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护理伦理学(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崔香淑,翟晓梅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书籍编号:30512548
ISBN:97871172686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79895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护理伦理学(第3版)
作者:崔香淑 翟晓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11726863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者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范宇莹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支颜霄/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朴永春/延边大学法学院
刘永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旋/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张秀伟/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
陈雪霞/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范宇莹/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贺利平/长治医学院护理学系
崔香淑/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曾冬阳/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
翟晓梅/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范宇莹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尧/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于思淼/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王 宇/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孔繁莹/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石青青/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邢焕民/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张 悦/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范宇莹/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洪 素/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高学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常广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在线课程秘书 王 宇/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本轮修订增加3个品种,包含我国新兴学科以及护理临床操作技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培养目标与需求。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1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在护理学专业飞速发展、人们对护理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护理工作与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护理伦理学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伦理道德之花的芬芳陶冶着护士圣洁的心灵,深入的分析和睿智的论证能帮助护士走出纷繁复杂的伦理困境,从而作出正确的伦理抉择。本教材力求与飞速发展的医学科学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加强护士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为落脚点,在第2版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优选整合,全面而重点地突出和反映基于岗位的当代护理伦理学内容;依托融合性教材编写模式,融入丰富的实践内容,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努力做到既利于教师讲授,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护士伦理分析和论证辩护能力为主要目标,提升护士伦理道德素养。
本教材精心编排,每章均设有学习目标、问题与思考、正文、案例、相关链接、复习参考题等多个板块。在编写内容和形式上努力突出以下特色:①实用性:站在学生执业角度选取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伦理分析能力。同时,教材中配有教学案例,为了启发学生阅读和提高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特将案例解析放置于融合部分,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以增强伦理教育的实用性。②可读性:介绍“必需、够用”的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理论阐述简洁,深入浅出。在论述每章节内容时,穿插理论与实践等模块,体现学生应掌握的伦理学知识点。③时代性:介绍最新的护理伦理学研究成果,对有关护理伦理问题和争论进行了介绍和梳理,以期开拓学生的伦理视野,增强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观念。④自学性:针对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特点,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以复习参考题等形式展开,再辅以在线课程、教学课件、习题、其他富媒体资源等数字化内容,既有利于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自学、理解教材内容,并留以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本教材可以作为医学院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护理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临床护士了解和掌握护理伦理问题的参考书。
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各编委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读者和护理界同仁谅察并惠予指正,以期日臻完善。
崔香淑 翟晓梅
2018年3月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伦理、职业道德、护理职业道德、护理伦理学的概念;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熟悉 新时期护理道德建设的原则。
了解 中国传统医护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国外医护道德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你是心灵的秩序——护理伦理学概述
问题与思考
小丽是某医院的急诊科护士,某晚搭乘公交车上夜班时,车内人多拥挤,小丽觉得一个小伙子挤了自己一下便匆匆要下车,她发现刚才还在的钱包忽然不见了,肯定是那个小伙子干的!小丽一把抓住他质问自己钱包的下落,没想到小伙子挣脱开跑了。到达医院后小丽整理了一下自己气愤的情绪,开始了自己忙碌的夜班工作。半夜,救护车送来了一位满脸是血已处于失血性昏迷状态的患者,小丽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展开了对患者的救治工作。由于挪动患者身体,小丽发现患者的钱包掉了下来,捡起钱包时,她发现这个钱包竟然是她自己几个小时前刚被人偷走的那个!仔细分辨后她发现,该患者正是那个跑掉了的小偷!小丽什么也没说,继续对患者实施救治,当患者醒来认出正在忙碌着照护自己的小丽时,他的脸红了……当患者不好意思地询问小丽为何不报复偷自己东西的人时,小丽自豪地回答:“本着我自己的职业良心!”
思考:你认同护士小丽的处理方式吗?本案例能引起你对护理职业的哪些思考?
作为人类对自身生命自觉省思的结果,伦理学以其特有的对人性的尊重与维护,在护理工作中起着导航作用。护士的行为抉择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伦理的考量,探讨伦理与道德的问题,对护士执业、护理质量的提高及护理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伦理
(一)道德
1.道德的概念
在中国最早的古籍中,“道”的原意为“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德”与“得”相通,指的是人们对“道”的认识、践履而后有所得。“道”与“德\'之间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和个别性的关系。“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德”则是个体对“道”的学习、实践并内化为品行,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将“道”“德”两字连用,意指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及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在现代社会,道德(morality)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2.道德的起源
在中外道德思想史上有着各种道德起源的学术观点,如神启论、天赋道德论、自然本性论等,但这些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者们都没有正确说明道德的来源问题。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找到了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从而揭示了道德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由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由于劳动,使人具有了意识、语言及思维。这些均为道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劳动产品的分配及人们现实需要满足之间的矛盾推动了道德的发展。没有劳动,就没有道德。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重要前提。
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础。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道德的发生必须以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为依据,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链接 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角
劳动的出现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重要前提,要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人类道德的起源可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探寻:
(1)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人类祖先的合群性本能为由人类劳动所直接产生的社会联系奠定了生理机能方面的基础。人类的社会联系正是从这种合群性本能中升华出来的。劳动的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这种群体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正是在社会及其发展进程中才产生了人类道德。
(2)道德起源的心理动因:原始民众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敬畏感乃是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萌芽和发展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
(3)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劳动不仅带来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利益矛盾和冲突,而且还使人们产生了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体验到人的本质、人的力量,萌发出对前景的向往和展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将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全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于是,道德不仅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而且也成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3.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
(1)道德的一般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体系,它不像法律、政治等具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机构。道德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及个人的自觉努力起作用。第二,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它也不像法律、政治具有强制性,而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及内心信念等形式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与约束。
(3)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既具有精神性,又具有实践性。道德通过其价值方式,形成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精神性;同时,道德通过调节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目的,从而具有实践性。
4.道德的特点
道德的本质决定了道德的特点。
(1)社会性:
一方面,道德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维系社会发展的道德就存在;另一方面,道德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每个社会都是由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只要有人与人关系的存在,调整他们之间关系的道德就存在。可以说,道德起源并服务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2)规范性:
道德对人与人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人的行为上,它以守则、公约、准则等形式倡导人们践行善、远离恶,并以此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与不道德。
(3)稳定性:
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些道德规范渗透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而使其世世代代得以保留。虽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但这些改变有时微乎其微,因而使得道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医学道德,它在很长的时间保持一贯的稳定性。
(4)层次性: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道德体系,不仅会建立基本的道德原则,还必须在这些原则的支配和指导下形成不同层次的、众多具体的道德规范,以调节公众在各个领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体现了道德的层次性特点。
5.道德评价的标准及方式
道德评价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因而善与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所谓善就是在人与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所谓恶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可见,善行是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行为,恶行则相反。在评价方式上,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种形式进行的。
6.道德的结构及功能
道德是由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所构成的系统。道德意识是人在对一定的社会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而形成的,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观念。道德关系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意识,遵循特定的社会道德准则,通过相应的道德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而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观念进行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进而使道德具有对个体及社会的认识、调节、导向、激励、辩护及沟通功能。
(二)伦理
1.伦理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伦的原意为“辈”,在现代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而理的原意为“治玉”,取其对玉石的整治,要顺其纹路之意,在现代则指条理、道理或规则。在西方文化中,英文ethics,源自希腊语“ethos”,其意为习俗或品性。伦理(ethics)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或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规则。实质上,伦理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用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在汉语中,“伦理”和“道德”两者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是相通的,而且与英语中的ethics和morality的词源含义相似,都是指调整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而许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两者又存在着差异:第一,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则是伦理学中的二级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伦理侧重于理论,道德侧重于实践。伦理是系统化、形式化的道德规范与准则,道德则是具体的规范与准则;第三,伦理侧重在社会层面上使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持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涉及家庭、社会、国家等社会结构,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道德则侧重在个体层面上使用,体现于良心、人品、修养等形式中;第四,伦理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应然”关系,道德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实然”关系。伦理学探究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应该”带有了理想的色彩;而评价某人是有道德的或某行为是合乎道德的,是要对某人的具体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如一个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可以认为他没有公德,但并不能说他没有伦理;再比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权,是护理伦理原则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
(三)伦理学
1.伦理学的概念
伦理学(ethics)是一门研究道德的学问,它以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
在人类历史上,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古雅典城邦社会的道德生活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后由其弟子将其言论整理而成的《尼科马克伦理学》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但却有着大量记载伦理思想的文献,代表作主要有《尚书》《周礼》《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19世纪末,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化,使得伦理学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现代社会,伦理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生哲学。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流派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利益决定道德,道德反作用于利益;第二,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而社会整体利益应是无数个人利益的集合体,应代表绝大多数的个人利益。
3.伦理学的分支学科
伦理学作为一门较成熟的科学,有自己的分支学科。主要有:
(1)理论伦理学(theoretical ethics):
是指研究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现代西方理论伦理学的主体是元伦理学。
(2)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
是指描述和研究各种社会、民族、阶级或社会集团实际存在的道德状况(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的学科。它只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性描述和再现,又称记述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
是以人的行为准则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规定人们行动的理论学科。
(4)比较伦理学(comparative ethics):
是研究不同地域、时代、民族和各种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实践,以考察各种道德异同的学科。
(5)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
是研究道德实践领域中的伦理学问题的学科。
(6)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
是以伦理学原则为依据,研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伦理学问题的学科,也是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道德审视的学科。
二、职业道德与护理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morality)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同一种职业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但无论何种职业道德,都会受到其所处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和制约。
2.职业道德的特点
(1)专属性与局限性:
职业道德是以调整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为目的,对专门从事该职业的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一特点导致专属于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只对该领域人群发生作用,即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
(2)时代性与继承性:
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各种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不同,导致职业道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职业道德的时代性。同时,职业道德是以职业特征为主要标识的行为规范,因为职业内容的相似性与继承性、职业精神的一贯性与相袭性,导致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历史继承性。
在现代社会,职业成为体现人际平等、人格尊严及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因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护理职业道德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护理职业道德(nursing professional morality)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
2.护理职业道德的内容
(1)职业态度(professional attitude):
是指劳动态度。它反映了护士对待服务对象的心理准备状态与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护士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执业活动的方式和对职业的认知。
(2)职业理想(professional ideals):
是护士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助想象而确立的职业奋斗目标及渴望在从事护理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与成就。
(3)职业责任(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是指护士在护理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包括其应该做的工作和应该承担的义务。
(4)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
是指护士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护理技术和能力。
(5)职业纪律(professional discipline):
是指护士在护理执业活动范围内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6)职业良心(professional conscience):
是指护士在从业过程中,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是对道德责任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良心的实质是自律。
(7)职业荣誉(professional honor):
是指护士在完成好自己的职责义务后所获得的社会肯定、赞许与褒奖,及由此而感受到的对护理职业的满足感。
(8)职业作风(professional style):
是指护士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
3.护理职业道德的特点
护理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护理实践领域中的特殊体现,是护理领域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涉及人的生命、疾病和健康问题,是护士在护理领域内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目的是为了促进护士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具备一般职业道德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外,更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广泛性与社会性: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学目的从恢复人类健康、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发展到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使之具有生命价值。这就决定了护理工作的广泛性和社会性,从而也决定了护理职业道德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护士不仅要面向医院的患者,还要面向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不仅要履行对患者的健康责任,还要承担起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健康责任;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局部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社会和后代利益;不仅要看护理效果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还要考虑在护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人类性与人道性:
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但医学、护理本身没有阶级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分阶级的,所以护理职业道德的人类性和人道性较其他道德领域更加丰富。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守则》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对病人一视同仁,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健康权益。”这就要求以人道主义作为护理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护理领域中关心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幸福,平等地给予人道待遇,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3)实践性与协调性:
护理工作特别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护士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处理好自己与患者、医生、医技人员之间的责任关系、利益关系,还要以患者权益代言人的身份联系并协调患者与有关医务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建立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络,使诊断、治疗、护理等工作得以互相协调、配合,保证护理对象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
(4)规范性与艺术性:
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第十六条指出,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因此护理工作必须高度敬业、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确保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等至关重要。但护理不是纯粹的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