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成人教育 >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建六,漆洪波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512554

ISBN:97871172686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0122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成人教育

全书内容: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王建六 漆洪波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莲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沂峰 / 南方医科大学

王建六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古 航 / 上海长海医院

向 阳 / 北京协和医院

刘 青 /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刘兴会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刘彩霞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安瑞芳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丽洲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秀丽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莹璞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桂珠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应 豪 /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

辛 虹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汪宏波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 华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瑜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松灵 /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陈晓军 /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陈敦金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赵扬玉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赵爱民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胡元晶 /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黄 薇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崔保霞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鹿 群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程晓东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漆洪波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薛凤霞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编写秘书 张 华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果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数字秘书 张 华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果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在线课程编者名单

在线课程负责人 王建六 漆洪波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莲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沂峰 / 南方医科大学

王建六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谢桐 / 山东省立医院

古 航 / 上海长海医院

向 阳 / 北京协和医院

刘兴会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孙秀丽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莹璞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路明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吴桂珠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汪宏波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 瑜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松灵 /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胡元晶 /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段 涛 /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

黄 薇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崔保霞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鹿 群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漆洪波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薛凤霞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在线课程秘书

王益勤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在线课程、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材29种,于2018年出版。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第四轮教材目录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1.*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

2.本套书部分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

3.《医学伦理学》本轮未修订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任委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

前 言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四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对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规划教材进行修订,以进一步满足已取得医学专科文凭且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的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使他们通过该套教材的学习,达到本科水平,有助于获得学士学位,并为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打下基础。

“专科起点升本科”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一个特色,在全面提高我国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医疗水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针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即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及模式多样性,本次教材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知识模块化编写;创新写作方式,强化教材功能;注意与普通教育教材的联系,同时强调与之有区别;教材具有良好的教育适应性与社会认同性。按照上述要求,编委们在编写本版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与专科教材的衔接,对基本及重要的内容作适当的重复,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内容及尝试创新性的写作方式,如在常见疾病中引入“临床病例”,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拓宽知识面,以期在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临床应用性。为了启发读者阅读和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本版教材配套有同步练习、PPT及重点章节在线课程,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本教材的编者来自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均活跃在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修订力求“稳中有改,改中有新”,在符合“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和特定字数限制)的前提下,原则上遵照第3版教材的基本内容,补充和修订部分内容,特别是一些新知识、新进展,力求编排合理,详略有度,尽量使本教材的难度和深度与普通五年制本科教材水平基本相当。

衷心感谢本教材第1~3版编写人员出色的工作为本次修订打下良好的基础,感谢第2版主编谢幸教授、副主编孔北华教授、张为远教授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指导,感谢第4版全体编写人员认真撰写,按时完成编写任务。

本教材是专门为“专科起点升本科”人员学习而编写的教材,编写难度较大,加上编写人员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妇产科同道们批评指正。

王建六 漆洪波


2018年8月

第一章 绪论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熟悉 妇产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简史;妇产科学的特点及学习要点。

妇产科学(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是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和生殖调控的一门学科,属于临床医学中独立性较强且涉及面较广的一门学科,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一起成为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一、妇产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简史

一般将妇产科学分为产科学、妇科学、计划生育和生殖医学。产科学(obstetrics)专门研究与女性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即研究女性在妊娠、分娩和产褥三个时期所发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病理改变,以及胎儿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产科学又分为普通产科学、母体医学及胎儿医学。妇科学(gynecology)是专门研究女性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的学科,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生殖道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生殖内分泌、女性生殖器损伤和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生殖器畸形及其他疾病等。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和生殖医学(reproduction medicine)主要研究女性生育调节,包括避孕、绝育、优生和助孕等。

妇产科学是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产科学可能是医学中最古老的学科,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妇女在“接生”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但人们真正传授助产知识和技术开始于12世纪医学堂的建立。17世纪发明的产钳成功地挽救了许多难产孕妇和新生儿。18世纪发现了母亲和胎儿血循环的关系,总结了产褥热的发病原因,提出了产科无菌手术和无菌接生。虽然据称最早的剖宫产术始于公元前600年,但真正应用于临床并成为处理难产的有效方法开始于19世纪。妇科学发展的记载较早见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白带、痛经、月经失调、不孕及盆腔炎症等疾病的观察和描述。随着13~16世纪解剖学的创立和发展,明确了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结构,也逐渐开始了各种手术。一般认为,19世纪以前的妇产科学属于单纯的医术阶段,而真正科学意义上近代妇产科学的开始以Roonhyze于1912—1924年所著的《现代妇产科学》为标志。

我国在清代以前一直推行祖国医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13世纪,由甲骨文所记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女子发育、衰老、妊娠及其诊治的描述。公元2世纪问世的《金匮要略》为祖国医学第一部妇产科专著。公元8世纪中叶又出现第一部产科专著《产宝》,妇产科与内科也自此分立。此后,大量妇产科专著陆续问世,推动了中医妇产科学的不断发展。19世纪末,西医妇产科开始传入我国,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妇产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妇产科学才开始迅速地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学科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妇产科学科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近代妇产科学的重要进展

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妇产科学在近50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新理论的提出和新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1.产科学进展

最初的产科学是以接生为中心的普通产科,主要内容是助产和处理难产。近代出现的一系列产前诊断和宫内监护的技术,如超声诊断胎儿畸形和评估胎儿发育状况,电子胎儿监护技术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等,不仅显著降低了母婴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而且改变了早年以母亲为中心的产科学体系即母体医学(maternal medicine),提出了母胎等同重要并统一管理的体系即母胎医学(maternal-fetal medicine),并产生了专门研究分娩前后母婴安全与健康的交叉学科,即围产医学(perinatology)。20世纪末开始,细胞和分子遗传学、血清学筛查技术、分子诊断新技术等的发展和渗透,给产科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特别是“胎儿也是人”概念的确立和逐渐被接受,胎儿医学(fetal medicine)从母胎医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亚专科且发展迅速。其中,产前诊断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如超声引导下的各种胎儿取样技术、胎儿非侵入性影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介入性宫内手术(如胎儿镜手术、射频消融减胎技术等)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使产科医师在深入地了解妊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处理产前复杂的胎儿问题成为可能。纵观而论,母体医学主要研究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即高危妊娠)的处理;胎儿医学主要研究产前诊断和胎儿内外科情况的处理;围产医学的研究重点是围产期并发症,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复苏等。

2.妇科学进展

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妇科学的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生殖内分泌学,其诞生和发展又促进了各种助孕技术的发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问世。助孕技术的进展不仅解决了妇女的不孕,而且也促进了生殖生理的发展,提高了优生优育技术水平。手术方法的改进及各种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使得一些妇科肿瘤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突出的成就是滋养细胞肿瘤成为第一个经化疗可以治愈的妇科恶性肿瘤。另外,更加注重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理和生殖功能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在普通妇科方面,以宫腔镜、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使妇科手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以前需要剖腹方能完成的手术,现在可以通过微创方式完成。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引起了广大妇产科医师的关注,新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用于临床,又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即泌尿妇科学(urogynecology),又称盆底医学(pelvic medicine)。

3.妇女保健学进展

妇女保健学是根据女性生殖生理的特点,以保健为中心,以群体为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女性一生各个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病理变化及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保健要求。妇女保健学的建立和发展,对妇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进展

在节育、绝育和助孕、优生优育方面,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生殖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用于辅助生殖领域,解决了广大不孕不育患者的疾苦,推动了学科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妇产科学的特点及学习要点

妇产科是以女性生理和病理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心,要有“爱伤”观念和关爱女性的理念。产科学与妇女的妊娠有关,关系到母亲和孩子的安危与健康,甚至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国家及民族的兴亡,因此在学习产科学内容时,要注重妊娠生理变化,重视病理妊娠的及时诊治和相关并发症防治,保障母婴安全。妇科学主要解决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其特殊之处是较其他人体系统的疾病具有更多的隐私,因此,妇科患者更需要得到理解、关心和爱护,所以要特别尊重和关心患者,要有更多的同情心,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另外,虽然妇产科学分为产科学、妇科学、计划生育和生殖医学,但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许多疾病具有共同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基础,或互为因果,所以妇产科学的学习一定要有系统观念,要完整理解妇产科学的理论体系。

虽然妇产科学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女性生殖系统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与身体其他系统不可分割,许多疾病或病理生理状况相互影响。另外,妇产科学与许多基础学科,甚至社会科学关系密切,在学习时一定要思路开阔,融会贯通。

妇产科学不仅是临床医学,同时也是预防医学。许多妇产科疾病可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发生,如做好妊娠期保健和产前检查可预防许多不良产科结局的发生。所以学习妇产科学一定要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掌握诊治技能,又要熟悉各种预防知识和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总之,妇产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主干课程,与内科学、外科学及儿科学等其他学科一样,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通过临床实践掌握基本技能。学好妇产科学是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前提。

(王建六 漆洪波)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习目标

掌握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和邻近器官的解剖特点。

熟悉 女性骨盆特征及临床意义。

了解 女性骨盆底解剖特征及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骨盆为生殖器官所在部位,且与分娩关系密切。

第一节 骨盆

骨盆(pelvis)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具有支持躯干、传承重力和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作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与妊娠及分娩密切相关。

一、骨盆组成

(一)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左右两侧的髋骨(os coxae)和中间的骶骨(sacrum)及尾骨(coccyx)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ilium)、坐骨(ischium)及耻骨(pubis)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形似三角,前面呈凹形,上缘向前方突出,形成骶骨岬(promontory),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标志;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图2-1)。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1 正常女性骨盆(前上观)

(二)骨盆的关节

骨盆的关节有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和骶尾关节(sacrococcygeal joint)。骨盆前方两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嵌合而成,位于骨盆侧后方。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有一定活动度。骶尾关节活动度受限或尾骨骨折可影响阴道分娩。

(三)骨盆的韧带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2 骨盆的分界及韧带(侧面观)

连接骨盆各部分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us ligament),较强韧,呈扇状;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ament),呈三角形(图2-2),两者与坐骨大、小切迹分别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内有血管、肌肉和神经通过。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韧带较为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略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骶棘韧带还是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重要解剖结构。

二、骨盆的分界

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连成一环状的界线,为骨盆上口(superior pelvic aperture),又称骨盆入口(pelvic inlet),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见图2-2)。上方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后为第5腰椎。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这些径线可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下方为真骨盆(又称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骨产道(bony birth canal)。真骨盆下界为骨盆下口(inferior pelvic aperture),又称骨盆出口(pelvic outlet),即会阴的菱形周界。真骨盆形成骨盆腔(pelvic cavity),其前壁为耻骨、耻骨支和耻骨联合,后壁为凹陷的骶尾关节前面,两侧壁为髂骨、坐骨、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前外侧有闭孔,其周缘附着一层结缔组织膜,仅前上方留有一管状裂隙的闭孔膜。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肛诊或阴道诊均可触及,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其角度大小影响分娩。骨盆腔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其中轴为骨盆轴,分娩时胎儿循此轴娩出。闭孔是经盆底网片植入手术和经闭孔实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重要解剖结构。

三、骨盆的类型

依据骨盆形状(按Caldwell与Moloy分类)分为4种类型(图2-3)。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3 骨盆的4种基本类型

1.女性型(gynecoid type)

骨盆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在我国妇女中占52.0%~58.9%。

2.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

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角度大,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向后翘或呈深弧型,故骶骨短而骨盆浅。在我国妇女中较常见,占23.2%~29.0%。

3.类人猿型(anthropoid type)

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横径较短,前后径略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骶骨后倾,故骨盆前窄而后宽,且较其他类型深。在我国妇女中占14.2%~18.0%。

4.男性型(android type)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故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呈漏斗形,常导致难产。较少见,在我国妇女中仅占1.0%~3.7%。

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上述四种骨盆形态为基本类型,临床多见为混合型骨盆。

(刘青 王建六)


学习小结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构成,骨盆是身体重要支撑结构和女性分娩的通道,骨盆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影响阴道分娩,女性型骨盆为女性正常骨盆。骶岬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标志,可判定骨盆入口前后径大小。骶尾关节活动度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直接相关,骶尾关节活动度受限可影响阴道分娩。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横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韧带较为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略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骶棘韧带还是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重要解剖结构。

复习思考题

1.女性骨盆有哪些重要的解剖学结构? 

2.这些结构与分娩的关系如何?

第二节 骨盆底

骨盆底(pelvic floor)由多层肌肉及筋膜构成。盆膈封闭骨盆出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内侧缘之间有一盆膈裂孔由尿生殖膈封闭。骨盆底承托盆腔脏器,若其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影响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分娩时若处理不当,可损伤骨盆底。

骨盆底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两部分。前者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者有肛管穿过。骨盆底分为3层:

1.外层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下面,由会阴浅筋膜及深面的三对肌肉和一对括约肌组成,包括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及肛门外括约肌,其肌腱汇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

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会阴深横肌及围绕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肌组成。

3.内层即盆膈(pelvic diaphragm),为骨盆底最内层的坚韧层,由肛提肌、尾骨肌及其内、外面的筋膜层组成。肛提肌是骨盆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由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四部分组成,呈扇形分布,向下汇合形成中心腱,其间有尿道、阴道及直肠穿过,向骨盆两侧上方附着于盆筋膜腱弓(arcus tendineus fasciae pelvis,ATFP)。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紧贴骶棘韧带呈三角形(见图2-4)。

妇产科学(第4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2-4 盆底肌

会阴(perineum):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狭义的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厚3~4cm,由外向内逐渐变窄呈楔形,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perineal body)。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有利于分娩。分娩时要正确保护此区,以免造成会阴裂伤。

(刘青 王建六)


学习小结

女性盆底组织是重要的盆腔支撑结构,其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内层的肛提肌是盆底重要支撑力量,其由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四部分组成,呈扇形分布,盆底支撑组织受损,可引起盆腔器官功能障碍。

复习思考题

1.盆底重要的支撑组织有哪些? 

2.盆底支撑组织损伤会引发哪类疾病?

第三节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是指生殖器官外露的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以会阴为界(图2-5)。

1.阴阜(mons pubis)

指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开始生长卷曲的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分布,两侧向下延伸至大阴唇外侧面,为女性的主要第二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