞”等;干燥方法有“阴干、晒干、焙干……”等;加热炮制有“煮、煎、熬、炼、炒、炙、焙、炮、煅”和“酒浸、苦酒浸……药汁制”等。选用辅料炮制中药是本书的特点,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茛菪、吴茱萸等含生物碱成分的药物用醋处理,可使游离生物碱形成生物碱盐,而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书中较为详细阐述的药物炮制方法,对后世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4.唐代 炮制方法日臻完善,并首次将炮制列为法定内容。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合和篇”中提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具有以法统药的雏形。


《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编撰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该书把炮制列为法定内容,除收载煨、煅、炒、蒸、煮、作蘖、作曲等方法外,还增加了钟乳石水飞制细粉法、反复蒸曝制熟地黄法、麸炒法、米炒法、面煨法、湿纸煨法等,并明确提出“辅料用酒,唯米酒入药”。对保证炮制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5.宋代 宋代的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很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炮制目的从降低毒性、副作用向增强或改变疗效方面改变。


王怀隐所著的《太平圣惠方》首载“乳制法”,载有巴豆的去皮膜、加热压去油制霜的炮制工艺,提出“……修治合度,分量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炮炙失其体性,筛箩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


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辑录了宋以前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几乎囊括了宋以前主要本草著作的精华和丰富的炮制内容,保存了部分现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并在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行业提供了初来宝贵的炮制资料。


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颁布的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是一本具有炮制参考价值的医药典籍,充分体现了炮制与中药制剂的密切关系。该书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专章“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论述药物的炮制技术和作用;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逐渐认识到药物的炮制作用,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该书的炮制工艺和要求成为当时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组成部分,保证了药品质量。现代应用的许多配制成药的炮制方法,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从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的发展取得了两方面成就:一是从最早的个别药物的简单处理,发展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中药炮制技术初具规模,炮制理论在文献中出现了专门论述,为后世炮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中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至明代——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1.金元时期 许多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应用,阐述药物的炮制理论。金元四大家在在行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药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以及辅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明代医家对金元时期的炮制技术及理论进行归纳,逐渐形成了炮制理论,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用李东垣“用药心法”:“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既对酒制药物的理论进行了概括,又论述了生熟在性能上的差异及炮制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次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的炭药止血的理论。著名的“十灰散”即载于此书中。


2.明代 无论是中药炮制的技术还是炮制理论均有很大的进步。


徐彦纯在《本草发挥》中对炮制作用有较多重要的论述。提出了童便制和盐制的炮制作用:“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尤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除介绍了180余种中药炮制方法和作用,总结了“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类中药炮制法,还在“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在中药炮制中的作用。特别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就是从五倍子中提取没食子酸,比瑞典药学家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工艺早了200多年。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对炮制理论也有论述“芫花本利水,无醋不能通”,“诸石火煅红,入醋能为末”,“凡药入肺蜜制,入脾姜制,入肾用盐,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凡药用火炮、汤泡,煨、炒者去其毒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炮制方法专列一项,称为“修治”。所收载的1892种药物中,有330味列有“修治”的方法。记载历代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世研究传统炮制技术的起源、沿革及基本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介绍了当时的炮制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增大量的当时新创的炮制技术;对前人不合理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炮制与药性关系及炮制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对炮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有144条。其中的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


缪希雍编撰的《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缪希雍根据自己对炮制的理解进行编撰,并收录了前人未收载的炮制技术及炮制品。在书中收载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炮制工艺及贮藏进行了简要叙述。并在卷首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对后世中药炮制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元明时期,炮制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归纳总结了以前的有关中药炮制通则、炮制作用等内容,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炮制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清代,在明代炮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出现了繁杂的炮制工艺,炮制理论也有所增加。当时的中医药文献都非常重视中药的炮制,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对某些炮制也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刘若金的《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内容的药物300多种,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炮制目的及理论依据;杨时泰对其进行修改精炼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所著炮制专著《修事指南》,是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收载药物炮制品种、炮制技术及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归纳编撰而成。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论述了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他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并在《本草蒙筌》炮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吴茱萸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丰富了中药炮制的理论。


李中梓的《本草通玄》既论述了辅料的作用,又提出了某些炮制方法的质量要求,概括出“煅则通红,炮则烟起,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既记载了当时的很多炮制方法,又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炒炭存性”的要求。炭药的炮制和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具有显著特色。


徐大椿(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制药论》中将传统的炮制原则归纳为“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喜为制”。具体操作方法是“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对中药炮制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清代在明代中药炮制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种有所增多,是炮制品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四)新中国成立至今——中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炮制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的各个领域。


1.总结整理历代文献与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从1963年版起,正式把中药炮制作为法定内容予以收载,并在附录中收载了中药炮制通则,且在以后各版中进行了修订和充实;对散在于中医药历史文献中的炮制内容及各地沿用的炮制方法、炮制品种、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整理,汇编成《历代中药炮制辑要》;相继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炮制专著;各地区制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


2.明确中药饮片法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版、2001年版、2015年版)规定了中药饮片属于药品,明确了中药饮片的法定地位。《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中对中药饮片做出了新的定义:“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其本质是突出中药饮片作为处方药品的法定特性,明确规定中药材不可直接入药,必须先经过适当的加工炮制,制成相应的中药饮片才能作为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或中药制剂生产的原料药。这将有利于中药饮片质量的全面提升,确保中医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