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有机化学实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辉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书籍编号:30512387
ISBN:97875132381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299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有机化学实验
作者:林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ISBN:978751323810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有机化学实验》编委会
主 审 彭 松(湖北中医药大学)
主 编 林 辉(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列)
牛丽颖(河北中医学院)
方 方(安徽中医药大学)
权 彦(陕西中医药大学)
李 玲(湖南中医药大学)
沈 琤(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立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万屏南(江西中医药大学)
王 涛(广州中医药大学)
毛近隆(山东中医药大学)
邓仕任(辽宁中医药大学)
石 磊(湖北中医药大学)
安 叡(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熙灿(广州中医药大学)
杨 静(河南中医药大学)
苏 进(北京中医药大学)
余宇燕(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 晖(甘肃中医药大学)
陈胡兰(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淑蓉(山西中医学院)
林玉萍(云南中医学院)
房 方(南京中医药大学)
赵 红(广东药科大学)
钟益宁(广西中医药大学)
高 颖(长春中医药大学)
前 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和实验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强化,以便提升学习效果。
习题集与现行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一致。习题覆盖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
实验指导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实验设备和条件,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仅提供基本实验原理、方法与操作指导,相关学科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选择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本套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等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复习应考使用。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便今后不断修订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9月
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一书的配套教材,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宏观指导下,根据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要求,以及各中医药院校相关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实际需要,由全国22所中医药院校的有机化学专家、教授联合编写,主要供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选用。本书在2013年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各中医药院校在几年使用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意见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订。
全书主要由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包括实验须知、实验室的安全事项、实验室常用装置的介绍等;第二部分为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主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化合物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和有机化合物制备实验,包括10个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实验和21个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每个合成实验都列有1~2种实验方案,大多数实验附有微型实验方案,供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第四部分为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实验,列有9个不同类型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实验方案;第五部分为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实验和不同官能团的性质实验。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列有附录,包括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常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常用化合物的毒性与易燃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pKa值等。
由于学科发展,书中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欢迎读者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编 者
2016年10月
第一部分 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补充,它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1 实验须知
一、有机化学实验的目的
1.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物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3.配合课堂讲授,验证、巩固和扩大基本理论和知识。
4.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室之前,必须认真阅读本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了解进入实验室后应注意的事项及有关规定。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及相关参考资料,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没有写预习报告者不得进入实验室。
2.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室之后,应熟悉实验室及其周围环境,了解实验室内水、电、煤气开关的位置以及灭火器材、急救药箱放置的位置。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每个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发生意外事故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老师。
3.做实验时先将仪器安装好,经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实验。实验中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认真地做好实验记录并合理安排好时间。严格按照实验所规定的步骤以及试剂的规格和用量进行实验,若要改变,须征得老师同意。实验结束后记录本须经老师签字,并由老师登记实验结果和回收产品。
4.实验课上不准打手机,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不能穿拖鞋、背心等进入实验室,不能在实验室中吸烟、饮食。
5.实验过程中,台面和地面要保持整洁。不需要和暂时不用的器材,不要放在台面上,以免碰撞损坏。固体废物应倒在垃圾桶内,严禁丢入水槽,以免堵塞下水道。废液(易燃液体除外)应倒入废液缸中,严禁倒入水槽,以免损坏下水道。
6.要爱护公物。公共器材用完后须整理好放回原处。药品取完后及时将盖子盖好,损坏仪器要办理登记领换手续。要节约水、电及消耗性药品,严格控制药品用量。
7.实验结束后,自管仪器洗净、放好,个人实验台面打扫干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打扫卫生,关好门、窗、水、电、气,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2 实验室的安全事项
有机化学实验所用试剂多数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仪器又多是玻璃制品,此外,还要用到电器设备、煤气等,若疏忽大意,就会发生着火、爆炸、烧伤、中毒等事故。但只要实验者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事先了解实验中所用试剂和仪器的性能、用途、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防范,就能有效地维护人身和实验室安全,使实验正常进行。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执行下列事项。
一、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稳妥。
2.实验进行时要密切注意反应进行的情况和装置有无漏气、破裂等现象。
3.操作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时,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戴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防护设备。
4.实验中所用的药品,不得随意散失、遗弃。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应按规定处理,以免污染环境,影响健康。
5.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洗手,严禁在实验室吸烟或饮食。
6.熟悉各种安全用具(如灭火器、沙桶、湿抹布以及急救药箱)的使用,并妥善保管,不得移作他用或挪动存放位置。
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
1.有机溶剂大多易燃,使用时应远离火源。
2.易燃有机溶剂,特别是低沸点易燃溶剂(如乙醚),在室温时有较大的蒸气压。空气中混杂的易燃有机溶剂蒸气达到某一极限时,遇有明火即发生爆炸。而且有机溶剂蒸气都较空气的比重大,会沿着桌面或地面飘逸至远处,或沉积在低洼处。因此,蒸馏乙醚时周围不能有明火,整套装置切勿漏气,余气应通入下水道或室外。此外,蒸馏乙醚时还不能蒸干,以免发生爆炸。
3.切勿将易燃溶剂倒入废液缸中,更不能用开口容器盛放和加热。倾倒易燃溶剂应远离火源,最好在通风橱内进行。数量较多的易燃溶剂应放在危险药品橱内保管,不能存放于实验室内。
4.使用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乙炔)时,要保持室内空气畅通,严禁明火,并防止一切火星的发生,如敲击、电器开关等所产生的火花。
5.常压蒸馏时蒸馏装置不能密闭。回流或蒸馏有机液体时应加沸石,以防溶液暴沸。若在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待稍冷后再补加。不能在沸腾或接近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沸石,否则,液体会迅速沸腾冲出瓶外引起火灾。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瓶,应根据液体沸点高低使用石棉网、水浴或油浴等。减压蒸馏时,要用圆底烧瓶或吸滤瓶作接收器,不可用锥形瓶,否则,可能会发生爆炸。
表1-1 常用易燃溶剂蒸气爆炸极限

表1-2 易燃气体爆炸极限

6.有些有机化合物遇到氧化剂会发生爆炸或燃烧。因此,存放药品时,应将氯酸钾、过氧化物、浓硝酸等强氧化剂与有机药品分开存放。
7.开启储有挥发性液体的瓶塞和安瓿时,必须先充分冷却然后再开启(开启安瓿时需用布包裹),开启时瓶口应指向无人处,以免由于液体喷溅而遭到伤害。如遇瓶塞不易开启时,必须注意瓶内储物的性质,切不可贸然用火加热或敲击瓶塞等。
8.有些化合物具有爆炸性,如叠氮化合物、干燥的重氮盐、硝酸酯、多硝基化合物等,使用时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些有机化合物,如醚类,久置后会生成易爆炸的过氧化物,须经特殊处理后才能使用。金属钠、氢化铝锂在使用时切勿遇水,否则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9.有毒药品应妥善保管,剧毒物质应有专人收发,并向使用者提出必须遵守的操作规程。实验后的有毒残渣必须做妥善处理,不准乱丢。在接触固体或液体有毒物质时,必须戴橡胶手套,操作后立即洗手。切勿让毒品沾及五官或伤口,例如氰化钠沾及伤口后会随血液循环全身,严重者会导致中毒死亡。
10.在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使用后的器皿应及时清洗。使用通风橱时不要把头伸入橱内。
11.要经常检查煤气开关、煤气橡皮管及煤气灯是否完好。
12.使用电器时,应防止人体与电器导电部分直接接触,不能用湿的手或手握湿物接触电插头。为了防止触电,装置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都应连接地线。实验后应切断电源,再将连接电源的插头拔下。
三、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如果遇到事故,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并报告老师。
1.火灾
如果发生了火灾,应立即熄灭附近火源,拉下电闸并移去附近的易燃物质。
(1)有机物着火:少量溶剂(几毫升)着火,可任其烧完。若在小器皿内着火可用湿布或石棉网把着火仪器盖住,使之隔绝空气而灭火。若实验台或地面着火可用沙子或灭火器灭火。绝对不能用口吹,更不能用水浇,这样反而会使火焰蔓延。
(2)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然后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1211灭火器灭火。使用灭火器时,应从火的四周向中心扑灭,并对准火焰的根部灭火。
(3)衣服着火:切勿奔跑,轻者应赶快把着火衣服脱下来用水淋熄,重者应立即在地上打滚(以免火焰烧向头部),其他人用防火毯或麻包布之类的东西将其包住,使火焰隔绝空气而熄灭。烧伤严重者应急送医院。
2.割伤
取出伤口中的玻璃或固体物,用蒸馏水洗净,小伤口涂上碘酒或贴创可贴,大伤口则应在伤口上方用纱布扎紧,或按紧动脉血管以防大量出血,并急送医院。
3.烫伤
轻伤涂烫伤膏,重伤涂烫伤膏后急送医院。
4.试剂灼伤
酸、碱、溴灼伤先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若是酸灼伤,应再以3%~5%碳酸氢钠溶液洗、水洗。严重时要消毒,干后涂烫伤油膏。若是碱灼伤,应再以1%~2%醋酸洗、水洗。严重时处理同上。若是溴灼伤,则应再用酒精擦至无溴液存在为止,然后涂甘油或烫伤膏。钠灼伤时,先用镊子移去可见小块,其余与碱灼伤处理相同。
5.试剂溅入眼内
任何情况下都要先立即用水冲洗,若是酸,再用1%碳酸氢钠溶液洗,然后再水洗;若是碱,再用1%硼酸溶液洗,然后再水洗;若是溴,再用1%碳酸氢钠溶液洗,然后再水洗。以上方法仅为紧急处理措施,处理完后应急送医院让医生再做进一步处理。
6.中毒
(1)腐蚀性毒物:对于强酸,先饮大量水,然后服用氢氧化铝膏或鸡蛋白;对于强碱也应先饮大量水,然后服用醋、酸果汁或鸡蛋白。不论酸或碱中毒都要灌注牛奶,不要吃呕吐剂。
(2)刺激剂及神经性毒物:先服用牛奶或鸡蛋白使之冲淡缓和,再用一大匙硫酸镁(约30g)溶于一杯水中,服用催吐。有时也可用手指伸入喉部促使呕吐,然后立即送医院。
(3)有毒气体:将中毒者移至室外,解开衣扣。吸入少量氯气或溴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7.急救物品
为处理事故需要,实验室应备有急救箱,内置以下物品:①纱布、橡皮膏、药棉、创可贴、医用镊子、剪刀等。②消炎粉、烫伤油膏、玉树油或鞣酸油膏、凡士林等。③醋酸溶液(2%)、硼酸溶液(1%)、碳酸氢钠溶液(1%或饱和溶液)、酒精、甘油、龙胆紫、碘酒等。
§1-3 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装置
为了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室需要配备一些实验常用的必要设备和安全装置。有机化学实验室必备的装置大致有下列几种。
一、干燥装置
1.烘箱
实验室一般使用的是恒温鼓风干燥箱,主要用于干燥玻璃仪器或烘干无腐蚀性、加热时不分解的固体药品。
烘箱使用说明:接上电源后,即可开启加热开关,再将控温旋钮由“0”位顺时针旋至一定程度(视烘箱型号而定),此时烘箱内即开始升温,红色指示灯发亮。若有鼓风机,可开启鼓风机开关,使鼓风机工作。当温度计升至工作温度时(由烘箱顶上温度计读数观察得知),即将控温器旋钮按逆时针方向旋回,旋至指示灯刚熄灭。在指示灯明灭交替处,即为恒温定点。
2.气流干燥器
这是一种用于快速烘干仪器的设备,如图1-1所示。使用时将仪器洗干净,甩掉多余的水分,然后,将仪器套在烘干器的多孔金属管上。注意随时调节热空气的温度。气流烘干器不可长时间加热,以免烧坏电机和电热丝。
图1-1 气流干燥器
3.电吹风
实验室使用的电吹风应具有可吹冷风、热风的功能,它主要用于少量玻璃仪器的快速干燥以及供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挥干溶剂使用。不宜长时间连续吹热风,以防损坏电热丝。用后存放于干燥处,防潮防腐蚀,定期保养。
二、加热装置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装置有下列几种:
1.电炉或煤气灯
电炉或煤气灯一般不能直接加热玻璃仪器,因为剧烈的温度变化和受热不均匀会使玻璃仪器损坏。同时,由于局部过热还可能引起有机物的部分分解,所以,使用电炉或煤气灯时应根据反应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间接加热方式。例如,在电炉(或煤气灯)与容器之间放上一张石棉网,容器与石棉网之间留1cm左右的间隙,使之形成一个简易的空气浴,或者采用水浴、油浴、砂浴等间接加热方式,这样可使容器的受热面积增大,使受热均匀。
使用电炉时应配有调压变压器,以调节加热温度。使用煤气灯时可通过调节空气量的大小来控制火焰温度。
2.电热套
电热套是由玻璃丝包裹着电热丝织成的一个碗状半圆形内套,外面包上金属壳,中间填上保温材料制成的一种加热器,如图1-2所示。有的带有控温装置,有的外加调压变压器控制温度。电热套的容积与烧瓶的容积相匹配,有50、100、150、200、250mL等规格,最大可到3000mL。使用电热套时,反应瓶外壁与电热套内壁保持2cm左右的距离,以便利用热空气传热和防止局部过热。电热套没有明火,故不易引起着火,使用安全。由于它的结构为碗状,所以,加热时烧瓶处于热气流包围中,热效率高,并且受热均匀,是一种较好的空气浴,它主要作为回流加热的热源。用它进行蒸馏或减压蒸馏时,随着瓶内物质的减少,会使瓶壁过热,造成被蒸馏物的炭化。如果选用大一号的电热套,并在蒸馏过程中不断加大电热套与烧瓶间的距离,会减少炭化现象。使用电热套时应注意,不要将药品洒在电热套中,否则,加热时药品挥发污染环境,同时也会使电热丝腐蚀而断开。用完后放在干燥处,以免内部吸潮后降低绝缘性能。
图1-2 电热套
3.电热恒温水浴锅
电热恒温水浴锅是内外双层的箱式结构,上盖为单层,备有几个带套盖的孔洞,用以放置被加热的玻璃仪器,箱底密封管内装有电炉丝,它的外壳由薄钢板制成,内外层中间填有绝热材料,外箱正面有自控开关、指示灯等电控系统,侧面有水位管和放水阀。电热恒温水浴锅可自动控制温度,保持水浴恒温,使用方便,由于没有明火,可作为易燃液体回流、蒸馏的热源。
使用电热恒温水浴锅时注意:①槽内不要缺水,因为炉丝的套管为密封焊接,无水时易烧坏。②自动控制盒内不要溅上水或受潮,以防漏电和损坏。③箱内要保持清洁,定期洗刷换水。若长时间不用,要放掉箱内水并擦干,以防生锈。
三、冷却装置
实验室最常用的冷却装置是电冰箱。冰箱用于储存对热敏感的物质,也用于少量制冰。有的试剂会散发出腐蚀性气体损蚀冰箱机件,有的会散发出易燃气体被电火花点燃而造成事故,所以,盛装容器必须严格密封后才可放入冰箱。在冰箱内不能用锥形瓶或平底烧瓶盛装试剂,以免在负压下瓶底破裂。瓶上的标签易受冰箱中水汽的侵蚀而模糊或脱落,故标签应以石蜡涂盖。
四、安全装置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的试剂,这些试剂若使用不当就可能发生事故,此外,玻璃器皿、电器设备、煤气等使用不当也会发生事故,为了及时处理所发生的事故,尽量减少损失,在实验室内需要设置一些安全急救设施。
1.沙桶
实验台或地面小面积着火,可立即用沙子覆盖,使之隔绝空气而灭火。
2.防火毯
实验人员衣服严重着火时,应立即用防火毯将其包裹。
3.灭火器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有:
(1)二氧化碳灭火器:它的钢桶内装有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时变成气体,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喷出的二氧化碳相对减少了局部空气中氧的含量,当燃烧区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4%,或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30%~35%时,能使火焰熄灭。这种灭火剂的优点是灭火不留痕迹,并有一定的电绝缘性,适用于扑救600V以下的带电电器、精密仪器、贵重设备的火灾以及一般可燃液体的初起火灾。但不能用于扑救金属锂、钠、钾、镁、铅、锑、钛、铀等金属及其氢化物的火灾。二氧化碳有一定的渗透和环绕能力,可以到达一般直射不能到达的地方,但难于扑灭纤维物质的阴燃火,故在扑灭这类火灾时,须注意防止复燃。
(2)1211灭火器:1211灭火剂是一种低沸点的液化气体,它的化学名称叫二氟一氯一溴甲烷,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卤代烷灭火剂。灭火时利用填充在高压钢瓶中氮气的压力将1211灭火剂喷出。它的灭火效能高,约为二氧化碳的2.5倍,绝缘性能好,腐蚀性小,久储不变质,灭火不留痕迹,适用于扑救带电电器、精密仪器、易燃液体和气体的初起火灾。也用于织物、木、纸等火灾的扑救。它的灭火作用是通过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终止燃烧。但1211灭火剂的化学性质稳定,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大,国外已开始淘汰,我国在2010年后也予以淘汰。
(3)泡沫灭火器:化学泡沫灭火剂是由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与泡沫稳定剂相互作用形成的泡沫群。化学泡沫轻,有一定的发泡倍数,抗烧性强,持久性好,它的灭火作用主要是在燃烧物表面形成泡沫覆盖层,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而灭火。适用于扑救油类等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以及木材、橡胶、纤维等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于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如醇、酯、醚、醛、酮、有机酸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电器和遇水发生燃烧爆炸物质的火灾。一般非大火通常不用泡沫灭火器,因后处理较麻烦。
(4)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剂是由主剂小苏打干粉和少量添加剂经过研磨制成的一种灭火剂。使用时在二氧化碳或氮气的压力作用下喷出,形成浓云般的粉雾覆盖燃烧面,使燃烧的连锁反应终止。其灭火效率高、速度快、不腐蚀、毒性低,干粉有5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故这种灭火剂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气体的火灾,电器火灾,以及某些不易用水扑救的火灾。
4.紧急洗眼器
在实验室中,无论何种化学试剂溅入眼内,都应立即就地先用大量水冲洗,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把对眼睛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因此,化学实验室中应安装紧急洗眼器。目前国外实验室中这种设备较为普遍,国内尚少。
紧急洗眼器的洗眼喷头上带有过滤装置,用以滤去水中杂物,避免使用者二次感染。此外,喷头上有一防尘盖,平时防尘,使用时可随时被水冲开,用以降低突然打开阀门时短暂的高水压,防止冲伤眼睛。
紧急洗眼器有下列几种规格型号:
(1)桌上型紧急洗眼器:这种洗眼器安装在水槽旁边的台面上,单一喷头,洗眼器下面连有超过1m长的软管,使用时将洗眼器抽出,用手握住桶体和把手,稍用力即喷出水。可在周围1m左右的范围内使用,方便灵活,造价也较低(见图1-3)。
(2)座式紧急洗眼器:这种洗眼器安装在地面上,高105cm左右,上部有一洗眼盘,内置两个固定喷头(见图1-4),喷眼水幕高度为2cm左右,水幕范围2.5~11.7cm。使用者以45°向前弯腰,眼睛恰好碰触水源,水幕刚好覆盖双眼,其宽度包含眼睛的内角和外角。
图1-3 桌上型紧急洗眼器
图1-4 座式紧急洗眼器
(3)紧急冲淋洗眼器:这种洗眼器是将座式紧急洗眼器的水管从侧面加高至230cm左右,在其上端装一个喷淋盘,这样既可用于洗眼,也可用于全身冲淋。
五、排气装置
实验室的排气装置有通风橱、排气扇、抽气罩等,其中抽气罩为国内近年来应用的新型排气装置。它的特点是使用灵活方便,能近距离靠近毒气污染源,排毒效率高。此外,它装有噪音消音器,故噪音小(48分贝以下)。目前国内生产的抽气罩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吸顶型万向抽气罩
这种抽气罩由天花板伸向台面,伸出的抽气管为三节式,每个关节都可360°旋转(见图1-5),毒气吸入风罩后,沿抽气管上升进入天花板上风道,由风机排至室外。
图1-5 吸顶型万向抽气罩
2.桌上型抽气罩
这种抽气罩从台面伸出,其径轴可自由升降、旋转变向,毒气吸入风罩后,进入地下风道,再入风机排入大气。
3.桌上型隐蔽式抽气罩
这种抽气罩的特点是,用时可由台面自动伸出,不用时可缩至与台面相平。其他功能同桌上型抽气罩。
§1-4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装配方法
一、常用玻璃仪器简介
玻璃仪器通常由软质或硬质玻璃制成。软质玻璃耐热、耐腐蚀性较差,故一般由它制作的仪器均不耐热,如普通漏斗、量筒、吸滤瓶等。硬质玻璃具有较好耐热、耐腐蚀性,所制仪器可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如烧瓶、冷凝器等。
玻璃仪器分为普通和标准磨口两种。实验室中常用的普通玻璃仪器有锥形瓶、烧杯、吸滤瓶、普通漏斗等。常用的常量标准磨口仪器见图1-6。
标准磨口仪器均按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制造。常用的标准磨口规格有10、14、19、24、29、34、40、50等号。其中10号为微量磨口仪器,14号为半微量磨口仪器,19号以上为常量磨口仪器。这些数字编号是指磨口最大端直径的毫米数。有的磨口仪器也常用两个数字表示磨口的规格,例如,14/30则表示此磨口的口径为14mm,磨口长度为30mm。相同编号的子口与母口可以连接,不同编号的子口与母口连接时,中间需加一个大小口接头。
图1-6 常用的标准磨口仪器
微量磨口仪器用于微型化学实验中,其大部分微型玻璃仪器的形状与常量玻璃仪器相似,只是规格较小,但也有个别仪器的形状特殊。部分微型实验专用仪器见图1-7。
图1-7 部分微型实验专用仪器
使用标准磨口仪器可免去配塞子及钻孔等手续,还能避免反应物或产物被软木塞或橡皮塞所污染,而且密封性能好。
二、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干燥及保养方法
1.玻璃仪器的使用
使用玻璃仪器都应轻拿轻放。除试管等少数仪器外都不能直接用火加热。锥形瓶、平底烧瓶不耐压,不能用于减压系统。厚壁玻璃器皿(如抽滤瓶)不耐热,故不能加热。广口容器(如烧杯)不能存储有机溶剂。带活塞的玻璃仪器(如分液漏斗)用后洗净,在活塞与磨口间垫上纸片,以防粘住。如果已粘住可对着磨口外部玻璃吹热风,当外部玻璃受热膨胀而内部玻璃还未热起来时,试一下是否能将磨口打开;或者将磨口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