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亚健康灸疗调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亚健康灸疗调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亚健康灸疗调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亚健康灸疗调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运峰,胡木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书籍编号:30512373

ISBN:978751323100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279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亚健康灸疗调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丛书编委会


总 审 定 王永炎


主任委员  孙 涛


副主任委员 项 平 孙光荣 朱 嵘


总 主 编 何清湖


副总主编  王天芳 朱 嵘 蒋文明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辉 于天源 于 文 于雅婷 王 超 王 斌


      王小宁 王天芳 王永炎 宁德斌 朱 嵘 刘 津


      刘平安 刘东波 刘保延 刘朝圣 孙 涛 孙光荣


      李江山 李铁浪 肖子曾 何丽云 何清湖 宋炜熙


      张炳填 武留信 欧阳建军 罗 仁 周国平 庞 军


      项 平 钟 艳 胥永会 袁长津 莫颖莉 唐 路


      郭建生 常海沧 曾 强 蒋文明 谢 庆 谢梦洲


      鲁耀邦 雷晓明 谭 楣 谭兴贵 熊宁宁 樊新荣


      瞿岳云


学术秘书  刘朝圣 樊新荣

《亚健康灸疗调理》编委会


主 编 周运峰 胡木明


副主编 严晓慧 杨 涛 周海丰 董晓兵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建成 王光安 王金淼 牛红社 古 伟


    叶必臻 申 燕 朱立信 刘广博 刘松鹤


    李 敏 李太泉 李书纳 李迎红 李栋涛


    李秘书 宋亚杰 张建华 陈 青 陈阳春


    周其昌 周雅琳 姚静静 袁 峰 袁高明


    郭 枫 董学军 韩树伟 焦 凡 谢 健


    雷 洋 潘 田 魏小平


医学朝向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网络,推动卫生服务利用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健康服务不平等现象。有鉴于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是穷国办大卫生,长期存在着有限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和压力,国家提出了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重点前移”和“重心下移”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时期大卫生的根本要求。中医药是整体医学,重视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以治未病为核心,在医疗卫生保健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毋庸置疑,亚健康是健康医学的主题之一,致力于亚健康专门学问的系统研究,厘定亚健康的概念,规范亚健康防治措施与评价体系,编写系列教材培育人才,对于弘扬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实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对卫生工作重点移向维护健康,重心移向广大民众,尤其是九亿农民,从而大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也有积极的作用。


回顾上个世纪西学东渐,知识界的先驱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破除三纲五常,推进社会改革,无疑对国家民族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二元论与还原论的盛行也冲击着传统的优秀的中华文化,致使独具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随之停滞不前,甚而有弃而废之的噪声。幸然,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与吴宓等著名学者大师虽留学西洋,然专心研究哲学文史,大兴国学之风,弘扬中华文化之精髓,其功德至高至尚,真可谓“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令吾辈永远铭记。中医中药切合国情之需,民众渴望传承发扬。当今进入新世纪已是东学西渐,渗透融合儒释道精神,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中医药学,其深化研究虽不排斥还原分析,然而提倡系统论与还原论的整合,将综合与分析、宏观与微观、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链接,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奠定基础。晚近,医界学人与管理者共识:治中医之学,必当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然则中医自身规律是什么?宜广开言路,做深入思考与讨论。我认为中医学是自然哲学引领下的整体医学,其自身规律是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目标动力系统,其生长发育、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均顺应自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可用太极图表达,其平面是阴阳鱼的示意图。其阐释生命科学原理是动态时空、混沌一气、高速运动着的球体,边界不清,色泽黑白不明。人身三宝精、气、神体现“大一”,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对生命本质的研究体现“小一”,论大一而无外,小一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蕴育大一;做大一拆分为小一分析,做小一容汇为大一综合。学习运用“大一”与“小一”的宇宙观,联系人体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尤其对多因素多变量的现代难治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复杂性干预的方案制定、疗效评价与机理发现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规律的总结,对文化艺术同样重要。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讲,“中国画是哲学,学哲学出智慧,用智慧作画体现‘大美’”。推而广之,西方科学来自实验,以逻辑思维为主体,体现二元论、还原论的方法学;东方科学观察自然,重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体现一元论、系统论的方法学。当下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是从整体出发的拆分,拆分后的微观分析,再做实验数据的整合,可称作系统论引导下的还原分析。诚然时代进步了,牛顿力学赋予科学的概念,到量子力学的时代不可测量也涵盖在“科学”之中了。同样中医临证诊断治疗的个体化,理法方药属性的不确定性,正是今天创新方法学研究的课题。中医学人必须树立信心,弘扬原创的思维。显而易见,既往笼罩在中医学人头上“不科学”的阴霾今天正在消散,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渐成为科技界的共识,政府积极扶持,百姓企盼爱戴,在全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中医药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致力于亚健康领域学术体系的深化研究,从理念到技术,从基础到临床,从预防干预到治疗措施,从学术研究到产业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突出人才培养,编写了本套系列教材。丛书即将付梓,邀我作序实为对我的信任。感佩编著者群体辛勤耕耘,开拓创新的精神,让中医学人互相勉励,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谨志数语,爰为之序。


img


(王永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前 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异常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异常,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是一个新概念,“亚健康”不等于“未病”,是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而“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的,既非已具有明显症状或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致病的状态。总体上讲,亚健康学是运用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的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随着人们的观念进一步更新,“亚健康”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流行,你有时感觉心慌、气短、浑身乏力,但心电图却显示正常;不时头痛、头晕,可血压和脑电图却没有什么问题,这时你很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面对亚健康状态,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为主,如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且依赖个人的自律。而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调整。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调理和干预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更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因此调整阴阳平衡是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


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和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近几年来亚健康研究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由于亚健康学科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客观现状还是亚健康服务水平整体低下,亚健康服务手段缺乏规范,亚健康服务管理总体混乱,亚健康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亚健康专业人才的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亚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加强亚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亚健康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我们在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专题立项后,在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主,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致力于亚健康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并着手编纂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以便于亚健康人才的培养。该套教材围绕亚健康的中心主题,以中医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现代亚健康检测技术和干预手段设置课程,以构筑亚健康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的,重在提升亚健康师的服务水平,侧重培训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全面性。读者对象主要为亚健康师学员和教师;从事公共健康的专业咨询管理人员;健康诊所经营管理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及保健工作人员;从事保健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工作人员;从事公共健康教学、食品教学的研究与宣教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及相关人员;有志于亚健康事业的相关人员。


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第一批包括10门课程,具体为:


(1)《亚健康学基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系统介绍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未病学与亚健康、亚健康的中医辨证、中医保健养生的基本知识、亚健康的检测与评估、健康管理与亚健康、亚健康的综合干预、亚健康的研究展望等亚健康相关基础理论。


(2)《亚健康临床指南》,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针对亚健康人群常见症状、各种证候群和某些疾病倾向,介绍相对完善的干预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调理、推拿按摩、运动调理、心理调理、音乐调理等。


(3)《亚健康诊疗技能》,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之一。介绍临床实用的亚健康诊疗技能,如各种中医常见诊断方法、常用心理咨询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技巧、各种检测仪器与干预设备、针灸、火罐、水疗、推拿按摩、刮痧、整脊疗法、气功等。


(4)《中医学基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系统介绍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治则与治法、预防和养生学说、诊法、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


(5)《中医方药学》,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着重介绍与亚健康干预关系密切的常用中药和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等。


(6)《中医药膳与食疗》,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以中医药膳学为基础,重点介绍常见亚健康状态人群宜用的药膳或食疗方法及禁忌事项。


(7)《保健品与亚健康》,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亚健康保健品的研发思路及目前市场常用的与亚健康相关的保健品。


(8)《足疗与亚健康》,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着重介绍亚健康足疗的基本概念、机理、穴位、操作手法及适应的亚健康状况。


(9)《亚健康产品营销》,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介绍一般的营销学原理、方法与语言沟通技巧,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亚健康产品营销技巧。


(10)《亚健康管理》,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辅修内容之一。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亚健康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亚健康服务的健康档案管理等。


在第一批10本教材编写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编委会陆续启动了第二批教材的编写,内容主要涉及应用方面。第二批教材计划包括《亚健康经络调理》《亚健康芳香调理》《亚健康音乐调理基础》《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亚健康整脊调理》《亚健康刮痧调理》《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扶阳调理与扶阳罐》《中医儿科学基础与亚健康》《亚健康灸疗调理》等。


在亚健康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和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王永炎院士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亚健康学科体系的研究与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全新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艰难工作,加上我们的水平与知识所限,时间匆促,其中定有不如人意之处,好在任何事情均有从无到有,从不成熟、不完善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真诚希望各位专家、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权当“射矢之的”,以便第二版修订时不断进步。


何清湖


2009年9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

编写说明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因此健康问题既属于个人问题又属于社会问题。健康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现代人们衡量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还要求精神处于一个完好状态。


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状态,是身体出现功能上的变化,但是以目前的诊疗手段未能检查出异常的状态。


灸疗又称灸法,是最古老的中医疗法之一,是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非常重视的治病方法和养生大法,是现代人调理亚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好方法。本书根据前人的认识和经验,结合灸疗在保健养生方面的优势,以灸疗调理亚健康为中心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9章。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灸疗的相关知识及常用方法,灸疗对亚健康的作用及影响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了亚健康常见症状、常见体质、常见中医证候的灸疗调理,以及亚健康之特色灸疗和常用保健穴位灸。


本书第一章由王光安编写,第二章由周运峰、严晓慧编写,第三章由杨涛、牛红社编写,第四章由姚静静编写,第五、七章由严晓慧编写,第六章由雷洋、王金淼、焦凡编写,第八、九章由杨涛编写。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所有参编人员及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亚健康灸疗调理教材尚属首次,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本书编委会


2016年1月

总 论

第一章 健康与亚健康


身体健康是人与人之间最衷心的祝愿,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健康的把握主要来自对疾病的观察、认识、诊断和治疗,而对疾病的社会文化属性及从人的健康状态出发来研究和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则不太重视。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的规律。疾病既是一件单纯的生物学事件,能导致身体的损伤和功能紊乱,又能带来精神上的改变,所以目前的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身心医学模式过渡。由于身体的疾病必然影响到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到家庭、社会生活,因此对健康的全面认识和健康状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概念的提出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的第一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因此健康问题既属于个人问题,又属于社会问题。健康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不同时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同。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不生病”的生理概念上,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其后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现代人们衡量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还要求精神处于一个完好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提到了健康的概念,那就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渥太华宪章》认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制定的《健康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r disease or infirmity)。”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心理。


因此,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健康概念的内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多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因此,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其中躯体健康指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心,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和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身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


(三)健康概念的动态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由于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其衡量标准取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认识深度,因此,人们在努力地用主观表现和客观认识相结合的办法来综合理解健康的内涵。


同时,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机体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健康和疾病同处在一个轴线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医学界有人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的和谐及健康状态。但健康状态的维持也是最难的,任何一种不良因素的干扰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陷入不健康的状态,因此健康是动态变化的。在人的一生当中,过去、现在或将来能够一直维持身体、精神、社会、道德的绝对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完好健康状态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二、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亚健康状态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又称“次健康”“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身体出现功能上的变化,但是以目前的诊疗手段未能检查出异常的状态。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尔曼(Berkman)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研究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由于过去人们习惯把健康状态称作“第一状态”,把疾病状态称作“第二状态”,因此N.布尔曼等人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作“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中间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潜病期”“前病期”等。


国内学者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了“亚健康”这个词汇。为了更准确地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定位和研究,把“亚健康”初步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主观、心理上有许多不适的体验,机体上呈现活力降低,各种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处于不同程度的减退状态,但去医院经行相关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没有好的办法对其进行治疗。


“亚健康”这一概念始见于1996年1月的《健康报》。在王育学撰写的“编者按”中写道:亚健康状态“是近来医学界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当前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可以认为“在健康和非健康二者之间,机体存在着一种非此非彼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此后中国药学会多次召开了“亚健康学术研讨会”。1988年在“第二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亚健康状态的英文名为“Sub-health state(SHS)”。在2008年1月于青岛召开的“第八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的英文名被修正为“Sub-health(SH)”,此后亚健康在社会上被各领域人们广泛引用。


目前,许多学者从医学角度对正常状态、亚健康状态进行了研究,指出正常状态指“没有明显的自觉或检查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下降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于人体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因此,亚健康概念是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界定与近代医学从局部结构与特异病因对疾病界定的结合。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这几个状态都是动态发展、互相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亚健康如何与疾病及健康状态进行区分,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在时间上如何限定,其转归如何,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方法。虽然如此,加强亚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意识和防治水平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第二节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一、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在认识群体健康状态时,中医认为健康的含义是无疾病,以寿命长短和机体的活动能力来判断。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平衡即健康,平衡的失调即为疾病。


正常状态下,人体生理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处于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乃是“健康”,形容为“平人”。对平人的判断是通过观察症状、舌象、脉象进行刻画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