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医食疗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施洪飞,方泓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512378
ISBN:97875132338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8489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中医食疗学
作者:施洪飞 方泓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ISBN:978751323386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秦裕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
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八所相关单位编写的中医食疗学本科教材。本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学习中医食疗学课程使用。
中医食疗学,亦即中医临床营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饮食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确使用中医食疗能极大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医药人才的中医食疗学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可见主管部门将本教材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意义重大。本教材的编写遵循正本清源、回归中医、重视临床实践的原则,按中医临床的病证名介绍辨证食疗,以图临床应用时证证都有对应食疗方。
本书是中医食疗的规划教材,因此尽量保持中医特色。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食疗学的概念以及发展简史;第二章中医食疗基础理论,分别介绍中医食疗学的特点、食疗的基本原则、食疗方法、食疗禁忌;第三章辨体施食,分别介绍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瘀血、气郁、湿热等八种体质人的饮食养生。各论分八章,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男科、眼科、耳鼻喉科顺序排列,介绍85个常见中医病证食疗。各个病证分设病因病机、辨证要点、食疗原则、辨证食疗等栏目;每个证型下分设证候、证机概要、食疗方法、推荐食材、推荐食疗方等栏目。
总论由施洪飞、沈红艺编写;感冒、哮病、喘证、肺胀、肺痨由方泓编写;咳嗽、厥证、不寐由施洪飞、裴素萍编写;心悸、胸痹、郁证、癫狂由李文杰编写;胃痛、噎膈、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由钱占红编写;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疟疾由吴玉泓编写;水肿、淋证、癃闭、腰痛由唐华伟编写;血证、自汗盗汗、内伤发热由朱虹编写;消渴、遗精、耳鸣耳聋由刘海洋编写;虚劳、肥胖由蔡建伟编写;痉证、颤证、痿证、痹证由范丽丽编写;头痛、眩晕、中风由谢雪姣编写;外科术前与术后、疔疮、痈、有头疽、附骨疽、瘰疬、流痰、乳痈、乳癖由刘志勇编写;瘤与岩由赵春妮编写;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不孕症、产后恶露不绝、产后缺乳由辛宝编写;积滞、疳证、厌食、口疮、佝偻病、遗尿、水痘、痄腮由张聪编写;湿疮、风瘙痒、隐疹、粉刺、精浊、男性不育症、痔由余涛编写;阳痿、早泄、精癃由刘泽萱编写;夜盲、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视瞻有色由于晓艳编写;鼻渊、口疮、口臭、中耳炎由王明强编写;食疗方整理由施洪飞完成。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勉华、黄桂成、唐德才、李友白等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教材编写继承了上版创新教材对疾病按辨证分型食疗加以介绍的方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食疗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医食疗学的概念
食疗,顾名思义,即以膳食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即饮食疗法。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饮食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医食同源”,1400多年前的《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之后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食疗,历史文献中多以“食养”“食治”“食疗”等名称出现。“食疗”与“食养”涵义并非完全等同,“食养”重在“养”,主要应用于健康人群以达到养生之目的,或应用于疾病恢复期的人群以促进健康的重新获得;而“食疗”主要应用于患病人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方的作用机理和药物疗法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同时他还指出药疗不同于食疗之处,“药性刚烈,犹如御兵”。
第二节 中医食疗学发展简史
一、远古至周代
远古时期,人类在生存与繁衍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许多既可饱腹充饥,又能治疗疾病的食物,并将食物中具有显著治疗作用者分离出来,称为药物,故有“药食同源”之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可见火的应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由生食到熟食,缩短了消化食物的过程,减少了胃肠道疾病;扩大了食物的范围,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素,增强了体质,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还治愈了许多疾病。
殷商时代,宰相伊尹著有《汤液经》一书,记录了采用烹调技术制药疗疾的过程。《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与商汤谈及:“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其“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不仅阐述了烹调技艺,还指出姜、桂既是食物,又是药物,不仅为调味佳品,还可辛温发散风寒、宣通阳气、温胃止呕。酒的使用在古代已相当广泛,少量饮用可通经活血,兴奋精神,并作为烹饪食物调味之用。《山海经》一书中,载有药品110余种,其中不少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食物类药品占四分之一,如乳汁、蜜、猪脂、牛脂、食盐等,书中所载50余种疾病,有一半左右可行食疗。
周代,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分工也较细。据《周礼·天官》记载,医生又称医工,分为4种,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食医的任务是根据当时帝王的身体状况,随时调配膳食,选用珍禽异兽、鲜果时蔬,与各种滋补药物一起,烹饪制成色香味俱美的佳肴,供帝王食用。而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可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说明用五味与五谷从饮食方面治疗疾病,是当时治病的首选方法,可见古人对食疗的重视程度。另外,周朝还设有检查监督饮食卫生的“内饔”官职,“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以确保饮食清洁卫生,对中医食疗学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秦汉时代
《黄帝内经》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出了饮食过量或偏嗜可以致病,如《素问·痹论》谓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物的五味对人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素问·宣明五气》指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灵枢·五味论》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又说:“五脏之病如以食治则随五味所宜,而五脏之病又随五味所禁。”《灵枢·五味》:“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同时强调食物必须要合理调和,配伍恰当,食物的选用与五脏相应,亦常以五味分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另外,在药治与食疗的关系上,指出食疗更倾向于调养,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黄帝内经》共载有13首治疗方剂,其中食疗方占6首。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对应用食疗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包括食疗配伍规律、饮食禁忌以及中药联合治疗等。如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和食物,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核桃、胡瓜、苜蓿、胡荽、西瓜、无花果等食物,马援又从交趾带回薏苡仁种子,大大增加了食物的品种,促进了食疗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神农皇帝食禁》说明,先秦时期人们极其重视饮食宜忌,并且总结出一些中医食疗规律。《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了中药365种,其中食物多达50种,上品中有酸枣、葡萄、大枣、海蛤等22种,中品中有干姜、海藻、败酱、赤小豆、黍米、粟米、龙眼、蟹等19种,下品中也有9种食物,并记录了这些食物的功效。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所述食疗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确定食疗的原则,即辨证择食、辨证配膳,书中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食疗的具体运用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二是选用不少食疗方剂,如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蜜煎导方、猪肺汤等;三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禁问题,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的五脏病食禁,并指出应注意食物相克。此外,在《伤寒杂病论》中专列“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讨论了“食禁”的问题。
三、晋唐时代
东汉末年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以后,晋王朝建立,直至隋唐,政治渐趋稳定,经济繁荣,食疗学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如魏武帝亲自撰写《四时御食物》,建立了“食制”。东晋张湛撰《养生要集》。南北朝时期,刘休著有《食经》,谢枫等著有《淮南王食经》。隋以前有关食疗的专书有27种,但多已失传。隋以后,食疗颇受人们的重视。
晋代医家王叔和在《养生论》中提出:“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虽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食则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这种“食不欲杂”,即注意调护的观点,在治疗上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食疗应用不仅广泛,而且记载有不少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内容。他在“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中指出:“取好豉一升……以好酒三斗渍之,三宿可饮,随人多少,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与酒煮豉服之……”同时书中还载有3个“食禁”专篇,即卷七中之“治食中诸毒方”“治防避饮食诸毒方”“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
南北朝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将《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分类,发展为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即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以及有名未用药七大类,其中米食、果、菜、虫兽类药就有195种,增加了不少常用食物,如大麦、昆布、海藻等。
唐代的中医食疗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食治”专篇,明确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他把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的治病作用,提出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如用动物肝(羊肝、牛肝)治疗夜盲症,用赤小豆、黑豆、大豆等治疗脚气病,用谷皮(椿树皮)煮粥,常食以预防脚气,并将能否正确应用食疗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良莠的重要标准之一。孟诜在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的基础上,广搜民间之所传、医家之所创,加以己见,著成《食疗本草》,为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该书不仅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且特别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详细分析了食物的性味、配伍、功效、禁忌等,对食物的加工、烹调皆有阐明。
王焘所撰《外台秘要》记述的6000余首方剂中,食疗方剂不少,有关食疗内容非常丰富,如治寒痢用生姜汁合白蜜,谷皮煮粥防脚气病,治咳嗽时忌食生葱、蒜,治痔疮时忌饮酒及生冷等。
昝殷著《食医心鉴》,本书以食治为主,共列15类食方。
南唐陈士良收集神农、陶弘景、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有关饮食之论,对饮食以类归之,附以食医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法而成《食性本草》十卷,对食疗作了系统的总结,为中医食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宋元时代
宋代用饮食治病防病已很普遍,《太平圣惠方》中,将食疗保健的作用总结为“病时治病,平时养身”,即具有食疗与食养两方面作用,并且列举了多种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浆、茶、乳,菜肴之肝、肚,点心之灌藕等,该书所载的食用方和食膳类型对后世食疗学发展影响很大。《圣济总录》记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散、饮、汁、煎、饼、面等。陈达叟著《本心斋蔬食谱》,载蔬食二十谱,别具一格。林洪著《山家清供》,载各种食品102种,不但治病,且赏心悦目,促进食欲。陈直所撰《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著作,内载老年食疗方剂162首,对老年人的食疗贡献甚大。
到了元代,中医学在食疗方面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认为病后服药不如在未病前注意营养以预防疾病。“夫安乐之道,在于保养……”《饮膳正要》全书共3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且对所载的各种食品均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如椒羹面,用川椒3钱、白面4两做面条煮食,治胃弱呕吐不能食;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黄半斤、白沙蜜半斤和匀熬成膏,治肾弱、骨败伤、瘦弱无力等。该书民族特色十分突出,记有西域及少数民族的食品,例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达,料物中的马思答吉、咱夫兰、哈昔泥、回回青等。《饮膳正要》将我国食物本草研究从着重于“食治”推进到着重于“食补”的新阶段,可以说是中医食疗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医食疗学的日趋成熟和高度发展。此外,贾铭《饮食须知》、吴瑞《日用本草》、娄居中《食治通说》、郑樵《食鉴》等,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食疗,对中医食疗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五、明清时代
食疗学的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成熟,一方面名医辈出,另一方面出现了不少医学名著和食疗专著。
朱撰写的《救荒本草》二卷,记载了414种野生食用植物的产地、形态、性味、毒性、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以备荒年之用。并详细介绍了有毒植物的加工处理方法。
徐春甫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详细记载了药膳的烹制方法,如第九十八卷记载了各种类型的饮食,像酒、醋、酱、茶汤、菜蔬、肉类、鲜果类、酪酥、蜜饯诸果等。吴禄辑的《食品集》是明嘉靖年间的一部食疗专书,分上下两卷,并分谷部、果部、菜部、兽部、禽部、虫鱼部及水部,共计7部,书中附录部分记载了饮食之宜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食疗学方面有突出贡献:一是收集的食物资料丰富;二是保存了不少有关食疗内容的佚文;三是收集了大量的食疗方法,如在“百病主治药”部分“痢”病虚寒证下有秫米、丹黍米、粳米、白扁豆、扁豆花、糯谷、山药、大蒜、生姜、浮麦、麦面、小麦粉,以及蜀椒、胡椒、鲤鱼、鲫鱼、龟甲、乌骨鸡、牛乳、牛肝、羊脂、羊肝、羊肾、猪肝、猪肠等数十种食物。
高濂《遵生八笺》是一部养生学专著,在食养部记有汤类32种、粥类35种,书中强调了食疗养生保健的原则。
龚廷贤著《寿世保元》,着重阐述了饮食失节的危害性。他指出:“在谷肉果菜中,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则不伤其正。或有伤于食,必先问其人。”
食疗学的理论和实践在清代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对于食疗学内容的认识也渐趋完善。如康熙年间沈李龙所编纂的《食物本草会纂》,可谓广辑群书,书中精选了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孟诜《食疗本草》至清代的食疗内容,全书共12卷,自卷一至卷十将食物分为水部、火部、谷部、菜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等。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总结的五汁饮、牛乳饮等食疗方在急性热病中得到广泛应用。王孟英撰写的《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专论食疗,是一部指导食疗的专著,在序中他指出:“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若饱食无教,则近于禽兽。”
章穆的《调疾饮食辨》将食疗方按功用分为发表方、温中方、行气方等56种,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则将食疗方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进行了分类,便于临床应用时寻找。其他尚有叶盛繁辑的《古今治验食疗单方》、文晟辑的《本草饮食谱》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回顾这一时期食疗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说《本草纲目》就是食疗学科形成的代表性著作,它以“药食同源”为根据,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详细地记述了食物的效用。同时,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的问世,进一步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也标志着明清时期食疗学已经走向了成熟。
六、近现代
近现代,在前人丰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食疗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已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反映出食疗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已经成熟。
近年来,关于食疗学著作大量出版,食疗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医药学家、营养烹饪工作者都投身于食疗的科学研究,使中医食疗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叶橘泉的《食物中药与便方》,窦国祥的《饮食治疗指南》,钱伯文、孟仲法等的《中国食疗学》,施奠邦的《中医营养食疗学》,翁维健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倪世美的《中医食疗学》等,都对中医营养理论、保健膳食的制作,以及各种疾病的饮食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
第二章 中医食疗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食疗学的特点
中医食疗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体、辨证施食,三是首重脾胃。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食疗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辨证、食养、食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和器官组成的,各个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代表着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含在这五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