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微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泰微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泰微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编写组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512426
ISBN:97875537750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8450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版权信息
书名:泰微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泰微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编写组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377504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写说明
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泰微课”基于江苏省泰州市在全国首创的“泰微课”基础教育微课资源库,秉持“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宗旨,将线上线下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通过二维码链接实现纸质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机融合,是国内领先的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的得力帮手。
丛书涵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全学科,汇聚众多资深名师的智慧,创意设计出编写体例,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各学科关键知识点为纲,将碎片化的“泰微课”微视频资源进行重构,形成完整学科知识树的学习体系。丛书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同步性。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以课时为编写单位,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安排每一节课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学科知识点,构筑知识体系。
第二,系统性。每课时以“学习目标—微课导学—归纳总结—测评反馈”为架构主线,融讲、学、练、测、评为一体。“导学案+微视频+测评与反馈”的创新体例设计,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和检测,夯实基础,拓展提升。
第三,e 动性。独创的“微课直播间”栏目,精准选择“泰微课”资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透彻分析,拓展延伸知识点。每个微视频只针对一个知识点,重在思维分析和规律总结,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虽然在成书过程中,编写组专家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力求准确无误,但书中仍难免有疏忽。我们诚挚地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指出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微视频提出改进建议,以利于再版时进行完善。
1 社戏(第一课时)
目标瞭望台
1流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受曲折有致的写法。
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社戏》这篇小说写于1922年,课文节选的是在乡间看社戏的部分。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封建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封建礼制仍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下,儿童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儿童的身心备受摧残,得不到健康发展。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从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 推翻不可的了!
新知积累
1.生难字
欺侮(wǔ) 不惮(dàn)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潺(chán)潺
蕴(wēn)藻 家眷(juàn) 旺相(xiàng) 撮(cuō)着纠吃 葛(gé)
2.词语
(1)大抵:大概,大都。
(2)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3)怠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4)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5)朦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词,文中活用为动词。
(6)踊跃:跳跃。
3.多音字
文本研习
目标1 理清行文思路。
1.通读全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思路点拨】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紧紧扣住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
【理解突破】文章开头交代“我”为什么会到平桥村去,平桥村的环境特点以及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接着写“我”在那里第一盼望的是_____;然后着重写去看社戏,依次写了看戏前的波折、_____、在赵庄看戏、_____;最后写_____。由此可见,作者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目标2 感受主要内容。
2.“我”随母亲从鲁镇来到外婆家所在的平桥村消夏,“我”对乡间生活有怎样的切身感受?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思路点拨】课文第1段就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仔细阅读课文前四段,找出体现“乐”的具体事情。
【理解突破】课文扣住一个“乐”字:第1段“不但_____,又可以”;第2~3段写_____;第4段写“第一盼望的”是 。前三“乐”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
目标3 研习写作手法。
3.“文似看山不喜平。”“我”看社戏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感受曲折有致的写法。
【思路点拨】要感受曲折有致的写法,就要知道出发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这些波折又是如何解决的,还要了解详写这些波折的好处。
【理解突破】看社戏前遇到的波折之一是_____,波折之二是_____。在“我”沮丧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转机之一是_____,转机之二是少年 们愿意和“我”一同去,转机之三是些以_____。详写这波折,既可表现小伙伴们波折乐于助人的精神,烘托_____,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出发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
目标4 欣赏景物描写。
4.文中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找出作者描写的具体景物,思考运用了哪些写作技法。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集中表现在月下出航(第11~12段)、月夜归航(第22~23段)两部分。从景物描写的常见技法,如动静结合、从不同感官角度描写等来分析。
分析《社戏》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及
【理解突破】如月夜归航,从不同感官角度看,月光、戏台、灯火等属于_____描写,船头的激水声属于_____描写。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 阁”,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_____;“那航船,就像一鱼一条大白背着作群用孩子在浪花里蹿”,富有些_____色彩。这景物描写表现了“”我_____的心情。
重点归纳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调动视觉(月色、连山、赵庄、几点火)、听觉(笛声)、嗅觉(清香)、触觉(扑面的吹来)进行细致逼真的描绘,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作者展开充分的联想,将普通的具象表现得新奇而富有动感,造成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
★叙事曲折,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活动、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的活动,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详写看戏前的波折,反映了“我”对社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和热情帮助;也为写看戏作铺垫,使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用不少笔墨写乡村小朋友的活动和周围景物,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得以看戏的机缘与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这样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安排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课时综述
本文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者写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他把平桥村比作“乐土”。看戏经历一波三折,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写月夜行船时,作者用清新、明快的文字描绘沿岸的景色,把春夏之交江南水乡美丽醉人的夜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段训练场
阅读《社戏》节选,完成第1~4题。
①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 lóng( )(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mí sàn( )(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所缺汉字。
① méng lóng( )( )② mí sàn( )( )
2.请为选文拟一个四字标题:_____。
3.仔细品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段中对小伙伴撑船动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将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的错觉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2 社戏(第二课时)
目标瞭望台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意蕴。
微课直播间
新知积累
1.词语
(1)惹眼:显眼,引人注意。
(2)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3)扫兴:正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4)工夫:时间。
2.多音字
3.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神情等。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3)动作描写,即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4)心理描写,即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5)神态描写,专指对人物脸部表情的描写。
(6)细节描写,即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 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文本研习
目标1 品味精妙语言。
1.农村孩子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表现力,学会通过品味个性化的语言感受人物的性格。
【思路点拨】以第26段为例,找出对阿发语言、动作的描写,细细分析,感受农村孩子的性格特征。
【理解突破】看戏回来肚子饿了,双喜提出“我们偷那一边的呢”这个问题时,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表明他在。“偷我们的罢”中的“偷”字,贬词褒用,其语境义是“_____”,表现了阿发是一个的孩子。
目标2 分析人物形象。
∗2.要了解“我”的思想感情,就要分析小说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表达了对“我”的友好,也是“我”对他们深切怀念的原因。
【思路点拨】找出描写代表性人物双喜的句子并进行角色朗读,有利于感受他的形象,把握他的精神面貌。
【理解突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的_____;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不安全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讲出三个理由,表现双喜_____;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他们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步就能出桥,可见_____;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_____;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双喜 。
你怎么看偷罗汉豆的行为
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形象
目标3 体会思想意蕴。
∗3.这篇小说详细记述看社戏的过程,还写到偷豆、吃豆的情趣,而“我”的本意并不在此。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品味,体会“我”的思想。
【思路点拨】结合具体内容思考社戏本身好看不好看,那夜的豆是不是真的最好吃,然后揣摩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理解突破】戏并不好看,从“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那夜的豆也未必就最好吃。课文借助“我”怀念那夜的好戏和好豆,实际上是怀念_____。
如何理解“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重难点归纳
★人物形象鲜活
文中最突出的人物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是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宽厚、淳朴、好客、热情。此外,桂生的机灵勤快,阿发的憨厚无私,都刻画得很生动。“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例如文章一开始写景,就突出豆麦田地,“碧绿”,可视;“清香”,可嗅;以至返航时有了偷豆一举,美味的罗汉豆自然“可餐”了。写得活活泼泼又耐人寻味,这既体现了写景的高明,又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又如看戏路上一去一回,两番写景,同一景观,强化了乡间月色之美与孩子们欢快的心情。返航时,“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跟来时“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呼应;去时,捉摸那“宛转,悠扬”之声“大概是横笛”发出来的,归来时又被“吹到耳边”的悠扬笛声勾摄魂魄;这里的呼应从容得体。
课时综述
文章写船头看戏,将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写得波澜起伏。午夜归航及偷豆情节生动幽默,充满了童心和野趣。我们了解到“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因为社戏并没有那么好看,“我”所怀念的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文章成功地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双喜、六一公公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段训练场
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4题。
①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_____。
②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 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 文段训练场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 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的作用。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和_____(从感觉的角度填)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
2.第②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中孩子们的偷豆行为,你如何认识?作者写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延安
目标瞭望台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确定朗读节奏与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诵。
2学习本首诗表现手法的特点。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本诗写于1956年。诗人自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下了这首诗。
新知积累
生难字
白羊肚(dǔ) 斑斓(lán) 糜(méi)子 眼眶(kuàng)
文本研习
目标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确定朗读的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诵。
1.说说朗诵《回延安》需注意哪些技巧。
【思路点拨】朗读时仅仅体会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
【理解突破】朗读现代诗要把握好情感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回延安》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_____。
朗诵《回延安》需注意哪些技巧
目标2 学习本首诗表现手法的特点。
2.仔细品读《回延安》这首现代诗,说说它的创作特点。
【思路点拨】《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要结合信天游的表达特点来理解诗歌创作上的特征,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和语言口语化、地方化的特点。
【理解突破】“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_____起兴,比喻和延安以_____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_____”起兴,比喻_____。树根根”“羊 羔羔”“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入诗,体现浓厚的地方色彩一,给人种_____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_____的强烈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仔细品读《回延安》这首现代诗,说说它的创作特点
目标3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3.品析《回延安》中“回”的作用。
【思路点拨】“回”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还体现着诗人的形象,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而且统领了整首诗的内容。品析“回”,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
《回延安》中的“回” 字对揭示内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理解突破】从内容看,“回”字说明诗人犹如一个久别的游子回到家乡、回到母亲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 的特殊的渊源和么感作用_____情,写出_____,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诗人_____之情,体现了诗人希望延安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大成绩的豪情壮志。
重难点归纳
★归夸纳张手法的运用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① 比兴关系。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② 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后的崭新面貌。③ 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两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课时综述
本节课设置的问题旨在引导大家积极体味、感悟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丰富的表现手法、凝练的语言。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
文段训练场
阅读《回延安》片段,完成第1~4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使用“母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 安塞腰鼓
目标瞭望台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品读文中的短句及排比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表演 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新知积累
1.生难字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烧灼(zhuó) 磅礴(páng bó)
冗(rǒng)杂 辐(fú)射 淋漓(lín lí) 戛(jiá)然而止
2.词语
(1)茂腾腾: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发的样子。
(2)后生:年轻人。
(3)流苏:穗状饰物。
(4)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5)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6)冗杂:繁杂。
(7)烧灼:热情激荡。
(8)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9)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文本研习
目标1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路点拨】文章按表演前(擂鼓前)、表演中(擂鼓中)、表演后(擂鼓后)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
【理解突破】一、表演前_____。二、表演中_____。三、表演后_____。
2.课文主体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表演?
【思路点拨】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间隔出现四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理解突破】主体部分在写安塞腰鼓表演时,四次出现“_____”一句,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文章层次分明。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些方面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2 品读文中的短句及排比句,体会节奏美、诗意美。
3.安塞腰鼓独具特色,它的美绝非一般的人能形容尽致,陕北作家刘成章却能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的美展现到极致,他深厚的语言功底令人叹服。那么,哪些精美的语言最能打动你的心灵呢?你能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吗?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有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本文对景物、人物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可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任选一个来品析这些优美的句子。
【理解突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都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前者增强气势,表现了__________;后者还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节奏感强,渲染了__________。
目标3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4.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借安塞腰鼓要歌颂什么呢?
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赏析《安塞腰鼓》
【思路点拨】课文题目是“安塞腰鼓”,但课文 不仅写了腰鼓表演,更写了表演腰鼓的黄土高原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仔细揣摩课文中描写腰鼓中表的精演彩和语句人物的语句,以及议论、抒情的语句,可以得出文章的主题。
【理解突破】从“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一句,我感受到了“茂腾腾的后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_____之美。从“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一句,我感受到了_____。从“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我感受到了_____;从“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一句,我感觉到了_____。
《安塞腰鼓》一文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吗
重难点归纳
★从文中所写人与物,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章不仅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和西北高原的地理风貌,更表现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写“物”是次要的,写“人”是主要的。我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