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疗与罐疗(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痧疗与罐疗(十三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广芹,孟向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书籍编号:30512388
ISBN:97875132383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453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痧疗与罐疗(十三五)
作者:胡广芹 孟向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ISBN:978751323837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痧疗与罐疗》编委会
主 编 胡广芹(北京工业大学)
孟向文(天津中医药大学)
副 主 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冯淑兰(广州中医药大学)
张立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陈 涛(泰安市中医医院)
贾红玲(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希言(河南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朝辉(长春中医药大学)
许建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李鹤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何玲玲(福建中医药大学)
沈 峰(湖北中医药大学)
赵中玮(甘肃医学院)
郝 华(内蒙古医科大学)
侯中伟(北京中医药大学)
姜云武(云南中医学院)
郭新荣(陕西中医药大学)
梁建国(江西省高安市中医院)
温伟波(云南中医学院)
学术秘书 杨 正(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写说明
痧疗与罐疗就是目前临床所说的“刮痧”与“拔罐”技术。因为出痧方式有多种,罐作用方法多样,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刮痧”和“拔罐”已不能完全表达中医此项技术的精华。因此,本书将其命名为“痧疗与罐疗”。
痧疗与罐疗作为中医传统特色无创外治疗法,历史悠久。其能解决很多西医学解决不了的健康问题,在养生、养老、医疗保健及家庭保健方面应用广泛,并且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第31届奥运会上难忘的“拔罐印”,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罐疗等无创疗法的系统化研究还比较薄弱。2016年10月26日,教育部在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发出对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宝贝“别嫌土,要心存敬畏,精勤研究”的呼吁。
目前,痧疗与罐疗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缺乏专业性领军人才,市场开拓不足,工具和介质缺乏品牌产品。其中,缺乏符合痧疗与罐疗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的教材,是影响和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痧疗罐疗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织全国多所高等医药院校及医院的相关专家,对相关书籍的出版及应用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痧疗与罐疗的源流、理论基础、使用工具、临床操作及有效病症选择等进行系统梳理后,拟定编写《痧疗与罐疗》一书。其既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痧疗、罐疗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
为保证教材质量,编委会先后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和审稿会议,多次征求多位名老中医的意见,对教材的编写提纲及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订。本教材的编写,以痧疗与罐疗的理论知识为基本内容,突出技能实训和临床实用,突出临床常见病症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痧疗与罐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熟练运用痧疗与罐疗技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打下良好基础。
本教材分为绪论、技术篇和临床篇。绪论主要介绍痧疗与罐疗的源流与发展,技术篇主要介绍痧疗和罐疗的常用工具、技术操作、作用原理及临床适用范围;临床篇重点介绍内科、妇儿科、皮外伤科、五官科、急症等70余种病症的痧疗与罐疗。本教材的各科病症,一般采用中医学病名,部分病症采用西医学病名,以便符合临床实际应用。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臻完善。
《痧疗与罐疗》编委会
2016年10月
绪 论
第一节 痧疗的发展简史
痧疗也称揪痧疗法或拧痧疗法,民间称为“揪疙瘩”。痧疗是指应用专用出痧工具或手指蘸取润滑的介质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反复刮动或提、捏、揪、扯、揉,使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即所谓“出痧”,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痧疗属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临床特色疗法之一。痧疗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价廉无毒副作用,故长期流传于民间。近年来,痧疗在治病防病、美体减肥、消除疲劳等方面应用更加广泛。
一、痧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痧疗在我国产生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其雏形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患病往往会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的病痛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与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这即是痧疗的雏形。
早期的痧疗与《内经》所载的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素问·刺腰痛》记载用刺络疗法治疗腰痛时说:“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从中可以看出痧疗与刺络疗法的相似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些古籍中逐渐有了痧疗的文字记载。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撰写的《世医得效方》。此时痧写做“沙”,其中卷二“沙症”载“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由此可见,“沙”是指病症,其中的“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忍、冷汗自出、手足发凉,在较短时间内就可能致人死命的干霍乱。危亦林还指出治“沙”的方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覆衣被,吃少粥汤或葱豉汤……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此言治疗沙证,可以用苎麻蘸水在颈项、肘臂、膝腕等部位进行“戛掠”,戛为刮之意,直到刮至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然后通过盖衣被保暖,喝粥、汤等发汗,使汗孔开张,痧毒外泄,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痧疗”。
明代出现了“痧症”的称谓,并有进一步的研究。王肯堂《证治准绳》、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对痧疗的记载更为具体,如绞肠痧、闷疹、落弓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等。《证治准绳》中说:“干霍乱,忽然心腹胀满、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乱,愦愦无奈,俗名搅肠痧者是也……刺委中穴并十指头出血。”张景岳认为:“凡毒深病急者,非刮背不可,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也,或以盐擦亦可。”明代医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见在明代,痧症的证治已为多位医家所重视。
迨至清初,痧症流行渐盛,当时有“满洲痧”与“番痧”等名称。又因南北地域与气候各殊,痧的名称则因地而异,如北方称“青筋”;闽、广等地名“瘴气”;江、浙一带称“痧”。此期记述痧症的医学著作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治痧专著是清康熙年间郭志邃撰写的《痧胀玉衡》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痧症的种类,各种痧症的辨证治疗,以及痧疗的方法、工具等,书中记载“肌肤痧,用油盐刮之”,“血肉痧,看青筋刺之”,“脏腑痧,则刮放之,外用药以济之”。关于放痧疗法,郭志邃推崇使用银针,因“银性最良,入肉无毒”,“放痧若用铁针,不能解毒”。郭志邃亦指出治痧多在重要经穴部位,“一在头顶心百会穴,一在印堂,一在两太阳穴,一在喉中两旁,一在舌下两旁,一在双乳,一在两手十指头,一在两臂弯,一在两足十指头,一在两腿弯”。《痧胀玉衡》对痧疗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代尚有许多医家论述痧症,或与痧相关的内容。王孟英善于用痧疗治疗温热病,“肩颈、脊背、胸前、胁肋、两肘臂、两膝弯等处,皆宜用棉纱线或苎麻绳或青钱或瓷碗口,蘸菜油自上向下刮之,以红紫色绽方止;项下及大小腹软肉处,以食盐研细,用手擦之,或以指蘸清水撮之”。赵学敏《串雅外编》记载“用竹箸嵌碎瓷碗尖”,刺舌下黑筋出紫血,治疗“急痧将死”,“挑闷疹子,分开顶门内有红筋红瘰,挑破即止”;“喉痹,觅红上红疙瘩,用针挑破即愈”。清代著名中医外治大家吴师机对痧疗给予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清代医家夏云将痧疗用于喉科疾病,《疫喉浅论》在卷首列出人体正面、背面刮穴图各一帧,并在其后分别标明30个刮刺的穴位,对刮刺工具、材料、操作、即时疗效等做了说明。书中载“或患者畏用针刺,可取熟开水一碗,倾豆油些许于水面,着一人取古铜钱一枚,蘸豆油向患者项外肿处刮之,如痧疗一般,刮至皮肤红晕斑起为度,亦能泄热消肿”。书中特别提到刮穴顺序,在“论疫喉痹至危证宜先用刺刮吐三法”篇中记载先刮风府,再依次刮两侧颅息、臂臑、曲池、间使、大陵、太渊、肺俞、膏肓、心俞、肝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穴。夏云所述的痧疗方法现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清代医家王凯《痧症全书》、欧阳调律《治痧要略》、张振鋆《痧喉正义》、普静《痧症指微》等书均为痧症方面的著作。晚清暨阳陈氏秘本《痧症要诀》绘有44种痧症图及取穴与操作方法,其中有20余种采用刺血“放痧”法。清代医家有关痧症的论治,总结了痧疗的经验与理论,将痧疗从民间小技演变为一门专科技术,临床应用和流传更加广泛。
民国时期,温主卿的《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载有“放痧分经诀”,对不同经脉的痧症,取相应的四肢末端穴位“放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江静波先生所著的《刮痧疗法》一书,开创了现代研究痧疗之先河,将痧疗、放痧、拍痧等以“痧疗”概之,使痧疗由原来局限的“痧症”和“出痧”走上学术论坛。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回归自然疗法的热潮中,痧疗比肩成势,并有多部著作问世,如吕季儒的《吕教授刮痧健康法》,王敬、杨金生的《中国刮痧健康法》,张秀勤、郝万山的《全息刮痧法》,侯志新的《经络微针穴区刮痧法》,孔垂成的《中医现代刮痧教程》等。同时,痧疗器具的创新与改革也快速发展,如胡广芹根据人体不同部位解剖特点,设计了“数显痧疗板”,更便于临床操作。目前,痧疗已由经验痧疗发展成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痧疗;在实践中,扩大了痧疗的应用范围,由原来的治疗痧症发展到临床各科近百余种病症,并涉及养生保健领域;在机理研究上,从活血化瘀、免疫调节、改善新陈代谢等方面进行钻研,使痧疗成为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的中医特色项目。
如今,保健痧疗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职业劳动技能,并制定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成为广大群众自我保健和创业就业的一项劳动服务技能。
二、痧疗在世界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一种具有保健与治疗双重作用的自然疗法,痧疗在追求回归自然的国际医学大环境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机遇。
(一)痧疗在亚洲
数年前,日本人岛田淑子等开设日本刮痧协会,培训学员,引发日本社会的关注和认知。通过对刮痧板改造,重视与系列天然护肤美肤品开发的有机结合,坚持按照中医学阴阳体质选取手法,并提出结合精油美容的痧疗手法,使美容痧疗逐渐进入一般家庭。
(二)痧疗在非洲
非洲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处潮湿,肢体疼痛患者甚多。在无中草药的条件下,采用痧疗治疗痉挛性肩背腰疼痛,疗效快,且方法简便、易操作,不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患者治疗3~5次即可痊愈,凸显中医学的优势,深受非洲人民的好评。
(三)痧疗在欧美国家
2006年,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成立,致力于刮痧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但在欧美国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认知、制度、伦理的差异,痧疗尚未得到官方认可,认为痧疗后留下的瘀斑、瘀点有虐待倾向,痧疗甚至被认为是违法的。
第二节 罐疗的发展简史
一、罐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罐疗,古称“角法”,也称“吸筒疗法”“拔火罐”等。罐疗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罐疗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人们就能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痈疽后,以角吸出脓血,这便是最早的罐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收藏有汉代陶制火罐,说明汉代已应用火罐治病。最早的罐疗文字记载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如在治疗痔疮时“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这就表明我国医家在此期已经采用罐疗治疗疾病。
晋唐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用兽角吸拔脓血治疗疮疡的记载。唐代罐疗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筒来代替兽角。竹筒取材广泛,价廉易得,竹筒罐容易制作,且质地轻巧,操作方便,吸拔力较兽角强。竹筒罐的产生,大大推进罐疗的应用及普及。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记载:“……遂依角法,以意用竹依做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径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做之,才令搭得螫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嗍急瘥,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以角螫处,冷即换,初被螫,先以针刺螫处出血,然后角之,热畏伤肉,以冷水暂浸角口二三分,以角之,此神验。”指出治疗蝎蛇咬伤,应根据不同部位,取用大小不同的竹罐吸拔排毒。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水煮罐法。《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罐疗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宋金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兽角,罐疗的名称亦由“角法”变为“吸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水煮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竹筒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北宋的《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筒法治疗久咳,表明此期罐疗的适应证已扩大到内科疾病。
在明代,罐疗已成为中医外科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煮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故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称为“拔筒法”,对此曾做过详尽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渰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瓷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时期其他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及《医宗金鉴》,都有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除了煮拔筒法之外,也有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罐疗方法的记载,如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至清代,罐疗获得更大的发展。首先是罐疗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医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火罐的出处、形状、治疗的适应证、制作方法及优点等均做了详细介绍:“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用治风寒、头疼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病症,皆效。”这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并且罐疗由水煮法改进为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罐疗部位的惯例,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吴谦等人编撰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专门载有先用针刺,继用中草药(羌活、白芷、蕲艾等)煮罐后拔罐治疗痈疽阴证的针药筒一体疗法,并有预后的阐述。《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治疯犬咬伤的特殊灸罐疗之法。另外,《理瀹骈文》一书中亦有用拔罐治疗黄疸和风疾的记载。
民国时期,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罐疗流落于民间,其发展亦趋于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循“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罐疗又开始不断改进与提高。罐具种类已发展为金属罐、玻璃罐、塑料罐、橡胶罐,乃至磁疗罐、红外线罐、激光罐等现代装置;罐型也有大小不等的多种型号,能适用于全身的不同部位;抽气方法发展为抽气筒抽气、挤压抽气及电动抽气等;操作方式发展为走罐、闪罐等;从单一罐疗发展为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的针罐法、刺血罐疗法等;在临床应用方面,由最初单纯地吸脓排毒,发展为治疗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百余种疾病,乃至强体健身、美容美体等应用,成为临床简便实用的一种方法。此外,胡广芹将传统罐疗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设计了“数显罐”,为精准罐疗提供了工具。
二、罐疗在世界的应用与发展
据记载,在非洲、欧洲也有用牛角治病,具体方法是把牛角尖锉掉一部分,露出一个小孔,治疗时把牛角根部放置在要吸拔的部位上,用嘴吸角尖,使牛角内产生负压,再快速将小孔堵上,使牛角吸附在身体上,这与中医罐疗十分类似。
在几乎与《内经》同时期的西方医学经典《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就有对罐疗的具体应用。从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湿罐(wet cupping),在要吸拔的部位用刀刺破皮肤后拔罐,与中医的刺络放血罐疗相似;另一种是干罐(dry cupping),即不刺破皮肤,直接拔罐,所造成的皮肤青紫是皮下出血。
希波克拉底之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非常流行用水蛭放血的方法。在整个罗马帝国后期,放血和罐疗极为盛行。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们也很推崇放血和罐疗,后来又传播到意大利。至文艺复兴时期,罐疗传遍整个欧洲。在意大利,罐疗常常用以治疗痛症和多种关节炎。1823年,英国伦敦著名罐疗师Samuel在其著作《论实践拔罐》中写道:“拔罐是一种艺术。每个有机会接触罐疗并亲身体验的人都能够观察到它的治愈力,从而真正欣赏它的价值。”
现代临床普遍使用玻璃材质的拔罐器,由于玻璃透明,可以随时观察吸拔处皮肤的变化,这一优势是其他罐具所不具备的。而最早使用玻璃罐罐疗的是在欧洲。19世纪初,各种各样制作精巧的改良玻璃罐应运而生,有些玻璃罐甚至连接注射器作为产生负压的泵,同时内部还嵌有手术刀片。
到19世纪中期,西方医学由传统的技术向科学发展演变,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疗法,静脉切开放血术终止使用,放血罐疗法也中断了。然而,直接罐疗作为对抗肺炎和各类风湿症状的一种手段,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仍然被继续采用,不过,施术者通常为理发师和按摩师。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传统绿色疗法的青睐,罐疗又一次在欧洲回归并掀起热潮。2011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为考察罐疗的重现性,进行了影响负压因素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罐疗比较易学,若将操作方法准确描述,罐疗具有重现性。2011年,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采用一种脉动负压罐疗装置对50例慢性颈痛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这种装置可将罐疗与按摩的效果集于一体。试验表明,罐疗是安全有效的缓解疼痛的疗法,提高了慢性颈痛患者的生活质量。2012年,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采用脉动罐疗装置对40例膝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预试验。试验表明,采用该装置能够减轻膝关节炎患者的症状。
如今,罐疗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在2016年的奥运会游泳比赛期间,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身上出现了神秘的“中国罐印”。由此,罐疗引起外国媒体的巨大兴趣。英国《卫报》引用一家俄罗斯电视台在谈到菲尔普斯拔火罐时的话:“跟随着好莱坞明星们的趋势,这一方法也被运动员们采用。根据他们的说法,这种理疗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整个的健康状况,肌肉能够更快地得到恢复。”来自路透社的记者认为,罐疗能够清除毒素,促进血液流动,缓解酸痛,甚至还能治疗失眠。
随着时代的进步,简便实用的罐疗一定会发挥更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在世界更多的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
技术篇
第一章 常用工具
第一节 痧疗常用工具
痧疗所使用工具的材质不固定,样式多样,许多日常用具均可以作为痧疗工具。痧疗工具包括痧疗器具和痧疗介质。传统的痧疗工具与新型改良痧疗工具也有所不同。传统痧疗工具取材方便,但种类繁多,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传统痧疗介质缺乏规范,不利于普通大众的恰当选用。新型改良痧疗工具购买方便,尤其新型改良痧疗介质使用方便,同时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一、传统痧疗工具
(一)传统痧疗器具
1.根据材质分类
(1)水牛角痧疗板 用天然水牛角加工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的作用(图1-1)。
图1-1 水牛角痧疗板
(2)砭石痧疗板 用特殊的砭石加工制成,具有镇惊、安神、祛寒的作用(图1-2)。
(3)陶瓷痧疗板 用陶瓷材料烧制而成,具有耐高温、防静电的作用。
(4)玉石痧疗板 用玉石材料加工而成,具有清热、润肤、美容的作用(图1-3)。
图1-2 砭石痧疗板
图1-3 玉石痧疗板
2.根据形状分类
(1)椭圆形痧疗板 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2)方形痧疗板 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或为直线形,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
(3)缺口形痧疗板 边缘设置有缺口,以扩大接触面积,减轻疼痛,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
(4)三角形痧疗板 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
(5)梳形痧疗板 呈梳子状,可以保护头发,宜用于头部。
(二)传统痧疗介质
痧疗介质是指为减少阻力,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加强治疗效果,涂抹在痧疗部位的润滑剂。传统的痧疗介质分为水、油剂、中药煎剂、酒剂、膏剂等。
1.水 一般凉开水即可。
2.油剂 生活中植物油和食用油皆可,如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色拉油、橄榄油等。一般以芝麻油和橄榄油最佳,因为芝麻油具有清热解毒、养颜美容、活血通络作用,而橄榄油具有活血通络、养颜美容、防癌、抗衰老作用。
3.中药煎剂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患者的证型,配用不同中药煎煮,取其药液作为痧疗介质。例如,风寒证选用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证选用薄荷、防风、桑叶等;血瘀证选用桃仁、红花、威灵仙等。
4.酒剂 用白酒(高粱酒、米酒等)或者根据患者体质而配制的药酒作为痧疗介质,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祛除病邪的作用。
5.膏剂 是用中药加工而成的软膏状的痧疗介质,如活血化瘀膏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以制作不同的膏剂。
二、新型改良痧疗工具
新型改良痧疗器具主要是材质、外形和功能方面的改进。有树脂、硅胶、磁石等制成的痧疗板;高分子材料、食盐及中药等制成的痧疗砂,亚麻制做的痧疗巾等。而新型改良痧疗介质有专用痧疗油、痧疗乳、B超黏合剂等。
(一)新型改良痧疗器具
1.树脂痧疗板 具有抗摔、不易损坏的特点。目前已经制作出多种性状的树脂痧疗板。同时因其化学性质稳定,没有偏性,不会产生任何化学作用,适合各种病症的痧疗。
2.硅胶痧疗板 具有光滑好用、不易损坏的特点。由于硅胶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产生副作用,同时不具有偏性,可以用于多种病症。因为其质地柔软,适合痛阈低者使用;也可用于拍痧,刺激量小,不易损伤皮肤。
3.磁石痧疗板 将磁疗技术融入痧疗,具有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等独特治疗作用,二者结合,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痧疗砂 具有与皮肤接触密切,痧疗与药疗合一的特点。
(二)新型改良痧疗介质
新型改良痧疗介质融入现代提取技术,具有干净舒适、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常用的新型痧疗介质有专用痧疗油、痧疗乳、B超黏合剂等。
1.专用痧疗油 是由中草药与植物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及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宜用于成人痧疗,或痧疗面积大者,或皮肤干燥者。
2.痧疗乳 是由天然植物提取物、维生素E等制成的乳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